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04 题号:210046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需要承认的是,面对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当前的现实题材创作与时代发展大潮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现实题材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观念滞后和思想僵化的问题。部分现实题材创作仍然停留在对现实生活照相式、不加剪裁的机械照搬,停留在新闻素材的自然呈现,而非作者主体介入后对于客观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上。这使得现实题材创作滑向自然主义写作,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生动现状和人民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同时也由于一部分创作者对现实题材创作还存在误解,回避或放弃现实关注,偏向于写作技艺上的单独用力,使创作渐渐偏离现实生活,或者出现对现实生活聚焦不准甚至扭曲的现象。

现实题材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理论上的模糊认识和生活窄化倾向。有人认为现实题材创作就是问题式写作,从而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创作上先入为主,撇开真实的现实状况,而始终以有色眼镜看待生活。有人只见光明不见曲折,一味拔高,悖逆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使现实题材创作流于浮泛、浅薄,失去打动人心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

现实题材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创新不足和艺术手法老化的现象。或混淆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两个概念,或长期以来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过于狭隘,无视现实主义的发展性、广阔性和再生性,导致现实题材作品显得面目老旧、风格单一、魅力不足。叙事上的粗糙和艺术上的懒惰,极大阻碍了现实题材创作的内在创新。

(摘编自何向阳《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

材料二:

能把现实题材文学作品写好,熟悉生活肯定是第一位的。三生三笑介绍:“在写网文之前,我进过外企,当过村官,做过图书馆馆员,既在一线城市最顶尖的甲级写字楼坐过班,也在粤西最贫困的山区量过青苗。”她表示,正因为有了这样丰富的经历,对现实生活特别熟悉,所以产生了创作现实题材作品的动力,短短几年间就写出了四五本反映基层生活的现实题材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艺术加工而不失真,观照广泛而不失焦,好看,好玩。

现实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当然不是自然主义地对现实进行原样摹写。三生三笑说,基层工作经历“说出来似乎很精彩,分派到每一天,实际上是枯燥无味的,是没完没了地下乡走路,是没日没夜地写材料看文件,是千篇一律地走访个案整理数据……这些日常生活,显然不适合用在文学作品里。有许多涉及私隐的人和事,更不适宜贸然照搬。”针对这个问题,她是如何解决的呢?她的办法是“艺术整合”。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化的过程。把那些散乱的、琐碎的素材加以整合,别具匠心地连缀起来,故事自然更集中、更凝练、更好看。当然,整合能力的大小,连缀水平的高低,就要看作者本人的见识和功力了。

她还回答了“矛盾冲突该怎么写”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关键。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矛盾冲突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正是在矛盾冲突的推动下,故事情节才能演进与展开,才能把人吸引到故事中,才能让故事产生打动人的力量。制造矛盾冲突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设计出针锋相对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办法固然省劲,又会带来很多游离于生活逻辑之外的“后遗症”——我们都有切身感受,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和事并不能如此简单化的划分,好或者不好并非能泾渭分明地区别开来。三生三笑说:“我用的也是笨办法:在不断深挖一个题材的时候,反复变换角度来看矛盾。”她表示,用这种办法,即使不写负面形象,依然能够设置悬念、制造冲突,依然能用跌宕起伏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从作品看,她确实做到了。

在阐述关于现实题材的创作心得时,三生三笑还特别强调,“故事的背后,仍然要体现现实的情感、现实的矛盾、现实的羁绊。故事情节可以是虚构的,但是矛盾和感情,是要真挚的。唯有滚烫的真挚的感情,才能够打动读者的心。”这是肺腑之言,也是透彻之悟。

真情,真诚,对现实题材文学创作而言,是血脉,是灵魂。好的文学作品,最终还是靠着以真化意,以真化情,以真化境。如果作者缺乏真情,或不够真诚,对生活的观察如浮光掠影,对生活的体验似蜻蜓点水,那么进入创作过程后,即使再用力,笔触也深不下去,感情也融不进去,境界也升华不起来。比如陶渊明的诗,尤其是写田园生活的那些,获历代众多诗家倾心叹赏,其最得人心处全在一个“真”字。

(摘编自于国鹏《莫起空中楼阁,夯牢现实根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符合新时代发展大潮的现实题材文学作品,既不能停留在对现实生活照相式的呈现上,也不能回避或放弃现实关注。
B.现实题材创作者囿于问题式写作而违背客观现实主义精神,原因就是他们忽略了现实主义的广阔性,将生活窄化。
C.熟悉生活是作家写好现实题材文学作品的首要因素,同时创作者也要注意对现实生活中散碎的素材进行“艺术整合”。
D.面对客观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无法明确划分是非曲直的状况,现实题材文学创作者可以尝试反复变换角度来看待矛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是围绕“现实题材文学创作”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并不是对现实原样的自然摹写,而是作者在深度体验后对客观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
C.现实题材创作者必须抓住真情这一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血脉,真实地反映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D.现实题材文学创作不能撇开现实生活,必须要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以真化意,以真化情,以真化境。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为写《中国在梁庄》,梁鸿带着儿子从北京回到家乡河南梁庄,前后住了五个月,寻摸留守的梁庄人无人触碰的生活脉络。
B.《西海固笔记》作者季栋梁说:“要写出扎实厚重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史诗性作品,必须踏进生活的洪流。”
C.郭沫若曾说:“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创作性的影响进而被塑造。”
D.在长篇小说《太阳转身》的创作过程中,作家范稳走访了十几个村庄,最终呈现了云南边疆地区历经脱贫攻坚后的华丽转身。
4.阅读材料,请用材料中的观点分析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可以称作现实题材佳作的原因。
5.面对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现实题材创作如何弥补与时代发展大潮之间的差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思维,亦作“思惟”,它是人脑所特有的一种机能。

关于思维问题,原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后来又成为逻辑学、心理学、美学、生理学等多门学科研究的内容。1984年以来钱学森教授倡导的思维科学,则专门把人的思维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由于各学科研究思维的角度、方面和侧重点不同,因而人们也就往往从不同的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思维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思维,一种是相对于存在(物质)而言,即指意识或精神。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构成哲学的基本问题。一种是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认知过程,即思考。哲学讲思维时通常是指抽象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逻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专门研究人的思维的形式及规律,为人们提供认识事物、论证思想的工具。逻辑学所研究的思维形式,是指抽象思维所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所以逻辑学所讲的思维是指抽象思维,而且更多地是从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上来理解思维的意义。逻辑学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形式逻辑着重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辩证逻辑则着重研究思维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心理学是把人的思维当作心理活动的自然过程来研究的,它重在揭示思维的发生、发展及思维在人的各个不同的生理发展阶段上的活动特征和规律。心理学讲思维,通常指的也是抽象思维,并把概括性和间接性看作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它一般不讲形象思维,但在思维之外还讲想象。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一些心理学家正在把想象和形象思维联系起来考察,认为“想象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形象思维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思维活动”,它应该是思维的一个类型。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因而也必然地要研究审美过程的思维问题。但美学中所讲的思维则不同于哲学、逻辑学和心理学所指的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而是指的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美学中把人的审美心理因素分为感知、想象、理解和情感,审美过程中的形象思维正是在这四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中所进行的一种既是理性的,又是形象的,带有情感性的思维活动。

钱学森所倡导的思维科学,将思维分为有意识思维和下意识思维。思维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有意识思维,即人自己能够加以控制的思维。钱学森认为,人的个体思维有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三种最基本的类型。他将思维科学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研究层次,并将基础科学称之为思维学,专门来研究有意识思维的规律。可见思维科学所讲的思维已不单指抽象思维,它是包括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在内的人类整个的有意识思维。

——摘编自《语文思维培育学》

材料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分为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互相联系,依次发展的形式。这三种形式是对事物的生动的直观,属于对事物外表的、片面的感性认识。人的认识还必须由此发展到高一级的理性认识阶段,去探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思维正是人在理性认知阶段由大脑对感性材料所做的一种认识加工活动。抽象思维的认识加工主要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使感性的表象上升为理性的概念。形象思维的认知加工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使感性的表象上升为理性的意象。概念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意象则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二者同是对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反应。

概括性是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思维进行理性加工的目的是要探求事物的本质,这就必须用概括的方法来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知觉和表象也具有某种概括性,但它是对个别事物外在的、直观的、表面现象的一种感性的概括。而思维的概括性则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一种理性的本质的概括。思维的概括性不仅表现于抽象思维,而且表现于形象思维。文学作品的典型形象正是现实生活中同类人物的本质概括。

间接性也是思维的一个明显特征。思维的间接性是相对于感知的直接性而言的。思维不像感觉、知觉那样须某种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它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反映未曾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一般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间接性对人的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人凭借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未曾直接感知过的事物,而且可以去认识根本无法去直接感知的事物。列宁说:“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他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能够把握而且应当把握。”自然界有许多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是人无法感知的,但人们却可以通过思维的运算去把握它。

——摘编自《语文思维培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思维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往往不尽相同,因而对思维的认知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也大相径庭。
B.哲学与逻辑学两门学科联系紧密,它们所讲的思维都指抽象思维,其研究内容有很大的相似点。
C.美学所研究的思维虽然不同于心理学所研究的思维,但两者都对形象思维有一定的认知和判定。
D.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产品都是人类思维的结晶,逻辑学、美学都是专门研究人的思维问题的学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开国大典》中领袖“高仿”全员回归,天安门前激情澎湃,荧幕前的观众内心激动不已,这些都是思维的产物。
B.人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人脑来实现的,但是作为人的整个认知活动的一部分,感性认识却离不开眼、耳、鼻、舌等器官的参与。
C.思维学是以人的思维为研究对象的,它是思维科学的基础科学,语文思维培育学的研究须建立在思维学的基础理论之上。
D.与传统学科相比,思维科学所研究的思维类型更为全面,其研究成果应有利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思维培育。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思维科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学子希望金榜题名
B.儿童梦中呓语的原因
C.人们赞美抗疫英雄
D.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
4.请结合材料二,给思维下一个简要定义。
2022-12-14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拿去主义

陈诏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住,非礼也。”中国人是礼义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文学报》1986年8月21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与《拿来主义》都涉及“拿来”“拿去(或送去)”问题,两文中的“拿去(或送去)”实质相同。
B.从论证方法上讲,《拿来主义》第一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例证法,本文第3和第4自然段也是如此。
C.文中引用了一位美国汉学家的话,这位美国汉学家希望中国作家的作品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这也印证了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D.中国的文学艺术家们既要奉行“拿来主义”,引进、吸收外来文化,又要创作出中国自己满族特色的作品,贡献于全人类。
2.本文中作者所提出的“拿来主义”与鲁迅先生所提出的“拿来主义”含义是否一样?为什么?
3.文章第四段中说“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最后又说“贡献于全人类”,请简要分析这两种说法之间的关系。
4.“‘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认为我们要强调“拿去主义”?
2021-04-20更新 | 1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秋笔法,从名字本身推敲,我们很容易看出,“春秋”二字的来源,正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一部具有历史性质的史书《春秋》。《春秋》这本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这一时期的历史。在中国的远古时期,春、秋两个季节是各国的诸侯前往京都行礼朝会的时节。此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了一年的轮回,因为一年必须经过春、秋两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国家一年或者几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因此“春秋”两字便成了史书的一个专有的代名词。根据史料我们能够考证,《春秋》这本书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发生后,就已经失传,而现在比较流行的各种版本,大部分是由《左传》《毅梁传》这三部史书拼接融合而成的。

孔子是曲笔隐讳手法的首创者和秉笔直书手法的继承者,《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之高,已是定论,但是从内容和写作手法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中隐隐约约藏着明显的批评倾向,所以孔子在记叙历史时所运用的这种暗含褒贬的写作手法被称为春秋笔法。

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统治之后,在思想上采取“焚书坑儒”等一系列文化高压政策,从而使儒家的典籍几乎被焚烧殆尽,儒家的思想几乎消亡。然而秦王朝的短命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再度发展的机会,汉朝在建立初期,一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道家思想,儒家思想虽未被国家立为正统思想,但是汉王朝也未对其采取打压的政策,从而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十分迅速的传播与发展。儒家思想的发展必然也带动着春秋笔法这一历史叙述手法的新生与发展。

“春秋笔法”在史学作品中的运用比比皆是。《晋语》中记载:“蒸于武公,公称疾不与,使奚齐莅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于一个诸侯国来说,能称得上大事的大概就只有两件事——一件是祭祀,另外一件便是战争。然而对于祭祀武公这样的国家大事,晋献公身为国王,却不亲自主持,而是让一位普通的公子奚齐代替他本人出席,这完全是无视太子储君的存在,很明显,晋献公是喜欢奚齐而讨厌太子申生,我们从这样的国家大事的安排上,完全可以看出来晋献公想要换掉申生的太子之位,而让奚齐来继承,只不过没有直接说明罢了。从古到今,凡是王朝的王位更替,废嫡立庶便是取乱之道,所以晋献公的做法为以后的悲剧下场留下了伏笔,语言只是一两句话,但是所要表达的内涵十分丰富,这也就是春秋笔法“微而显”这一原则的高明之处,从而达到既让恶行得以彰显,又对他们的恶行予以隐隐约约地讽刺。这里详细写了太子申生的行为,步步符合礼法,敬君而且孝父,然而晋献公却要废黜贤明的申生,改立奚齐,这便鲜明地反衬出晋献公的恶行,褒贬善恶不言而喻。

春秋笔法在帝王谥号中也有所体现。古代君王在去世之后,后世一般会为其拟定一个谥号,比如说汉文帝、汉武帝、唐玄宗等,其实谥号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定的,一个字可以说是对其一生功过的定论,一个字而定其一生,这也正是春秋笔法的体现。而且,谥号也可以对后世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从而规劝后世君主以前人为鉴,规范自身。所以古代对谥号的定立也有了一套章法:“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圣善闻周曰宣;圣闻周达曰昭;行义悦民曰元;希纲治纪曰平;辟土服远曰桓;温柔好乐曰康;希义行刚曰景。”

(摘编自张谦《论春秋笔法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应用》)

材料二:

为恰切地显示自己的“微意”,司马迁有时会把不同的人放在一段之中,而对比之意蕴含其中。如萧何与韩信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特殊关系,曹参则是因与韩信一起才能建立诸多战功。司马迁在评论萧何、曹参之时,看似自然地提到韩信,其实暗合对比,让人看到战功赫赫者与文职刀笔吏、功高震主者与战绩平平者得到的不同待遇,以生者的绚烂来显示死者的冤屈与黯淡。这样,司马迁对萧何、曹参的定位与评价、对韩信等遭杀戮的情感倾向、对刘邦处置功臣的看法都蕴涵在这对比的笔墨之中,使文章含意深远,达到“微而显”的艺术效果。

司马迁还常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以达到“微而显”的表达效果,例子很多,如《伯夷列传》后的“太史公曰”则有一系列的反问,司马迁对天道不公的诘问似乎隐含着一层相对的意思,就是自己的叙述要有一种与天道、与历史抗争的批判性,也许这才是他所说的发愤著书的真义所在。

司马迁对自己笔下的历史人物和同时代人物是有自己的爱憎好恶的,《李将军列传》中则体现了司马迁对李将军这一历史人物的偏爱,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的叙述中离开了一般意义上的实录,转而从自己的情感态度出发对历史事件进行选择、剪裁和组织。《史记》一出,李广遂成千古悲剧英雄。后人也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语道破李广的人品。同时也暗含着对李广命运不佳的扼腕之叹。其实,只要细读了《李将军列传》中的史料部分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虽然李广骁勇善战,但就其一生而言,基本上没有打过多少重要的胜仗。《史记》采用了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曲笔叙述李广的故事,突出了他一生事迹中的传奇和善良色彩,如死里逃生、临危不惧、箭能穿石、宽厚待人等,却有意无意地使读者忽略了李广的另一面,那就是他的大多数传奇故事都是发生在失败的背景下的。他的治军不严、冒险轻敌以致“将兵数困辱”等问题被淡化了。结果给读者的印象是,李广不得封侯不是由于他不善将兵、没有重大战功,而成了历史的不公平。

(摘编自金英娥《<史记>对春秋笔法的继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一年必经的两个季节,代表着一年的轮回,因此孔子用“春秋”二字命名史书。
B.与《公羊传》《毂保传》相比较,《左传》运用“春秋笔法”更为成熟,对孔子的影响更大。
C.谥号可以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并且蕴含了后世对该历史人物的情感态度。
D.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在书中表现出一种与天道、与历史抗争的批判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既有秉笔直书手法的传承,又有曲笔隐讳手法的运用。
B.从秦王朝建立到汉朝初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重视,“春秋笔法”同样也未得到发展。
C.《晋语》中关于祭祀武公的记载,通过短短数语,就可以体现出晋献公的行为是取乱之道。
D.司马迁叙写《史记》,有时会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这对读者认识历史会造成一定的偏差。
3.下列选项都是对李广的评价,其中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相同的一项是(     
A.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B.《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C.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D.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司马迁是如何在史书中做到显“微意”的。
5.“春秋笔法”在史学作品中运用较多,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魏惠王问孟子有关周武王讨伐商纣的事情,孟子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的回答中,“诛”“弑”二字彰显了“春秋笔法”的叙事方式,请简要分析。
2023-04-19更新 | 2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