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内蒙古 高一 期末 2024-02-11 4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里,但是字的意义,在《论语》中并不如此。为人谋而不忠乎一句中的,是忠恕的注解,是对人之诚主忠信,可以和字相通,是由衷之意。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这个字虽则近于忠于职务字,但是并不包含对于团体的矢忠。其实在《论语》中,字甚至并不是君臣关系间的道德要素,君臣之间以相结合——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所以忠臣的观念可以说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依旧是对君私之间的关系。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构成的。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孟子最反对的就是那一套。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骂墨子无父无君了。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对于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格局形成原理的分析,有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而形成这种差序格局的文化基础,就是梁漱溟所谈的家伦理本位文化。正如《论语》里所讲述的,对于父亲偷羊的正确处理方式应该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就是诚实是应该的,但在特殊情境下父为子、子为父说了谎,还是能被接受的。儒家是以为起点从亲人间的孝悌入手推广到他人,这种思想应用到日常人伦中,爱变得有差等,于是形成了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的文化心理让中国社会的各个地方都形成了圈子现象,尤其是在商场、官场上,那些有资源、有权力的人形成的小圈子更可成为有足够实力的小团体。既可以为善,变成办事有效率、有效能的团队,一加一大于二,发挥小集体的战斗力;也可以为恶,将权力私人化,为小集团的利益不惜损害整体利益。善恶之间,关键就取决于小圈子里从领袖到成员,其行为有没有愿景、能不能做到礼法并治,也就是说,有没有大家都会遵守的非正式规范或正式法则,并能有效地动态平衡礼与法的矛盾,化解原则与利益的冲突,以及平衡圈内圈外的不同利益。

圈子由关系连接而成,当极端的情况出现的时候,搞关系的人会用一切手段来拉近自己与圈子中核心人物的距离,从而换取最大利益。因此我们看到,不论是政界、商界,还是文化界、学术界乃至普通百姓,人人似乎都以自己属于某个圈子为荣,想尽办法进入圈子,寻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依靠圈子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在极端情况下,法律、道德往往让位于圈子的利益,公共权力成为各种圈子的私家领地。种种情况,都对社会的良性治理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对此,有人主张用法治取代德治,有人主张去关系化,还有人主张以契约道德取代传统道德。尽管目前社会上存在法治不彰的现象,加强法制建设也是应该的、必须的,但是要用法来取代道德,或以契约交易的关系取代讲仁义、讲博爱的人际关系,则违背了中国人的民族性。

事实上,那种主张以法律取代道德、以契约关系取代情感关系或是去关系化的做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切实际的。一方面是因为圈子这个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即使是处处讲求法治的美国也意识到其重要性,也才因此发展出了对社会网的理论分析,如今在美国,社会网结构和关系研究已成为显学;另一方面,任何社会底线失守,任何治理手段都可能成为作恶的工具,崇尚法治的美国同样有安然案、安达信(美国最大的会计事务所)造假案,以及华尔街肥猫们有意设计有毒资产进而引发金融海啸等不法行为。尽管如此,我们也都知道这些并不是法治的错,同样的,为一己之私、追逐小圈子利益而牺牲社会整体利益的现象也不是圈子和关系本身的错,而是贪婪纵欲、好大喜功又短视近利的错。社会也罢、组织也罢,要实现良性治理,需要做的不是消灭圈子,也不是简单照搬照抄西方的治理体系,而是要顺应中国的社会现实,充分了解这种圈子文化,通过制度的改良和优化最终实现良性治理。

(摘编自罗家德《辨析圈子现象:圈子或善或恶原因何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洋团体格局社会不同,在中国这个属于差序格局的社会里,是找不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的。
B.在《论语》看来,君与臣的关系中,“义”的道德意义要大于“忠”,君臣之间主要是以“义”相结合的。
C.在孟子看来,否定人伦差序,强调爱无等差,是无父无君,违背人伦天性,并最终会扰乱天下的做法。
D.主张以法律取代道德、以契约关系取代情感关系或是去关系化的做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切实际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里,往往不会有统一的价值标准,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B.将基督教不分差序的兼爱与中国有差等的爱进行对比,是为了凸显团体格局社会明显优于差序格局社会。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以“己”为起点从对待亲人推广到他人的思想,使爱变得有差等。
D.“差序格局”的文化心理让中国社会形成“圈子”现象。在极端情况下,法律、道德往往让位于圈子利益。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社会特点的一项是(     
A.《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韩非子》:“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4.在“差序格局”社会里,道德观念呈现出什么特点?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5.假如你身处一个小圈子,那么你要如何正确引导,让“圈子”为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请结合材料二,说说你的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江血【注】

叶雨蒙

直到后半夜冯子恩苏醒了,那时寒风刮得更紧了。向荒坡四周寻望,只见灌丛的暗影在疾风中索索抖动,不见一丝人迹。敌人早已不见了;那么掩护自己的古建禄呢?他怎么样了?狂风的间歇中,他微微抬起头来,忽见距他十几公尺外地面上有一团暗影,好似一个倒伏的人,他一怔,便挪动着向前爬……真的是古建禄!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

冯子恩向四周望了一下,之后爬到一处土质稍显松软的地段,用手抠挖地面,却有如摸到一块满是锈砂的生铁。他发愁了。但是必须尽快办好这件事呵,他回转头眺望茫茫的汉江,汉江灰蒙蒙的,岸边蒿草在寒风中刷刷抖动着干枯的茎叶。要是把战友的遗体沉到江里倒不错,等于是水葬了。

天蒙蒙亮的时候,冯子恩终于将古建禄运到了封冻的汉江冰面上。他趴在冰上喘息了一阵,之后从右肩取下冲锋枪,检查了一下准星和击发处,还行。好啦,这一回成功在枪!

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

他望了望江岸开阔地,那条灰白的道路以及那条路后面向坡上缓缓升起的稀疏的灌木丛,此刻显得静悄悄的。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奇怪,那些兔崽子们都缩到哪儿去了?他愤愤地想。好吧,现在先不管他们,一会他们会来的,一定会叫他们来!他从后腰上取下那颗手榴弹,小心翼翼地拧开弹柄后的盖帽,几秒钟后,手榴弹咝咝冒着青烟划一个弧形落到不远处的江面上。随即便轰然一响,碎冰块和弹片一阵雨似地哗哗落下来。爆炸过后,前方冰面上出现一个窟窿,好像有缕缕水气向天空升浮着。冯子恩盯着那袅袅飘升的水气,一点点把战友的遗体推到冰窟前。水很洁净,呈钢蓝色,汩汩地从冰层下流过。他伸手向冰窟里撩了些江水,擦拭着死者脸上的血迹,同时感到冰凉的江水渐渐浸透了自己的衣服。然后他将古建禄遗体头朝下,一点点送往水中……

白蒙蒙的晨雾里,那帮端着卡宾枪的美国兵一路跑步奔到江边,一个瘦高个儿的士兵向江面指了指,大概是发现了卧倒的冯子恩吧,唿啦一下,全部卧倒了。

冯子恩没有开枪。他纹丝不动地卧在冰面上,脸贴冰面,忍受着极度的虚弱和伤痛以及冰面上浸漫过来的冰凉的江水。

这样过去好一阵,双方都没有动静。

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刚才的手榴弹爆炸又是怎么一回事?谁投的?志愿军不会自己炸自己吧?

后来,那个瘦高个子敌兵试探着朝冯子恩打过来一梭子弹,“叭叭叭…… ”却不见反应。他们放心了,可能是具死尸。敌兵接着又乱放一阵枪,估计即便是活的也让这一阵乱枪打死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地上爬起来,小心翼翼地走到江面上。

冯子恩右肩中了一弹,大概锁骨被击碎了,鲜血急速流淌下来,在冰面上聚了一滩。其余的子弹都打在他四周的冰面上,打得冰屑四溅。他很瞧不起这帮美国兵,枪法大差啦! 他依旧一动不动地趴在冰上,双手在怀里抱紧冲锋枪。其实不用他装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了,血液将要流尽,体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颗心脏还在跳动……

敌人成散兵线向他走来,皮靴踩踏着冰面,发出橐橐的响声……近些,再近些……冯子恩用顽强的毅力又坚持了最后几秒钟,之后他缓缓地从怀中向前伸出冲锋枪。

“哒哒哒 …… ”一梭子复仇的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敌兵们惊叫着翻滚倒地。冯子恩痛楚地闭上双眼,知道自己没有射中一个敌人,他的右肩负了伤,几乎无法握枪瞄准了,手指也冻得僵硬难以弯曲。冲锋枪在他的怀中乱跳,一串子弹打飞了。

一颗子弹也没有了,他拖过冲锋枪在冰上一推,送入冰窟窿,之后他挣扎着翻了两个滚,到了冰窟窿前。敌人开始还击了,子弹刮风似地从他四周掠过,他先将双脚和两条小腿探入江水中,上半身留在冰面上,顿时他感到江流向下拽动他双腿的力量,刺骨的江水浸透了他的腿骨……他知道,这已是他最后的痛苦了,再过一小会儿,他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他两手按着冰面,使自己的身体继续向江水里下沉。江水浸过了他的臀部,接着又浸过他的腰腹……就在他的头颅入水的一霎间,他抬头向天空望了最后一眼。

那时初升的阳光已从东山泻过来,碧蓝而辽阔的天空中有一只雄鹰在静静地盘旋。江岸高耸的山峰上,树林被阳光照亮了……

【注】节选自叶雨蒙长篇纪实小说《汉江血》,作品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的第三、第四次战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在冯子恩埋葬战友、报仇杀敌的叙述中,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冯子恩的形象。
B.“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既渲染了战场上看似平静、迷蒙的环境,也为后文惨烈的战斗埋下伏笔。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对事件的描述不做作、不矫情,使小说的叙述客观、直白、真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小说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按照故事发生的自然顺序组织情节,刻画志愿军战士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关于小说结尾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结尾处“阳光”“山峰”等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
B.优美、恬静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的愿景。
C.景物描写烘托出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风貌,推动情节的发展。
D.结尾笔意突转、与前文惨烈战斗形成反差,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8.小说题目“汉江血”的“血”字,内涵丰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同样是战争题材的小说,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有哪些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问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已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


[注]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②先民:先王。③三代:指夏商周。
10.请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进行断句。
舜以天子而询A于B匹夫C以D大知E而察F及G迩H言I非J苟K为谦L诚M取善之弘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焉以破其疑”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两句中的“焉”字含义相同。
B.“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与“其曲中规”(《劝学》)两句中的“规”字含义不同。
C.“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与“蜀之鄙有二僧”(《为学一首示子侄》)两句中的“鄙”字含义不同。
D.“孔文子不耻下问”与“而耻学于师”(《师说》)两句中的“耻”字含义相同。
1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于议论文,与荀子的《劝学》体裁相同。
B.《问说》与《师说》在规劝世人提高修养方面都强调做学问要虚心,询问、学习的对象不分高低贵贱。
C.《问说》一开篇便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便着重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为什么要勤问,最后申说自己的主张。
D.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劝学》与《问说》都运用排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弘。
1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2)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14.文中提出求学过程中善“问”所带来的益处有哪些?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宋)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中猛虎闻军声吼叫,水中鱼龙因战火发怒,借想象中动物的强烈反应突出了战事之激烈。
B.“一鼓困曹瞒”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都借曹操的大败来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
C.面对美景却无心观赏,而是感伤时世,由此可以推知作者应生活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南宋。
D.词中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情、景、理有机统一,水乳交融。
16.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绘了周瑜的形象。请从手法与作用两个角度分析两首词塑造周瑜形象的不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