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邢台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 高二 期末 2024-03-15 7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兼收并蓄是一种智慧。韩愈在《进学解》中讲:“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这是说高明的医师会把不同类型的东西都收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有兼而有之、兼容并包之意。兼收并蓄也是一种胸怀。体现在文化上就是保持开放心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化的这种开放胸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彰显,为文明发展拓展了广阔前景。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对世界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为文明发展不断注入活水,是成就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外文明交流的故事不胜枚举。2100多年前,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此后一条横贯东西、联结欧亚的古丝绸之路逐渐被开辟出来。这条路成为经贸往来之路,也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之路。唐代僧人玄奘西行求法,往返17年,带回佛教经典600多部,并积极进行翻译传播。佛教在中国长期演化,儒、释、道三教合流,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明清时期,一批精通儒、释、道的伊斯兰学者,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结合,对促进伊斯兰教中国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古代中国有超大规模的人口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频繁,最突出的就是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些经贸往来,不仅促进了经济繁荣,也带来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科技、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互鉴。同时,中华“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主张不同国家和平相待,和睦相处。中国人以天下看待世界,认为天下理应一家。古代不少统治者也都认识到,国家之间合作比征伐更有利于稳定和发展。此外,中国古代经世致用的思想,倡导“知行合一、躬行为务”,反对空谈,主张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社会发展有利、对民生改善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学习,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这样就形成一种致用为上、极极进取的心态。当人们接触到国外优秀文化、制度和艺术时,就更加愿意去学习借鉴。到了近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古老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开阔胸怀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观念、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等,这些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高度契合性。这种高度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深刻把握这种契合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用真理力量激活古老文明,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文化始终以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与其他文化交流交融,不仅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而且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中华文化宝藏。

人类社会走向冲突还是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对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胸怀、博采众长的态度对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要通过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消除隔阂与误解、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努力架起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拉紧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要继续保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摘编自冯颜利《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强调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在希腊,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共赴“文明之约”;在埃及,漫步于卢克索神庙,回忆中埃文明交流往事;在印度,参观马哈巴利普拉姆古寺庙群,畅叙文明互鉴的悠久渊源……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以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外交”,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到创立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中国立足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着眼于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主基调,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着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中国不遗余力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相互启迪,探索出一条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让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熠熠生辉。

(摘编自网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这种开放胸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所以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B.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不断的原因就是对世界不同文明兼收并蓄。
C.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有多方面的历史原因,而统治者“国家之间合作比征伐更有利”的认识最重要。
D.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立足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大力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韩愈的《进学解》,阐述了中华文化自古就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B.材料一列举了历史上中外文明交流的故事,如玄奘西行带回佛经并进行翻译传播。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高度契合性。
D.材料二写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在希腊、印度、埃及等地推动“文明交流对话”。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A.敦煌石窟中,除了汉族人的形象,还有古代吐蕃、西夏、回鹘等少数民族以及中亚、西亚地区一些民族的人的形象。
B.唐代初期的越窑青瓷还保留着隋代的风格,晚唐至五代的越窑摆脱了前代的影响,形成了饱满、端庄的风格。
C.明代徐光启与来到中国的西方学者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这被认为是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象征之一。
D.唐朝时期日本的阿倍仲麻吕跟随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而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演化,与儒、道合流。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华文化(文明),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清政府认为对外交流会带来不稳定因素,西方国家的势力可能会对中国造成威胁;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是世界最好的,进而限制对外交流。从康熙时期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沿海城市和沿江地区设立关卡,禁止外国船只和商人进入内地,排斥外来文化。请结合材料一对此进行简要点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萧红

夏天和秋天,桥下的积水和水沟一般平了。“黄良子,黄良子……孩子哭啦!”

也许是夜晚,也许是早晨,桥头上喊着这样的声音。久了,住在桥头的人家都听惯了,听熟了。“黄良子,孩子要吃奶啦!黄良子……”

月亮完全沉没下去,只有天西最后的一颗星还在挂着。从桥东的空场上黄良子走了出来。黄良是她男人的名字,从她做了乳娘那天起,不知是谁在“黄良”的末尾加上个“子”字,就算她的名字。

“黄良子”这字眼好像号码一般,只要一触到她,她就紧跟着这字眼去了。

在初醒的朦胧中,她的呼吸还不能够平稳,她走着,她差不多是跑着,顺着水沟向北面跑去。

停在桥西第一个大门楼下面,用手盘卷着松落下来的头发。

“怎么!门还关着?……怎么!”

“开门呀!开门呀!”她弯下腰去,几乎是把脸伏在地面。从门槛下面的缝隙看进去,大白狗还睡在那里。

“怎么!鬼喊了我来吗?不,……有人喊的,我听得清清楚楚嘛……一定,那一定……”她只得回来,桥西和桥东一个人也没有遇到。

“这不就是百八十步……多说两百步……可是必得绕出去一里多!”

起初她试验过,想要扶着桥栏爬过去。但是,那桥完全没有底了,只剩两条栏杆还没有被偷儿拔走。

不是吗?搭上两块木头就能走人的,就差两块木头。

她家的草屋正对着这桥,她看见门上的纸片被风吹动。她顺着沟沿往北走,到半里路远的地方——水沟的尽头——再折回来。

主人家墙头上的狗尾草肥壮起来了,桥东黄良子的孩子哭声也大起来了!那孩子的哭声会飞到桥西来。

小主人睡在小车里面,轮子呱啦呱啦地响着,那白嫩的圆面孔,眉毛上面齐着和霜一样白的帽边,满身穿着洁净的可爱的衣裳。

爹爹抱着,隔着桥站着的,自己那个孩子,黄瘦,眼圈发一点蓝,脖子略微长一些,看起来很像一条枯了的树枝。但是黄良子总觉得比车里的孩子更可爱一点。

小主人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她哼着:“上桥头,上桥头……”

“桥”好像把黄良子的生命缩短了。但她又感到太阳挂在空中整天也没有落下去似的。沿街扫着落叶的时候,她仍推着那辆呱啦呱啦的小车。主人家墙头上的狗尾草,一些水分也没有了,全枯了,只有很少数的还站在风里面摇着;桥东孩子的哭声一点也没有减弱,随着风声送进黄良子的耳里,那声音扩大起来,显微镜下面苍蝇翅膀似的……

第二年的夏天,桥头仍响着“黄良子,黄良子”的喊声。尤其是在天还未明的时候,简直和鸡啼一样。

第三年,桥头上“黄良子”的喊声没有了。黄良子已经住到主人家里。

在三月里,新桥就开始建造起来。夏天,那桥上已经走着车马和行人。黄良子一看到那红漆的桥栏,比所有她看到过的在夏天里开着的红花更新鲜。

“跑跑吧!你这孩子!”她每次看到她的孩子从桥东跑过来的时候,无论隔着多远,不管听见听不见,不管她的声音怎样小,她却总要说的:“跑跑吧!这样宽大的桥啊!”

主人家墙头上的狗尾草又是肥壮的,墙根下面有的地方也长着同样的狗尾草,墙根下也长着别样的草:野罂粟和洋雀草,还有不知名的草。

黄良子拔着洋雀草做起哨子来,给瘦孩子一个,给胖孩子一个。

“噬噬,噬噬!”在院子的榆树下闹着,笑着和响着哨子。黄良子觉得两个孩子都可爱,她的两个膝头前一边站着一个。

有一天,黄良子发现她的孩子的手上划着两条血痕。“去吧!去跟爹爹回家睡一觉再来……”有时候,她也亲手把他牵过桥去。

以后,那孩子在她膝盖前就不怎样活泼了,并且常常哭,并且脸上也发现着伤痕。“不许这样打的呀!这是干什么……干什么?”在墙外,或是在道口;总之,在没有人的地方,黄良子才把小主人的木枪夺下来。

小主人立刻倒在地上,哭和骂,有时候立刻就去打着黄良子,用玩物,或者用街上的泥块。“妈!我也要那个……”

小主人吃着肉包子的样子,一只手上抓着一个,有油流出来了,小手上面发着光。并且那肉包子的香味,不管站得怎样远也像绕着小良子的鼻管似的。

“你要什么?小良子!不该要呀……羞不羞?馋嘴巴!没有脸皮了?”当小主人吃着水果的时候,那是歪着头,很圆的黑眼睛,慢慢地转着。

小良子看到别人吃,他拾了一片树叶舐一舐,或者把树枝放在舌头上,用舌头卷着,用舌尖吮着。

小主人吃杏的时候,很快的把杏核吐在地上,又另吃第二个。小良子在地上拾起那胖孩子吐出来的杏核。

黄良子常常送她的孩子过桥:“黄良!黄良!把孩子叫回去,黄良!别再叫他跑过桥来。”小良子把小主人的嘴唇打破的那天早晨,桥头上闹着黄良的全家。黄良子喊着,小良子跑着叫着:“爹爹呀……爹爹呀……”

到晚间,终于小良子的嘴也流着血了,在他原有的,小主人给他打破的伤痕上又流着血了。这次却是妈妈给打破的。

黄良子带着东西,从桥西走回来了。

她家好像生了病一样,静下去了,哑了,几乎门扇整日都没有开动,屋顶上也好像不曾冒烟。桥下面的水,静静地流着。桥上和桥下再没有黄良子的影子和声音了。

黄良子重新被主人唤回去上工的时候,那是秋末,也许是初冬。桥上的栏杆还是照样的红。桥西,人家的房顶,照旧发着灰色。门楼,院墙,墙头的萎黄狗尾草,也和去年秋末一样的在风里摇动。

还是没有这桥吧!若没有这桥,小良子不就是跑不到桥西来了吗?她怀念起旧桥来,同时,她用怨恨过旧桥的情感再建设起旧桥来。

小良子再没有踏过桥西去,爹爹在桥头上张开两只胳臂。笑着,哭着,小良子在桥边一直被阻挡下来。

第二天小良子又是照样向桥头奔跑。

“找妈去……吃……馒头……妈有糖……”一面奔跑着,一面叫着。头顶上留着的一堆毛发,逆着风,吹得竖起来了。他看到爹爹的大手就跟在他的后面。桥头上喊着“妈”和哭声……这哭声借着风声;借着桥下水的共鸣,也送进远处的人家去。

等这桥头又安息下来的时候,那是从一年中落着最末的一次雨的那天起。

小良子从此丢失了。

冬天,桥西和桥东都飘着雪,红色的栏杆被雪花遮断了。桥上面走着行人和车马,到桥东去的,到桥西去的。

那天,黄良子听到她的孩子掉下水沟去,她赶忙奔到了水沟边去。看到那被捞在沟沿上的孩子连呼吸也没有的时候,她站起来,她从那些围观的人们的头上面望到桥的方向去。那颤抖的桥栏,那红色的桥栏,在模糊中她似乎看到了两道桥栏。

于是肺叶在她胸的里面颤动和放大。这次,她真的哭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良子是富人家孩子的奶娘,有人在她男人名字的末尾加个“子”字,就算她的名字,她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
B.黄良子期盼桥能通行,一是因为她去桥西乳养富人家孩子时可以不用绕很远的路,二是可以方便她时常照顾自己的孩子。
C.主人家的孩子面孔白嫩,衣着沽净,有着丰富的食物;黄良子的孩子却黄瘦干枯,捡杏核,吮树叶,贫富差距十分明显。
D.新桥修好后方便了通行,黄良子的孩子却落水淹死,小说以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揭示“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寓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黄良子的主人始终没有正面出场,但那一声声的“黄良子”,以及黄良子对喊声的敏感,衬托出主人专横的威势无处不在。
B.“跑跑吧……跑跑吧”“爹爹呀……爹爹呀”,小说借鉴诗歌的复沓手法,多处使用这种重叠词句,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抒情性。
C.小说的叙述视角灵活变化,总体上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故事,中间时常转换为以黄良子和小良子的视角叙事,行文摇曳多姿。
D.对黄良子这一主要形象,作者没有做冗长的内心独白式描写,而是通过简练的心理刻画,深刻地揭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
8.小说多次写到主人家墙头上的“狗尾草”,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用意。
9.请从文章构思的角度分析标题“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充国遂上屯田奏曰:“羌易以计破,难用兵碎也,故臣愚心以为击之不便!计度临羌东至浩亶,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其间邮亭多坏败者。臣前部士入山,伐林木六万余枚,在水次。臣愿罢骑兵,留步兵万二百八十一人,分屯要害处,冰解漕下,缮乡亭,浚沟渠,治湟峡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田事出,赋人二十亩;至四月草生,发郡骑及属国胡骑各千,就草为田者游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积畜省大费。今大司农所转谷至者,足支万人一岁食,谨上田处及器用簿。”上报曰:“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当何时得决?”充国上状曰:“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百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注]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今虏亡其美地荐草,愁于寄托,远遁,骨肉心离,人有畔志。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羌虏瓦解,前后降者万七百余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辈,此坐支解羌虏之具也。”上复赐报曰:“兵决可期月而望者,谓今冬邪,谓何时也?将军独不计虏闻兵颇罢,且丁壮相聚,攻扰田者及道上屯兵,复杀略人民,将何以止之?”充国复奏曰:“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先零羌精兵,今余不过七八千人,失地远客分散,饥冻畔还者不。臣愚以为虏破坏可日月冀,远在来春,故曰兵决可期月而望。今骑兵虽罢,虏见屯田之士精兵万人,从今尽三月,虏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它种中,远涉山河而来为寇;亦不敢将其重,还归故地。是臣之愚计所以度虏且必瓦解其处,不战而自破之册也。”上于是报充国,嘉纳之……充国振旅而还。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注]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以前善于带兵打仗的人,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就草A为田者B游兵C以充D入E金城郡F益积畜G省H大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司农,是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为九卿之一。
B.“兵当何时得决”的“兵”指战争,与《过秦论》“收天下之兵”中的“兵”含义不同。
C.“饥冻畔还者不绝”与“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含义不同。
D.“亦不敢将其累重”与“起于累土”《《老子>四章》两句中的“累”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充国上奏,请求撤除骑兵,留步兵一万多人,屯驻在要害地区,到春耕时,分给屯田兵卒土地。
B.赵充国认为羌人战斗意志并不强,而且与汉朝相比,力量并不占优势,应该很快就会投降。
C.赵充国认为先零羌精兵不过七八千人,挨饿受冻;待至来春,虏马瘦弱,更不敢率众寇边。
D.宣帝及群臣都反对屯田之策,希望速战速决平叛羌乱。宣帝下敕斥问赵充国兵事何时可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传序》)
14.主夫之评价赵充国平羌,“非充国也,羌人之祸汉,小则为宋之元昊,大则为拓跋之六镇也!”赵充国是如何成功说服宣帝的?请简要说明。
2024-03-1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巧妙地把风雨骤至之场景提到开头,突兀而起,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B.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冒雨渡溪去溪北牧牛之事,极具生活气息。
C.“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紧扣诗歌的题目,写出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
D.这是一首即景诗,诗中多用口语,朴素清新,把夏雨特征写得淋漓尽致。
16.请简要赏析诗歌颔联是如何表现“骤雨”的。
2024-03-1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夫妻在梦中重逢的情景,默默相对,泪流不止。
(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两句用蝉蜕打比方,赞美屈原品质高洁,自动地远离污浊。
(3)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让天下诸侯陷入困境之中。
2024-03-1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场洁白的盛典。朵朵雪花在空中缓缓地飘,慢慢地舞,层层叠查、密密麻麻,一层一层往下落。这就是哈尔滨江北的雪,江北冬日里声势浩大的雪。

大雪小雪下了几十年,离家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故乡。曾被红棉袄映衬的田野,曾刮着风雪的江北大地;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新区。看,江北的雪片片如鹅毛,纷纷扬扬;看,江北的雪轻轻盈盈,朵朵绽放。落在树上,树上就开满了银色的花儿( A );( B )。雪花有情,江北的大地朴实而热情。在这样的大地上,归乡的游子怎能不欣慰?

在我看来,没有雪花的飞舞,江北大地就少了一份冬日独有的美感。江北,有飞雪迎春的信念,更有桃花盛开的期待。在冰雪大世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雪的无畏光芒。数十台造雪机一字排开,正以每小时三十立方米的速度与天然雪共同打造着江北的新童话。   的冰灯引导着雪飞舞的方向,最美的摩天轮成为江北新地标,与江北美丽的夜色和星空融为一体。

银的大地,银的楼宇,银的江岸,到处都是雪的欢腾。几个孩子在小区门前堆雪人打雪仗,活泼而热闹。我情不自禁抓起一把雪,向湛蓝的空中抛去。顿时,片片银屑如蝶飞舞,它们动情地唱着歌儿,似在传递春的消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后的括号处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同一场聚会,喜好社交的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恐惧社交的人则有度日如年的感觉;而对于同一个人,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① ;而无聊沉闷的时候,时间恍如凝固了。这些体验都说明,相对客观的时间, ②。

时间知觉是指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个人对时间的长短、快慢等变化的感受与判断。个体的时间知觉常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扭曲,其中,刺激特性是影响视觉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常见的刺激属性,颜色能够影响人的时间知觉的准确性,主要表现为在实际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暖色比冷色让人感觉到的时间更长。颜色属于色调、饱和度和明度三个基本属性,甚中起主要功能的就是色调。色调主要由光波的长短所决定,如果反射光中长波占据优势,那么反射体就呈红、橙色;_③_,则反射体就呈蓝、绿色。颜色能够影响人的时间知觉这一结论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继续得到证实,并将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前后连贯,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们更加向往劳逸结合、身心健康的生活。

《论语·先进》中说:“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以上材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2-1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萧红(1911-1942)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司马光(1019-1086)  《资治通鉴》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94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句式仿写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1-22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奋斗 励志  引语式材料  逆境 自我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