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三 期末 2024-03-21 11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尺牍,本义为一尺长的木简,作为早期书写材料,最先泛指书写在尺牍上的所有文字,后来逐渐演变为书信的别称。到了宋代,尺牍在书信的泛称之外,又收缩意义范围,特指一类私密随意的专门书信。许多书信研究论著对尺牍含义的历史演变和文体属性认识不够清晰。如付梅《北宋尺牍研究》认为:随着文体发展的完善,尺牍内容范围日益收缩而至于成为私人往来书简的统称。实际上,尺牍的文体内涵与私人往来书简仍有不同,需要细加辨析。

尺牍在宋代逐渐从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一种专门的书信亚文体。尺牍的不同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当代研究者更明确了二者的区别。浅见洋二从的视角来看待尺牍的分离,偏指公开性的书简,而尺牍更倾向于私人性、私密性的书简。艾朗诺则从正式与非正式的角度来看待尺牍的不同。朱迎平更具体地分析了尺牍的区别:‘书’多用来阐述观点、表明立场,往往用于正式的场合;‘尺牍’则篇幅短小,使用随意灵活,常用于朋友间的日常交往。

尺牍从中分离出来后,便有了专属的含义和特征。简而言之,尺牍特指宋代士人交往中私密性的、非正式的书信,这类书信往往施于亲友之间,多谈日常琐事,极具生活气息,以平常语言书之,行文散漫,但往往涉笔成趣,颇见性灵,故为后世所重。钱锺书曾赞赏唐宋以来在笔记、书牍中相沿不绝的自由自在的家常体文字,又以桐城派认为古文要避免尺牍气来反证尺牍与古文的不同。宋代产生了一批尺牍大家,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他们的尺牍作品为后世提供了格式与典范。在他们的影响下,元明清三代涌现出一大批尺牍作家及尺牍专集。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也受到宋人尺牍的启发。现代散文主张言、文合一,特重个性的真实流露,对尺牍青睐有加。周作人反复研读古人尺牍,欣赏宋人尺牍之个性自然、文情俱胜,反对古文的造作,推崇苏黄尺牍,用宋人尺牍为新文学张目,他本人的尺牍写作也成绩斐然。可见,在中国新文学的发端发展过程中,宋人尺牍的影响不容忽视。

(摘编自李贵、张灵慧《论宋代书信体类的消长与创新》)

材料二:

宋人尺牍突出的成就是文学性的提升,首先表现在尺牍应用功能分化。宋代以前尺牍概念广及一切公私书函,应用性是其首要功能。宋人将尺牍文体礼仪通用的应用功能分入启、状之中,尺牍就从虚文客套中解放出来,专门用以知己私交之间传情达意。同时,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文人生活条件优越,书信往来空前便利。于是人生悲喜、评书论文、日常琐事,种种内容皆得以在尺牍之中细细铺陈,内容便空前丰富起来。宋人尺牍文学的特质是建立在这一时期尺牍繁荣发展的基础上的,出现了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大批大家的尺牍精品。其中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宗,有着无与伦比的示范意义与号召力。在他的人格魅力投射之下,只言片语皆成经典,极大地提升了尺牍的地位与价值。大家精品是宋人尺牍繁荣最为明确的表征,也最能体现宋人尺牍的文学特质:尺牍文本被纳入立言、世范的教化系统中,得到人们的重视;尺牍艺术特质得到发展,出现了大量神思隽永的短简,具备了文学观赏价值与艺术性。

尺牍拥有广泛的读者,有了传世的自觉,开始向正统文学靠拢并承担教化职能。尺牍作为施于亲友之间的应用文,有着确定的接受对象。按理说,尺牍注重私密性,存世数量当不容乐观,而实际上宋人尺牍存世数量相当惊人。众多明文嘱托勿示人的作品仍传布天下,范仲淹家书更是刊行天下,为士子品题鉴赏。成为阅读文本的宋人尺牍自觉向正统文学靠拢,关注思想艺术价值,便自然有了传世的自觉。尺牍单简,亦必立稿的欧阳修是典范,周必大整理他的著述时发现其作品多有别本,以至于一本有三四种版本不同者,这可见宋人写作尺牍的审慎态度。欧阳修对《范文正公神道碑》坚持己见,绝不妥协,意在让作品取信万世”“为后生法。这正是文人士大夫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所在,其根源在于正统文学的教化思想。

尺牍有关人之德性,不可信手而为,因此不得不考虑作品对后学的影响,这种顾虑本身即印证着尺牍文学功能日益强化的现实。重视德性与教化的评论是宋人尺牍批评的主流,可知不论是作者还是评论者心中皆有读者的存在。尺牍可以敦世风、补世教,昭示着作者企望以文传世,留其品性志向的用心,其地位上升自不待言。

尺牍被注入自觉的创作意识,艺术技巧与境界的锤炼都进一步增强,文学观赏价值得到提升。文本受重视,自然不可再信手而为。因此这一时期的尺牍作品有了明确的创作意图,即周作人《夜读抄·五老小简》中所说的有了作态(讲究修辞、典故、表达方式的运用)的、写得很漂亮(富于辞章之美)的新式古文。这种新式古文极具艺术价值,佳处往往有诗味、诗境。风流潇洒的襟怀、余味无穷的言辞、超脱洁净的意境,皆是诗人心法手笔。以欧苏黄诸人为代表的宋人尺牍之自然天成、淳朴清新的艺术韵味,实出于其艺术造诣与技艺上的不断锤炼。这种锤炼工夫,使得宋人尺牍但见性情、不见文字,突显了文学观赏价值,也赋予尺牍文体特色。

宋人尺牍承担了教化职能,文本传世价值得到承认;又有了自觉的创作意识,文本艺术价值也得到重视,它不再徘徊于应用文与书法作品边缘,而是真正获得了文学作品的待遇,进入文人文集甚至单独成集行世,文学功能得以确立。

(摘编自付梅《宋人尺牍的文学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作者认为,从文体上看,宋代尺牍与一般的私人往来书简有所不同,他对付梅著作中的相关说法并不认可。
B.浅见洋二、艾朗诺和朱迎平都认为“尺牍”与“书”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他们三人都明确地对二者进行了区分。
C.钱锺书对唐宋之后“自由自在的家常体”文字表示赞赏,但他认为桐城派作为古文流派,则不应沾染“尺牍气”。
D.一代文宗欧阳修对尺牍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也在于他的思想理念和创作实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历史时期,尺牍的意义和功能有所不同,宋以前意义宽泛,注重应用性,宋代时表现出私人化和文学化特点。
B.后世学者看重宋人尺牍,主要是因为这类书信生活气息浓厚,文学价值较高,行文风格、笔下情趣都有可观之处等。
C.如果宋人没能将礼仪通用的应用功能从尺牍中分化出去,尺牍就无法传情达意,其文学价值与艺术性便无从谈起。
D.尺牍在宋代数量较多,内容空前丰富,这一方面得益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也与大批文人大家自觉参与创作有关。
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摘取宋代书信体类中的尺牍作为论述对象,以尺牍的文体特征为基础,主要论述尺牍在宋代的演变过程。
B.材料二围绕尺牍的文学性这一话题,以背景分析引出话题,再从两个维度进行阐述,最后总结,文章条理清晰。
C.两则材料虽然论述重点不同,但均以尺牍为对象,且都采用立论的方式,引用、举例的论证方法,具有诸多共同点。
D.作为研究古代文化的文章,两则材料都引述了一些现当代学者的观点,起到佐证文章观点、丰富文章内容的作用。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宋人尺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5.下面是苏轼的一则题为《与彦正判官》的尺牍,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其文学性特征。

古琴当与响泉、韵磬并为当世之宝,而铿金瑟瑟,遂蒙辍惠,报赐之间,赧汗不已。又不敢远逆来意,谨当传示子孙,永以为好也。然某素不解弹,适纪老枉道见过,令其侍者快作数曲,拂历铿然,正如若人之语也。试以一偈问之: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录以奉呈,以发千里一笑也。寄惠佳纸、名葬,重烦厚意,一一捧领讫,感怍不已。适有少冗,书不周谨。


[注]①响泉、韵磬:均为古琴之名。②辍惠:割舍心爱之物以赠人。③枉道见过:绕道拜访。④偈:佛经中的唱词。
2024-02-1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萧红

夏天和秋天,桥下的积水和水沟一般平了。“黄良子,黄良子……孩子哭啦!”

也许是夜晚,也许是早晨,桥头上喊着这样的声音。久了,住在桥头的人家都听惯了,听熟了。“黄良子,孩子要吃奶啦!黄良子……”

月亮完全沉没下去,只有天西最后的一颗星还在挂着。从桥东的空场上黄良子走了出来。黄良是她男人的名字,从她做了乳娘那天起,不知是谁在“黄良”的末尾加上个“子”字,就算她的名字。

“黄良子”这字眼好像号码一般,只要一触到她,她就紧跟着这字眼去了。

在初醒的朦胧中,她的呼吸还不能够平稳,她走着,她差不多是跑着,顺着水沟向北面跑去。

停在桥西第一个大门楼下面,用手盘卷着松落下来的头发。

“怎么!门还关着?……怎么!”

“开门呀!开门呀!”她弯下腰去,几乎是把脸伏在地面。从门槛下面的缝隙看进去,大白狗还睡在那里。

“怎么!鬼喊了我来吗?不,……有人喊的,我听得清清楚楚嘛……一定,那一定……”她只得回来,桥西和桥东一个人也没有遇到。

“这不就是百八十步……多说两百步……可是必得绕出去一里多!”

起初她试验过,想要扶着桥栏爬过去。但是,那桥完全没有底了,只剩两条栏杆还没有被偷儿拔走。

不是吗?搭上两块木头就能走人的,就差两块木头。

她家的草屋正对着这桥,她看见门上的纸片被风吹动。她顺着沟沿往北走,到半里路远的地方——水沟的尽头——再折回来。

主人家墙头上的狗尾草肥壮起来了,桥东黄良子的孩子哭声也大起来了!那孩子的哭声会飞到桥西来。

小主人睡在小车里面,轮子呱啦呱啦地响着,那白嫩的圆面孔,眉毛上面齐着和霜一样白的帽边,满身穿着洁净的可爱的衣裳。

爹爹抱着,隔着桥站着的,自己那个孩子,黄瘦,眼圈发一点蓝,脖子略微长一些,看起来很像一条枯了的树枝。但是黄良子总觉得比车里的孩子更可爱一点。

小主人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她哼着:“上桥头,上桥头……”

“桥”好像把黄良子的生命缩短了。但她又感到太阳挂在空中整天也没有落下去似的。沿街扫着落叶的时候,她仍推着那辆呱啦呱啦的小车。主人家墙头上的狗尾草,一些水分也没有了,全枯了,只有很少数的还站在风里面摇着;桥东孩子的哭声一点也没有减弱,随着风声送进黄良子的耳里,那声音扩大起来,显微镜下面苍蝇翅膀似的……

第二年的夏天,桥头仍响着“黄良子,黄良子”的喊声。尤其是在天还未明的时候,简直和鸡啼一样。

第三年,桥头上“黄良子”的喊声没有了。黄良子已经住到主人家里。

在三月里,新桥就开始建造起来。夏天,那桥上已经走着车马和行人。黄良子一看到那红漆的桥栏,比所有她看到过的在夏天里开着的红花更新鲜。

“跑跑吧!你这孩子!”她每次看到她的孩子从桥东跑过来的时候,无论隔着多远,不管听见听不见,不管她的声音怎样小,她却总要说的:“跑跑吧!这样宽大的桥啊!”

主人家墙头上的狗尾草又是肥壮的,墙根下面有的地方也长着同样的狗尾草,墙根下也长着别样的草:野罂粟和洋雀草,还有不知名的草。

黄良子拔着洋雀草做起哨子来,给瘦孩子一个,给胖孩子一个。

“噬噬,噬噬!”在院子的榆树下闹着,笑着和响着哨子。黄良子觉得两个孩子都可爱,她的两个膝头前一边站着一个。

有一天,黄良子发现她的孩子的手上划着两条血痕。“去吧!去跟爹爹回家睡一觉再来……”有时候,她也亲手把他牵过桥去。

以后,那孩子在她膝盖前就不怎样活泼了,并且常常哭,并且脸上也发现着伤痕。“不许这样打的呀!这是干什么……干什么?”在墙外,或是在道口;总之,在没有人的地方,黄良子才把小主人的木枪夺下来。

小主人立刻倒在地上,哭和骂,有时候立刻就去打着黄良子,用玩物,或者用街上的泥块。“妈!我也要那个……”

小主人吃着肉包子的样子,一只手上抓着一个,有油流出来了,小手上面发着光。并且那肉包子的香味,不管站得怎样远也像绕着小良子的鼻管似的。

“你要什么?小良子!不该要呀……羞不羞?馋嘴巴!没有脸皮了?”当小主人吃着水果的时候,那是歪着头,很圆的黑眼睛,慢慢地转着。

小良子看到别人吃,他拾了一片树叶舐一舐,或者把树枝放在舌头上,用舌头卷着,用舌尖吮着。

小主人吃杏的时候,很快的把杏核吐在地上,又另吃第二个。小良子在地上拾起那胖孩子吐出来的杏核。

黄良子常常送她的孩子过桥:“黄良!黄良!把孩子叫回去,黄良!别再叫他跑过桥来。”小良子把小主人的嘴唇打破的那天早晨,桥头上闹着黄良的全家。黄良子喊着,小良子跑着叫着:“爹爹呀……爹爹呀……”

到晚间,终于小良子的嘴也流着血了,在他原有的,小主人给他打破的伤痕上又流着血了。这次却是妈妈给打破的。

黄良子带着东西,从桥西走回来了。

她家好像生了病一样,静下去了,哑了,几乎门扇整日都没有开动,屋顶上也好像不曾冒烟。桥下面的水,静静地流着。桥上和桥下再没有黄良子的影子和声音了。

黄良子重新被主人唤回去上工的时候,那是秋末,也许是初冬。桥上的栏杆还是照样的红。桥西,人家的房顶,照旧发着灰色。门楼,院墙,墙头的萎黄狗尾草,也和去年秋末一样的在风里摇动。

还是没有这桥吧!若没有这桥,小良子不就是跑不到桥西来了吗?她怀念起旧桥来,同时,她用怨恨过旧桥的情感再建设起旧桥来。

小良子再没有踏过桥西去,爹爹在桥头上张开两只胳臂。笑着,哭着,小良子在桥边一直被阻挡下来。

第二天小良子又是照样向桥头奔跑。

“找妈去……吃……馒头……妈有糖……”一面奔跑着,一面叫着。头顶上留着的一堆毛发,逆着风,吹得竖起来了。他看到爹爹的大手就跟在他的后面。桥头上喊着“妈”和哭声……这哭声借着风声;借着桥下水的共鸣,也送进远处的人家去。

等这桥头又安息下来的时候,那是从一年中落着最末的一次雨的那天起。

小良子从此丢失了。

冬天,桥西和桥东都飘着雪,红色的栏杆被雪花遮断了。桥上面走着行人和车马,到桥东去的,到桥西去的。

那天,黄良子听到她的孩子掉下水沟去,她赶忙奔到了水沟边去。看到那被捞在沟沿上的孩子连呼吸也没有的时候,她站起来,她从那些围观的人们的头上面望到桥的方向去。那颤抖的桥栏,那红色的桥栏,在模糊中她似乎看到了两道桥栏。

于是肺叶在她胸的里面颤动和放大。这次,她真的哭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良子是富人家孩子的奶娘,有人在她男人名字的末尾加个“子”字,就算她的名字,她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
B.黄良子期盼桥能通行,一是因为她去桥西乳养富人家孩子时可以不用绕很远的路,二是可以方便她时常照顾自己的孩子。
C.主人家的孩子面孔白嫩,衣着沽净,有着丰富的食物;黄良子的孩子却黄瘦干枯,捡杏核,吮树叶,贫富差距十分明显。
D.新桥修好后方便了通行,黄良子的孩子却落水淹死,小说以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揭示“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寓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黄良子的主人始终没有正面出场,但那一声声的“黄良子”,以及黄良子对喊声的敏感,衬托出主人专横的威势无处不在。
B.“跑跑吧……跑跑吧”“爹爹呀……爹爹呀”,小说借鉴诗歌的复沓手法,多处使用这种重叠词句,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抒情性。
C.小说的叙述视角灵活变化,总体上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故事,中间时常转换为以黄良子和小良子的视角叙事,行文摇曳多姿。
D.对黄良子这一主要形象,作者没有做冗长的内心独白式描写,而是通过简练的心理刻画,深刻地揭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
8.小说多次写到主人家墙头上的“狗尾草”,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用意。
9.请从文章构思的角度分析标题“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选自《孟子·尽心下》,有删改)

材料二: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材料三:

赵简子上羊肠之阪群臣皆偏袒推车而虎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简子曰:寡人上阪,群臣皆推车,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是会为人臣侮其主,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虎会曰:为人臣而侮其主者,死而又死。简子曰:何谓死而又死?虎会曰:身死,妻子又死,若是谓死而又死,君既已闻为人臣而侮其主之罪矣,君亦闻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简子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何若?虎会对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辩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简子曰:善。乃罢群臣不推车,为士大夫置酒,与群臣饮,以虎会为上客

(选自《新序·杂事一》,有删改)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简子A上羊肠之阪B群臣C皆D偏袒E推车F而虎会独担戟G行歌H不推车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即年成、收成的意思。与《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的“岁”意思不同。
B.“使者不说”与“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用法相同。
C.哀,意思为同情、怜悯,与《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的“哀”意思相同。
D.“则社稷危”与“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危”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百姓最重要,国君最轻,所以成为君主需要取得百姓的支持;得到天子赏识便做诸侯,得到诸侯赏识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就改立。
B.赵威后未开启使书,就先向使者询问齐国的收成、百姓以及君主的情况。齐使不满赵威后不先问王,而问岁与民。赵威后告诉他无岁与民就无国君。
C.对钟离子、叶阳子、婴儿子三位能够帮助齐王治理国家的贤能大臣,赵威后故意以“无恙乎”发问齐使,弦外之音是对齐王昏庸无道的指责。
D.赵简子提出“为人臣侮其主”,虎会以“为人君而侮其臣”针锋相对,让赵简子感悟到“君侮其臣”对国家的危害,故而改变了态度、做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2)乃罢群臣不推车,为士大夫置酒,与群臣饮,以虎会为上客。
14.赵威后的首问和虎会之说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思想?请简要说明。
2024-02-1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独孤焕评事赴丰州   

姚合

东门携酒送廷评,结束从军塞上行。

深碛路移唯马觉,断蓬风起与雕平。

烟生远戍侵云色,冰叠黄河长雪声。

须凿燕然山上石,登科记里是闲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携美酒出东门送别廷评,因为廷评完成了从军生涯重新开始塞上之旅。
B.“唯马觉”写出了沙漠的深广、景色的单调,突出了旅行的艰难与寂寞。
C.狂风骤起,断蓬飞上半空,与大雕比肩,“断蓬”喻友人漂泊飘零之状。
D.“冰叠黄河”与李白《行路难》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有异曲同工之妙。
16.诗歌尾联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都写到“燕然”,这几句诗词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2024-02-1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久居国外的爷爷回国和亲友团聚时无限感慨,在聚会酒宴上,他用陶渊明的诗在祝酒词上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2-1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人体重量的70%,可以说是生命之源。人能够连续几天不吃饭,却_____A______,不过怎么喝水可要讲究方式方法

①很多人相信多喝水就能多排毒,提升健康,②这种说法真的正确吗?③答案是肯定的。④我们喝的水进入身体后,⑤并不是直接流出体外并顺便冲掉脏东西,⑥而是要在人体中通过消化等多个系统的工作,⑦经过吸收等复杂的过程,⑧再经由大小便等排出体外。⑨所以喝水太多不仅达不到排毒,⑩反而会加重内脏的负担。

传统中医认为,过多的水排泄不掉就会生痰生湿,甚至化为饮邪,出现水肿或者体内积水。

那么,一天究竟该喝多少水呢?成年人每天需要1500~2500 ml水,但是具体喝多少要______B_______。天气热时出汗多,就适当多喝;天气冷时不出汗,喝水量就减少。在开着暖气、空调的房间里,环境干燥需要多补充点水分,潮湿水气重的地方就不宜喝太多。此外,人的高矮、胖瘦、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也都会影响饮水需求。比如,活动量大消耗多的人,就需要多喝一些。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街市在城东关,窄窄的,那么一条南低北高的坡儿上说是街市,其实就是河堤,一个极不讲究的地方。延河在这里掉头向东去了,街市也便弯成个弓样;一边临着河,一边是货棚店舍,仄仄斜斜,买卖人搭起了,小得可怜,出进都要低头。小商小贩的什物摊子,地点不可固定,谁来得早,谁便坐了好处;常常天不明就有人占地了,或是用绳在堤栏杆上绷出一个半圆,或是搬来几个石头垒成一个模样。

街市开得很早,天亮的时候,赶市的就陆陆续续来了。才下过一场雨,山川河谷有了灵气,草木绿得深,有了黑青,生出一种呈蓝的气霭。东川里河畔,原是做机场用的,如今机场迁移了,还留下条道路来,人们喜欢的是那水泥道两边的小路,草萋萋的,一尺来高,夹出的路面平而干净无尘,蚂蚱常常从脚下溅起,逗人情性,走十里八里,腿脚不会打硬了。山峁上,路瘦而白,有人下来,蹑手蹑脚地走那河边的一片泥沼地,泥起了盖儿,恰好负起脚,稀而并不沾鞋底。一头小毛驴,快活地跑着。突然一个腾跃,身子扭得像一张弓。

20.文中加点的“常常”“陆陆续续”都是叠词,请说说它们和“常”“陆续”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对比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下面的改句,请你简要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改句:街市在城东关那么一条窄窄的南低北高的坡儿上。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讲究”,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不过怎么喝水可要讲究方式方法。
(2)说是街市,其实就是河堤,一个极不讲究的地方。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者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说中国人的精神是心灵的状态,灵魂的性情……它是一种心态……或者用诗人的话说,是一种宁静祥和的心态,这种宁静祥和的心态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共同的追求。在他们理想的桃花源中无一例外都有一份宁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静也可以是一种力量。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大学之道》),静更是一种境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的哪些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2-17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萧红(1911-1942)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孟子》  刘向(约前77-前6)  《新序》(《战国策》整理)  诸子散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赠友送别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20-220.65一般词语  标点符号  词的语境义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