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试卷
浙江 高三 期末 2024-03-17 12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5日19时,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式揭晓。挪威剧作家JonFosse(约恩·福瑟)摘得殊荣。《访书记》作者、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崔莹曾经亲自采访过约恩·福瑟。下面是她对约恩·福瑟的部分访谈内容。

崔莹:大海在你的作品中分量很重,往往奠定了全文基调。它有时给人安全感,更多时候却令人恐惧。为何这样描写海洋?你的主人公经常长久地凝视大海,你也会这样做吗?

福瑟:是的。我在挪威卑尔根附近的小镇豪格松德长大,在那里总能看到海和海浪。这对我影响很深。坐下来集中精力写作时,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自己第一次看到海、看到船的情景。

现在,我有时也去卑尔根附近的一所房子写作。它离海很近,从那里二楼的书房眺望,可以看到海、海浪和峡湾对面的陆地。我经常会在那里凝视大海。天气好的时候,在广阔的海面上,你会感觉到自由。但同时,这种自由是有限的——所有的时间里,你都必须呆在船上。你会热爱大海,会喜欢海浪的节奏、海水变化的颜色,但同时你也会发现大海的危险:它变化无常,发怒时会很残酷,很多人葬身其中。可以说,大海是个矛盾体。我的作品也是个矛盾体。而这是因为,人生本身就充满了矛盾。

崔莹:你反复书写人的孤独感:我将只有独自一人。这与你的成长经历有关吗?

福瑟: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我的孤独感要追溯到我的婴儿时期——它在我一两岁时就出现了。从小到大,虽然有很多亲密的朋友,但我一直性格内向,有些害羞。我感到我和他人、和整个世界的距离都很远。正是为了减少这个距离,我开始写作。

崔莹:你最早写的是短诗和歌词。当时的你是怎样开始创作的?这段经历对你的戏剧创作有什么影响?

福瑟:12岁时,我很喜欢弹吉他,就开始编一些小曲子,也为它们写歌词——我至今依然记得其中的几首。16岁时,我参加了一个乐团,弹摇滚吉他,也拉小提琴。但我最终意识到自己没多少表演天赋,就放弃了演出,继续编曲。

可以说,我的写作就是从与音乐有关的创作开始的——音乐需要聆听,写作也需要。有时我感觉自己只是在听我的人物说话,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我的作品语句重复的特点,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写剧本时,我就像在编曲,戏剧就仿佛是我的乐谱。

崔莹:写作之初,哪位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福瑟:最初开始写作时,挪威作家罗尔夫·雅各布森对我的影响很大。当时我的作品仿佛都不是用自己的语言写成的,而是用他的语言写成的。直到二十多岁时,我才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我正儿八经在报纸上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叫《他》。我后来的作品风格,和那篇故事的差不多。写的是生活的本质,与人物的名字无关。

崔莹:一开始,你发表的是小说。十多年后,你的剧作《有人将至》才真正问世。你是如何从小说转向戏剧创作的?

福瑟:说实话,我的第一部戏完全是别人掏钱聘我写的:有人问我想不想写戏,那时我是自由作者,收入不高,非常需要钱,就接受了。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会写戏剧。用了一周时间,我写了《有人将至》。在我的作品中,它至今仍是被搬上舞台次数最多的一部。

我并不喜欢剧院,甚至有点讨厌它,但我喜欢写戏剧的感受——不仅可以决定如何使用语言,也可以决定在何时沉默。沉默是语言之间的间隔。

崔莹:说到这一点,你的戏剧的一大特点,就是静场的频繁出现。在你看来,沉默在戏剧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你如何判断哪里该沉默?

福瑟:沉默和孤独有关。这种孤独并非是一种坏事,而是一种平和。沉默也和虚无有关,而沉默和虚无都是我作品的血肉。我认为这些停顿或者沉默,比那些说出来的话要有分量得多。这种沉默也会令观众感受到氛围的紧张、故事的戏剧化。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很容易意识到哪些地方需要短暂的停顿,哪些地方需要长久的沉默。

崔莹:在你的早期作品中,有的是以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比如《有人将至》就分开始、中场和结束。但在你的后期作品中,过去和现在混合、渗透在一起。这在《秋之梦》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你在后期为何这样处理?

福瑟:我将过去和现在的混合与渗透称为片刻。比如我的戏剧《睡觉》,就是发生在某一片刻的故事。片刻和永恒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描述的是一种状态。它看似不存在,但实际上又存在。在作品中,假如将某个片刻独立出来并加以扩展,我想,这部戏就不再像是一曲音乐,而像是一幅画了。

崔莹:在你的剧本中,人物多为无名氏,人物名往往只是一个人”“另一个人”“”“。为什么这样设计?

福瑟:一开始写作时,我就没给主人公起正式的名字,只用一个男人来指代。然后我就习惯了这样做。我或者不用具体的名字,或者一遍遍地用同样的名字指代不同角色。名字本身会透露太多信息,产生太多干扰——一个女孩的名字可能暗示了她属于某个社会阶层,来自哪个国家。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写的是生活的本质,和人物的名字无关。

材料二:

以下节选自约恩·福瑟戏剧《秋之梦》:

男人   你知道我

[突然停下来不说了。]

女人   [羞怯地看着他。]

我们一定要在一起

我们都深知这一点

很久很久了

一定不可以让时光虚度

我们已经彼此想念很久了

可我们谁也不敢

承认

[静场。她无法压抑自己,继续说下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恩·福瑟的作品充满矛盾,他的作品中经常描写大海,而大海本身是个矛盾体,它有时给人安全感,有时却令人恐惧。
B.孤独是约恩·福瑟一直探讨的主题之一,这跟他在婴儿时期就出现的孤独感有关。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他开始写作。
C.约恩·福瑟的写作从与音乐有关的创作开始,写作和音乐创作是相关联的,因为二者都需要聆听。
D.约恩·福瑟的创作从模仿挪威作家罗尔夫·雅各布森开始,而后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恩·福瑟认为孤独并非是一种坏事,而是一种平和。沉默与虚无是他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约恩·福瑟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戏剧,而开始是写小说,走上戏剧创作的缘起是一次约稿,由此可见作家走上创作道路经常源自不懈的探索和尝试。
C.《有人将至》跟《秋之梦》《睡觉》讲故事的方式不一样:《有人将至》按时间顺序讲述;而后两篇时间分界模糊,片刻和永恒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虚无的状态。
D.“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本篇采访语言简洁明晰,质朴平实,自然亲切,达到了“意则期多,字惟求少”的境界。
3.下列关于文学创作的名言,跟约恩·福瑟创作实践不相符的一项是(     
A.创作是一种探索,一种对未知的勇敢追求。(〔美国〕马克·吐温)
B.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中国〕林语堂)
C.在各种艺术日臻完美的同时,批评艺术也在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着。(〔爱尔兰〕埃德蒙·伯克)
D.每个作者如果在文学上能有特殊的成就,他必须成就一种他所独有的风格。(〔中国〕朱光潜)
4.请简要概括约恩·福瑟的人生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
5.约恩·福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说的事情发声。”请根据访谈内容简要说明节选部分《秋之梦》“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4-03-1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我也没有忘记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捡树上掉落的小灯笼。那儿有几棵大栾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尔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一边捡小灯笼;她的嗓音很好,不是她那个年龄所常有的那般尖细,而是很圆润甚或是厚重,也许是因为那个下午园子里太安静了。我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个人跑来这园子里?我问她住在哪儿?她随便指一下,就喊她的哥哥,沿墙根一带的茂草之中便站起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朝我望望,看我不像坏人便对他的妹妹说,我在这儿呢,又伏下身去,他在捉什么虫子。他捉到螳螂、蚂蚱、知了和蜻蜓,来取悦他的妹妹。有那么两三年,我经常在那几棵大栾树下见到他们,兄妹俩总是在一起玩,玩得和睦融洽,都渐渐长大了些。之后有很多年没见到他们。我想他们都在学校里吧,小姑娘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必是告别了孩提时光,没有很多机会来这儿玩了。这事很正常,没理由太搁在心上,若不是有一年我又在园中见到他们,肯定就会慢慢把他们忘记。

那是个礼拜日的上午。那是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时隔多年,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我摇着车到那几棵大栾树下去,恰又是遍地落满了小灯笼的季节;当时我正为一篇小说的结尾所苦,既不知为什么要给它那样一个结尾,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让它有那样一个结尾,于是从家里跑出来,想依靠着园中的镇静,看看是否应该把那篇小说放弃。我刚刚把车停下,就见前面不远处有几个人在戏耍一个少女,作出怪样子来吓她,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拦截她,少女在几棵大树间惊惶地东跑西躲,却不松手揪卷在怀里的裙裾,两条腿袒露着也似毫无察觉。我看出少女的智力是有些缺陷,却还没看出她是谁。我正要驱车上前为少女解围,就见远处飞快地骑车来了个小伙子,于是那几个戏耍少女的家伙望风而逃。小伙子把自行车支在少女近旁,怒目望着那几个四散逃窜的家伙,一声不吭喘着粗气。脸色如暴雨前的天空一样一会比一会苍白。这时我认出了他们,小伙子和少女就是当年那对小兄妹。我几乎是在心里惊叫了一声,或者是哀号。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小伙子向他的妹妹走去。少女松开了手,裙裾随之垂落了下来,很多很多她捡的小灯笼便洒落了一地,铺散在她脚下。她仍然算得漂亮,但双眸迟滞没有光彩。她呆呆地望着那群跑散的家伙,望着极目之处的空寂,凭她的智力绝不可能把这个世界想明白吧?①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喑哑地响着无数小铃铛。哥哥把妹妹扶上自行车后座,带着她无言地回家去了。

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②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③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半部分细致地描写小女孩小时候天真无邪地捡灯笼果的情形,更加凸显了后面小女孩智力残疾的不幸。
B.作者痛惜地感叹上帝把漂亮和弱智同时给了这个小姑娘,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和对命运无常的慨叹。
C.面对命运的无常,作者认为“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表达了面对苦难深深的无力感,只能听凭上天。
D.作者认为在人类社会中,苦难是必然存在的,苦难的角色谁来充当,都是充满偶然性的。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破碎的阳光”凸显了小女孩悲剧的人生,遍地的小灯笼“喑哑”地响动充满了悲剧意味。
B.句子②以比喻手法说明了差别之于世界的重要性,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C.句子③“人类的全部剧目”是指人类生存的各种状态,每个人在世界上就像剧本里不同人物的设定一样,都有自己的角色出演。
D.句子④单独成段,语气强烈,表达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绝望。
8.请梳理作者在目睹小姑娘不幸命运后思索得出的结论。
9.有评论者这样评论史铁生的文章:“挫折、创痛、悲愤、绝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迹,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请你结合本文及《我与地坛》课内所学部分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时使然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转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愀然推琴,喟然而叹曰: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纸上。
今丘也A拘仁义B之道C以遭D乱世E之患F其所也G何H穷之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胼胝,指老茧子。后有成语“胼手胝足”,形容劳动十分辛勤。
B.下,指居于……之下,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思江海下百川”中的“下”用法相同。
C.“由”与“赐”分别是指子路和子贡的字,在古代,长辈称呼晚辈一般称字。
D.穷,指困窘,与“达”相对。儒家强调“君子固穷”,意谓君子在困窘的境遇中仍然能坚守节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无论是舜还是孔子,他们不管外在境遇如何,都极力保持自身的德行,因此外在的时机不那么重要。
B.百里奚由一个奴隶变成“谋无不当,举必有功”的重臣,主要是因为“缪公遂用之”。
C.面对孔子在困厄中仍然弦歌不绝的举动,开始子路和子贡并不理解,认为老师没有羞耻之心。
D.孔子教育弟子,君子的“穷”和“达”不是看境遇,而是看仁义之道有没有受到亏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
(2)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
1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材料第一、二两段举例论证的特点。
2024-03-1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语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15.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意为蝉在高树吸风饮露而“难饱”,叫声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徒劳的。
B.颔联两句提到蝉的鸣声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C.诗人由蝉的叫声想到自己的遭遇,官职卑微,漂沦憔悴,而故园也已经荒芜不堪了。
D.尾联诗人对蝉的鸣叫感到厌烦,认为蝉是在警示自己,而自己已经举家清贫一无所有了。
16.《岘佣说诗》提到,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请结合全诗谈谈李商隐在蝉声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2024-03-1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试卷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日观峰以西诸峰,在晨光的照耀下,红白交错,宛如鞠躬致敬。
(2)三星堆遗址及文物的发现,让我们领略到古蜀文明的无穷魅力。早在唐朝,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提到了久远而神秘的古蜀国。
(3)古典诗词中常用“雁”这一意象表达思念之情,或思乡,或思亲,或忧愁,或期盼……如“_________”“________
2024-03-17更新 | 2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试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这两位大师代表儒家的两派。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但更进一步地加以理论化和理想化。孟子说 (1) 。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礼智等善端,①只要能够加以提高,便成善人。②这些善端,又总称为不忍人之心。③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便是仁政”“王政。④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这却已经不是封建制度的精神了。⑤和王政相对的是霸政。⑥霸主的种种制作设施,有时也似乎为民,其实不过是达到好名好利好尊荣罢了。⑦荀子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善端,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⑧因此人有相当聪明才力,可以渐渐改善学好;积久了,习惯自然,再加上专一的工夫,可以到圣人的地步。所以善是人为的。

孟子反对功利, (2) 。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他说生民之初,纵欲相争,乱得一团糟;圣王建立社会国家,是为明分息争的。礼是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作用便在明分;乐是调和情感的,作用便在息争。他这样从功利主义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的根据。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3-17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材料二:

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做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若有奇迹可以发现,人的劳动的成果,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有删改)

20.“长养”“教育”在文中有何内涵?
21.简要说明材料二文字是如何呈现“画”和“诗”的意境的?
2024-03-1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2. 以下比喻皆把人比喻成野兽,体会两种表达不同的表达效果。
(1)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2)“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阿Q正传》)
2024-03-1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试卷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网上掀起一股特种兵式旅游热潮,一些年轻人利用周末时间旅游,挑战用最少的花费和最短的时间,游历最多的景点,更让人佩服的是,舟车劳顿之余他们还能按时赶车回去上课、上班。

特种兵式旅游之后,一种名为“CityWalk”的出行模式又受到年轻人的推崇。“CityWalk”意为城市漫步,是一种以徒步探索城市的休闲出行模式,是一种慢节奏、沉浸式的城市漫步,是一种体验城市文化的独特方式。旅行方式的变迁折射着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嬗变。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02-17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新闻、通讯、访谈非连续性文本
6-90.4史铁生(1950-2010)  抒情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吕不韦(前292-前235)  《吕氏春秋》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李商隐(813-858)  咏物言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20-210.65一般词语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表达题组
220.65修辞手法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4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