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史铁生(1950-2010)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5 题号:2211459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我也没有忘记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捡树上掉落的小灯笼。那儿有几棵大栾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尔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一边捡小灯笼;她的嗓音很好,不是她那个年龄所常有的那般尖细,而是很圆润甚或是厚重,也许是因为那个下午园子里太安静了。我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个人跑来这园子里?我问她住在哪儿?她随便指一下,就喊她的哥哥,沿墙根一带的茂草之中便站起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朝我望望,看我不像坏人便对他的妹妹说,我在这儿呢,又伏下身去,他在捉什么虫子。他捉到螳螂、蚂蚱、知了和蜻蜓,来取悦他的妹妹。有那么两三年,我经常在那几棵大栾树下见到他们,兄妹俩总是在一起玩,玩得和睦融洽,都渐渐长大了些。之后有很多年没见到他们。我想他们都在学校里吧,小姑娘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必是告别了孩提时光,没有很多机会来这儿玩了。这事很正常,没理由太搁在心上,若不是有一年我又在园中见到他们,肯定就会慢慢把他们忘记。

那是个礼拜日的上午。那是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时隔多年,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我摇着车到那几棵大栾树下去,恰又是遍地落满了小灯笼的季节;当时我正为一篇小说的结尾所苦,既不知为什么要给它那样一个结尾,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让它有那样一个结尾,于是从家里跑出来,想依靠着园中的镇静,看看是否应该把那篇小说放弃。我刚刚把车停下,就见前面不远处有几个人在戏耍一个少女,作出怪样子来吓她,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拦截她,少女在几棵大树间惊惶地东跑西躲,却不松手揪卷在怀里的裙裾,两条腿袒露着也似毫无察觉。我看出少女的智力是有些缺陷,却还没看出她是谁。我正要驱车上前为少女解围,就见远处飞快地骑车来了个小伙子,于是那几个戏耍少女的家伙望风而逃。小伙子把自行车支在少女近旁,怒目望着那几个四散逃窜的家伙,一声不吭喘着粗气。脸色如暴雨前的天空一样一会比一会苍白。这时我认出了他们,小伙子和少女就是当年那对小兄妹。我几乎是在心里惊叫了一声,或者是哀号。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小伙子向他的妹妹走去。少女松开了手,裙裾随之垂落了下来,很多很多她捡的小灯笼便洒落了一地,铺散在她脚下。她仍然算得漂亮,但双眸迟滞没有光彩。她呆呆地望着那群跑散的家伙,望着极目之处的空寂,凭她的智力绝不可能把这个世界想明白吧?①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喑哑地响着无数小铃铛。哥哥把妹妹扶上自行车后座,带着她无言地回家去了。

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②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③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半部分细致地描写小女孩小时候天真无邪地捡灯笼果的情形,更加凸显了后面小女孩智力残疾的不幸。
B.作者痛惜地感叹上帝把漂亮和弱智同时给了这个小姑娘,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和对命运无常的慨叹。
C.面对命运的无常,作者认为“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表达了面对苦难深深的无力感,只能听凭上天。
D.作者认为在人类社会中,苦难是必然存在的,苦难的角色谁来充当,都是充满偶然性的。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破碎的阳光”凸显了小女孩悲剧的人生,遍地的小灯笼“喑哑”地响动充满了悲剧意味。
B.句子②以比喻手法说明了差别之于世界的重要性,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C.句子③“人类的全部剧目”是指人类生存的各种状态,每个人在世界上就像剧本里不同人物的设定一样,都有自己的角色出演。
D.句子④单独成段,语气强烈,表达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绝望。
3.请梳理作者在目睹小姑娘不幸命运后思索得出的结论。
4.有评论者这样评论史铁生的文章:“挫折、创痛、悲愤、绝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迹,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请你结合本文及《我与地坛》课内所学部分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复杂的必要

①母亲去世后第十年的清明节,我和父亲和妹妹去过她的坟。

②母亲走得突然,且在中年。那时,我坐在轮椅上正惶然不知要向哪儿去,妹妹还在读小学,只有父亲独自送母亲下了葬。这一巨大灾难对我们打击太大,让我们在十年中都不敢提起她,甚至把墙上她的照片也收了起来,总看着她和总让她看着我们,都受不了。仿佛是越大的悲痛越是静默:没有说起一句关于她的话,是恰当的;没有进行一次关于她的纪念,是正常的。

③十年过去,悲痛才似轻了些。就在清明,我们同时说起要去看看母亲的坟,三个人也便同时明白,十年里我们不提起她,但各自都在一天一天地想着她。

④坟却没有了,或者从来就没有过。母亲辞世的那个年代,城市的普通百姓不可能有一座坟,只是火化了然后深葬,不留痕迹。父亲满山跑着找,终于找到了他当年牢记下的一个标志,说:离那标志向东三十步左右就是母亲的骨灰深埋的地方。但是向东不足二十步已是几间新房——一处墓碑制作工场了。房前堆满了石料,几个工匠埋头叮当地雕凿着碑石。父亲憋红了脸,喘气声一下比一下粗重。妹妹推着我走近前去,把那儿看了很久,又是无言。离开时我对他们俩说:也好,只当那儿是母亲的纪念堂吧。

⑤虽是这么说,心里却空落得以至于疼!

⑥我当然反对大造阴宅。但是,简单到深埋且不留一丝痕迹,真的也太残酷。一个你所深爱的人,一个饱经艰难的人,一个无比丰富的心魂……就这么轻易地删简为零了?这感觉让人沮丧至极,仿佛是说,生命历程的每一种复杂每一步艰巨原都是可以这样删除的。

⑦纪念的习俗或方式可以多样,但总是要有,而且不能简单,务求复杂些才好。复杂不是繁冗和耗费,配得上生命历程与心魂的复杂,并非物质的铺张可以奏效的,其要义在于隆重。可以火葬,可以水葬,可以天葬,可以树碑,也可为死者种一棵树,甚或只为他(她)珍藏一片树叶或供奉一根枯草……任何方式都行,唯独不可意味着简单;任何方式都好,只要能体现必要的复杂和隆重。因为,那是心魂对心魂的珍重所要求的仪式,心魂不能容忍对心魂在体悟与安置上面的简化。

⑧从而又想到文学。文学,原本也是生命的纪念;墓葬没有了,文学可以成为另一块碑碣。复杂是一个必要的原则,正是遵奉了它,文学才称之为文学。概括要走向简单,文学却要接近复杂。若要简单,任何人生都是可以删简到只剩下吃喝屙撒睡的,任何故事也都可以删简到只剩下几行梗概,任何历史都可以删简到只留几个符号式的伟人,任何壮举和怯逃都可以删简成一份光荣加一份耻辱……但是这不行,小说戏剧散文乃至诗歌都不能这样表达。你不可能满足于像孩子那样只盼结局,你要观赏过程与场面,要从复杂的过程和场面看生命的艰巨,看心魂的丰富,以享隆重或壮美等等。

⑨这样想着,又觉得纪念而外,生活与做事也是如此。或者因着粗心,或者因着从速,多少人活着也都在直奔主题而去,立竿就希望见影,马上成功,或早早见到结果,成为多少人的直接诉求与关注。殊不知,这种匆促的过程简化是不好的。

⑩其实人间有很多的事,是可以删简但不容删简的。不信去想吧,比如足球,若单为决个胜负,原是可以一上来就踢点球的,满场奔跑倒为了什么呢?

(取材于史铁生同题散文,有改动)

1.下面对文章的解读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用一“寻”字,从时间距离久、空间不确定、内心追念强烈等方面表达了思想感情。
B.第③段运用两个“同时”,表明一家人虽然没有约定,但还是能心灵感应,重视清明祭母。
C.父亲看到母亲的坟墓被人侵占,感到无比的痛心和愤懑,憋红了脸,喘气声变得很粗重。
D.第⑧段末引入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方便沟通,有亲切感,增强了抒情效果。
E.结尾处的“……”拓展文意,使“复杂的必要”所指更宽泛,增强了主题的现实针对性。
2.开头大篇幅描述一家人去寻母亲的坟却无功而返的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3.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越大的悲痛越是静默。
②就这么轻易地删简为零了?
4.第8段划线处特意使用“生命的纪念”这个短语,有何表达效果?请联系全文,作简要赏析。
2022-05-02更新 | 1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铜公牛

史铁生

人们都知道这个卖风车儿的老头儿,知道他的腿是假的,术头做的。人们都知道他的歌谣。“跑呀跑,转呀转。小风车儿,变呀变”是他胡诌出来的。他很会招引孩子,孩子们也喜欢他的小风车。

“老爷爷,变成了什么呀?”“噢嗬,老爷爷可是什么也变不成啦。”他摸摸每一个孩子的头。“小风车儿变成了什么呀?”“你们看那里头有什么呀?”一团团红红绿绿的雾。“是一只小兔子吗?”“不,是个新郎官儿!”老头儿捏捏小姑娘的脸蛋儿。“是云彩!”“云彩里有你的新娘子!”老头笑了。拍拍男孩子的肩膀……这是他最高兴的时候,仿佛自己也回到了童年。可这时候,他又要想起故乡。想起心中的那片乐土,想起一些令人心碎的往事。他希望这些孩子可别有哪一个将来要得“脉管炎”,这些欢笑着的小脸儿可别有一天要变得悲伤。孩子们散去了,举着小风车儿飞跑,一团团云,一团团……他默默地为孩子们祈祷。他独自回家去。他没有孩子。他的腿,一条是在二十岁的时候锯掉的,另一条是在三十多岁,都是因为“脉管炎”。

雨悄声地飘洒着,“沙沙沙”地落在田野上、土路上和老头儿的雨伞上。他的背驼得很厉害,蓝布褂子的背部让太阳晒得发了白。他的头发也全是白的。竹竿上那只红色的小风车儿显得很鲜艳。老头儿一直看着那只青铜的公牛。吸引他的还有那对犄角,像一张弓,尖利的两端向前弯去,向前直冲。“真横!”老头儿握住牛的犄角:“老虎又怎么着?老虎也未必经得住它这一下子。”老头儿还记得他那两条小腿,稍一用劲,那两条粗壮的小腿就全是见棱见角的疙瘩肉。他记得,在老家时他扛起过二百斤重的麻袋,后来他又记得好像是三百斤,或者是差一点不到四百斤。他又摸摸牛的四条健壮的腿。“真壮!”他赞叹地摇摇头,“妈的,这家伙!”

老头儿总爱自己跟自己叨咕点什么。他喝着酒,又去吹吹那些小风车儿,想着一些往事。许多年前,他到这远离故乡的地方来治病,锯掉了一条腿,他就再也没有回故乡去……

“……当那爱人的金色指环,失去闪烁的光芒,当那珍贵的友情枯萎……”

他让自己不去想这些事,又欣赏起他的铜牛来,还有这牛尾巴,甩得多有劲!他用手指尖捏捏牛尾巴,仿佛能感觉出它的弹性,他想买这只牛已经很久了。有一天,他在城里卖小风车儿的时候,忽然发现了这只青铜的公牛。它站在橱窗里,梗着脖子,四只蹄子紧紧地抠在地上,身体的重心全移到了高高隆起的厚实的肩峰上,低着头,两只犄角像两把挥舞着的尖刀。老头儿愣住了,被牛的骄蛮的姿态吸引住了。牛身上每一块绷紧的肌肉都流露出勃勃的生气和力量,每一条涨鼓的血管都充满了固执和自信,每一根鲜明的骨头都显示着野性的凶猛……商店的台阶很高,老头儿开始往上爬。他望着那只牛,沉静了多年的血液又在身体里动荡、奔突。老头儿忽然明白,他常常在梦中看见而醒来又变得模糊的那个形象,正是这样一只牛……

就是这样一只牛!尖利的犄角、高耸的肩峰、粗壮的腿,一身漂亮的肌肉,向前冲的骄蛮姿态。“多少钱?”老头儿问。售货员告诉他,他吓了一跳。老头儿买不起,但老头儿决心要买;多卖点小风车儿就行了,少喝点酒就行了。这以后,他天天夜里梦见那只青铜的公牛,梦见它在荒野上横冲直撞,冲散了狼群,撞倒了老虎,踏烂了毒蛇和鳄鱼,牛的青铜的盔甲闪着威严的光,洪亮的叫声像是吹响的铜号……老头儿像个初恋的情人似的,天天到那家商店去,爬上高高的台阶,去看那只牛。人多的时候,他就站在人群后面,从缝隙里看;人少的时候,他就让售货员把牛端下来。每看一回,他感动一回,每一回都有新发现。他觉得牛身上那些凹凸不平的伤疤也是漂亮的。

“可它还是这么使劲儿地顶,”他说。售货员纳闷儿地看看他。“多少钱?”他又问。售货员又告诉他一遍。老头儿计算着自己平日攒下的钱,想象着把牛摆在自己的床头,夜晚就不会孤独……

夜和雨不知把人们都藏到哪儿去了,这世界上似乎只有老头儿蹒跚、沉重的脚步声。他的胳膊又在隐隐地疼,最近他的胳膊时常这样疼。“可别又是那种病,妈的!”老头儿骂着。雨似乎更大了,他把牛盖在自己的衣襟下,贴在胸口上。他终于把它买回来了,觉得心里踏实、安稳,觉得心里有劲儿、高兴。要不要给它报个户口呢?老头儿想,笑了。

                                      (节选自史铁生《夏天的玫瑰》,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歌谣充满着童真童趣,卖风车儿的老头儿没有孩子,但他喜爱和孩子们在一起,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快乐的童年。
B.文中的雨越下越大,不仅反映了时间的变化,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了悲凉气氛,暗示老人悲惨的命运。
C.文中引用“当那爱人的金色指环,失去闪烁的光芒,当那珍贵的友情枯萎……”,暗示了老人曾经所遭遇的不幸。
D.造型生动且极富生命力的青铜公牛唤起了老人的共鸣,老人最终买下了魂牵梦绕的它,因为它能带给自己一些心灵的慰藉。
2.人物是小说的灵魂,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卖风车儿的老头儿这一形象的?
3.文中多处描写青铜公牛的形象,描写角度有何不同?反复描写有什么作用?
2020-03-14更新 | 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音,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过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
B.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想念地坛。
C.“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批评了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态。
D.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2.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
3.结尾处“地坛在我”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2020-09-18更新 | 1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