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抒情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0 题号:201108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走的井水

朱清

村子里有一口井,喂养了好几代人,滋润了一亩又一亩的田。在一户一户人家不断出走的进程中,它长了许多青苔,井水漫出了井口,流到旁边的水沟里。

井之前不叫井,叫泉眼。在村庄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它,挖掘成了一口井,并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字样,在被刻上与村民同呼吸的标志时,它终于不再四处游走,它与人们一样安居在这块土地。

井养着这个村子里的人,养了小孩后养着大人,又养小孩。它也养着这个村子里其他的生物,瘦弱又病恹恹的树被浇灌后变得粗壮又繁盛,张着裂口的土地吸足了它给的滋润,种出了小麦、种出了玉米、种出了一粒粒晶莹的大米。牛马牲口渴了,它小心翼翼地溢出一些水流在旁边的小水沟里,任它们舔舐。它听着村民收获后的笑声,牲口饱足后痛快的叫声,清风掠过,它笑出了一波又一波细微的涟漪。

它仿佛与人们签下了契约,把村子里的人当作孩子一样守护,人们时时刻刻守在它身边,它无私地陪着人们走过了一个春又一个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夏天的太阳烧灼着这片土地,烘烤着那些俯向大地的农人,待被灼红双颊的人们扛着锄头踏着落日的细辉回到村子里时,必要到井口一趟,卷一片叶子,舀上一瓢水,喝一口清凉,再从井里提出一桶水装回家,才觉得满足。每每到这个时候,你必会听到村子里的人总夸它“水凉,好水”。

冬天的井水不像夏天一样清凉,也不像其他水一样是刺骨的,它是暖的,当人们把水从井里面提出来洗衣服做饭时,它总是体贴温柔地护着那双勤劳而布满茧子的手。这时井是冒着淡淡热气的,像是地底下有温火在煮着它似的。然而这个季节的它是不像夏季一样饱满的,要是遇着长期总不下雨的时候,它就像濒危的老人一样,耗尽了精血,露出嶙峋的底部,只留那坑洼的泉眼处储着点水,与它走过许多时日的村民此刻再着急也无能为力了,所幸在逢着一场雨时,它又饱满鲜活起来了。

村民喝着它的“乳汁”,定期地去清理水井,拣点旁边的枯枝落叶,这口井它总是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人们把它当作亲人一样对待,血脉已经与它交融在一起了。

井水养成了村民共同的乡音,也造就了相同的风土人情。村子里的人一旦入了城,他们的一口乡音与城市显得格格不入,局促不安,只有回到井水养育的这片土地上时,他们大喘一口气,由内感慨一声“还是在村里自在”。的确自在,像井水那样缓缓流出,自由流泻的自在。自在的井水养出了自在的性格,村民间的相处更为朴实。哪一家需要插秧、收稻,见着的人立马挽起裤腿,踩进被井水浇灌的土地上,拿着自家的工具在田里帮衬着;若是哪家做了好东西,能闻到香味的其他人家必然是少不了一份美味的。“我家刚做的豆花尝尝看。”“我做了些豆豉,给你们拿点儿来吃吃。”在这里不用论谁家欠谁家这种说法,几代人之间的交往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岁月的帷幕越拉越厚,悄悄隐去了些不被轻易发现的东西。井膛里的水要溢出来了,它捧着个大肚子,静静地等待远归的人回来,给一捧清水洗尘。来的人比以前少了些,牛马牲口也不常来喝水,用于灌溉的水量好像也少了些。在它没有看见的背后,少许耕地长了杂草,黑黄色的土地好像胡乱地长了大小不一致的“斑点”;一些能耕地、拉、驮的“牲口”不需要喝水了;远去的人少许会远归,有的再也不归,有的人出发时带走一脚的黄土,带走家乡的“根”。

逐渐村子里的声音越来越杂,往日的声音慢慢变小,逐渐减弱。井的胸膛插满了一根根大小不一的管子,它的周围少了些牲畜的低吼与村民畅快的笑声。再后来,废旧的管子胡乱地丢在井旁,遍布的青苔加重了它的悲伤,枯杂的落叶让它变得面目全非。他们将一口乡音改变,换成了晦涩的音色;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回到家乡,开始质疑井水的干净时,它意识到它好像与他们隔断了血脉的联系。它也许老了吧,和村民们在一起时是温顺善良的少妇,温柔无私地哺育者他们;如今人走了,它变成了垂垂老矣的妇人,村子里的人带不走它,它也离不开这,它就在这里守着外出的人的根系,守着守着就变成了理所当然易于忘记的存在。

等有一天,人们都四处游走了,它也不再有安居的地方,也学着人们的样子开始四处流走,一汪清纯甘甜的水与污浊的水一起流向了别处。它好像回到最原来的状态又好像不复当初的清澈。它也许真的老了。

它的名字不叫井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简述井水一生走过的历程,与文尾描述井水的生命状态相照应,首尾圆和,结构严谨。
B.文中多处赋予井水以人的行为和情感,拉近了物我之间的距离,更易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C.文中说井的胸膛插满了大小不一的管子,说明井水被人粗暴对待,这加重了它的悲哀
D.本文描绘乡村生活,不仅从多个感官角度,而且融入了对比、通感等艺术手法,画面感强乡土气息浓郁。
2.文中井的变化与人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请简要梳理这个变化过程。
3.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你从“它的名字不叫井了”这句话中,领悟到了哪些“道”?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知识点】 抒情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稷坛抒情

⑴北京有座美丽的中山公园,公园里有个用五色土砌成的社稷坛。

⑵社稷坛是北京九坛之一。古代帝王,在社稷坛祭地。祭地为了要求土地肥沃。五谷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因此,人们臆想的稷神(五谷)就和社神(土地)同在一个坛里受膜拜了。

⑶穿过古柏参天、处处都是花圃的园林,来到这个社稷坛前,突然有一种寥廓空旷的感觉。在庄严的宫殿建筑之前,有这么一个四方的土坛,屹立在地面,它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间嵌着一大块圆形的黄土。这图案使人沉思,使人怀古。

⑷这坛后的宫殿是华丽的,飞檐、斗拱、琉璃瓦、白石阶……真是金碧辉煌!而坛呢,却很荒凉,就只有五色的泥土。这使人想起:没有这泥土所代表的大地,没有在大地上胼手胝足的劳动者,根本就不会有这宫殿,不会有一切人类的文明。在这个土坛上走着,仿佛走进古代去,走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在那里,莽莽苍苍,风声如吼。一个戴着高冠,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正在用他的悲悯深沉的眼睛眺望大地,吟咏着诗句。

⑸这是屈原的声音,也是许许多多古代诗人遥望原野时曾经涌起的感情。这种“大地茫茫”的心境,是和对于自然之探索和对于人间疾苦的忿慨联结在一起的。

⑹想一想这些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劳动者开辟这些土地,是和大自然进行过多么剧烈的斗争呀!这种斗争一代接连一代继续着,我们仿佛又会见了古代的唱着《诗经》里怨忿之歌的农民,像敦煌壁画上面描绘的辛勤劳苦的农民,驾着那种和古墓里挖掘出来的陶轮牛车相似的车子,奔驰在原野上,辛苦开辟着田地。

⑺在这个五色土坛上面走着走着,仿佛又回到几千年去,会见了古代的思想家。他们白发苍苍,正对着天上的星辰,海里的潮汐,陶窑的火光,大地的泥土沉思。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四时代谢,万物死生,都使他们抱头苦思。他们看出一点道理,世上的万物万事,有因有果,有主有从,它们互相错综地关联着……正是由于古代有这样的思想家在这样地思考过,才给后来的人们创造了这样一座五色的土坛。

⑻我们汉民族的摇篮在黄河的中上游,那里绵亘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因此,黄色被用来配“土”,用来配“中心”,成为我们民族传统中高贵的颜色。中心是不同于四方的,能够生长五谷的土地是不同于其他东西的,黄色是不同于其他颜色的。在社稷土坛的中心,黄土被特别砌成了一个圆形,审视这个黄色的圆圈吧!它使我们想起奔腾澎湃的黄河,想起在地层下不断被发掘的古代村落,也想起那古木参天的黄帝的陵墓。

⑼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智慧积累起来,才有了今天的人类文明。每一个人在人类智慧的长河旁边,都不过像一只饮河的鼹鼠。在知识的大森林里面,都不过像一只栖于一枝的鹪鹩。这河是多少亿万滴水汇成的啊,这森林是多少亿万树木构成的啊!

⑽瞧着这个社稷坛,你会想起了中国的泥土,那黄河流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红壤,肥沃的黑土,洁白的白垩土……你会想起文学里许许多多关于泥土的故事:有人包起一包祖国的泥土藏在身旁到国外去;有人临死遗嘱必须用祖国的泥土撒到自己胸口;有人远从异国归来,俯身亲吻了自己国门的土地。

⑾瞧着这个紧紧拼合起来的五色土坛,一个人也会想起了国土的统一,在我们的土地上,为了统一而发生的战争该有多少次呀!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高度统一过,等我们解放了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以后,这种统一的规模就更加空前了。

⑿我在这个土坛上低徊漫步,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仿佛曾经上溯历史的河流,看见了古代的诗人、农民、思想家、志士,看他们的举动,听他们的声音,然后又穿过历史的隧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啊,这座发人深思的社稷坛!

(选自奉牧同名散文,有删节)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社稷坛后面金碧辉煌的宫殿,写宫殿的飞檐、斗拱、琉璃瓦与白石阶,自然引出了在泥土上创造宫殿的劳动者。
B.文章联想丰富,面对社稷坛诗人联想到屈原、《诗经》、敦煌壁画,联想到包着祖国泥土到国外去的游子,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C.作者写黄土高原,认为“黄色”不同于其他颜色,是“高贵的颜色”“是不同于其他颜色的”,是从颜色本身特性来谈的。
D.文章开头句,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交代了社稷坛的位置,语句平淡而自然,既照应了标题,还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简述文中最后一段的作用。
3.面对社稷坛,作者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
2021-04-12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家国故乡

彭程

①海外的好友又有信来了,行文依旧那般灵动而富有诗意:“……在这异国的高秋,像我这样常被认作无忧无虑的人,竟也觉出一缕乡愁了。真想亲眼看看,校园里的乌柏树叶依然彤红如昔吗?”这位大学时的同窗,班上的诗人,现时正在大洋彼岸攻读学位。想来在某个灯稀更阑的静夜,这片红云该飘临过他的梦境吧?

②又何须去邦万里,即便只有几个钟点的路途,乡情涌动时,那一份沉重也几欲令人负荷不起了。有位远亲伯父,早年孑然一人来到这座大都市,如今已是子孙成群。家乡早已没有什么亲人,几十年未曾回去过。不料退休以后,这个念头日夜袭扰,又自知难以实现,便常常怅惘叹息。每次返乡归来去探望他时,总被问及种种故乡人事,提到最多的是村前的苇塘,是否依然当年模样。那是他童年的乐园,回忆苇哨,芦花,摸鱼玩水的嬉戏,抚慰了他暮年的孤寂。

③“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说出这样沉痛深挚的话,可见乡情是怎样颠连不尽的了!无分老幼,不论远近,我们每个人都是怀乡病患者。乡情缭绕我们的心灵如来去飘忽的微风,如若有若无的乐声。在日常的忙乱中我们浑然若无觉,但乡情却是静静地蛰伏着的,等待着适当的时刻,一句乡音,一包土产,一个我们熟悉的人的消息,甚至报上的一条新闻,都能使它在瞬间苏醒、跃动,活泼如初春的燕雀。

④于是,在那样的时刻,仿佛一幅画面被迅疾推至眼前,摇曳在脑海的满是家乡的影像了——

⑤是老屋旁那棵气根纵横的老榕树,是村子外那条清亮欢快的小河;是孩童时在里面捉迷藏的青翠一片的瓜地,是稍大些常去攀爬的那道长满酸枣棵的山岗;是夕阳西下时,牧童和水牛暗青色的剪影和晚风中的笛声;是每天早晨,家家茅草屋顶上纠缠着的炊烟,那种好闻的呛人的气味……我们有着不少的虚荣,但故里再贫瘠,也想不到怕羞似的去遮掩:不停地走着远路,看看到天边了,却会有什么扳回我们的目光,眺望云烟断处,小如泥丸的故乡。

⑥谁能解释清那种血肉般的关联呢?

⑦因为那里的泥土,跚学步时脚掌亲近过它的潮湿;因为那些粗淡的饭食,喂养成我们今日的身躯;因为那里留下过我们的歌哭悲欢,生命的一部分便撒落其间了,因为我们来于斯而最终还将归于斯——最好是叶落归根,让躯体化土,滋养那绵绵青草,岁岁枯荣。最少也要撒落一抔寒灰,当风起轻扬时,便是作逍遥的故里巡游了。最堪怜是天命乖违,乡梦难圆,便只有长歌哭了。

⑧毕竟我们有福,我们有家乡可望、可想。当天涯孤栖,午夜梦回,旅愁像夜色一样裹入时,家乡便是窗外清明月光,抚我慰我。当我们于危机四伏的困旅中,颠踬、受创,四围尽是摒弃的目光时,只有家乡愿意收养、庇护,让我们像一只受伤的小兽,舔干灵魂的伤口。所以我们是这样地爱着她了。

⑨就像爱生养了我们的母亲一样。

⑩当依凭思绪的驰,渐行渐远时,我们便是在接近一个神圣的名字了。

⑪在不久远的昨天,我们总是怀着虔敬肃穆念起她,双唇的每次开合都在胸中播种下叩击。那时在我们的理解中,她是辽阔,是深邃,是无法诉诸语言的神秘。而今天,想到她时心中却充满了宁静——依偎在母亲怀中,享受着她手掌的摩,那样一种源于相知相亲的宁静。

⑫她是——祖国。

⑬就像家乡,祖国从来不正是一些可以感受到的存在吗?祖国,不是一种观念,而是一个实体。是你的春雨江南,是我的秋风塞北,是大漠上蜒的驼队,是渔场里如林的樯帆,是开放金灿灿油菜花的平原,是生长绿油油荔枝树的丘陵,是所有这些形象的延伸、连接、叠印,当它们被连绵地播映于脑海之际,便胜于一切言语文辞。她编织进了无数家乡的形象,所以才那么广阔绚丽。家国之思从来相并而提,可见家乡与祖国,本就是血脉相连的一体。思念故乡时,便是在不觉中爱恋着祖国,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了。

⑭于是明白,游子去国,何以总怀揣一抔故乡泥土,去去万里烟波,风雨飘摇,当愁绪涨满如圆月,望家乡便是祖国。这捧生长故国乔木的热土,足以吸收最不堪负载的忧思了。走在碧眼金发的人群中,见到一位同胞,一样的黄皮肤黑头发,一样的染着那块土地的颜色,虽然各自家乡相距遥远仿佛燕宋千里,却仍然相逢如同故旧。在大洋、大陆组成的坐标中,祖国便是家乡。

⑮秋风起时,忆起莼鲈的滋味,江南游子,便要起故园之思了。而祖国,却是寄寓于从须弥到芥子的一切物事之中,天涯海角,时时处处,我们总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大到长城黄河,秦宫汉陵,这些五千年古国的表征,小到屋前的一方水塘,村头的一株老树——凡萋萋芳草蔓延到的,朗朗月光照临到的,都令我们想到那个最为亲爱的字眼。

我们如何载负得起这样的幸福呢?

(选自散文集《大地的泉眼》,有删改》

1.下列文中加点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然(jié)               (wǎng)             戏(xǐ)
B.伏(zhé)             (jǐ)                  跚(pán)
C.长歌哭(dàng)     弃(bìng)             (chěng)
D.摩(suō)             蜒(wān)             (zǎi)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远亲伯父向返乡归来的人提到最多的是村前苇塘,回忆童年的乐园抚慰他暮年的孤寂。
B.引用“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的诗句,强调乡情的浓厚和连绵不尽。
C.想到那些客死异乡的国人,作者呼吁他们的后人尽力去完成他们落叶归根的愿望。
D.第⑧段将旅愁比喻成夜色,将家乡比喻成月亮,与“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
E.祖国是一个实体,是具体形象的延伸、连接、叠印,编制进了无数家乡的形象。
3.文章在开头引入海外的好友来信有何作用。
4.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波浪线句子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2023-08-01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季京味儿

北岛

①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②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③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④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⑤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嗲。

⑥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⑦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涸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

⑧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⑨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⑩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配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着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

1.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北京四季不同的味儿,由“冬储大白菜味儿”开始,结尾又说“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行文上形成回环,结构完整严谨。
B.第⑨段划线句和《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将嗅觉转为听觉。
C.作者以冷峻沉重的笔调叙写了记忆中冬季的京味儿,有“大白菜的霉烂味儿”“倒灌、呛人的煤烟味儿”和“灰尘味儿”等,怀念中带有心酸。
D.文章以“四季京味儿”为线索,借此回忆、怀念家乡生活,描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思路清晰,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和《秦腔》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蕴。文本一由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写起,进而引发对老北京四季的回忆,表达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
B.文本一第⑧段写“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照亮沉闷的室内”,写出了母亲渴望春天到来的心情,反映了她热爱生活的性格特点。
C.文本二既表明了自己创作散文的动机,也传达着作者的创作观。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缺乏真情实感是难以写出感人的散文的。
D.第⑬段中写“秋雨阵阵”“发酵的霉烂味儿”,作者感觉到秋天的忧伤,这与《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的意境特点相同。
3.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
2023-06-30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