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15-2016学年浙江东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浙江 高二 期中 2017-07-19 33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1. 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没有错的一项
A.踯(zhú) 透(tì) 钱(cuán) 卷浩繁(zhì)
B.伤 (chuāng) 倾(pǐ) 脚(huái) 目结舌(chēng)
C.缩 (juǎn) 宅(dǐ) 马(pìn) 浑身数(jiě)
D.品(yàn) 骨(biǎn) 龌(chuò) 一而上 (hōng)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2. 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一个无言的大自然和一位无言的女孩子,面对面静坐着——一个置身于炎热的阳光之下,一个静坐在一棵大树的绿阴下。
B.我用一面放大镜检查磨损的书脊和封面,排除了伪造的可能性。我发现每隔两千页有一桢小插画。
C.娜塔莎说安德来公爵出国时给了她完全的自由,说她要利用安德来公爵的宽鸿大量,她请玛利亚忘记一切。
D.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它们那些有力的桠枝紧紧地抱在一块儿,它们那些虬屈的树根牢牢地生在沼泽的黏泥里。
2016-11-1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东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4)
3. 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开枪把狗和客人们吓了一大跳后,就开玩笑地装出颐指气使的样子,用深沉的男中音朗诵。
B.这部书太厚了,即使快马加鞭,还得一个星期才能看完,听说别人花了三个星期才看完。
C.山羊兹拉特舐犊情深,在暴风雪中用自己的乳汁和身体救了阿隆。
D.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着椅子,脸上露出那种安贫乐道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2016-11-1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东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4)
4.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
A.在小说中,作者往往不是仅仅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而是按照材料的“情感价值”来取舍时间的。
B.篝火的影子在他们的四周跳着一种无声的舞蹈,这好像不是影子在跳舞,而是树林和泥沼的恶鬼在庆祝胜利。
C.月光照在那个抓着男孩的阿拉伯人的脸上,男孩在他的眼中看到了死亡的寒意。
D.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和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
2016-11-1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东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宗教求善,哲学求真,文艺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谐和的“美”。_________________。
①世界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是宗教的
②《神曲》代表着中古的基督教,《浮士德》代表着近代人生的信仰
③使它能执行“人生批评”和“人生启示”的任务
④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也基于伟大的宗教热情
⑤文艺从它的左邻“宗教”获得深厚热情的灌溉
⑥文艺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
A.⑤①④②⑥③
B.①④⑤②⑥③
C.⑤⑥③①②④
D.①④③⑤⑥②
2016-01-14更新 | 90次组卷 | 3卷引用:2016届浙江省建人高复学校高三上学期第2次月考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6. 用平实的语言转述画线的句子,写在题后横线上。
陈佩斯钟情喜剧艺术,他创办的大道喜剧院已经正式鸣锣开演。对于正在从事喜剧演出的演员来说,从演出的剧目中截取一部分到春晚舞台上去展示自己的风采,这应当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陈佩斯拒绝了央视的邀请,明确表示不参加蛇年春晚小品演出,他说:“我们的作品不是羊肉串,不是糖葫芦,所以没有适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浙江省镇海中学高三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4)
7. 依据下面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且不得选择已经出现过的地名作为描述对象。
【示例】
撷一朵慕尼黑的白云,
装点我的记忆;
掬一把莱茵河的绿波,
漂洗我的思绪;
当弗赖堡大教堂的钟声响起,
一个美丽的梦已经织成……
2016-11-18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东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新艺术世界
十九世纪的为王尔德所喜闻乐“谈”的“看不见”的艺术世界,时至今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它依然值得谈论。如果要找一个与之对应的“世界”,那就是网络世界。准确点说,这便是一个由Facebook,Youtube,Twitter以及国内的微博、开心网等各种类型的社交性网站,也即所谓的SNS所构成的同样“虚拟”的世界,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艺术世界”。       
王尔德在艺术世界里更喜欢谈论的是莎士比亚;而我们的“新艺术世界”中,诱惑的色情、血腥的暴力、异国的情调乃至无厘头,才是让人神往的主题。       
显然,今天的人们在SNS这个“新艺术世界”里所追求的或所热衷谈论的东西已不是身为唯美主义者的王尔德所喜欢的“艺术”了。他当年冀望以蕴含有美的“看不见”的艺术世界,来弥补那个“看得见”的由粗粝的物质所构成的庸俗的现实世界。举凡生活中一切有艺术因素的或者可以转化为艺术的东西,他都乐于谈论。然而,在现在这个网络世界里,人们虽然也在谈论这些,但却不再像王尔德那样为了把生活艺术化而努力,而是更乐于把生活粗鄙化、恶俗化与色情化。       
昔日的艺术世界,那些贵族们的沙龙和代表知识精英的纸面文化,如今已“沉沦”为芸芸众生的电脑屏幕和智能手机。       
其实,在这个“看不见”的世界中,改变的还不仅仅是谈话的主题、交流的途径,随之改变的还有谈话的“主体”。王尔德及其朋友们当年喜欢的那个艺术世界是奢侈的、高雅的,那还是个印刷文化占主流的时代,没有几个人受过他那样的教育,同样,也没有几个人读过莎士比亚,可想而知,能够与其一起谈论并分享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的人能有多少了。可是,现在,谁没有或者说谁看不懂《杀死比尔》《生化危机》呢?在这个影像时代,只要我们看到了能够看见的东西,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讨论并在言谈中建立那个“看不见”的“新艺术世界”。       
米歇尔·福柯曾在一篇谈论社会空间问题的文章里指出,与“乌托邦”这样的不现实的纯虚拟空间相比,还存在着一个“异托邦”。“异托邦”与现实生活相对立并相互依存,而且,它真实存在,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补充。在今天,网络或者说SNS所提供的那个真实存在的“虚拟世界”,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异托邦”。在这里,人们多变,易怒,尽情地释放着自己在白天工作中被压抑的情感,同时也都在坦露着自己的真实的恐惧与怨恨。当然,这其中也有爱,可是爱意会很快被转化为轻薄的玩笑、荒谬的误识。所有那些在白天严肃的东西一旦进入这个属于夜晚的世界便会土崩瓦解。在这个世界里,白天的一切都会因无数话语的“加工”而融化,而变形。       
因此,网络世界的话语,会有意无意对现有的词语进行“反动”。有时,它会以一种稚气的错别字,来代替词语已有的固定组合。如“同学”成为“童鞋”,“怎么”变成“肿么”。同时,它又像一个担心被父亲责骂的小孩,懂得让污言秽语“去污化”,以当面说脏话的方式来获得亵渎神圣的快感,又不被责骂,如变“你妈”为“尼玛”就是一例。       
SNS所构成的虚拟的世界,成为话语的深渊。我们深陷其中,因为恐惧自己没有个性而试图以与他人不同的话语来声嘶力竭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可是当每一个人都想与他人不同时,话语本身的价值就会逐渐被掏空,只剩下空洞的声音,不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而同时,每一个人也都在其中失去了个性,坠入话语的深渊而不可自拔。 (选自2013年4月11日《文汇报》文章,有删改)
8.下列对“异托邦”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异托邦”中,人们多变,易怒,尽情释放自己在白天工作中被压抑的情感,并坦露真实的不快情绪。
B.即使是爱意,“异托邦”也能够将其很快转化为轻薄的玩笑、荒谬的误识。所有严肃的东西都会被加工变形。
C.“异托邦”是由米歇尔·福柯根据SNS所提供的“虚拟”的世界,提出的与“乌托邦”相对应的一种社会空间。
D.“异托邦”是真实存在的“虚拟世界”。它与现实生活对立,但同样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补充。两者互相依存。
9.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尔德生活的时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并不多,能够与其一起谈论并分享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的人寥寥无几。
B.今天的人们在SNS这个“新艺术世界”里所追求或热衷谈论的东西已不是王尔德所喜欢的“艺术”了。
C.稚气的错别字和污言秽语的“去污化”都表现出网络世界会有意无意对现有的词语进行“反动”的特点。
D.当每一个人都想与他人不同时,话语就会逐渐失去本身的价值,只剩下空洞的声音,不再具有任何意义。
10.10.概括“新艺术世界”的主要特点。
2016-11-18更新 | 62次组卷 | 4卷引用:201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隐身人
刘荣书
晚上。父子俩吃晚饭的时间。
男孩因情绪上的低落,比平日里显得更加顽劣。他故意将整勺子的米饭撒在饭桌上,蜷着手,伸出舌头,直接去饭桌上舔舐。像一条小狗。   
巴顿,好好吃饭!     
男孩不予理会。伸着舌头,继续去舔饭桌上的米粒。   
巴顿,你这样做,就不是一个乖孩子了。     
男孩愣住了。那声音有些异样,像动画片里某个卡通人物在说话。那声音,并不是从父亲的嘴巴里发出来的。因为听到第一句话后,他翻着眼睛正在看父亲,见父亲的嘴巴一动未动。   
谁在说话?男孩问。     
谁在说话?他的父亲也这样问。嘴巴奇怪地扭动了一下。     
上床之前,男孩无数次听到了那个声音在同他说话。那个奇怪的,貌似卡通人物发出的声音。   
巴顿,你该吃个苹果吧!要注意营养搭配。     
巴顿,你看电视不要离得那么近好不好,这样对眼睛不好。
巴顿,你洗脚了吗?小屁屁洗了吗?     
每听过一句,男孩便会问他的父亲一句:他在说话。他刚刚又在和我说话。你难道没听到吗?   
他的父亲却每次都在摇头。并显得很吃惊的样子。他以为男孩在说胡话,摸了摸男孩的额头。   
这多么奇怪。男孩想。这就像父亲曾对他讲过的一个故事——只有聪慧的孩子才可以听到精灵在说话。那是孩子独享的权利。那天晚上,男孩比任何时候都要显得乖巧。他饭后吃了一个苹果。只看了一会儿电视,便主动把遥控板让给了他的父亲。这多么出色!
只是躺到床上之后,男孩睁着大大的眼睛,有些忐忑地对他的父亲说:爸爸,我觉得那个和我说话的人,是我妈妈……只有我妈妈才对我说过那样的话……
怎么会呢!父亲说,你是不是又想她了?
嗯……男孩点头。     
父亲摸了一下男孩的脸,想了想,有些伤感地说,那好吧!我们睡吧。看我在梦里会不会遇到你妈妈,如果遇到了,我就问一问她,问她是不是偷偷回来了。     
第二天,父亲照例早早上班去了。他在一家木偶剧团工作。有演出任务时,他便不能留在家里照顾男孩。早饭留在餐桌上。这是星期天,幼儿园放假。如果不是公休时间,男孩便要被父亲早早从床上扯起来,睡眼惺忪吃上几口饭,驮在自行车后架上,送到幼儿园去。男孩每天赶到幼儿园的时间,往往要比别的小朋友早一刻钟。而放学后,仍旧比别的小朋友晚走一刻钟,或半小时。有时父亲临时有事,他便要一直在校园里呆到天黑……自母亲忽然消失之后,男孩便开始过起了这种孤苦伶仃的生活。他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校园里,感到与年龄不相称的落寞与疾苦。但现在,妈妈似乎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回归,这种生活会不会结束呢?     
但那一整天里,那个声音都未曾出现。空寂的房间内,只能听到男孩落寞的自语声。——他试图和那奇怪的声音再次搭讪,却始终得不到回应。父亲回来时男孩在沙发上睡着了。等父亲把他弄醒,他很快便记起昨晚的话题,他问他的父亲:爸爸,昨晚你在梦里遇到我妈妈了吗?   
他的父亲正在把饭菜摆上餐桌,解下腰里的围裙,忙不迭说,遇到了遇到了。   
她和你说了什么?     
父亲在餐桌边坐下来。替男孩盛了一碗饭,忽然将脸抵近男孩说:
她说,她真的回来了。
是真的吗?男孩兴奋地叫了起来。     
是的。父亲说,又竖起食指,抵在唇上。示意男孩说话小声一点。这是个秘密,他说,你妈妈在梦里告诉我……     
什么秘密?那我怎么看不到她?   
她穿了隐身衣……   
隐身衣!   
对!隐身衣……     
那她怎么不把隐身衣脱下来?     
她脱不下来的。你知道那个中了巫婆咒语的公主吗?她变成了一只丑陋的青蛙……你妈妈就是这样,她错穿了一件隐身衣,永远都脱不下来了。但她让我转告你,她回家来了,在家里陪着你。
晚上睡下时,男孩问他的父亲,妈妈也和我们躺在一张床上吗?或许会吧?他的父亲疲惫地说。
男孩随父亲到剧团里去过很多次。父亲排练时,他便乖乖坐在台下。他喜欢那些木偶说话的声音,觉得和穿了隐身衣的母亲说话的声音很像。他在那些声音中间感觉到了温暖和踏实。他觉得他母亲的存在就像一种传奇。为此比同龄孩子多了一份隐秘的惊喜。他在一种平和的心态中慢慢长大。养成了一种自言自语的习惯。     
直到男孩上初中那年,父亲做了一次声带息肉手术后,再不能开口说话。他穿了隐身衣的母亲,从此也消失不见了。     
又过了很多年。这一年的春节,长大后的男孩陪在妻子和儿子身边,坐在客厅里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     
当那个来自宝岛台湾的艺人表演完‚腹语术‛时,妻子和儿子完全被惊呆了。他们被他娴熟的技艺惊得目瞪口呆。特别是儿子,完全被那个大嘴巴的玩偶迷住了。他跳到父亲身边,嚷着也要买一只那样的玩偶,也要让他的父亲给他讲一段‚腹语‛。   
做父亲的靠在沙发上一动不动。     
儿子去看他的脸,发现他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13.“隐身人”的出现对巴顿产生了哪些影响?
14.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摸了摸:                                                                     
(2)摸了一下:                                                                   
15.巴顿为什么“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
16.“隐身人”的真相呈现前,小说做了哪些铺垫?
17.小说结尾处,巴顿的脸上为什么淌满了泪水?你体悟到了什么?
2016-11-18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语文试卷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於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财物耶                                博:增加
B.禄优厚                                      秩:品级
C.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事自死                                      觉:败露
1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⑥D.④⑤⑥
2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21.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22.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若 徇 私 贪 浊 非 止 坏 公 法 损 百 姓 纵 事 未 发 闻 中心岂 不 常 惧
2016-11-17更新 | 20次组卷 | 4卷引用: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23.这首诗写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两种。
24.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16-11-18更新 | 642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0年江西上高二中、新余钢铁中学高三全真模拟考试语文卷

五、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25.从第(1)段文字看,“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实践“仁”途径是什么?
26.从(1)(2)两段文字看,孔孟对“仁”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请作简要分析。
2016-10-13更新 | 57次组卷 | 3卷引用:2012届浙江省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语文卷

六、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2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厢记》)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任安书》)(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
(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5)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天之苍苍,________?(《庄子》)
2016-11-1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东阳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困难(0.15)
名校
2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弘一大师写过一幅字,只有“知止”二字。对“知止”二字的意思,学者们有以下不同的解读:
甲:朱熹曾说:“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止,就是知道什么是至善境界,从而促使自己追求至善,止于至善。
乙:老子《道德经》有言:“知止不殆。” 意思是,知止就不会落入危险。知止,就是懂得适可而止,懂得不可越过界限,懂得某些东西不可触碰。
丙:知止,就是明白自身能力无论多强,都是有限的,从而促使自己谦逊待人;知止,就是懂得生命的时光有限,从而促使自己珍惜光阴。
丁:知止,就是在忙碌中要懂得稍作停歇,想想自己珍惜的是什么,想想自己丢失了什么,或者,就看看沿途的风景。
要求:(1)标题自拟,角度自选,立意不得脱离材料;(2)抒发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3)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800字。
2016-11-18更新 | 209次组卷 | 8卷引用:2015届浙江省镇海中学高三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14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7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2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1,2,3,4,5,6,7
2
阅读与鉴赏
3
作家作品
4
名句名篇默写
5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0.85字音选择题
20.85字形选择题
30.64熟语(含成语)选择题
40.64辨析并修改病句选择题
50.65衔接与排序选择题
60.85选用句式  变换句式  仿写句子语言表达
70.64选用句式  变换句式  仿写句子语言表达
二、现代文阅读
8-12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13-170.4其他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三、文言文阅读
18-220.85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25-260.4孔子(前551-前479)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四、古代诗歌阅读
23-240.65写景抒情
五、名篇名句默写
270.85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六、作文
280.15青年成长  哲理与生活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