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卷
山东 高二 期末 2024-04-07 10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语言文字应用、名篇名句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从史实上看,中华文明崛起于中原农耕地带,四面受攻。特别是北方毗邻草原游牧民族,战争频仍。相对于扛锄牵牛、单独劳作的农耕民族而言,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就是骑马射猎、团队合作,有巨大的天然军事优势。然而,从黄帝北逐荤粥开始,历经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中原文明始终经受住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不断发展壮大。显然,谦谦君子也绝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那么,中国文化对战争有什么看法呢?

第一,不推崇战争。中国文化爱好和平。孔子说,“仁者,爱人”。以爱护别人为己任的仁者,当然不会热衷于剥夺别人的生命。汉传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主张吃素,连动物的生命都不愿剥夺,遑论战争。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更充分。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武器、战争都是不祥之物,也非君子所喜欢的,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会用它;“若美之,是乐杀人”——如果喜欢武器、推崇战争,就是以杀人为乐;“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以杀人为乐的人,不可能真正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第二,不惧怕战争。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比如,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玄奘说过“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体现在战争上,就是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一般的征服者战争,能胜则愿战,不胜则愿降;必胜则必战,必败则必降。而中国文化更推崇的是:无关正义,必胜亦不战——不打不正义的战争,不欺凌弱小;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即便敌强我弱、明知必败,也会勇于亮剑、绝不屈服,甘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不是真正的勇敢;重义轻死,明知必败亦必战,才是真正的勇敢。这也是中华文明不灭的关键之一。

第三,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虽然不推崇战争,但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研究非常深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明确论述——民心。《尚书·泰誓》说,商纣王“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商纣王虽有亿万臣民,但人人离心离德;周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周武王虽只有三千臣民,却众人一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孙子兵法》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方面。其中,道是居于首位的决定要素。道是什么呢?就是得民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也就是说执政者能让老百姓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

(摘编自文运《不推崇也不惧怕,胜负根本在民心——浅谈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

材料二

为什么写这样一封信?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到军心的问题。就是将来不论同任何侵略军作战,都不能忽视这项工作。在战争中间,如果你拿着枪同我们打,那我们绝不客气;但是,一旦解除了你的武装,我们就坚决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

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绝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我写的这封信没有加封,不管你高级军官理不理,反正要经过你下层人员的传递,他们总可以看到。这些下层人员同军阀、战犯是不同的,好多人是强征来的工人、农民。我记得,晋察冀军区俘虏过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他被俘后要求留在我们这里,我同他谈过话。我问他,你不回去,想做些什么呢?他说,随便分配我做点什么工作都行。那个时候,我们部队还缺乏使用日本掷弹筒的经验,缴获的大批掷弹筒,不能及时用上,中西就担任了这方面的教官,教八路军战士使用掷弹筒。后来,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下的越来越多,他们就组成了一个“反战同盟”支部。这些人在我方多数表现很好,很能吃苦,作战勇敢,没发现有逃跑的。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这些人回到日本,不少人参加了日本共产党。所以说,日军中间并不是不可以做工作的,应该大力地开展工作。

我们将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他们还回了信,说八路军这样做,他们很感谢。

(摘编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但从史实上看,谦谦君子也决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
B.中国文化爱好和平,不推崇战争。这在儒、释、道的文献和相关主张中都有体现。
C.中国文化认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材料一中的民心所指范围包含了军心。
D.八路军实行的人道主义不同于日本侵略者推行的三光政策,体现了对民心的重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更关注战争的正义性,这是中国文化优于一般征服者战争文化所在。
B.中国文化认为真正的勇敢是明知必败亦必战,而非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
C.因众人一心、同心同德,周武王只依靠三千臣民就战胜了有亿万臣民的商纣王。
D.感念于我军的政策,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在我军的越来越多,他们都表现很好。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中中国文化对于战争看法的一项是(     
A.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尉缭
B.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陈寿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D.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
4.对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证思路:作者先提出中心论点,指出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谦谦君子也并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并开启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问题。接下来作者从不推崇战争、不惧怕战争及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这个三个角度来分析论证中国文化对于战争的看法。
B.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如举历朝历代击败匈奴、突厥的事例证明谦谦君子绝非懦弱者。
C.作者使用了引用论证,文章大量引用名家名言来论证观点。
D.文章中有对比论证,如用商纣王和周武王的作对比,论证民心是取胜的首要条件的观点。
2024-04-07更新 | 2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抉择

林语堂

战争开始之时,木兰正和全家在牯岭避暑。

阿通已经大学毕业,正在上海附近政府电信局的无线电台做事。他请了六个礼拜的假,随家到牯岭。

时局越来越紧张,中国将来的命运如何?或沦为日本的保护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或抗战建国,使中国成为一个自由团结独立的国家。

在七月十七号,政府终于向全国广播抗战到底的国策。

阿通说:“我愿去前线。”

木兰喊道:“什么?”她的脸突然沉下来。

“妈,怎么?您不恨日本吗?”

木兰看着荪亚,默不作声,荪亚也一言不发。

阿通又问:“您不赞成?现在国家需要人人奋斗啊。”

但是木兰却走开了,依然没说话。又经过一个钟头,她也一句话没说。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静。她突然的感觉,就犹如战争来临时普天下的父母的感觉一样。战争已经来到门前,为什么过去她没想到呢?中国现在向她来有所索取,索取她的儿子。

她和丈夫商量这件事。一个钟头之后,她和荪亚把阿通叫去,有话和他说。

她问:“你已经决定去打仗了吗?”

阿通回答说:“我若不去,我受教育有什么用?妈,我不了解您的意思。”

“你不能了解……我只是问你是不是已经决定。”

阿通说:“是,我已经决定。”

木兰心里在挣扎交战,她眼中流出泪来。她说:“阿通,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说着哭起来。

荪亚说:“儿子,你现在年轻,你不懂父母的心……”木兰喊道:“我宁愿自己死,不愿看见你死。我受不了。”他父亲又说:“阿通,你听着。你妈和我已经商量过。国家若需要你,你必须要去,可是你要知道,在我和你妈这方面忍受的牺牲比你的牺牲要大。我们并不是阻拦你。你也要为家里想一想。”

阿通说:“国若亡了,家还有什么用?”

阿通两手很紧张地攥住椅子的两臂,他说:“爸爸,妈,我知道您两位老人家难过……可是我不得不去。”

木兰脸上流着眼泪,抬头看了看儿子,她说:“好,去吧!”

中国大批援军进入吴淞地区,在上海附近长江三角洲上将要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战事已发展成为全面的,范围势将越来越广。京沪铁路沿线的城市时常遭敌机空袭,乘火车旅行已经不安全了。杭州已遭轰炸数次。

很多上海杭州的居民四散逃难。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以求安全,上海居民则往内地逃,逃离日渐扩展的战事地区。

就在他们逃离的头一天晚上,接到阿通的一封信:

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儿已从军。念及国若不存,家有何用?若为人子者皆念父母儿女之私情,中国将如何与日本作战?祈勿悬念。不驱倭寇于东海,誓不归来!

儿阿通

木兰看完信愣住了。儿子已经从军,她内心有种震动,但是在何处从军,在何部队?为何不先告知父母?一丝担忧迫使她越发急于往上海一行,也许阿通正在上海某处作战,亦未可知。

他们到了上海,但是在上海那些日子,并不太平,轰炸机天天在头上飞。空中机关枪的扫射常常打在街上和屋顶上,爆炸之声,昼夜可闻。最坏的是,逃难的男女,孩子,由闸北涌来,在大街上踟蹰犹豫而无所归。

前途如何,茫然不可知,她现在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无儿之母,也开始了解陈三的母亲等儿子回家的心情,望子归来似乎永远是母亲生活中的一部分。

现在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但她又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也感觉到青春的力量正在阿通身上勃然兴起。

荪亚发现她的面容已经改变,虽然有点儿伤感,有点儿衰老,但却显得平静多了,她已经不再对死亡恐惧,也不再担心自己的遭遇,不再担心自己的利害。

不久,他们看到军队的卡车,上面载的是中国兵,高举着手向这些难民欢呼。如洪波巨浪起伏相续的欢呼声,向他们涌近,又由巨大的峭壁将声音传回。他们是开赴前线的部队。

军队的卡车近了,士兵戴着钢盔在车上站得威风凛凛,向老百姓招手。士兵得到民众的欢迎,开始高唱军歌。

这时她四周每个人都参加了震耳欲聋的欢呼。歌声渐渐在远处变小,站在道旁的群众的欢呼声也渐渐淹没了那远处的歌声。很多人还在欢呼,有些人在流泪。

木兰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想那是必然无疑的,她的激动为从前所未有。这种激动,只有个人融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得到,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

木兰所见的外在的光景改变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爱的中国土壤里。她也迈步加入了群众,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

(节选自《京华烟云》,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兰和荪亚开始不同意阿通从军打仗,因为他们首先站在父母角度来考虑孩子的生命安全,这是人之常情。
B.文章两次写到了普通百姓在战争中的逃难之景,表现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暗含作者的深思。
C.文章插入阿通写给父母的一封信,既展现阿通忠勇爱国,不怕牺牲的精神,也表达出希望得到父母支持的意愿。
D.文章写士兵出征的场景时,写到“有些人在流泪”,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抗战前景的绝望,使小说内容更丰富。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写作上由点到面,写木兰一家在抗日时期的状况到写所有抗战军民的抗战热情,增强了小说的张力。
B.小说巧妙运用衬托,如陈三的母亲等儿子回家的焦灼心情,衬托了阿通当兵后,木兰对儿子思念以及痛苦。
C.文中用细节描写写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的场景,也侧面反映出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狼狈为奸的事实。
D.小说情节构思上欲扬先抑,刻画了木兰这一位英雄母亲真实而动人的情感变化历程,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
7.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小说标题“抉择”的多重内蕴。
2024-04-07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敬受命。”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请秦王曰:“有汉中,蠹。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则伤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甘茂谓王曰:“地大者,固多忧乎!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与王。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魏)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止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B.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C.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D.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分封制时各方君主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在中国古代,一辆四匹马拉的兵车,称之为“一乘”。
C.“魏兵罢弊”的“罢弊”指疲劳乏困,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的“疲弊”不同。
D.闾巷,古时二十五家为一闾,后来称平民居住区为闾里、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企图与六国订立合纵盟约,反反复复与秦国抵抗,秦惠王对苏秦早已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
B.寒泉子认为武安子善于攻城掠地,而张仪则善于外交,能担当出使诸侯重任。秦惠王认可他的观点。
C.张仪认为汉中是楚国利益所在,会成为秦国祸患,因此建议秦惠王割让给楚国,但甘茂表示反对。
D.陈轸常奔走在秦、楚之间,而楚国对秦不友好却对陈轸很友善,致使张仪怀疑陈轸将要背叛秦国而投奔楚国。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
(2)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注】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诗中的“昔人”)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上高楼所看到的云烟重叠环绕城郭的景象,及由此触发的感慨。
B.颔联写登高所见及与同僚饮酒场景,既紧扣标题,又与尾联中的“乘醉”相呼应。
C.“解带西风飘画角”通过“西风”“画角”等意象表达了诗人被贬的忧伤苦闷之情。
D.尾联诗人畅想冬天到来时定要携带“佳客”乘兴踏雪、欣赏群峰冰清玉洁之景。
13.本诗工于写景,下列对全诗的写景角度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远近结合。“霜林”是眼前之景,“野菊”则是远望之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
B.俯瞰与平视结合。“绕郭云烟”为平视,“斜日”、远山则为俯瞰。两种写景视角结合。
C.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是实写,最后一联是虚写。实写轩中所见深秋景物;虚写(想象)来日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
D.动静(视听)结合。“飘画角”为动景(为视觉描写),“绕郭云烟”“山争出”“野菊开”“斜日照青松”为静景(为听觉描写),动静(视听)结合。
2024-04-07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①广陵客:古琴曲有《广陵散》,“广陵客”指琴师。②乌半飞:乌鹊纷飞。③渌水,著名古琴曲,清空淡雅。楚妃,当时流行的古琴曲,深情绵邀。④清淮:淮水。时李颀即将赴任新乡尉,新乡临近淮水,故称清淮。⑤敢告:敬告。云山:代指归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紧扣题目,交代听琴场合、时间、缘起以及演奏者。“欢”字点出席间热闹的气氛。
B.三、四两句转折一笔,并不写演奏场景,而写萧瑟凄冷之夜景,为下文写弹琴做了铺垫。
C.五、六两句写初弹情景。前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后句直写,交代所奏曲目之名称。
D.末尾两句写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不禁暗自潸然泪下。
15.有人评价说,此诗只第二句点出“琴”字,其余“无一字及琴,却无非琴声”。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此诗表现音乐的艺术。

四、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6. 下列对有关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委质,呈献礼物。“质”,同“贽”,指见尊长所送的礼物。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均指下层百姓。
C.七庙指古代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一庙。
D.《诗经》《离骚》分别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二者并称“风骚”。
2024-04-07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