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三 阶段练习 2024-04-08 5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人画之价值》一文开宗明义:“文人画,画中含有文人之性质、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陈师曾认为文人画是表达作者性灵与思想的载体,画面中含文人之性情、感想与追求。画家作画不必刻意专注于艺术表现中形而下的技巧,也不必过分拘泥于物象原貌。否则,他的个体风格与情感就会受抑制。

清代石涛有云:“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文人画的可贵之处源于何处?就在于它经过了作者性情的陶冶与思想的倾注,因而不会千人一面,毫无生气。与此相伴,它也能让观者感同身受,涤除玄览,澄怀味象,这便是文人画的精义所在。

在中国传统绘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人画成为区别于宫廷绘画、民间绘画和宗教绘画的四大画种之一。复兴文人画,应具备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方能完善。

关于绘画与人品的关系,早在北宋,郭若虚曾有言:“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冤才贤依仁游艺,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郭氏论画,首次在画史上把人品与气韵甚至画作的质量联系起来,虽稍有绝对,但强调人品对绘画的重要影响,亦有其合理成分。20世纪,陈师曾提出:“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此论为未来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后,傅抱石在分析和比较了董其昌、沈宗骞、陈师曾三人关于中国绘画思想的研究后,针对董其昌的“读书、广见闻、脱俗”之说,沈宗骞的“清心、读书、却誉、正体”之论,极力赞成陈师曾的观点,提出:“人品”“学问”“天才”,此为研究中国绘画的三大要素。不仅如此,傅抱石更是把上述三者看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指导思想,并由此提纲挈领地引出中国绘画的体系。

在20世纪上半叶声势浩大的全盘西化浪潮中,中国画将何去何从成为了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以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为代表的革新派,还是以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和傅抱石等为典型的传统派,其初衷都是为了谋求中国画的出路。但是,传统派能够从自身下功夫,不仅论证了文人画的价值,肯定了中国画的意义,而且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继承中寻发展。这对于重拾文化自信、振兴士气,功不可没,意义非凡。

(摘编自曹贵《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内涵及其影响》)

材料二:

中国画对笔墨的要求,从笔墨的产生到发展成熟,一直在传统绘画中得到延续,并且被一些恪守古法的画家津津乐道。他们以尚古崇古为荣,不曾有一丝放弃传统法则的观念。自宋代以后,传统画坛内出现了较大的分歧,紧接着有些画家对文人画的笔墨进行了讨论。

画工画与文人画最大的区别表现在笔墨上。画工画有着自己的一套程式化的方法,也有着专门作画的职业画家或画工。例如,关于线描的兰叶描、琴弦描等,关于笔法的勾、勒、皴等,关于皴法的斧劈皴、卷云皴等,勾法的双勾、粗勾等。文人画家不受世俗的影响,把一些时下流行的笔法格调表现在个人的画面当中,而是呈现出自娱自乐的境象。文人画在用笔用墨上具有含蓄蕴藉、淡雅天真、清新自然的特点。

这种风格很明显区别于画工或画匠之笔,与院体画风有明显的区别。院体的画风是趋于当政者的政治诉求,画工或画匠所从事的工作只是依附于上层,与个人的思想没有太大关系。而文人画的画风是满足于个人内心的诉求,不是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而是个体自娱自乐的行为。两者的分歧主要表现在笔墨上。由此可以看出,文人画的笔墨是对东汉以来的笔墨传统的变革。首先,它不再遵从先前的笔墨法则或拘束于某家某法,而是从个人的内心的实感出发,描写心中的境象,不是遵从其他人的意旨。其次,文人画的笔墨的变革表现在,不是对笔墨的重复,而是使笔墨更加自由化和精神化。

文人画刚出现时并没有受到关注,而是被立在画格之外,被认为不值得提倡。但从唐代起,文人画的发展没有颓废的态势,而是更加快速,参与的人有增无减。这带来的不仅是文人画的发展,也使得笔墨技巧上的发展更迅速。文人画能取得这样的地位,与时代的发展和当世人们的审美时尚分不开。人们用对于这种淡雅的笔墨追求,来表达心中的气息,渐渐地文人画与画工画并行发展。

(摘编自牛洲泰《论文人画中的哲学智慧和笔墨意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画家作画刻意专注于艺术表现中形而下的技巧,桎梏于物象原貌,其个体风格与情感就会受到抑制。
B.傅抱石赞成陈师曾的“‘人品’‘学问’‘天才’是研究中国绘画的三大要素”之说,并由此纲要式地引出中国绘画的体系。
C.文人画价值的论证、中国画意义的被肯定、特定背景下的继承发展等,对于重拾国民文化自信功不可没。
D.院体的画风,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画工的工作依附于上层,其画风与本人的思想没有太大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画经过作者性情的陶冶与思想的倾注,显得清新自然、灵活生动,能使观者静思深味。
B.郭若虚认为,人品对气韵及画作的质量都有作用,其说法有合理之处,这一观点对画史理论有所突破。
C.画工画注重程式化创作,文人画以自娱自乐为主,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笔墨。
D.文人画的笔墨是对东汉以来笔墨传统的变革,经唐代以来的快速发展,文人画在艺术领域取得了更高的地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小山画谱》:“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B.《论语·八佾》:“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C.《画评》:“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D.《文人画之价值》:“舍形似而骛高远,空言上达而不下学。”
4.请简述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陈师道在《文人画之价值》中说“文人画中固亦有丑怪荒率者”,请结合材料分析“丑怪荒率”的内涵。
2024-04-0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光之师

苏莞雯

此处是青海戈壁上的一座高新科技基地,由国有企业黄河公司主管。江凌不是职工,但曾经以摄影顾问的身份在这里短暂工作过。在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后,黄河公司成功开发了仅有铅笔大小的核电棒。江凌本以为,再次来到这里时能见证星际飞船的成功发射。没想到,发射塔才刚建成,彩星人就主动现身了。

那个模样像女孩的彩星人告诉江凌:“不要浪费能源了,太多的文明被无谓的探索消耗一空,最终衰败。”

江凌按住手边的相机:“可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江凌带进暗房的,不是一台普通相机。

三年前,黄河公司为了捕捉可控核聚变的触发实况,研发了一套拍摄设备。现在,江凌用以相似技术改造过的相机留下了彩星人的真实身影。照片输入电脑后,彩星人的真实形象通过能量数据转化呈现。人类女孩的影像逐渐淡化,最后成为一层透明薄膜。

一天后,黄河公司组织了一场特别会议——彩星人学习小组。会上,江凌了解到,彩星人的科技以光子为基础,他们能在量子层面制造奇异粒子,打开虫洞,实现空间跃迁。

会后,江凌再次见到了彩星人。

“我带来了一些照片,你看了以后就知道人类为航天事业付出多大努力了。这样应该就能理解我们,早早回你自己星球去吧!”

女孩却不以为然:“看那些边缘区域的光线,那就是毁灭你们的魔鬼。”

“你说这些边缘的黑色区域?什么也没有啊。”

“这些区域的能量更高,只是超出了人类的可见光谱。”

女孩接着说:“你们人类的光子科技,很原始。在彩星,光子是理解万物的基本要素。只要能解读光子上携带的信息,就能交流。不仅如此,必要时我们还能修改光子。而你们,还需要声音和语言……”

“你们那儿的人不说话的?所以你也没有名字?……既然来了地球就入乡随俗吧,我看你这个样子和我女儿差不多大,干脆把她的小名送给你,就叫羽衣。好听吧?”江凌说。

“你女儿?我从你的眼光的光子中知道你女儿生病了。其实,我不理解你们,就像你们不理解我们。不如,你和我回一趟彩星?”

江凌的女儿患了一种罕见的眼疾,什么都看不见。江凌最终决定前往彩星人的星球。

经过漫长的准备,江凌乘坐的飞船发射,通过羽衣打开的虫洞,到达了羽衣的母星。

飞船在一片望不见尽头的海面降落。江凌乘坐透明的潜水球,随羽衣的身影往水下继续钻去。视线先是没入黑暗中,然后逐渐有了光亮——那是一些在海底微微发光的珊瑚。

“正如你所看到的……”羽衣转了个身,通体闪着荧光,“彩星,已经死亡了。”

“我是这个星球上最后的生物。”羽衣身上的光亮持续扩散,将坚硬、冰冷的潜水球照耀得格外绚丽。

“我们向往宇宙的绚丽,为了走得更远,研发出一种能量储存方式,但是我们的技术让最近的恒星急剧衰竭,彩星也失去了能源……”

“这一趟回来,我用最后的能量打开了虫洞,今后哪里也去不了了。”羽衣说,“你们该回去了,趁虫洞还没关闭。”

随着彩星人的忠告公之于众,全球很快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正当人类争执不下时,星际飞船清洗潜水球的区域突然陷入莫名的黑暗。科学家们查出起因是潜水球表面沾染了一种来自彩星的病菌。

“虽然对外说是病毒,其实没那么简单。”组长对江凌说,“从潜水球上带回来的,是被彩星人编辑过的光子。这种光子能加速我们的原子技术。但人的肉眼没有相应进化,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都会逐渐超出肉眼的可见光。然后,人类就会陷入黑暗中。”

解铃还须系铃人,江凌还需要再去彩星一趟。

星际飞船穿透彩星厚重的大气层之后,再次潜入海底,然而最终找到的,只有羽衣的尸体。这时,江凌看见了三道奇异的光束。一名宇航员按住江凌的手,突然有些哆嗦:“那……它们可能是彩星人留给同胞最后的信号。”

另一名宇航员调动探测设备观察了一阵:“这三束光的能量太弱了,彩星人是通过虫洞在外旅行的,想要发送信息给他们几乎不可能,除非……有恒星级的能量。”

“我们不是有吗?”江凌脱口而出,“核电棒!”

在漫长的等待之后,羽衣留下的三个光束,成功召唤回来两个彩星人。借助彩星人打开的虫洞,江凌乘坐的星际飞船重返太阳系。此后的48小时,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陆续迎来了数月以来第一个有阳光的清晨。

“那个彩星人女孩,到底还是没能阻止我们。”彩星人研究小组组长有些感慨。

“说不准,羽衣不仅给她的同胞发送了信号,也给我留了回彩星的信号。”江凌答道。“你是说,她故意让你带回了光子病毒,知道你会返回去帮她召唤同胞?”

“我不知道,但或许她的本意并不是想阻拦人类飞向宇宙,而是想来向我们求助的。”

一辆大巴车启程离开黄河公司。

在大巴车的摇晃中,江凌梦见了无垠的太空。他在摆弄相机,女儿则从飞船的舷窗旁转过头来,对他说:“爸爸,光子技术让我看见了比彩虹更多的颜色。”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彩星人用影像形式与地球人交流,应该有多方面的考虑,比如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又或者是避免接触地球上的微生物。
B.黄河公司派遣江凌去拍摄彩星人的身影,更多的是为了研究彩星人,希望有更多的观察角度,至于解决地球潜在危机则是一种巧合。
C.彩星人拥有先进的光子技术,而地球人拥有核技术,这种设定跟两个文明的进化环境相关,也体现了科幻小说对真实性的追求。
D.江凌的女儿虽然没有直接出场,但却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江凌最后的梦境充满希望,给科幻小说增添了人文气息。
7.关于文章第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海”“高新科技”“国有企业”不仅交代了故事背景,更增添了浓郁的中国特色。
B.黄河公司开发了铅笔大小的核电棒,既是科学幻想,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C.发射塔建成,彩星人现身,事件看似独立,却能激发起读者寻找两者关系的好奇心。
D.彩星人劝告地球人不要浪费能源,与低碳环保的社会风尚相呼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8.刘慈欣说:“科幻文学吸引人的是:能借助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神奇感,借助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对未来的向往。”请简要分析本文中的“神奇感”和“对未来的向往”。
9.小说里写到,羽衣更可能是“想来向我们求助”而非“阻拦人类飞向宇宙”,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2024-04-0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矣。”“定公不说以告在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揭席而起,曰:“趣驾召颜渊。”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以何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上车执辔,御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定公曰:“善。可少。”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

材料二: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汤、武者,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赏贤使能以次之,爵服赏庆以申重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生民则致宽,使民则綦理。辨政令制度,所以接天下之百姓;有非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是故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不愉者,无它故焉,道德诚明,利泽诚厚也。

(选自《荀子》,有删减)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定公不说A以告B左右C曰D闻君子E不谮F人G君子H亦谮人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向前,前进,“时时而间进”的“进”指进言、献言,两者词义不同。
B.穷,困窘,走投无路,与《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中“穷”的用法相同。
C.赤子,刚出生的婴儿,与现在所说的“赤子之心”中“赤子”的本义相同。
D.豪末,同“毫末”,亳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与《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毫末”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在台上陪侍鲁定公,看东野毕表演驾车,鲁定公对东野毕的驾车技术表示赞叹。
B.从前舜帝擅长用人,造父擅长用马,与东野毕御马的态度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所以最后结果也不同。
C.君王要根据时节安排百姓的劳动,减轻百姓的负担,广泛普遍地庇护他们,养育他们。
D.制定政令制度要从百姓的角度考虑,如果制度不合理,连鳏寡孤独之人也不会执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揭席而起,曰:“趣驾召颜渊。”
(2)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
14.材料一文末写“善御之谓也”,用自己的话分析“善御”的道理。
2024-04-0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约友三月旦饮

蒋捷

雁屿晴岚薄。倚层屏、千树高低,粉纤红弱。云隘东风藏不尽,吹艳生香万壑。又散入、汀蘅洲药。扰扰匆匆尘土面,看歌莺、舞燕逢春乐。人共物,知谁错。

宝钗楼上围帘幕。小婵娟、双调弹筝,半霄鸾鹤。我辈中人无此分,琴思诗情当却。也胜似、愁横眉角。芳景三分才过二,便绿阴、门巷杨花落。沽斗酒,且同酌。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阳羡人。先世为当地巨族,南宋亡,隐居不仕,其气节为时人所重。②隘,云层单薄。③汀蘅洲药,长满蘅芜和芍药的小洲。④宝钗楼,酒楼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主要写词人与朋友相约,于春日清晨饮酒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B.词人将春日美景和自己飘零的状态相比较,在“知谁错”的追问中,引发无尽愁思。
C.词人虽有深沉的家国之痛,但却竭力淡化,将它隐于春日景物,言尽而旨远。
D.词人追忆早年富贵公子的生活,今昔对比,沉浸于回忆而愁色布满眉角。
16.沈义父《乐府指迷》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结合本词的结句对此进行分析。
2024-04-0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在文中常依托别的建筑物或地名来确定所写地的位置,如姚鼐的《登泰山记》中用此法来介绍日观峰位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小明在登山中看到瀑布飞泻,水石相击,发出巨大的声响,马上想到了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3)捣衣声是古时捶捣衣物之声,常用以表现征人思妇的离思别情,这在古诗词中很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写到了“捣衣”。
2024-04-08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区医生不安心于基层岗位,优秀的医学院毕业生也不愿意到社区医院工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不满足于被量血压、转方配药这些“低技能”的工作空耗光阴,认为专业技术拓展缺乏空间,技术职称晋升困难重重,患者也觉得他们可有可无。一言蔽之,_______A_______

要让社区医生工作上获得成就感,既需要社区医生自身的努力,_______B______。

①社区医生要有坐等病人上门为主动提供服务的意识。②社区医院重点服务对象是慢性病。③这就需要社区医生主动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④定期进行家庭访问,⑤真真正正成为居民的家庭医生。⑥社区医生指导慢性病患者合理饮食、健康运动方案,⑦并定期随诊,及时调整用药,⑧提高社区慢性病管理水平,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这正是社区医生的工作意义所在。

政府要为社区医生提供更大的舞台,在社区医院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康复技术及外科小手术,扩大用药目录,配置超声检查等设备,以提高社区医生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让每个社区医生都有可做之事、可成之事。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4-0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我因急于来杭,又因年来逐逐于火车轮船之中,也想“回到”航船里,领略先代生活的异样的趣味;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下了船。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

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两个军弁是例外。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因为我曾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到了轮船里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千虑不免一失,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顽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国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呜呼,是谁之咎欤?

(节选自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20.下列句子中的“徘徊”和文中加点的“徘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我徘徊在清冷的月光下寻觅桂树散发出来的丝缕清香。
B.徘徊者变成同意者,反对者变成徘徊者。
C.西看看夕阳,东望望山影,我徘徊而不忍去。
D.这个厂每月的产值一直在三百万徘徊。
21.词语在语境中会带有特定的感情色彩,请以“孙儿”“老相好”两词为例进行分析。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改成“那班士大夫真的不消说都到了轮船里去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宋·陈善《扪虱新话》

材料二:

一本书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

——卡尔维诺

当代青年读书,既不能做“书呆子”,也不能做“清谈客”,需要“读进去”,也需要“读出来”。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4-19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荀子(前313-前238)  史传文  诸子散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20-220.65一般词语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人生感悟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  读书·学习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