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考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卷
湖南 高三 一模 2024-05-17 44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事业燚燚……这个春节,一条吉祥话串烧成了拜年高频词汇。不过虽然网来网去发得热闹,要问谁能流畅读写,绝大多数人都得摇头,有人自嘲:没点文化都接收不到祝福了。

龘龘何意,朤朤何指?据悉源于,最早见于《说文解字》,释义为飞龙之状古同,本意为明亮。以此类推,很多人就都懂了——寓意年年有余燚燚很可能是祝福红红火火。它们由叠字组合拼接而成,似乎能表达双倍多倍的祝福与期盼,为新春佳节讨了个好彩头。人们出于新奇藉此往来问候,将过年气氛烘托得格外喜兴热络,这些生僻字也因此火出了圈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之一,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在字形构造上的创意与优势极其强大。大量生僻字长年沉寂在故纸堆,日常生活极少使用、鲜为人知,不得不面对逐渐消亡的命运。然而随着网络普及,输入输出方式多元,一些生僻字在流行语、表情包、个性设计中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个别笔画繁多手写繁琐的怪字也更多进入了大众视野。人们偶尔玩玩别有一番风趣,间或掀起一阵追捧。比如,事实上至今不属于现代汉语常用字和通用字,《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录入。只是恰逢甲辰龙年,契合了中国人对于的浪漫想象。某种程度上,与其说它是一个规范汉字的应用,毋宁说是一个吉祥符号,一种文化创意。

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在于日用。纵观汉语绵延数千年的历程,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博采包容、动态演化,生命力如此顽强,正是经历过无数次的自我扬弃,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同频共振、新陈代谢。怪异字的消亡、繁体字的简化,其实都是千百年来的历史选择。

时代推演,空间变迁,人们的行为偏好不断变化,社会的表达需求时时更新,语言的语音、语义、形态都将吐故纳新,随之而变。我们乐见中华语库更加生机勃勃,也不必为生僻字的渐行渐远而嗟叹,抑或因某些机缘的重获新生而过分欣喜。作为一种通约工具,流变才是语言最突出的特征。那些好用的、耐用的,会在时间淘洗后留存,而那些拗口的、怪异的,终将悄然退圈。

(摘选自田闻之《龘龘䲜䲜,生僻字真火了?》)

材料二:

生僻字的复活,呈现多种形态。有的沿用旧有音义,如xiān),新鲜之义,复活后音义不变。有的改变原有音义,如,本读“duì”,意为怨恨;网民俗读为“duǐ”,表反驳、争辩、回戗等义。有的俗解形体,打破原有造字理据,旧瓶装新酒,如“忈”本为“仁的异体,从二从心,爱已爱人,兼爱之心即仁心,由于字形的上面是、下面是,被网民俗解为有二心、不专心,已脱离原本意义。有的借音替字,如),字的异体,因民俗忌言忌写字,就用谐音代替笑亖”“创亖都是网络流行语。民俗破旧立新,重解生僻字,追求奇、特、新,往往带有娱乐色彩。

生僻字复活的原因复杂多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中的汉字编码与汉字字库不断扩容,汉字输入法层出不穷,不断优化。在技术的赋能下,以前在计算机汉字字库中没有的罕见字、生僻字现在几乎都有了;以前不会输入的汉字,现在通过手写输入或部件组合输入法可以实现。某网站可根据部件组合的方式检索20万个汉字,几乎所有生僻字都可以在这里实现输入与呈现。这些变化极大地方便了民众接触生僻字、认识生僻字、使用生僻字、重解生僻字。

近年来,甲骨文等汉字研究不断深入,也使汉字知识普及方兴未艾,各种与汉字有关的报刊栏目、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电子字典风起云涌。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地认读汉字、书写汉字,时不时喜欢根据时代的变化、民俗的需要玩味汉字,拆解生僻字形体,重构生僻字理据,或望形生义,或借音替字。

此外,新生代网民的增多,正在逐步重塑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年轻人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成了创造网络新词与复活生僻字的主力军。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影响、各种信息传播方式相互作用下,生僻字的流行加速。汉字作为信息的载体,民俗有了新的需要,时代赋予了新的可能,生僻字的复活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郑贤章《龘随龙行——生僻字的现代生命力》)

材料三:

李杲、高頔、傅广美……新学期开学,老师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竟是如何正确读出学生的名字。这两天,网络上热传的一份小学新生名单引发广泛关注:全班16名学生的名字中,竟出现了8个生僻字。还有刘小灵童”“程门立雪等四字名字。时下,生僻字成了孩子姓名里的热门字。教育界人士认为,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也折射出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情。

但生僻字入名,追求独特亦应有度。名字寄托着父母对孩子未来人生的美好祝愿和期冀。中国人对文字向来具有敬畏之心,大多数人认为,具有美好寓意的语言文字具有正向映射的作用,能给人带来好运气和精气神,从这一点来看,家长们选择这些好词、好字作为孩子的名字,理所当然。但是,要说孩子有个好名字就能人生美好一帆风顺,那也太牵强附会了。

毕竟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承载不了那么多的重要意义。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有好名字就不输在起跑线上了吗?实际上,名字并没有那么神奇的作用。人生的美好是靠奋斗得来的,你不奋斗,哪里来的幸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默凡所言,家长选择生僻字更多是为了赋予孩子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但不一定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文化品位。取个生僻字作名字,不一定就显得有文化,毕竟名字就是让人知道的,别人都不认识,恰恰说明你的文化不高,能选择的字有限,或许还是没文化的象征呢。

(摘编自东方时评《生僻字入名不应有难以承受之重》)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绝大多数人对“龘龘䲜䲜”吉祥串烧还不能流畅读写,但人们还是喜欢用它来表达新年祝福,因为这样的词语能表达双倍或多倍的祝福与期盼。
B.用进废退,很多生僻字因长年沉寂在故纸堆,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所以鲜为人知,将不得不面对逐渐消亡的命运。
C.生僻字复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喜欢追求奇、特、新的娱乐心理和美好祝愿与期冀的心理。
D.人生的美好是靠奋斗得来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承载不了太多的意义,并不是一个好名字就能让孩子人生美好一帆风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在字形构造上的创意与优势极其强大,比如“龘”,虽然《新华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录入,但在甲辰龙年,它因契合了人们对“龙”的浪漫想象而重获新生。
B.各种与汉字有关的报刊栏目、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等文化活动的相继兴起,扩大了汉字知识的普及,在某种意义上也加速了生僻字的复活。
C.生僻字成为学生姓名中的“热门字”,是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情的体现,更是一种寓意美好的社会文化心理的体现。
D.生僻字的复活是时代的产物,有其偶然性,能否持久流行,其产生的价值与效应如何,还要具体分析每个复活生僻字产生的动因。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俗解形体”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奣”(wěng),本指天空晴朗无云,网民依其形体重新组合出天明、天亮之义。
B.“砳”(lè),本为石头撞击声,网民用其代替快乐的“乐”。
C.“烎”(yín)的本义为光明,近来流行于网络游戏,望形俗解为“开火”,被玩家用来形容高超的竞技或充沛的状态。
D.“兲”(tiān)被望形生义为“王八”,用于讥讽、骂人,但与其作为“天”的异体字的内涵不兼容。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网络普及在生僻字流行过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5.有人认为“生僻字存在显而易见缺陷,早已失去被‘激活’的价值,进入‘故纸堆’才是它们的合理‘归宿’”。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豫让行刺

叶敬之

赵襄子乘着马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脸上发出红扑扑的油光。他的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左右摇晃着。

城外不远,矗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下河道弯曲,河上一座木桥,被垂柳挡住了半边。

开路的随从过了桥,车夫鞭子一甩,催马过桥。谁料,马却咯噔一下停往了。马头乱摇乱晃,马蹄也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

赵襄子疑虑重重。自从杀了智伯,把智伯的人头做成了饮具之后,他整天疑神疑鬼的;而智伯的臣子豫让刺杀自己未遂,更让他提高了警惕。如今,看到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

他拍了拍参乘青荓的肩膀,指着桥下说道:你去看看什么情况。

青荓下了马,正了正头上的帽子,扶了扶腰间的佩剑,往桥下走去。

赵襄子等候着。不知过了多久,青荓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

赵襄子不耐烦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眼见得那个随从下了桥,忽然听得一声尖利的叫喊:主公,不好了!青荓死了!

赵襄子脑子的一下,急忙下了马,扶着腰间的佩剑,三步并两步走近桥头,拐弯下桥。

不用他吩咐,他的随从们也纷纷下马,拔出佩剑,跟着赵襄子下桥。

刚到桥底,赵襄子吓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他没有看见青荓,却看见了他的仇家——豫让!豫让垂着头,握着佩剑,脸上的疤痕绷得紧紧的,使他看上去更加丑陋不堪。

而豫让的脚下,就躺着青荓。鲜血浸进了青荓的衣服,往河边汩汩流淌。

赵襄子怒火中烧,他拔出剑来,挥舞着,怒斥豫让道:我原先以为,你不惜牺牲性命替主子报仇,是个义士,所以放了你。谁料,青荓与你是好友,你连他也杀掉,看来你不是义士!且吃我一剑!

豫让并不举剑,抬起头来,脸上竟有晶莹的泪珠。赵襄子的手抖了一下,剑锋低了下去。他催促豫让道:你有什么话赶快说,说了好受死!

豫让因为吞了炭火,嗓音嘶哑。他艰难地发出声音来:青荓发现我,欲放我走,则对不起主子;欲将我杀了,又对不起老友,所以自裁身亡。

豫让说完,扔了佩剑,往地上一跪,抚着青荓尸体,大哭起来。声音微弱如蚊虫之鸣,粗粝似老树之皮,似凄风掠过。在场的人,无不低头垂泪。赵襄子提剑的手,也扑地垂了下去。

豫让忽然爬起来,抹了一把眼泪,浑浊的眼光投向赵襄子:我有一事有劳于君。

赵襄子目睹刚才的一幕,敌意已然消失,就允诺道:你说。

豫让道:从今以后,再想刺君,已无可能。何况多年好友,为我而死。只是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

赵襄子听了,没有言语,把剑交给一个随从,脱下外衣。两个随从上来,接过外衣,各拉一条袖子,来到豫让面前。豫让举剑,跳跃呼喊,连刺三剑,三个洞口,边缘皆染血,赫然出现在衣上。赵襄子见了,不免心惊。

豫让停下剑来,拱手施礼,大呼道:我已报答主公!

说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滚了几滚。目光最后瞥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了动;谢,谢……

豫让的尸体依然直立,不知过了多久,才轰然倒地。

赵襄子为豫让修了一座坟墓。那墓就在河边,桥侧。后人称坟墓为豫让墓,称桥为豫让桥。河水流淌两千年,粼粼清波,至今倒映着墓和桥。

河水不枯,墓桥永恒。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5期)

文本二:

发生冲突时,刺客们会如何选择呢?从豫让刺杀赵襄子的事迹中可以看出。豫让第一次刺杀赵襄子失败,赵襄子感动其贤,释放了他。于豫让而言,赵襄子有救命之恩。但豫让与智伯的君臣之义让他不可能怀二心而事赵襄子,更不可能放弃为智伯复仇。智伯的国士遇之的恩情与二人之间的君臣之义大于赵襄子的救命之恩,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因此,豫让最终仍然选择了再次刺杀赵襄子。由此可以看出,当发生冲突时,刺客豫让选择了死名之义,三击赵襄子衣而后自杀。

(摘编自高婕《<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恩义关系》)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自杀后,其直立的尸体过了许久才轰然倒地,这一超现实的手法,是对豫让忠义精神的赞美。
B.豫让的复仇之路坎坷,充满艰辛,他三击赵襄子外衣之后的大呼,既是对智伯之灵的告慰,也是对自我心灵的宽慰。
C.面对赵襄子的拔剑相向,豫让不躲避不反抗,竟然流下眼泪,说明他对青荓之死深感愧疚,也因失去老友黯然神伤。
D.小说的最后一段“河水不枯,墓桥永恒”具有象征意义,它意味着豫让对赵襄子的报仇的方式将一直受后人称颂,永不磨灭。
7.关于青荓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荓许久未归且桥下静悄悄的,反常的现象让赵襄子对青荓的忠心产生了怀疑,也增添了现场的紧张氛围。
B.作者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了青荓形象,生动传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青荓的出现,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了豫让的形象。
D.青荓在杀死与放走豫让的两难之中选择自杀,体现了他的忠义精神。
8.豫让采取以剑三击赵襄子衣服的方式来为智伯复仇,而后自杀,结合文本一、二,谈谈你对豫让为人之道的理解。
9.小说叙写豫让死后赵襄子为他修建坟墓等事件,这样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024-05-08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考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皋陶曰:“帝德罔,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节选自《尚书·大禹谟》)

材料二: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节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材料三:

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镒,盗跖不报。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镒。故明主必其诛也。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①皋陶:舜的臣子,主管刑罚律令,苏轼在这里误用为尧之臣。②四岳:主管四方诸侯的官员。③《书》:即《尚书》。④楼季:战国魏时善于腾跳的勇士。⑤牂:(zāng)母羊。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仅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皋陶曰A杀之三B尧曰C宥之三D故天下畏E皋陶F执法之坚G而乐H尧用刑之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愆:过失,罪过。与《窦娥冤》中“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的“愆”意思相同。
B.忍人:性情狠戾之人。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忍人”意思相同。
C.迁:贬谪,放逐。与《六国论》中“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的“迁”意思完全不同。
D.不肖:不成材。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等不肖,请辞去”的“不肖”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大禹谟》中皋陶认为人民都能守规矩,不犯官家的法纪,是因为帝王治理民众非常宽大,宁愿失职,犯不遵守成法的错误,也不滥杀无辜的人。
B.苏轼认为在赏罚的执行上可以宽待百姓,极力主张赏罚中坚持仁慈宽厚的原则,用仁人君子的道理对待天下,使天下人都归向仁人君子的行列。
C.在苏轼看来,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是因为用爵位俸禄行赏,用刀锯作刑具,并非对一切的劝善罚恶都有积极作用。
D.韩非子将楼季、跛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坡度大小带来的影响。说理形象通俗,安排严密紧凑,成功地推导出君主应严格制定刑法的结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2)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镒。
14.如果韩非子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他会对苏轼的观点提出什么质疑?苏轼该如何为自己辩解?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
2024-05-08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考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任所寄乡关故旧

周敦颐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注】①清张伯行《周濂溪集》:先生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复任永州通判,仲章侄至任归,有诗与之云。

书端州郡斋壁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诗颔联说自己经常吃的是粗茶淡饭,但如果有香甜美酒也不会因厌恶而停杯。
B.周诗颈联以“事冗”与不知疲倦地工作形成对比,传达出诗人为官的问心无愧。
C.包诗比喻通俗贴切,如“秀干”“精钢”“鼠雀”“兔狐”等,生动具有感染力。
D.包诗就为官的道德问题发表看法,体现了宋代“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16.两首诗都谈到对为官的看法,比较二人为官处世之道的异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2024-05-08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考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卷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治理好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2)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读者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意,也让读者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情谊。

(3)2024年是龙年,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在班级元旦联欢晚会上,主持人请大家以“龙”字行“飞花令”,可选用古诗文的句子。轮到你,你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08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考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这样的话绝非①________________。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

济南的四季,唯有②________________的秋天最好,晴暖,清爽,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水平如镜,柳败荷残。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土坝也似乎正与其上的一切景物配合:偶尔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三五枝芦花,配上残破的土坝,确是有些萧瑟却并不清淡的画意。往南往北,往东往西,再看吧,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处处空阔明朗,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静穆,连绵,逶迤入眼:③________________,联成一幅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的“什么”含义一致的是(     
A.于是河沿上走着的人闻到了一种什么花香,还夹着一种腥味儿。
B.“什么清白!我前天亲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C.还有许多不安分的家伙入了他们的伙,他们到处放火,把什么都抢得精光。
D.现在的治安跟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小偷儿什么的,差不离快断了根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简要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2022年的十大流行语之一,电子榨菜单在微博上就有超1600万的点击量。那它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指的是人们用以佐餐的___________①__________。这些音频、视频或文字,存储于电子设备上,携带方便。无论长短,不限题材,只要是能下饭,就是好榨菜

互联网上的电子榨菜品类丰富,任君挑选。个人口味不同,选择电子榨菜的品类不同,___________②__________。有人吃饭喜欢看男女主谈甜甜的恋爱,比自己约会吃饭更香;有人爱跟着美食博主一饱眼福,看看烧烤串串里的人间烟火气;有人喜欢带来“5分钟快乐的脱口秀,跟着感慨当前的生活状态有中悲、大悲、超大悲电子榨菜在三餐中让我们短暂逃离现实世界,以影像、文字、声音为陪伴,获取口腹与情感上的双重满足,从而获得自我世界的沉浸式享受。

但是,___________③__________。研究表明,使用电子榨菜,会使注意力漂移,延迟饱腹感的出现,增加人们的食量。长期使用,脂质的摄入量明显加强,肠胃功能、消化不良、营养失衡等问题的出现令人堪忧。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技术入侵日常生活,群体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新型自闭性孤独几乎无以复加。2012年开播的日剧《孤独的美食家》中,名叫五郎的大叔独自探访小店,专心而安静地吃饭。那种在喧嚣世界中安然享受美食的状态,仿佛在告诫年轻人:我们需要用心享受美食。当然,这需要强大而富足的内心力量。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述不当,请修改语句,使得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5-08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考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卷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呢?怎么走呢?……其实我们一直在路上,除了行走在路上,等待我们此身的终点,我们别无选择。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4-14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考适应性检测(一)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韩非子(前280-前233)  《韩非子》  苏轼(1037-1101)  论说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  词的语境义选择+表达
21-22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引语式材料  探索 创造  梦想 追求  自我定位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