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4-05-05 4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当代文学历经了70年发展历程,其中散文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书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赞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典型人物,是散文创作的重要主题。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使散文的纪实性增强,体现之一是报告文学发展成熟。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传诵一时的报告文学名篇。杂文也是这一时期广义散文的重要类型,邓拓、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邓拓的《燕山夜话》等是其中的代表作。杨朔的《雪浪花》、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等作品,集中体现了该时期小品散文的创作特征,而其中的诗化散文被视为新中国建设初期的精神号角。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及时反映在散文创作中,而散文以自己的艺术方式推动当代文学发展。文革以后,当代文学进入发展的新时期。散文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在题材、文体还是艺术风格上都出现了新特点,在处理文学与政治、个人与社会、现实与历史的关系方面趋于成熟。1985年前后,小说、诗歌,戏剧创作出现显著变革,散文创作也开始寻求变革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后,散文热兴起:现代散文作品得以重刊,各类散文书系、类编、选本不断涌现;散文刊物增多,晚报”“周末类报纸几乎都辟有随笔、小品专栏;散文写作者增多,非职业写作给散文发展带来活力;散文一度成为读者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消费品。散文再一次靠近大众,成为与读者阅读生活紧密联系的文体。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文化大散文的出现,给散文写作带来了新的思路,也吸引了众多曾经游离于散文的读者。许多出自非职业散文作者之手的思想文化随笔也发出自己的独特声音。有深厚文化背景并且充分呈现写作者个人情怀的散文,以及以新的表达方式介入现实、关怀生命的散文受到欢迎。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汪曾祺的《蒲桥集》张中行的《负暄琐话》以及贾平凹等小说家的散文别开生面,为文坛带来一股新风。

回顾当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新时期以来,散文的不同文类此消彼长,如报告文学和杂文逐渐从广义的散文中分离出去,成为与散文并列的文体。这种此消彼长的现象与散文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也与写作者、读者、社会背景、文化生态等合力作用相关,表明文学意义与价值的产生无法与时代脱离关系,时代需要的是推动文学文体变革的根本动力。

(摘编自王尧《写出时代的美与精神高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报告文学发表后深受读者喜爱,成为名篇。
B.《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杂文的代表作。
C.《雪浪花》《长江三日》《社稷坛抒情》等作品都属于“诗化散文”。
D.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属于“文化大散文”,这类散文吸引了众多读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合中国当代散文取得的成就,论述当代散文反映了时代精神,满足了时代需求。
B.文章列举了大量例子,有作品方面的例子,也有社会现象等方面的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当代散文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发展状况和新时期以来的发展状况。
D.文章按时间顺序论述“文革”后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其中末段论及中国当代散文的未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如火如荼,很多作者进行散文创作,反映这一时期的典型的人和事。
B.在“散文热”的影响下,一些“晚报”“周末”类报纸设置了随笔、小品专栏,一些非专职作者创作散文。
C.“文革”以后,散文创作不断变革创新,如出现了“文化大散文”这一新的散文类型,一些散文以新的表达方式介入现实、关怀生命。
D.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报告文学逐渐发展成熟,这为后来报告文学从广义的散文中分离出来提供了必要条件。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林的故事(节选)

废名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不过现在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显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

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聒聒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娇恼着:

到底!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

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三姑娘本不依恃妈妈的帮忙,妈妈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三姑娘站起来,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

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我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1924年10月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一扫“纸幡残片”的颓丧,是母女俩通过勤劳的双手逐步改善自己生活的写照。
B.“竹林里……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鸟儿的鸣叫以声衬静,烘托了三姑娘母女寂寞的心境。
C.“乡户人家呵,要这样?”体现了妈妈对女儿每天打扫房间的心疼。而女儿出门做客,妈妈硬逼女儿打扮,则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
D.“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三姑娘忖着声音自言自语,说明她内心对热闹场所也十分向往,只不过被“乖巧”抑制住了。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用华丽而热情的笔调描述了三姑娘几个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各自独立又衔接自然,展现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B.小说多处使用直接引语,加之争吵、卖菜等具体情境,使人物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主观情绪,极大地保留了人物言语的现场感、真实感。
C.小说的语言表现力极强,如“像一阵旋风”“冲到那街”“硬从盒子里拿出”“抓起一把掷”等形象地表现出不同境况下不同的人物心理。
D.小说结尾写“我”与三姑娘重遇时她只是“低头过去”,作者对其命运与结局没有交代,故事在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6.三姑娘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7.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著称,《竹林的故事》是其中的代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樊哙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B.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C.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D.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司马迁对刘邦的称呼。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故称“高祖”。后世多沿用之,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帝”或“汉高祖”。
B.参乘,又称骖乘,陪乘或陪乘的人。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称车右或骖乘。由武士充任,负责警卫。
C.禁中,表示禁令所及范围之内,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有此称。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出身低微,以杀狗为生,当初和高祖从沛县起兵,攻下丰县。高祖为沛公,樊哙为舍人。
B.樊哙有勇有谋。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威胁沛公安全时,樊哙毅然闯入军帐,面对项羽慷慨陈词,明为责备项羽,实则为沛公开解。
C.樊哙生性豪爽。在项羽帐中,大口喝酒,生食猪腿,不仅没有被项羽治罪,反而赢得了项羽的称赞。
D.樊哙胆识不凡,衷心为君。高祖一度病重,不肯见人,樊哙率众闯入,以赵高作乱之事警示高祖。高祖一笑而起。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李颀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注】①蔡女:指蔡文姬。传说曾被匈奴掳走,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其赎回。在匈奴时,她感胡笳之音,作琴曲《胡笳十八拍》。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势突兀,不言“董大”而说“蔡女”,用凄美的传说交代了胡笳艺术的起源。
B.三、四句描写蔡文姬弹奏时胡人、汉使悲切难抑、断肠欲绝的场面,烘托了琴曲的感人魅力。
C.第七句的“商”“角”“羽”属于古代五音,五声音阶由低至高依次为宫、商、角、徵、羽。
D.诗歌描写大开大阖,从蔡女到董大,遥隔数百年,一曲琴音将两者巧妙联系起来,自然浑成。
13.为了突出董大高超的演奏技艺,诗人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适中(0.65)
名校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作者指出,应以能者为师,也就是前文所说的“____________”的观点。
(2)荀在《劝学》中通过自己的经历“____________”。强调了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冥思苦想,而要实实在在地学习。
(3)《蜀道难》中,作者多次借“水”突出蜀道的艰险,其中“______”写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声势浩大;“______”写江水在山谷中汹涌激荡,冲击回旋。

五、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5.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舆马者,非利足也。     ②以是人多以书余。
B.①非能水也,而江河。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C.①六艺经皆通习之。            ②后世之谬其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①今其智不能及。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