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浙江省Lambda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三 三模 2024-05-07 472次 整体难度: 困难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困难(0.15)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②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③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④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⑤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

⑥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

⑦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⑧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材料二:

①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②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

③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

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同一棵古松,人的感知和反应态度不同,说明古松的形象会随观者的性格情趣而变化。
B.实用态度关注事物的利害,人们从经验中获得知觉,对环境产生好恶或迎拒等心理和活动。
C.科学态度通过抽象思考,科学家不排情志,全以客观、理论的方式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
D.生命态度将“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融为一个共同小宇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木商和植物学家有固定职业和固定的习性思维,若不改变职业,就不可能感知古松的美感。
B.人在美感世界中可以摆脱环境制约主宰自我心灵,有美感经验的人会拥有最有价值的人生。
C.谢灵运山水诗写景更细腻丰富,但传诵度却不如王维诗,这表明谢灵运的诗歌造诣不及王维。
D.人想要表现中国美学中的“境”,未必要执着于获得美的知识,而要追求自我与外物的融通。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A.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刘昚虚《阙题》)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D.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王维《出塞作》)
4.请分析材料二是如何以王维的诗歌作品为例对“生命的态度”进行具体阐述的。
5.《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林黛玉代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被元妃大为赞赏。请结合材料论述的四种态度中的两种简要分析这首诗。

杏帘在望

林黛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屠杀不朽的人

(法)让·雷维奇

二十五岁之前我还是个穷教师,命运是在我的第一部小说《一座坟墓的探求》得到龚古尔奖金的那一天转变的。在我的成功公布一个钟头以后,整个法国都知道了我的名字。在我的出版商的客厅里,有上百个新闻记者问我:您比较喜欢哪些作家?……您是不是受了福克纳的影响?……摄影记者喊着:杜波瓦萨先生,头朝这边!庆祝一直到夜里很晚很晚才结束;我真巴望它永远延长下去。这种以我为中心的热闹场面很中我的意。

我离开了教育界,十年里出了八部小说,四本论文,三个剧本。尽管我的作品会带来上百篇批评家的文章,但公众并不同意这些意见。我对光荣和财运已经习惯了;我因为写人不免一死的情况写得太多,所以已经失去了虚荣心。

在有才能的人相当缺少的我这一代人中间,我也并不是唯一的一个出名的人。弗特隆也胜过同时代的人百倍。况且公众认为我们俩的才能不相上下。我呢,是一个无神论者;弗特隆是基督教文学的作家,我相信尽管我们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我们之间还是非常相像的。

虽然我的每一本书都得到了成功。然而每一次成功,都不像头一次胜利那样,给我带来甜蜜的陶醉之感。现在,我常常想,真正的光荣,就是龚古尔奖金和法兰西学院。但是手上握着剑,头上戴着尖角帽,跨进学院的门这件事不是三十五岁的人能办到的。那些院士没有一个写得象我那么多,但是我们必须听他们的。在文学方面,多谈比多写更能使人成功。还得等上个七、八年。我没有那么好的耐心。

我想到了瑞普兰。近二十年来他的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下层社会去找凶手的时代也早已过去,杀人的买卖掌握在巴黎和外省的五六家企业手里。瑞普兰领导的一家是最重要的,常常替银行、教会,甚至替政府办事。我要求瑞普兰谋杀十个院士;虽然事情很棘手,考虑了很久,最后他答应我一定满足我的要求。 一个礼拜以后,他交给我一张名单,我同意了这张名单。牺牲谁关系都不大,只有院士的席位才是重要的。

对不朽的人的屠杀是在某个夜里实现的。正像报纸上说的,这件案子激起了极大的波动。表示哀悼的、而且在危险中的学院由警察局守卫着。三十个活着的院士由暗探保护。经过两个月的徒劳的搜索,警察局也好象厌倦了。我造就了一些幸运的人;大伙儿已经在谈论着后继的人选了。出殡的那天,我遇到了弗特隆。我们握了握手,一句话也没有说。我不相信他会疑心到我,但是他好象没有以前那么忧郁。

我良心平安地等着。选举的时候终于到了;我放过了前面的八名;这是个很好的策略,弗特隆也这么做。等到选到倒数第二个空缺的时候,我认为好机会来了,于是把申请书送去:真是一篇杰作,无疑是我的作品中最成功的。弗特隆也模仿我,他打算弄到最后一个空缺。他也跟我一样,不肯去拜客。一个有才能的作家可不能降低身分去做这种事。

我没有当选,比起我来,别人更喜欢一位海军上将。弗特隆也被一位主教打败了,可是他的失败一点也不能减轻我的苦恼我懊悔,可是晚了。

我还要等多少时候才能等到一次自然的死亡让出一个空缺来呢?但是瑞普兰在那儿;我的失败也叫他很伤心。有一天他来按我的门铃。

我想为您做点什么事,他对我说。但是,下一次我请求您利用一切机会,出去拜拜客!

我俯下头,答应了;他接着说下去:

最近几个月来,防备当然要松多了,但是这些先生们还是不很放心。没有办法到他们家里去……只能在大街上行事。我要弄死历史家比阿托瓦。比阿托瓦应该是一个诗人,每天夜里,他都要在河边游荡好几个钟头,而且路线从来不变。这样我干起来要方便多了。

我没有等多久。一个礼拜以后,有人发现比阿托瓦在河边给人打死了。我连忙去向杀人者致谢;可是我没有来得及开口,他已经带着意味深长的微笑,对我说:这不是我!接着他告诉了我:头一天晚上,他曾经隔着一段距离跟着他要猎取的对象,时间已经很晚很晚,河岸几乎连一个人也没有,他认为时间和地点都适合于下手了;他走过去。可是有一个人从黑地里窜出来,在他还没有动手以前,已经用棍子照准院士的脑袋上揍了三下,这三下连一头牛也可以打死。

看见他打,瑞普兰对我说,我决不会相信他是个新手。当时我离得相当近,所以认出了这个凶手。

瑞普兰笑笑;我也笑起来了。

弗特隆!

这个名字从我的嘴里漏了出来,

以后的事情很容易猜到。弗特隆承蒙我隐名埋姓地告发,第二天就给抓起来了;他当时就承认自己是谋杀案的制造者;但是他还是不承认那十个人也是他谋杀的。这样一来,我的良心得到了平安。文学界的一场大屠杀就这样结束了。弗特隆被认为是疯子,他将要在一个疯人院里了结他的一生。

至于我呢,我去拜客了;我的当选没有问题了。我度过了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不久以后我还要尝到手握雕花的剑柄,走进黑暗的坟墓的那种快乐。

(有删改)

【注】①不朽的人即法兰西学院的四十个院士,院士是终身职称,逝去一名再补选一名。②龚古尔奖金是遵照法国小说家爱德蒙·德·龚古尔遗嘱创立的一个学院每年所颁发的文学奖金。③剑和尖角帽是法兰西学院院士的制服。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第一本小说获得龚古尔奖金时,面对记者们高涨的热情很是享受,说明我从一名普通教师很快融入了名利场。
B.“我”在十年内创造出大量的作品,可谓名利双收,但我并不感到满足,只有当选法兰西院士才能满足“我”的虚荣心。
C.瑞普兰是冷酷无情的职业杀手,但他也为“我”的选举失败感到伤心,还主动来找“我”,这些体现了他良心未泯的一面。
D.在整个事件中,“我”从未对杀人感到“懊悔”,这种波澜不惊的冷静,显示出“我”的冷漠和麻木,更让读者不寒而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B.小说以“屠杀不朽的人”为题,既提示了小说的情节,又暗示主题,能引发读者思考。
C.小说使用讽刺和黑色幽默的手法,谋杀情节是对现实社会中权力斗争的一种夸张表达。
D.小说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暗示“我”即将走向名利的巅峰,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空间。
8.小说两处画线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9.小说中弗特隆这个人物对刻画“我”的形象起重要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莲阁记

汤显祖

李青莲居士为谪仙人,金粟如来后身,是。按其本末,窥峨嵋,张洞庭,卧浔阳,醉青山,孤纵腌映,止此长江一带耳。风流遂远,八百年而后,乃始有广陵李季宣焉。

季宣生有奇质,就傅之龄,《骚》《雅》千篇,殆欲上口。弱冠,能为文章。云霞风霆,藻神逸气。拜贤学书,名在河岳。公车数上,尊人惜之,曰:“古昔闻人雅好鸣琴之理,子无意乎?”

季宣奉命筮仕,授山以东济阳长。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遂乃风期为贾患之媒,只招残之檄矣。君慨然出神武门,登泰山吴观而啸曰:“使吾一饮扬子中泠水,亦何必三周华不注耶!且亲在,终致吾臣而为子矣。”则归而从太公。群从骚牢,夷犹乎江皋,眺听壶觞,言世外之事,颓如也

起而视其处,有最胜焉。江南诸山,翠微泡晔几席,欣言外之。望远可以赋诗,居清可以读书。书非仙释通隐丽娟之音,皆所不取。然季宣为人伟朗横绝,喜宾客。而芜城真州,故天下之轴也,四方游人,车盖帆影无绝,通江不见季宣,即色沮而神懊。以是季宣日与天下游士通从,相与浮拍跳踉,淋漓顿挫,以极其致。时时挟金、焦而临北固,为寨裳蹈海之谈。故常与游者,莫不眙愕相视,叹曰:“季宣殆青莲后身也。”相与其阁曰“青莲”。

季宣叹曰:“未敢然也。吾有友,江西清远道人,试尝问之。”道人闻而嘻曰:“有是哉!古今人不相及,亦其时耳。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令白也生今之世,滔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今天下大致灭才情而尊吏法,故季宣低眉而在此。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岂足道哉!”

海风江月,千古如斯。吾以为《青莲阁记》。

(有删节)

【注】①用“鸣琴”称颂地方官简政清刑,无为而治。②浮拍:诗酒娱情。跳踉:跳跃。③襄裳蹈海之谈:谓谈论方外神仙之事。④清远道人:汤显祖的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
B.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
C.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
D.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粟如来后身,良是”与“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过秦论》)中的“良”含义不同。
B.筮仕,古人将做官时必先卜问吉凶,后亦指初出做官。文中的“筮仕”指初出做官。
C.“相与颜其阁曰‘青莲’”与“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中的“颜”含义不同。
D.“故季宣低眉而在此”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中的“低眉”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的是李季宣,但从李白开始写,体现了季宣与李白在为人处世上的相近,文末又将两人的命运做比较,抒发了作者的感悟。
B.李季宣风神韵秀,生而有奇质,二十岁时,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他拜圣贤之人读书,深受启发,便立志要游历山河。
C.李季宣居住的地方,景色优美,可以望远赋诗,可以闲居读书。他也喜爱宾客,与天下游士来往,饮酒赋诗,纵情娱乐,每每达到极致。
D.李季宣常常在金山、焦山、北固山之间穿梭,谈论方外神仙之事,常常和他一起游历的人,没有不惊讶相看,感叹说他或许是青莲的后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从骚牢,夷犹乎江皋,眺听壶觞,言世外之事,颓如也。
(2)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
14.李季宣辞官归乡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困难(0.1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古风(其一)

李白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注:①《古风(其一)》是李白复古诗学的总纲领,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论诗诗。②大雅、王风:泛指以《诗经》为代表的正声。“吾衰”句:传说古代天子命太师搜集诗歌,献给天子,以观民风。此句谓孔子衰老,还有谁能编集“大雅”这样的诗歌向天子陈述?③扬马;汉代辞赋家扬雄、司马相如。④宪章:诗歌的法度。⑤休明:政治清明。⑥旻:天空。⑦删述:指孔子删诗和述而不作。⑧获麟:《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传说当时孔子正在修订《春秋》,他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猎获,不是好兆,至此搁笔不复述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肯定了《诗经》对现实的关注,他认为直至唐代以前,雅正之声渐趋衰微。
B.李白指出扬马辞赋带来的变化仍不足,批评了建安后诗歌创作绮丽浮华的风气。
C.李白认为正是杰出的文人们对复古的追求,造就了唐代政治和文化的繁荣景象。
D.李白自比孔子,希望达到同样彪炳千秋的成就,体现出他在文学领域的使命感。
16.下列诗文创作理念,与李白的主张不符的一项是(       
A.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
B.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C.《诗》可以群,可以怨(锺嵘《诗品序》)
D.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17.朱熹认为: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如首篇“大雅久不作”,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中“和缓”的理解,并结合诗句作简要阐释。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难(0.4)
名校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莒》中,将收获时“打包”东西的情形表现得真切细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极写诗人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借助月光侧面烘托琵琶声美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中借助人的反应侧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来,在“颜值经济”的驱使下,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上限和凭借科技手段变美的接受度不断增强,导致“美”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了。之前,引发众多网友热议和“参赛”的,是高颅顶、精灵耳、A4腰、筷子腿,现在又多了一项——“18岁抗衰老”。

花季雨季的年龄抗衰老?有人,但也有人成功掉入焦虑陷阱,在半信半疑中走入美容院。“低价”“超低价”的“羊毛”没薅到,实际消费时却被店家以多重话术诱导加钱下单。而至于科技加持下的美容效果,可能还真没法较真,毕竟不能“药到病除”,也没法像做实验一样精准量化,借用一句“古早”的网络流行语,“谁认真谁就先输了”!也有年轻消费者,后悔自己一时头脑发热,被衰老焦虑绑架。去不去医疗美容,当然是个体的决策,但个体也绝非生活在真空中,支持其决策的那些观念,则是他在所置身的社会中的结果,那些过火的医疗广告不过是推波助澜的“临门一脚”。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筷子腿”一词生动形象,是指像筷子一样细长而笔直的腿。请另写两个有类似构词方式的三字词语,并做出解释。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孟子批评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禽兽”理论,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在反驳中所使用的方法是______①______,即将墨家的兼爱理论归结为“无父”或“禽兽”的荒谬之谈,从而证明兼爱是不成立的。这里孟子运用的是一个隐藏了结论的三段论推理,而且把小前提前置了,还原这个三段论就是:

     ),

     ),

所以,墨家的兼爱是一种禽兽理论。

那么孟子的这个推断成立吗?当然不成立,因为这个小前提本身就是不真实的。为什么说它不真实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墨氏兼爱,是无父也”这个小前提是如何得出来,便应该清楚了。墨家的兼爱强调无差别,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______②______,人与人之间按照关系远近而有亲疏之别。孟子因此认定墨家的兼爱是无父,以三段论的推理形式可作如下分析:

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就是“无父”

墨家的兼爱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

因此,墨家的兼爱就是无父。

这个推论在结构上没有问题,但是它的大前提换一种表达就是: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有差别就是“有父”。这显然是儒家的观点。孟子的批评墨家“兼爱是无父”的观点,却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而非从共识出发,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因此孟子的整个推论也就不能成立。

墨家和儒家之间,互相批评、相互指责,从而构成了彼此之间长期的思想争论。其实,墨家和儒家,在“爱”的思想上,一个从外到内,一个从内到外,③_________,将有可能产生出更加合理而全面的思想。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3.参照文中画波浪线处三段论推理结构,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处将孟子的另一个推断的三段论推理补写完整。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困难(0.15)
名校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离开大陆多年的台湾诗人纪弦,有一天翻开一本诗集,发现其中夹有一片故土的槐树叶。他睹物生情,以“一片槐树叶”为核心意象,创作出他的乡愁主题的名作——《一片槐树叶》。

一片槐树叶

[台湾]纪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一片槐树叶》,于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意境营造及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均有鲜明的特征,请从这三方面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聚焦于一个评论点,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学短评。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较难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1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15汤显祖(1550-1616)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70.15李白(701-762)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80.4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9-210.4句式仿写  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2-230.4情境补写  逻辑问题表达题组
六、作文
240.15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美情趣  诗歌素养  情感世界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