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上海市大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1-19 16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作文主题、写作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 按要求填空。
(1)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_______,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4)李白的《蜀道难》中用动物难行来衬托蜀道之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2022-10-3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大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2. 按要求选择。
(1)“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汉代流行的歌谣,下列文句中,与其意义最接近的是(     
A.人弃我取,人取我予B.入乡问禁,入境随俗
C.风行草偃,变本加厉D.追求时髦,风尚互异
(2)我校点石文学社拟在世界读书日举办读书推介活动。小明同学草拟了推介发言稿,发言稿中的画线处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推荐的这本书是《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这本书用纪录片式的文字将费孝通先生的求学和治学经历娓娓道来〔甲〕,叙述了费先生在祖国大地上“纵一苇之所如〔乙〕”探索乡土社会转型、农民致富的轨迹,启迪我们如何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中国人。

感谢各位聆听〔丙〕。言辞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提出一得之见〔丁〕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2022-11-19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大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困难(0.15)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②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③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④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⑤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

⑥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

⑦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⑧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材料二:

①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②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

③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

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同一棵古松,人的感知和反应态度不同,说明古松的形象会随观者的性格情趣而变化。
B.实用态度关注事物的利害,人们从经验中获得知觉,对环境产生好恶或迎拒等心理和活动。
C.科学态度通过抽象思考,科学家不排情志,全以客观、理论的方式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
D.生命态度将“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融为一个共同小宇宙。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木商和植物学家有固定职业和固定的习性思维,若不改变职业,就不可能感知古松的美感。
B.人在美感世界中可以摆脱环境制约主宰自我心灵,有美感经验的人会拥有最有价值的人生。
C.谢灵运山水诗写景更细腻丰富,但传诵度却不如王维诗,这表明谢灵运的诗歌造诣不及王维。
D.人想要表现中国美学中的“境”,未必要执着于获得美的知识,而要追求自我与外物的融通。
5.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A.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刘昚虚《阙题》)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D.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王维《出塞作》)
6.请分析材料二是如何以王维的诗歌作品为例对“生命的态度”进行具体阐述的。
7.《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林黛玉代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被元妃大为赞赏。请结合材料论述的四种态度中的两种简要分析这首诗。

杏帘在望

林黛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袭的灯塔

江子

(1)每一座茫茫的大海之上,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岛屿。灯塔,乃是每座岛屿上的必备之物。那样一座座灯塔的存在,对夜晚泅渡的船只,是领引,是慰安,是劝诫,是救赎。那海上的微光,仿佛神灵的手指,指引着茫茫无边的海上的生命。

(2)就像寺庙里的燃灯者,都是最低阶的僧侣,海岛上点燃和守护灯塔的,其实是卑贱的工人。为了给别人带来光,他们孤悬于岛上,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既要躲避蚊虫叮咬,长虫骚扰,生活不便,又要忍受似乎要把天地撕碎的台风的骚扰,和与世隔绝的像铁锈一样的孤独的侵蚀。

(3)清朝光绪年间,浙江岱山年轻渔民叶来荣,因为某种机缘,成了舟山群岛某座孤岛上的一名灯塔工。

(4)他怎样来忍受灯塔上那种辽阔的无边无际的孤独?他是否喜欢读书,或者爱上了喝酒?他是否经常自言自语,或者对着大海大声唱歌?那辽阔的大海之上,是否经常有海市蜃楼这样虚幻的美景来犒劳他?

(5)无须回避的是,守护灯塔不过是一份普通卑微的工作。然而叶来荣似乎对人们对灯塔工这一行的看法并不以为然。有一天,叶来荣把他业已成年的儿子叶阿岳也送上了海岛,做了一名和他一模一样的灯塔工。

(6)这一对父子间发生了什么?叶来荣怎么向儿子介绍自己的工作,然后获得儿子的认同?他是否会把一座小小的灯塔描述成辉煌的宫殿,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坐拥大海的王者,把他的工作描述成具有世袭价值的美差?

(7)如果不出意外,若干年后,叶阿岳就会变成现在的叶来荣。然而命运也许不喜欢安排重复的结局。有一次,强烈的台风袭击小岛,海浪疯狂地拍打着海岛,仿佛一头饿疯了的野兽。叶阿岳从灯塔中走出想把系在岸头的补给船转移到岛尾时,一个浪头打来,叶阿岳不见了。

(8)意外的死亡肯定让叶家措手不及。如果他们过去对灯塔工心存美好,那现在,他们是否要对这一职业进行重新估算?

(9)叶阿岳死后,他的儿子、叶家第三代子孙叶中央被祖父带到了海岛。成为了叶家第三代灯塔工。

(10)叶中央对自己5岁时父亲葬身大海的往事一定有着切肤之痛。他怎么还成了一名灯塔工?他的家族,怎么就与这样一个并不起眼的工作较上了劲?

(11)这个家族一定有什么密码,与灯塔工这一行业对应。一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左右着这个家族的命运,坚韧地维系着他们与灯塔工这一职业的联系。有人会认为叶家几代人干灯塔工的行为是这个家族的从业惯性使然。而我宁愿认为叶家这一历经三代的从业选择隐藏了神性。我愿意认为守望灯塔为生命导航本来就是神灵在场的工作。他们世代从事这样一份表面卑微的工作,其实是冥冥中执行了神的旨意。这份工作的艰难无与伦比,可往往是在最艰难的地方,在最为卑微的人身上,神性才得以充分发扬。每一座灯塔都住着一个神灵。祂给往来的船只以生之希望,给茫茫黑夜以光明的引导,给无边大海以岸的提示,给狞厉死神以火之驱逐。而灯塔工,就是被神灵选中了的人。他们面目模糊,却与神灵相通,为众生慈航引渡。这样一份表面卑微的工作,其实有自己的道德、伦理、信念和秩序。那是与陆地上的人们不一样的道德、伦理、信念和秩序。这一份工作蕴含的操守与精神,总是通过秘密的途径传承,与此无关的人,根本无从知晓。

(12)在祖国的舟山群岛,有一个个小得就像是《小王子》里描述的那样只能一个人容身的星球的岛屿。那是岱山灯塔叶氏家族的领土。那守着一座座灯塔的叶家子孙,是世袭的无比尊贵的国王。这世界除了皇帝和灯塔工,还有许多事是需要世袭的方式在血脉这条古老的道上传递。那都是一些与精神有关的事业,比如古代的信使,乡路上的邮差,最偏远地方的乡村教师,少数民族的民间艺人,自织的蓝布上的绣娘……

(13)可上天对叶家的考验还没有停止。1971年的春节,叶中央妻子女儿在来岛的途中,乘坐的船翻了。死亡再一次袭击了叶家。悲痛欲绝的老母亲也劝叶中央:“儿子,下岛吧!哪怕种地也能图个安稳。”可叶中央劝说母亲:“灯塔的活总得要有人干!我不干别人也得来干。”他只是向上级要求调换到另一座海岛,继续担任着灯塔工的工作。

(14)事总要有人干,他们把危险揽在自己身上,别人就安全了。——这是叶氏家族数十年形成的职业伦理之一么?

(15)1984年,叶中央已高中毕业的独生子叶静虎也上了一座孤岛当了灯塔工。对他来说,每一座灯如同供奉了祖先的祠堂供奉了菩萨的庙宇,而他,就成了寺庙里焚香的僧侣,宗祠里祷告的孝子贤孙。

(16)从清朝光绪年间至1984年,岱山叶氏家族用上百年时光、四代子孙和三条人命炼造了一种守望的精神,把一个普通的叫作灯塔工的工作做成了让许多人感慨不已的伟业。那舟山群岛中的许多孤岛上闪烁的灯塔,是他们家族共同的徽记。

(17)在包括舟山群岛在内的许多大海中央的岛屿之上,有一些以守护灯塔为职业的人。他们貌似远离了人群,可从他们身上,更让人体会到什么叫世道人心。

(18)在辽阔的民间,有许多即使在机器时代依然执守手工业时代的伦理和道德的人。他们不在喧嚣繁华的时代现场,而在适合遗忘的阴影之中边缘之外。他们遵循着古老的、日渐式微的传统,以平民惯有的牺牲精神,承担着表面普通其实非凡的使命。他们表情木讷,但很可能,他们对已经遗落的许多人类的美德,心领神会;他们与传说中的神灵,声息相通……

(有删改)

8.第(2)段画线部分的语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9.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标题“世袭的灯塔”中“世袭”的含义。
10.本文在介绍叶家四代人守灯塔的事迹时都用了许多问句,这种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请对此加以分析。
11.第(11)段划线句探讨了从业的“惯性”和“神性”,请围绕这一点,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2022-11-19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大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