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陕西 高三 三模 2024-05-20 17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行图式宇宙论最直接的恶劣影响便是产生了所谓谶纬神学,但产生谶纬神学并不能代表这种系统论的真正影响。真正更为实在和更为长久的影响,是五行图式在中国社会思想和观念形态许多领域的渗透。这造成了许多貌似科学但实际荒谬的伪理论,它们历数千年而不衰,在公私生活中起作用,成了行为中和思想中的不自觉的范式、习惯。甚至在今日,时时还沉渣泛起。

这还不过是些外在现象,也许更重要的是这种五行图式宇宙论给人们心理结构上带来的问题。例如满足于这种封闭性的实用理性的系统,既不走向真正的科学的经验观察、实验验证,又不走向超越经验的理论思辨和抽象思维。中国的思维传统和各种科学长久满足和停步于经验论的理性水平,这一缺陷恐怕与这种早熟型的系统论思维也有关系。因为在这种系统论里,似乎把所有经验都安排妥贴了,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这系统中求得解决,从而不要求思维离开当下经验去做超越的反思或思辨的抽象以更深地探求事物的本质。所以,不是中国人缺乏抽象思辨的能力和兴趣,先秦的名家、墨辩证实了相反的情况,而是思维被这种经验系统束缚住、规范住了,成了一种既定的传统习惯和心理模式。

不仅如此,它还可能带来整个精神面貌和民族性格上的问题。这种宇宙图式具有封闭性、循环性和秩序性的特征。封闭性能给人们心理、性格以自我满足感。它可以表现为虚骄自大、固执保守,认为本系统内应有尽有、完整无缺、不必外求。循环论则否定真正的进化,向前只不过是复古,历史的演变不过是天道的循环。秩序性更带来所谓安分守己,听天由命,认为任何努力无不受既定秩序图式(天道)的限制和制约,自认已被规范在某种既定位置上和处在这个不能逃脱的图式网络中,思不出位,逆来顺受,培养奴性,不敢说;个体价值完全从属于这个作为外在权威的超个性的普遍秩序,锁禁在这个封闭的组织网络中。周而复始很少变动的农业小生产,自给自足的封闭的自然经济,久远强固的宗法血缘的规范,则是维持这套宇宙观强大的现实基础。

然而,这种封闭、循环、讲求秩序的宇宙论系统图式又可以给人们心理以某些积极的东西。它一方面有排斥外物的封闭性,另一方面又可以有吸收消化外物以成长自己的宽容性和灵活性。又如,一方面是相信命定否认进化的循环论,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成为富有韧性、坚持奋斗的信念基础,中国人很少有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即使是处在极为困难的环境里,他们也相信终究有一天会否极泰来。再如,上述秩序性使人保守怯懦、不敢冒险,另一方面又教育人们做事做人要照顾整体和把握全局,不走极端,以便取得整体的均衡,保持生活、身体、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从而个体也就可以在这系统中获得归属感,不致感到孤独、凄凉、荒谬、无依无着而需要皈依上帝。长处与弱点,优点与缺陷,就这样不可分割地糅合在一起,因此,应该对五行图式宇宙论做出二分法的进一步的具体的历史分析。当然,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去认识从而去冲决、打破这种封闭的传统、习惯和观念,而不是去强调保持和发扬而陷入折中主义和阿Q悲剧的尴尬境地。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行图式宇宙论最直接的恶劣影响是产生所谓谶纬神学,而更为实在和更为长久的一个影响是造成许多伪理论。
B.中国的思维传统和科学满足和停步于经验论的理性水平,带来整个精神面貌和民族性格上的问题。
C.中国人同样具有抽象思辨的能力,只是思维被经验主义束缚住、规范住了,成了一种既定的传统习惯和心理模式。
D.秩序性渗透到人们的生活,能长久控制人们的心灵,让人们被锁禁在这个封闭的组织网络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对五行图式宇宙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释。
B.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五行图式宇宙论给人们心理结构带来的问题。
C.第三段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宇宙图式的特征,并阐释了这套宇宙观形成的现实基础。
D.文章末段在阐释宇宙图式给人们心理带来积极的东西时,运用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3.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貌似科学实际荒谬的伪理论历数千年而不衰,甚至在今日,时时还沉渣泛起,如至今还有人相信“占卜”理论。
B.“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体现了循环论认为向前不过是复古,历史的演变不过是天道循环的观点。
C.中国人很少有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如《红楼梦》在家族悲剧上以贾府“兰桂齐芳”为结尾。
D.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如果能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五行图式宇宙论,必然不会陷入折中主义和阿Q悲剧的尴尬境地。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你面对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时,你可曾想过,这些食物的祖先曾经都是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野生动植物,比如蔬菜,大部分蔬菜的祖先是野生植物,小部分是藻类和真菌。这些野生植物在不同的地方、被不同的民族驯化,成了更加适合人类种植和食用的农作物。小麦来自新月沃土,水稻来自中国南方,茄子来自印度河河谷,它们分别被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类驯化。农作物在不同文明间的传播,使得现在的我们能够在一张餐桌上吃到这些被驯化自世界各地的植物。植物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它们的很多性状有利于自己的生存繁殖而不利于人类的食用。人类经过漫长的历程,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野生植物有利于人类的遗传变异,将野生植物改造成了适合人类食用的农作物,这一改造的过程就是驯化

你只需要在超市对生菜和莴笋进行观察,就可以体会到驯化的威力。生菜和莴笋外形相似,然而叶与茎的比例不同:生菜叶大而茎短,莴笋叶小而茎长。其实,生菜和莴笋是同一物种(莴苣)的不同品种,由于分别被朝着食用叶和食用茎的方向驯化,形成了今天两者外形的巨大差异。

并不是每一种植物都能够被驯化。世界上共有近26万种开花植物,然而只有几百种得到了或多或少的驯化,其中只有十几种才是我们的主要农作物。其余的植物没有被驯化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植物自身不适合被驯化的原因有很多:异花传粉植物由于很容易和野生品种杂交,因而改良的品质难以得到保留,所以主要农作物均为自花传粉的植物。多年生的乔木和灌木把大量能量消耗在人无法食用的木质化枝干上,而一年生的草本把大量能量投入在果实和种子中,因而主要农作物绝大部分为草本植物。某些植物具备难以驯服的保护性的物质。野生杏仁和橡实均味道苦涩,因为它们分别含有苦杏仁苷和单宁酸(防止种子被吃掉)。然而野生杏仁失去苦味需要单基因突变,野生橡实失去苦味需要多基因突变,根据遗传规律,野生杏仁更容易出现不苦的突变体,被人保留。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杏仁在公元前8000年即被驯化,橡实至今仍未被驯化。另外,即使是现在看来很适合食用的玉米,其野生祖先也有不适合食用的性状:产量不如野生小麦。这可能就是相比于小麦,玉米更晚被驯化的原因,且驯化之初的玉米棒只有3-4厘米长。

植物的驯化除了需要适合驯化的性状,还需要同一域有其他适合驯化或在别处驯化后传入的动植物使得当地人从采集狩猎社会进入农业社会。由于不具备上述条件,南非、西欧、北美洲东部的人们未能很早进入农业社会。南非人未能驯化当地的野生高粱,西欧人未能驯化当地的野生亚麻,北美洲东部的印第安人未能驯化当地的野苹果,高粱、亚麻、苹果分别在中非、新月沃土、天山山脉被驯化,后来传入了南非、西欧和北美洲东部。而新月沃土的动植物组会 ——提供淀粉的小麦和大麦,提供蛋白质的兵豆、豌豆、鹰嘴豆、山羊、绵羊、猪和牛以及作为纤维和油的来源的亚麻,使得新月沃土的先民们能够迅速进入集约型粮食生产的农业社会。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农作物和家畜容易适应纬度接近、经度差异大的环境。却难以适应经度接近、纬度差异大的环境。欧亚大陆广阔的东西轴线,使得驯化的动植物较为容易地传播到了欧亚大陆的其他地方。而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漫长的南北轴线以及撒哈拉沙漠、巴拿马地峡等地理屏障的作用,则阻碍了它们在非洲和美洲的传播,从而阻碍了这些地方的农业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薛浩然《植物相伴的文明与生活》)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地区野生植物被驯化,然后农作物在不同文明间的传播,使得现在的我们能够吃到驯化自世界各地的植物。
B.有些植物没有被驯化有可能是因它们自身性状,也有可能是因当地没有其他适合驯化或在别处驯化后传入的动植物。
C.新月沃土的动植物组合提供了多样化的内容,促进了社会形态的转变,使得新月沃土进入集约型粮食生产的农业社会。
D.植物的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力量,也可以看到人类不懈的努力。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蔬菜大部分起源于野生植物,这些野生植物来自不同地区,被当地的人类驯化,成为更加适合人类种植和食用的农作物。
B.作者以生菜和莴笋的差异为例,说明了即使是同一物种,通过人类驯化也会产生显著的形态差异。
C.作者使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手法,说明了植物自身不适合被驯化的多种原因,使得文章内容科学准确,具有说服力。
D.因为非洲和美洲大陆经度跨越大而且有地理屏障,所以驯化的动植物不易在非洲和美洲传播。
6.小麦作为最早被驯服的植物之一,自身具备很多易被驯服的特性。请结合文章,概括小麦可能具有哪些适合被驯服的特性。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缝隙

朱以撒

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从洞开的大门和里边的摆设,可以知晓他们都在经营一些什么,咖啡、甜点、沉香、山区土特产,便觉得没有必要走进去。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

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时间过去,没有谁走过时会想到里面有这么多宝贝——风沙吹老了时日,也吹走了这个密室外观曾经有过的人工痕迹。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时日把曾经知晓它们的人送走,史册也语焉不详,让后来人止步。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但前提是,先找到隐藏在寻常中的那一道裂缝吧。

晋太元中武陵的捕鱼者算得上好运气,他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在桃花源里,捕鱼者受到了各家轮流的宴请,享受了最真诚的款待。当然,桃花源中人也通过捕鱼者张开的双唇,打探到了外界的一些秘密。捕鱼者离开时,桃花源中人对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即“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捕鱼者是一个善于分享秘密的人,他觉得有责任把秘密首先传达给太守。接下来就是寻找秘密的入口。这个入口已经不见了,连同周围的环境都陌生之至,寻找宣告失败。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让人信服。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如此说,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

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是时光把泪水凝固了。而当口舌触及一碗温度适宜的桃胶时,它柔中含韧舒展开来的弹性,足以称之为美味,让人总是会欣赏一番,再细细品尝。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在我的记忆中,严冬是人的表皮最易开裂的时段,那时在工地、田野劳作的人,对此毫无办法,静等裂开,那时的教科书赞美这样的手和脚——是开裂成就了美好生活。桃胶不断地从桃树伤口的缝隙中涌出,接触空气,成为胶状,为桃树的所有者不断收取,加工成坚硬之物。相比于桃胶,桃花要风雅浪漫多了。曾有人将朵朵桃花寄送给远方的友人,被津津乐道,以为是名士风度的延续。而如果寄一箱桃子、一袋桃胶,那真是难言风雅——风雅之举似乎都是轻盈的、灵性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让人无从一握手中。这也使人感受到一棵树的多重功用,用于实的,用于虚的,用于精神的,用于口腹的,每到午后,怀安桥下就陆续集中了各路的水果商,各自经营来路不一的水果。刀剑披挂的榴莲尽管一副凛然不可侵的相貌,还是被不少人围着。我猜,是它微微裂开的缝隙,那飘出来的独特的果香把人招引过来。不买也罢,这浓郁的气味真的让人迷醉。有时,在自我表现上,人还不如一枚榴莲。

有一则旧事是如此展开的——弘一到丰子恺家,丰子恺请弘一坐在一张藤椅上,藤椅柔韧,老师坐上去会更舒适。弘一没有马上坐下,而是先摇晃了几下藤椅,方才缓缓落座。后来又去了一次,仍然是这个摇晃的动作。弘一回答了丰子恺的疑问——这张藤椅旧了,藤条间有许多缝隙,会有一些虫蚁,如果贸然坐下就把它们挤压了。一般人和不一般人的差别不一定都是宏大的,反而是在一些细微处,譬如细细的缝隙,也填充了一个人丰富的悲悯。有些人刻意为之,那就辛苦;有些人自然为之,成为一种自觉。一个人要走多远,才可以关注到藤椅中的缝隙?

时日匆匆,我们对于屑屑者已经缺乏察觉的细心了,而对于大,我们的兴致要高昂得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人赠送我的宣纸形制大起来了,我把笔濡墨挥洒的作品也大起来了。其实,书法家的内心都很清楚——大未必佳,但巨大是可以引人注目的。如果我用巴掌大的花笺写一幅小楷,那真会像汪洋中的溺水之人,顷刻被淹没,无处找寻。想想晋宋时期的那些简札,小得不得了,却精彩之至,是有真性情在里边的,别无他倚。这样,就是片纸只字,也甚佳好。说起来,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其死生在朝暮之间的虫蚁,所谓的大小,都是天地夹缝里的存活物,没有什么差别,当如弘一那般相待,不可轻慢。

(有删减)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既能把知晓过往的人送走,隐藏起秘密,又能通过鞭打冲刷的力量使得秘密重见天日。
B.洞开的大门、可见的摆设,神秘尽失,使人觉得没有必要进去,而紧闭的大门、门板的裂缝则能吸引人去窥探一番。
C.文章以“缝隙”为线索组织材料,行文方式灵活多样,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作者的所见所思。
D.文章引用朱熹评价陶渊明的话,又化用《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辩”,增添了书卷气,表现出作者的古典古化修养
8.文中提到了许多例子来阐述缝隙的存在和重要性,请进行梳理并简要分析。
9.“缝隙不仅存在于物体之间,也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以及心灵之间。”请结合本文内容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5-2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胥、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今与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霸。今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之熟计之也。’”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善计。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愿大王之熟虑之也。”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军。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其舍中人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卒曰:“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曰:“君知其意何欲?”曰:“欲得其王尔。”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燕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国,复立为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而不能A自恃B不恶CD名以事强E事强可以F令国安长久G万世H之善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六国论》“燕赵之君”中的“之”用法不同。
B.相与,意为互相交往,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C.胡越,指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因以“胡越”指相距甚远的地区。
D.谢,文中指告别、辞别,这一含义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谢”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恢认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对于这个观点,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
B.赵恢以吴国攻打齐国的史实为鉴,通过一名楚将来劝说赵王不能攻打燕国,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就会重蹈吴国的覆辙。
C.有人给燕王上书,认为燕国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那就不如选择与其他弱国联合起来,燕王接受了他的意见。
D.赵王被燕国囚禁,燕国要求赵国割地才放赵王,赵国有个士兵前往燕国,该士兵设身处地晓之以利害,成功说服燕王,赵王最终回到赵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2)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
2024-05-2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星芒: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③麟阁:即麒麟阁,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霍嫖姚:即霍去病。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首联通过骏马奔驰的描写,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生动表现了战士们出征时的迅速与激昂。
B.颔联布局简洁,笔法洗炼,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一个大转折,省掉了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
C.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在赞扬将士们的献身精神之余,也许“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D.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写破敌时的艰难。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
15.结合全诗的意境与情感,谈谈你对诗中“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两句的理解和认识。
2024-05-2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艾青曾说:“嫉妒是心灵上的肿瘤。”在《离骚》中,写出了一群小人因妒生恶进而诽谤屈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3)小明画了一幅春雨图,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唐宋诗人的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20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太平年月,北平的夏天是很可爱的。从十三陵的樱桃下市到枣子稍微挂了红色,这是一段果子的历史。慢慢的,杏子的核儿已变硬,而皮还是绿的,小贩们又的喊:“一大碟,好大的杏儿喽!”这个呼声,每每教小儿女们口中馋出酸水,而老人们只好摸一摸已经活动了的牙齿,惨笑一下。不久,挂着红色的半青半红的“土”杏儿下了市。而吆喝的声音开始音乐化,好像果皮的红美给了小贩们以灵感似的。而后,各种的杏子都到市上来竞赛:有的大而深黄,有的小而红艳,有的皮儿粗而味厚,有的核子小而爽口——连核仁也是甜的。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像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当杏子还没断绝,小桃子已经歪着红嘴想。杏子已不见了。各样的桃子,圆的,扁的,血红的,全绿的,浅绿而带一条红脊椎的,硬的,软的,大而多水的和小而脆的,都来到北平给人们的眼,鼻,口,以享受。红李,玉李,花红和虎拉车,。人们可以在一个担子上看到青的红的,带霜的发光的,好几种果品,而小贩得以充分施展他的喉音,一口气吆喝出一大串儿来——“买李子耶,冰糖味儿的水果来耶;喝了水儿的,大蜜桃呀耶;脆又甜的大沙果子来耶……”

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B.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C.《萨格尔》之所以能够流传百世,至今仍活跃在民间,首先应归功于该史诗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民间说唱艺人。
D.我这么一直坚持奋发读书,也想借此唤起弟妹们热爱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各样的桃子,都给北平人们带来享受。”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24-05-20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最近,“报复性熬夜”一词风靡网络。它的意思是,大家白天太忙,晚上明明困得厉害,还要吃夜宵、刷手机、玩游戏,非熬到两三点睡觉。有人说,只有这样才觉得“拥有了生活”。

虽说熬夜很伤身体,还要迎接第二天更严重的疲惫困倦,但奇怪的是,大家依然乐此不疲,这是为什么?“报复性熬夜”的快感其实来自一种“补偿心理”,按照个体心理学开创者阿德勒的说法,当人们因生理或心理问题感到受挫,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其他方式(或在其他领域)来弥补缺憾,缓解焦虑。寻求“补偿”自然是有好处的,但是“过度补偿”无法给人真正的安慰,还可能造成“睡眠相位后移综合征”(一种慢性睡眠紊乱症状)。

(1)请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给“报复性熬夜”下个定义。
(2)“报复性熬夜”折射出当下怎样的社会现状?对此,你有什么更好的“补偿”之法?
2019-10-04更新 | 363次组卷 | 6卷引用:2019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庄子曾言:“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道出了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的智慧。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亦应顺天应时,以思辨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与机遇。顺天应时,即顺应自然之道,遵循宇宙间的法则。它不是消极地随波逐流,而是积极地融入其中,与自然和谐共生。

材料二:《荀子·天论》中说:“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意思是君子慎重对待那些由自己决定的事,而不羡慕那些由上天决定的事。小人则反之。荀子要求人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被天地所累,敢于挑战自己,敢于改变世界,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

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上两则材料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5-22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4-60.65科普-自然科学类实用类文本
7-90.4议论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新序》(《战国策》整理)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李白(701-762)  边塞 征戍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标点符号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00.65下定义  探讨问题,分析原因语言表达
六、作文
210.4奋斗 励志  人生感悟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