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三模 2024-05-26 39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94岁的艺术大师黄永玉上台给比自己小整整30岁的故宫院长单霁翔颁奖。

“故宫很具体,走遍9000多座房屋,1200多座建筑,每天沿着宫墙走一圈,踩破20双布鞋。”

这是20181215日“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上的一幕。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荣获年度文化人物。

2012年年初,故宫正低潮。深陷失窃、会所、错字、拍卖、封口、瞒报、逃税等“十重门”。

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新院长。大家都很关心新官上任会有哪三把火,单霁翔却笑言:我一把火都没有,因为故宫古建筑群最怕火。

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故宫的1200座建筑,9371间古建,凡是门都要推开看一看。

从位于神武门西边的院长办公室出门向西,沿故宫红墙逆时针行走一圈大约4公里。自2012年初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的每个工作日,这样的例行巡查已经让单霁翔走坏了20多双布鞋。

大夏天,助理脖子上挎着相机,吭哧吭哧跟着跑,偷偷抱怨:“跟着我们院长,费鞋。”

故宫收藏着众多文物,鲜有人能够将其数得一清二楚,但单霁翔做到了。他可以将文物数量精确到个位数:

1862690件(套),这是2016年底的数据。

(摘编自《故宫,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材料二:

对于几个世纪前的外国人来说,进入古老的东方帝国——中国的宫廷甚至面见皇帝,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情。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到中国,就将此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在中国生活了接近二十年后,他才终于得到机会,一睹紫禁城真容。

利玛窦在札记中记录,他们被召入一间大殿,“看上去足可容纳三万人,是一座壮丽的皇家建筑,大殿的另一端,有一个顶部高拱的房间,有五扇大门,通向皇帝的起居室。皇帝的宝座就在这个高拱着的圆顶的下面。”

此时高居圣位的是明朝倒数第四个皇帝万历,他已取消了早朝,这些洋人被领到空空的宝座前行礼,一名朝官在旁按时高喊鞠躬、起立,以及“其他应该遵守的程式”。

这次机会得益于利玛窦进献给皇帝的礼品。一座自鸣钟引起了万历的兴趣,奏折呈交了半年以后,据说皇帝突然想起来,问身边人,“那座钟在哪里?就是他们在上疏里所说的外国人带给我的那座钟!”

利玛窦自此获准留在京城,不时入宫担任钟表匠。

利玛窦始终没能见到皇帝,这一突破要交由他的后继者来实现。据统计,明清之际的来华传教士有近千人,其中不少供职于宫廷,从事天文、医药、翻译、绘画等工作,甚至身居高位,与皇帝私交甚好。

地球彼端,他们的家乡欧洲兴起了一场持续上百年的“中国热”。英国花园里出现了中国凉亭,乔治三世和华盛顿留起满人辫子,一位冒充康熙女儿的“中国公主”震惊了巴黎上流社会。伏尔泰、莱布尼茨、亚当·斯密等思想家以中国为参照,对欧洲社会进行激烈的批判。

(摘编自李慕琰《故宫六百年:在中国与世界之间》)

材料三:

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故宫,我们需要放到文明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去认识它。紫禁城的营建规划,受到《周礼·考工记》的深刻影响,处处彰显自古沿袭的都城营建原则。紫禁城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三重城制度,还附会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五门三朝”等古制布局,体现出儒家的理想追求,成为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最高典范。

紫禁城建筑的设计理念,映射着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中和”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和”的概念,日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而中华民族的这一理想追求,就集中体现在紫禁城之中。紫禁城建筑南北取直,左右对称,笔直的中轴线贯通子午,前三殿与后三宫在中轴线上均匀排布。前三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个殿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天人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

明末清初,越来越多的西方使节、传教士来到紫禁城。这些外国人士进入中国后入乡随俗,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积极适应、融入当时的社会生活。从1601年意大利人利玛窦进京开始,连续237年,都有具有专业技能的西洋人为紫禁城服务,他们在皇宫中从事绘画、钟表、医药等方面的专业工作。清宫绘画作品中,就有不少出自西洋宫廷画家之手。在中西画师的交往过程中,欧洲焦点透视画法与中国笔墨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中西合璧的新画风。不同于中国的水墨写意,西洋画师郎世宁、贺清泰、潘廷章、王致诚等人画出的人物、花鸟、马匹、大象等,都逼真写实、栩栩如生。如《哨鹿图》《贲鹿图轴》《贡象马图卷》等,都是此类佳作。

新世纪以来,“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在故宫博物院多次举行。展览为弘扬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历史文化,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注入永续之力,为研究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共建人类文化共同体提供了新思路。

故宫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各国文化在此交流、交往、交融,中华文明在此与世界各文明交流互鉴、相得益彰。这种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章丽《故宫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荣获年度文化人物,黄永玉颁奖,表明单霁翔影响力大。
B.在中国生活近二十年的传教士利马窦,终于得到机会一睹紫禁城和皇帝的风采。
C.从文明产生发展的进程看,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故宫的布局体现儒家的理想追求。
D.紫禁城设计理念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中和”思想,天人、社会、身心都很和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例行巡查故宫的单霁翔,已经走坏20多双布鞋,意在说明故宫之大。
B.材料二中传教士受到的礼遇与欧洲社会的“中国热”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交融。
C.材料三以中西画师交往中产生新画风为例,告诉人们文化交流往往会产生佳作。
D.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平性,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相得益彰。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横线处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欧洲文明展览在故宫中举办最为适宜。

A.以游客的合理需求为第一出发点,同时考虑故宫所承载的文化导向性作用
B.故宫不仅是咱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一大象征,也是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象征
C.古代欧洲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过重大贡献,促进过生活水平的提高
D.古代欧洲文明是全世界共有的遗产,中国是全球分布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4.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采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效果。
5.请以“故宫文化”为例,分析文中画线部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具体内涵。
7日内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敬悼许地山先生

老舍

地山竟自会死了——才将快到五十的边儿上吧。

他是我的好友。可是,我对于他的身世知道的并不十分详细。不错,他确是告诉过我许多关于他自己的事情;可是,大部分都被我忘掉了。一来是我的记性不好;二来是当我初次看见他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个朋友”,不必细问他什么;即使他原来是个强盗,我也只看他可爱;我只知道面前是个可爱的人,就是一点也不晓得他的历史,也没有任何关系!况且,我还深信他会活到八九十岁呢。让他讲那些有趣的故事吧,让他说些对种种学术的心得与研究方法吧;至于他自己的历史,忙什么呢?等他老年的时候再说给我听,也还不迟啊!

可是,他已经死了!

我知道他是福建人。他的妻早已死去,留下一个小女孩。他手上的翡翠戒指就是为纪念他的亡妻的。

那时候,我的工作不多,所以常到一个地方去帮忙,作些“社会服务”的事情。地山不但常到那里去,而且有时候住在那里,因此我认识了他。我呢,只是个中学毕业生,什么学识也没有。可是地山在那时候已经在燕大毕业而留校教书,大家都说他是个很有学问的青年。初一认识他,我几乎不敢希望能与他为友,他是有学问的人哪!可是,他有学问而没有架子,他爱说笑话,村的雅的都有;他同我去吃八个铜板十只的水饺,一边吃一边说,不一定说什么,但总说得有趣。我不再怕他了。虽然不晓得他有多大的学问,可是的确知道他是个极天真可爱的人了。一来二去,我试着去问他一些书本上的事;我生怕他不肯告诉我,因为我知道有些学者是有这样脾气的:他可以和你交往,不管你是怎样的人;但是一提到学问,他就不肯开口了;不是他不肯把学问白白送给人,便是不屑于与一个没学问的人谈学问——他的神态表示出来,跟你来往已是降格相从,至于学问之事,哈哈……但是,地山绝对不是这样的人。他对我如此,对别人也如此;在认识他的人中,我没有听到过背地里指摘他,说他不够朋友的。

一九二四年初秋,我到了伦敦,地山已先我数日来到。他是在美国得了硕士学位,再到牛津继续研究他的比较宗教学的;还未开学,所以先在伦敦住几天,我和他住在了一处。他正用一本中国小商店里用的粗纸账本写小说,那时节,我对文艺还没有发生什么兴趣,所以就没大注意他写的是哪一篇。几天的工夫,他带着我到城里城外玩耍,把伦敦看了一个大概。地山喜欢历史,对宗教有多年的研究,对古生物学有浓厚的兴趣。由他领着逛伦敦,是多么有趣、有益的事呢!同时,他绝对不是“月亮也是外国的好”的那种留学生。说真的,他有时候过火的厌恶外国人。因为要批判英国人,他甚至于连英国人有礼貌,守秩序,和什么喝汤不准出响声,都看成愚蠢可笑的事。因此,我一到伦敦,就借着他的眼睛看到那古城的许多宝物,也看到它那阴暗的一方面,而不至糊糊涂涂的断定伦敦的月亮比北平的好了。

不过,你不要让他独自溜出去。他独自出去,不是到博物院,必是入图书馆。一进去,他就忘了出来。有一次,在上午八九点钟,我在东方学院的图书馆楼上发现了他。到吃午饭的时候,我去唤他,他不动。一直到下午五点,他才出来,还是因为图书馆已到关门的时间的原故。找到了我,他不住的喊“饿”,是啊,他已饿了十点钟。在这种时节,“玩”字是用不得的。

牛津不承认他的美国的硕士学位,所以他须花二年的时光再考硕士。他得到牛津的硕士。假若他能继续住二年,他必能得到文学博士——最荣誉的学位。论文是不成问题的,他能于很短的期间预备好。但是,他必须再住二年;校规如此,不能变更。他没有住下去的钱,朋友们也不能帮助他。他只好以硕士为满意,而离开英国。

在他离英以前,我已试写小说。我没有一点自信心,而他又没工夫替我看看。我只能抓着机会给他朗读一两段。听过了几段,他说“可以,往下写吧!”这,增多了我的勇气。他的文艺意见,在那时候,仿佛是偏重于风格与情调;他自己的作品都多少有些传奇的气息,他所喜爱的作品也差不多都是浪漫派的。

是的,地山的死是学术界文艺界的极重大的损失!至于谈到他与我私人的关系,我只有落泪了;他既是我的“师”,又是我的好友!

啊,地山!你记得给我开的那张“入门必读书”的单子吗?你用功,也希望我用功;可是那张单子上的六十几部书,到如今我一部也没有读啊!

你记得给我打电报,叫我到济南车站去接周校长吗?多么有趣的电报啊!知道我不认识她,所以你叫她穿了黑色旗袍,而电文是:“×日×时到站接黑衫女”!当我和妻接到黑衫女的时候,我们都笑得闭不上口啊。朋友,你托好友作一件事,都是那样有风趣啊!啊,昔日的趣事都变成今日的泪源。你怎可以死呢!

不能再往下写了……

(选自《老舍散文·可喜的寂寞》)

【注释】①周校长,即许地山夫人的妹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地山竟自会死了”即点出友人之死让自己很震惊,远超自己的料想。
B.作者把许地山告诉他的许多东西忘掉了,可见当时双方交往不多、印象不深刻。
C.我由“几乎不敢希望能与他为友”“试着问”到成为“好友”,感受极为独特。
D.“不能再往下写了……”不是没有可写的东西,而是越回忆越伤心,越要流泪。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笼罩在友人之“死”的伤感氛围中,“你怎可以死呢”更显感情强烈真挚。
B.作者善用细节描写,如佩戴的翡翠戒和“接黑衫女”的电文写出许地山的可爱。
C.“可以,往下写吧!”中的感叹号表现出许地山对“我”写小说的肯定和勉励。
D.文章结尾连用“你记得给我”,表明两人亦师亦友关系,表达“我”的深切怀念。
8.标题“敬悼”点明了文章的情感,请概括许地山的“可敬”之处。
9.老舍在《论创作》中说“文学是生命的诠解”。在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之际,皋语文学社围绕“生命”的话题探讨老舍先生的创作思想,请结合本文写出你的发言提纲。
2024-05-26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墨子·法仪》)

材料二:

子贡为信阳宰,将行,辞于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哉?”孔子曰:“汝未之详也。夫以贤代贤,是谓之;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是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临财莫如。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孔子家语·辩政》)

材料三:

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战其心者胜。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韩非子·心度》)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需要断句处字母。

天之行A广而无B私C其施厚D而不德E其明久F而不衰G故圣H王法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止,文中指停止,与《大学之道》中“止于至善”的“止”意思相同。
B.夺,文中意为改变,与《陈情表》中“舅夺母志”的“夺”意思相同。
C.廉,文中指廉洁,与《屈原列传》中“其行廉”的“廉”意思不相同。
D.期,文中指期望,与《陈涉世家》中“度已失期”的“期”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赴任信阳宰之前,孔子建议他勤勉谨慎,顺应天时,不做“夺伐暴盗”之事。
B.孔子认为那些不懂为官之道的人遭致人们怨恨,是因为“匿人之善,扬人之恶”。
C.韩非子指出圣人治理民众,是从根本上考虑问题,而不是以满足民众欲望为目的。
D.韩非子认为民众服从法令,奸邪就无从产生,治理民众要把奸邪扼杀在萌芽状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取善自与,是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
(2)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
14.三则材料都提到了“法”,请分别概括三者的主要观点。
2024-05-28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甘州

【清】蒋春霖

王午桥,常山人,词笔清丽似吴梦窗,渡滹沱时相见。庚午复遇于南中,云自越绝返都门也。歌而送之。

记疏林霜堕蕲门秋,高谈四筵惊。击珊瑚欲碎,长歌裂石,分取狂名。短梦依依同话,风雨客窗灯。一醉江湖老,人似春星。

蓦上长安旧路,怅春来王粲,还赋离亭。唤天涯绿遍,今夜子规声。待攀取垂杨寄远,怕杨花比客更飘零。凄凉调,向琵琶声里,唱彻幽并。

【注】①滹沱:滹沱河,在今河北西部。②蕲门:今湖北蕲春。③击珊瑚:晋石崇与王恺争豪斗富,晋武帝曾赏赐给王恺一株珊瑚树,世所罕见,被石崇用铁如意击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记”字领起,追忆了作者与好友初识、交游的细节,“击珊瑚欲碎”表现出二人当年穷奢极侈的生活。
B.词人与好友在风雨之夜饮酒叙旧,情意欢洽,“人似春星”四字表现与故人天各一方的惆怅,以形象写出抽象。
C.本词善于用典,如下阕中“王粲”“子规声”“杨花”等典故,层层渲染出友人的羁旅之情和词人的惜别之意。
D.词的末尾,词人想象友人归去都门之后,自己仍吟唱着凄凉曲调,表达了对友人绵绵无尽的思念,言尽意远。
16.“序”是诗词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简析本词“序”的作用。
2024-05-26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