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广东省惠州市八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三 一模 2024-05-26 38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拓展并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以及书写中国式童年,是新时代儿童文学最突出的特点。

作家们敏锐地寻找到孩子精神成长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点,把过去很少涉猎的题材大范围地进行文学转化,蓄积了更多滋养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这些题材从时代楷模、革命历史到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它们把深情的目光特别地投向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新中国成立以来闪亮的先锋人物(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抗日战争中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史雷《将军胡同》)、青藏高原风雪弥漫中的边防战士(曾有情《金珠玛米小扎西》)、大兴安岭深处鄂温克族农民的驯鹿营地(格日勒其木格·黑鹤《驯鹿六季》)、海南岛热带雨林里人与动物的传奇(邓西《秘境回声》)……这些生动故事,为孩子们带来丰盛的精神食粮。

儿童文学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小儿科转向时代的重大题材和厚重主题,这种转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从儿童文学自身的成长轨迹来看,21世纪之初,题材主要集中于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尚不足以涵盖不同地域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生活经验,难以满足和支撑起千千万万小读者多元的阅读期待。从所处的时代方位来看,新时代赋予儿童文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理想信念上,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弘扬上,都需要从丰厚、生动、鲜活的题材中激发文学的感召力,使之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教育功能。从国际参照系来看,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已经达至被世界读者看到并认可的水准,儿童文学进一步走出去,实现更有效的国际传播,也急需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风范的童年好故事。

另外,正因为从熟悉的生活入手更容易写出好作品,新时代儿童文学出版更注重写作者的亲历性。在约请专业儿童文学作家通过采风完成创作之外,出版社也在寻找对生活有亲身经历的文学名家,跨界写作因而成为热潮。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对自身童年往事的回望,有着清晰可辨的自传体性质。

(摘编自李东华《新时代儿童文学——扎根现实眺望未来》)

材料二:

这些年来,散文创作出现了不少伪厚重的作品。它们的一个特点是篇幅长,絮絮叨叨,字数几乎没有上限。有些作者为了追求大散文的效果,把几个甚至十几个关系不大的短篇小品合在一起,给每个短篇冠以小标题,如法炮制而成的长文形散神也散,给读者留下了不好的阅读体验。

与失控的篇幅相伴的是不及物的高谈阔论。在文化散文热潮中,搭车蹭饭东施效颦者不在少数。有些散文作家或者热衷于言说遥远的历史,或者一味地展示神秘、浪漫的地域性或民族性文化。有历史关怀、描写多样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本无可厚非,问题是这类散文在立意上大多虚张声势,抒情上则矫揉造作,议论上不过是生硬的说教。在煽情、说教无以为继的时候,则往往以繁复的史料或冗长的考据代之,看似琳琅满目,实则臃肿不堪。这样的散文不是厚重而是笨重,它们失去了散文本应有的轻盈和灵动,也离文学美越来越远,不仅不能怡情悦性,反会给读者添堵

而作家如果有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其创作的长篇散文当然能打动人心,但短小的散文同样也可以产生厚重的气象。鲁迅的小品杂文往往微中见著、以小寓大,篇幅短小并不影响其博大精深、汪洋恣肆。正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

好的散文作品,是作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奉上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见证词。作家如果与时代声息相通,就拥有了最熟悉的题材,即使从身边琐事写起,也能通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即便所写的是凡人凡事,也可让人感到震撼和敬畏,厚重感自然也会随之而来。文学评论家王尧认为,日常生活是时代的肌理,时代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生长。确如其言,要想时代关怀不落空,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散文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俗世众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此方能看清时代的面容、倾听时代的呼吸。日常虽然简单、平凡,却是所有宏大和厚重的起点,也是其基本的组成要素,正是它们的叠加和联动,最终构筑出时代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汪曾祺的散文,或忆旧怀人,或谈吃论喝,或絮语家常,或记风土人情,看似琐屑,实则灵动舒展、情真意切,几乎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诗意和美,不可谓不厚重。

文如其人,所有的文学创作都需要有个人的气度和温度。从人到文,诗歌的格律、节奏,小说、戏剧虚构的人物和故事,都影响着作者个人面貌和性情的呈现。相反,散文以写实求真为能事,形式自由,也撤去了虚构的帷幕,因此散文中的个人和自我比诗歌更为亲切自由,比小说更为直接明快,特别是现代白话散文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相对于其他文类,散文是一种更具私人化、个性化的写作。而个性与共性是相互成全的,具有个人精神印迹的散文,往往能深刻地传递出人类共有的厚重情感。以此观之,一篇散文作品要达到厚重的境界,作者必须深入地解剖自我,在思考和表述中张扬个人的气质和胸襟,展示个人的人格与智慧,如此方可思接千载,视通古今,成就万千气象。

(摘编自王炳中《厚重散文的品相与质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找到恰当的关联点,拓展儿童文学的题材,就能实现儿童的精神成长。这种做法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B.材料一认为,新时代的中国儿童文学若要被世界读者认可,急需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风范的童年好故事。
C.材料二中的伪“厚重”作品常常篇幅失控、搭车蹭饭,且往往伴随“不及物”的高谈阔论,缺少散文的灵动和美感。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文学创作在题材方面要关注时代、要结合现实生活,从而实现文学作品的教育和教化功能。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厚重”与否不以篇幅为据,它应是既有一个独特的“我”,又要与时代声息相通。
B.言说历史、展示地域文化的散文只有立意深切、感情真挚、说理自然,才可能是“厚重”的。
C.日常蕴含着时代精神,所以作家反映时代的丰富性、复杂性就要以日常为主要写作题材。
D.散文是写实求真、形式自由的,所以它比诗歌和小说等文体更容易展现自我、表现“个性”。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以例证法论证了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以及书写“中国式童年”等新时代儿童文学最突出的特点。
B.材料二第三段用鲁迅的小品杂文,只是为了论证要写出“厚重”的散文需要有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
C.材料一第三段从读者、时代、世界三个层面分析论证,把事物放在广阔的背景中去观察,深化了理性思考,逻辑严密。
D.材料二第四段先提出分论点,接着以事理逻辑、名家言论论证观点,最后用汪曾祺的散文作为材料支撑,说服力极强。
4.材料二第二段“搭车蹭饭”和“东施效颦”两词联用,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5.请分别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击队(节选)

吕铮

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样的深夜里,会发生一次如此激烈的追逐。

在黑暗中,有一个人在奔跑,确切地说,是有一个人在和一辆红色的英菲尼迪赛跑。那人穿一身藏蓝色的衣服,速度很快,像一把剪刀剪开了浓重的黑夜。而违法冲卡的英菲尼迪则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路上左突右撞。夜归的人们驻足惊叹,也不顾危险,他们已经好久没在循环往复的正常秩序中见到过如此激烈的追逐对坑了。“停车!警察!”那人高喊者。吃瓜群众“嚯”地感叹,确定这不是在拍戏。

追逐的人叫邰晓阳,人们都喜欢叫他“太阳”。此刻他穿的并不是警服,而是辅警制服。但身为阳光路派出所的辅警,太阳却一直笃信自己会成为一名真正的警察。他在经过一次、两次、三次、N次入警考试失败之后,依然在做着巡逻站岗的辅警工作,没有气馁。

“停车!警察!”太阳扯着嗓子大喊。他疯狂地奔跑着,喉咙里充满了血腥的味道,细密的雪花扑面而来打在他脸上,也全然不顾。面前的那辆车飞驰着,在风声、雪声、身后民警的呼喊声中,不时传来车辆碰撞剐蹭的金属摩擦声。眼看着就要突出重围,太阳已经蹿到了车头。一刹那,太阳什么都听不到了,只能听到自己沉重的呼吸和怦怦的心跳。他以一个极其笨拙且难以模仿的姿态扑了过去。

砰!一声巨响。所有人都惊呆了,时间仿佛也停止了。如果将此刻周围人的视线进行拼接,应该可以组合成一个类似《黑客帝国》三百六十度旋转的慢镜头。众人眼睁睁地看着太阳在这个慢镜头里跃起、腾空,然后……狠狠坠地。

在那辆肇事汽车被抓获之后,发现司机并不是酒驾而是毒驾。不仅如此,在后备厢里还搜出了一百多万现金和二十公斤毒品。案情惊动了省厅,市局立即成立专案组进行侦查,历经一个多月,破获了一个特大的贩毒团伙。此事迅速上了新闻和热搜,被撞伤的太阳自然成了勇敢擒贼的英雄。

在出院之后,他如愿以偿地头顶国徽,穿着笔挺的警服,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并开启了他新的人生——进入打击队。

到办公室不一会儿就来了活儿,卞队张罗着大家出警。太阳开始准备设备,手套、手铐、执法记录仪、手电、喷罐、甩棍、证物袋……老洪见状,拎着个大号保温杯凑了过来:“怎么茬儿,哥们儿,这是准备跟嫌疑人开战啊?”

“根据执法规范化的要求,出警应该带齐装备啊。”太阳抬头说。

“哦,对,执法规范化……嘿,你瞧我这素质跟不上了吧。”老洪煞有介事地点头,“别忘了把警用盾牌也带上啊。”他说完就背着手出了门。

但没想到一上警车,太阳还真把警用盾牌给带上了。

车开得不快,老洪眯眼打量着太阳,有一搭无一搭地问:“家里有干警察的吗?”

“没有。”太阳摇头。

“跟郭局什么关系?远房亲戚吗?”

“跟郭局?”太阳挠挠头,“没关系啊。”

“哦。”老洪点头,“那就是跟政治部的冬阳主任有关系?”他在探太阳的底。

“冬阳主任?”太阳愣住了,“我不认识啊。”

“嘿,装!跟我这儿装!”老洪撇嘴,“帮你办转警手续的人都不认识啊?你这一等功是大风刮来的?”

“哦,您说的是楚主任啊,我见过几次,但具体手续都是谭科长办的”太阳忙说。

“哼,行,嘴够严。”老洪点头,“哎,你把盾牌戳这儿是什么意思?寒碜我?”

“这……不是您让我拿的吗?”太阳说。

“那我让你带‘海马斯多管火箭炮’你也带吗?较劲是吗?”老洪冷下脸。

太阳听出了这话里的火药味,却不知道自己哪里得罪了这位。

“得,都是我的错。咳……我也是,跟您这位‘年轻警察之光’逗什么咳嗽啊……”老洪探底完毕,移开了视线。

杨威放下手机,抬头问:“听说你破了涉毒大案?”

“我?我只是拦住了一辆车。”太阳有些紧张。

“为什么拦那辆车?看出什么问题了?”

“什么都没看出来,就因为它闯卡了。”

“闯卡了就那么玩命追?还往车上扑?”

“刚开始也没想追,但一跑起来就不敢停了。”

“为什么?刹不住了?”老洪插话。

“不是,我师傅说过,只要追就不能停。”

“哎,我问你,为什么想当警察啊?”老洪问。

“我答应过我爸,要成为一个好警察。”太阳还是那句话。

“用自己的生命完成别人的理想?值得吗?”老洪转了句文的。

“什么?”太阳没听懂。

“别扯,说真话。户口?铁饭碗?还是为了有点儿小权力?”

“我……真没说假话。”

“小子,你是觉得我们傻吗?”杨威的语气不那么客气了。

“杨师傅。我没觉得……”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特聪明、特牛X啊?”杨威的语速不快,但语气却渐渐变硬。

“我……”

“拦车想立功就直说,为了更好的发展转警也无可厚非,唱什么高调啊,装什么孙子啊?我告诉你,我们虽然都是被市局‘沉’到派出所的,但做事问心无愧,没什么歪的斜的,外面传的那些乱七八糟的闲话也都是扯淡。你要是觉得跟我们在一块儿憋屈,大可直接向白所反映,社区警务队、综合指挥室,更利于你的发展,也犯不着跟我们这儿要心眼儿、逗咳嗽。”杨威不知发的哪门子邪火。

太阳被吓了一跳,什么也不敢说了。卞队张了张嘴,但又把嘴闭上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邰晓阳的性格里包含一种“青年性”,敢做敢为、不从流俗、笃信正义,做事有执着的信念和不妥协的勇气。
B.老洪话里带火药味、杨威发邪火,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对邰晓阳不满,觉得他一直唱高调,装样子。
C.小说结尾处,卞队本想说点什么,但最后却什么都没说,反映了他面对队内矛盾时微妙复杂的心理。
D.这篇小说是公安题材,作者实际上是借用公安题材的外壳,对当下一种不良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批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人物的语言颇有地域色彩,“戳这儿”“寒碜”“逗咳嗽”等使人物鲜活、接地气,也反映了人物的情感态度。
B.小说开篇起势突兀,以深夜里激烈追逐的情节开篇,第三段才交代追逐的人是谁,这种写法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C.邰晓阳扑向车头被撞的镜头采用了复合视角,整个场面既有局内人视角,又有局外人视角,多角度地正面展现了其英勇行为。
D.这篇小说的后半部分基本是对话,还有少量动作、语气的说明,这样既简化叙事,又典型化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8.作者给主人公取“太阳”这个名字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一位评论家认为:“《打击队》是一部在不断调光的小说,当邰晓阳往前冲的时候,光线相对强烈,但是紧接着作者又知道如何刹车,如何转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3-22更新 | 826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专版-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枹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楯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人不北矣。

长行徇上,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注】①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②诬:谎言。③长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罪者A惧B是听C之D察E刑之F当也G无H罪者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车千乘”意为一千辆兵车,与《劝学》中“筋骨之强”的句式不同。
B.“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
C.“耻”意为对……感到羞耻,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用法相同。
D.“盛于礼而薄于刑”的“而”与《论语》中“人而不仁”的“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包围卫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
B.晋献公善于用人,使得国家领土增加了许多;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了邺地,打败了楚军,得到霸主之名。
C.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耻”的分析证实了这一说法。
D.孔子认为治国和驭马同理,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
(2)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
14.孔子认为先王时期百姓服从命令,现在百姓更加暴乱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024-03-22更新 | 56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雪晴

欧阳修

悠悠野水来,滟滟西溪阔。

晓日披宿云,荒台照残雪。

风光变穷腊,岁律新阳月。

冻卉意初回,绿醅浮可拨。

人闲乐朋友,鸟哧知时节。

岂止探芳菲,耕桑行可阅!

【注】①此诗大概作于诗人任职颍州太守期间。②绿醅:未滤过的酒,上浮绿色泡沫。③阅:巡视,检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悠悠”“滟滟”既写出了野水缓慢流淌、西溪之水盈溢的特点,又具有音韵之美。
B.虽然朝阳初升,但是“宿云”“荒台”“残雪”等意象又营造了阴沉、荒凉的氛围。
C.腊月已过去,初春已到来,诗歌通过视觉、听觉等角度写出初春雪后放晴的景象。
D.诗人善于抓住初春景象的特点来描写,如描写冻僵的花卉已经慢慢恢复生机等等。
16.作者的《醉翁亭记》贯穿一个“乐”字,这首诗歌也贯穿一个“乐”字。在本诗中,作者为什么而乐?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