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70 题号:2222513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拓展并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以及书写中国式童年,是新时代儿童文学最突出的特点。

作家们敏锐地寻找到孩子精神成长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点,把过去很少涉猎的题材大范围地进行文学转化,蓄积了更多滋养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这些题材从时代楷模、革命历史到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它们把深情的目光特别地投向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新中国成立以来闪亮的先锋人物(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抗日战争中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史雷《将军胡同》)、青藏高原风雪弥漫中的边防战士(曾有情《金珠玛米小扎西》)、大兴安岭深处鄂温克族农民的驯鹿营地(格日勒其木格·黑鹤《驯鹿六季》)、海南岛热带雨林里人与动物的传奇(邓西《秘境回声》)……这些生动故事,为孩子们带来丰盛的精神食粮。

儿童文学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小儿科转向时代的重大题材和厚重主题,这种转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从儿童文学自身的成长轨迹来看,21世纪之初,题材主要集中于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尚不足以涵盖不同地域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生活经验,难以满足和支撑起千千万万小读者多元的阅读期待。从所处的时代方位来看,新时代赋予儿童文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理想信念上,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弘扬上,都需要从丰厚、生动、鲜活的题材中激发文学的感召力,使之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教育功能。从国际参照系来看,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已经达至被世界读者看到并认可的水准,儿童文学进一步走出去,实现更有效的国际传播,也急需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风范的童年好故事。

另外,正因为从熟悉的生活入手更容易写出好作品,新时代儿童文学出版更注重写作者的亲历性。在约请专业儿童文学作家通过采风完成创作之外,出版社也在寻找对生活有亲身经历的文学名家,跨界写作因而成为热潮。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对自身童年往事的回望,有着清晰可辨的自传体性质。

(摘编自李东华《新时代儿童文学——扎根现实眺望未来》)

材料二:

这些年来,散文创作出现了不少伪厚重的作品。它们的一个特点是篇幅长,絮絮叨叨,字数几乎没有上限。有些作者为了追求大散文的效果,把几个甚至十几个关系不大的短篇小品合在一起,给每个短篇冠以小标题,如法炮制而成的长文形散神也散,给读者留下了不好的阅读体验。

与失控的篇幅相伴的是不及物的高谈阔论。在文化散文热潮中,搭车蹭饭东施效颦者不在少数。有些散文作家或者热衷于言说遥远的历史,或者一味地展示神秘、浪漫的地域性或民族性文化。有历史关怀、描写多样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本无可厚非,问题是这类散文在立意上大多虚张声势,抒情上则矫揉造作,议论上不过是生硬的说教。在煽情、说教无以为继的时候,则往往以繁复的史料或冗长的考据代之,看似琳琅满目,实则臃肿不堪。这样的散文不是厚重而是笨重,它们失去了散文本应有的轻盈和灵动,也离文学美越来越远,不仅不能怡情悦性,反会给读者添堵

而作家如果有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其创作的长篇散文当然能打动人心,但短小的散文同样也可以产生厚重的气象。鲁迅的小品杂文往往微中见著、以小寓大,篇幅短小并不影响其博大精深、汪洋恣肆。正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

好的散文作品,是作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奉上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见证词。作家如果与时代声息相通,就拥有了最熟悉的题材,即使从身边琐事写起,也能通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即便所写的是凡人凡事,也可让人感到震撼和敬畏,厚重感自然也会随之而来。文学评论家王尧认为,日常生活是时代的肌理,时代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生长。确如其言,要想时代关怀不落空,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散文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俗世众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此方能看清时代的面容、倾听时代的呼吸。日常虽然简单、平凡,却是所有宏大和厚重的起点,也是其基本的组成要素,正是它们的叠加和联动,最终构筑出时代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汪曾祺的散文,或忆旧怀人,或谈吃论喝,或絮语家常,或记风土人情,看似琐屑,实则灵动舒展、情真意切,几乎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诗意和美,不可谓不厚重。

文如其人,所有的文学创作都需要有个人的气度和温度。从人到文,诗歌的格律、节奏,小说、戏剧虚构的人物和故事,都影响着作者个人面貌和性情的呈现。相反,散文以写实求真为能事,形式自由,也撤去了虚构的帷幕,因此散文中的个人和自我比诗歌更为亲切自由,比小说更为直接明快,特别是现代白话散文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相对于其他文类,散文是一种更具私人化、个性化的写作。而个性与共性是相互成全的,具有个人精神印迹的散文,往往能深刻地传递出人类共有的厚重情感。以此观之,一篇散文作品要达到厚重的境界,作者必须深入地解剖自我,在思考和表述中张扬个人的气质和胸襟,展示个人的人格与智慧,如此方可思接千载,视通古今,成就万千气象。

(摘编自王炳中《厚重散文的品相与质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找到恰当的关联点,拓展儿童文学的题材,就能实现儿童的精神成长。这种做法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B.材料一认为,新时代的中国儿童文学若要被世界读者认可,急需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风范的童年好故事。
C.材料二中的伪“厚重”作品常常篇幅失控、搭车蹭饭,且往往伴随“不及物”的高谈阔论,缺少散文的灵动和美感。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文学创作在题材方面要关注时代、要结合现实生活,从而实现文学作品的教育和教化功能。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厚重”与否不以篇幅为据,它应是既有一个独特的“我”,又要与时代声息相通。
B.言说历史、展示地域文化的散文只有立意深切、感情真挚、说理自然,才可能是“厚重”的。
C.日常蕴含着时代精神,所以作家反映时代的丰富性、复杂性就要以日常为主要写作题材。
D.散文是写实求真、形式自由的,所以它比诗歌和小说等文体更容易展现自我、表现“个性”。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以例证法论证了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以及书写“中国式童年”等新时代儿童文学最突出的特点。
B.材料二第三段用鲁迅的小品杂文,只是为了论证要写出“厚重”的散文需要有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
C.材料一第三段从读者、时代、世界三个层面分析论证,把事物放在广阔的背景中去观察,深化了理性思考,逻辑严密。
D.材料二第四段先提出分论点,接着以事理逻辑、名家言论论证观点,最后用汪曾祺的散文作为材料支撑,说服力极强。
4.材料二第二段“搭车蹭饭”和“东施效颦”两词联用,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5.请分别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如此,汲取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国天下”意识作为积极的入世精神,将个人发展的诉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基于这一道德自觉,社会成员才具有了责任担当、价值共识。

在今天,家作为基本情感纽带对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弘扬传统孝道,强化纽带和责任意识。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家国天下”意识是现代中国伦理的重要维度,它既连接传统的“修齐治平”,也连接社会、民族国家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支撑和实现“家国天下”精神的是仁爱的“生生”之德。中国人内心的“天人合德”实际指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中的相生相与,它肯定世界是交感的,自然规律和人世伦理是可以相互推演的,也是相互一致的。仁爱原则也是动态原则,原始儒家主张根据内在的“生生”之德,在矛盾的转化中主张“穷达以时”“与时偕行”。宋儒也以“生生”释“仁”,把原始儒家的“仁”范畴与《易》之“生生”相结合,使“仁”升格为表示天人合一的本体范畴,把“相生”当作自然万物蕴含的内在目的。仁爱原则也是“相 生”的凝合原则,这在伦理意识上表现为中正平和、诚实无欺、敬爱相与,虽有竞争,但在竞争中能够 冷静达观、互利互惠,实现“里仁”之美,建构互助型社会。

由此可见,儒家教化传统中的“家国天下”意识体现了传统时期的“中国智慧”。它成为“大一统”的重要思想基础与施政方针。“家国天下”意识,以其温柔敦厚的底色、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合共生的包容心,不仅能为个体生命提供精神关怀,而且有助于维系各民族的和睦共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 精神动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大力弘扬。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儒家虽已不复存在,但其入世精神仍有积极意义。
B.人们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产生了家族观念和人伦情感。
C.自然规律和人世伦理能相互推演是对“天人合德”的肯定。
D.“天人合一”的“仁”的升格体现出仁爱原则中的凝合原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逐层论证了“家国天下”传统的现代意义。
B.文章兼顾家庭伦理与公共精神,既体现辩证思考,也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C.文章将家的意义和经济收益作对比,论证家庭作为情感纽带的重要意义。
D.文章依据宋儒对原始儒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论证仁爱原则的动态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热爱祖国、追求民族统一的担当精神,来自个人发展的诉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相结合的道德自觉。
B.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以往熟人社会中以“人情纽带”维系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必然会被现代社会淘汰。
C.歌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所反映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追求,与文中的家国理念是相通的。
D.传统“家国天下”的意识已经超越其原始意义,从社会结构升华为精神结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 家园。
2020-03-21更新 | 2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为小家,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不同阶层的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百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他们为后世播撒下智慧的种子。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

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其中的核心和首要的价值标准。
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材料二认为“百家争鸣”产生于先秦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面对社会变革,不同阶层的人提出自己的主张,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和儒家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释,各自智慧超群,交融互补后,形成了登峰造极的哲理智慧,成为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
B.佛法不是产生于中国的思想,但在历史发展中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C.老子告诉我们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这其中体现出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我们今天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其思想根源是老子提出的持续性,这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雍也》)
B.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根据两则材料,先秦儒家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
2023-10-07更新 | 1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尽管审美活动不限于艺术范围,但是,艺术却是审美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而且人们平时的审美活动也多数是在艺术范围之内。我国的“艺术教育”概念至少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专业艺术教育,一个是通识艺术教育(也可以称作“普通艺术教育”)。前者是以培养艺术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按艺术门类分为音乐教育、舞蹈教育、美术教育、设计教育、戏剧教育、影视教育等专业,分门别类培养从事艺术创作、制作、表演等的人才。这类艺术教育,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也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但同时,大量的艺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为培养专门人才服务的。后者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以美育为主要目标导向,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作为美育主要途径的艺术教育指的就是这类艺术教育。这类艺术教育也需要有一些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但那是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艺术理解力服务的。因此,这两种艺术教育虽然有重合之处,但是目标不同,其特点、规律、内容和方法也相应不同。作为美育的艺术教育,就必须遵循美育的特点和规律,紧扣美育的目标,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恰恰是经混淆这两种艺术教育,而且专业艺术教育的许多做法被“移植”到作为美育的艺术教育课程中。简单地用专业艺术教育的那一套来实施普通艺术教育,效果不会很理想。

普通艺术教育在艺术专业水平方面大大低于专业艺术教育,因此,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种误区,以为只要学好了艺术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自然就可以胜任普通艺术教育的教学。事实上,即使是美术学院的教授也未必就可以不做准备直接胜任中小学的美术课教学,普通艺术教育课的任务和大学专业艺术课的目标指向是不同的。目前,绝大多数培养艺术教育师资的专业,其课程结构与一般艺术专业并无大异,只不过增加了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教学法等几门课程,而且这几门课程的教学也很不专业。我们应该承认,普通艺术教育的师资培养也是一个专业,具有其特殊性,必须让这个专业的学生掌握起码的美育知识和某一类艺术课程实施美育的具体方法。艺术教师培养是我国当前教师教育领域的一块短板,专业性不强,直接制约了普通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引起重视!

(摘编自杜卫《当前美育和艺术教育关系的若干认识问题》)

材料二:

专业书法工作者只有先具备了书法美的基本常识,才可能对全体国民进行书法美育的普及。其实,美育未必需要多么高深庞杂的知识谱系,它需要的只是美学原理和美学常识的启蒙。但很多时候,认知美学原理和美学常识又最难,也最易被忽略。

书法首先是一种视觉图式和形体美学,书法之形好比人体之形。人体之形讲究匀称之美,这是人体原始美的本质特质,不能更改。当然,一旦进入艺术创作,则是另一回事,但不管如何表现,也还是要遵循基本的自然美法则。这就好比书法中的正书体,要讲究形体上最基本的匀称和整饬(匀称和整饬不等于整齐划一),隶书尤其如此,因此,隶书创作不论如何变化,都不能脱离其整饬、庄重、浑穆、开张、恣肆、华美、渊雅的基本美学气质。但是今天很多书法家却反其道而行之,以为这样的字不能算是艺术,于是故意把笔画写歪或者写残,追求小情调、小趣味、小感觉、小格局,并竞相以此为美。书法是要求变的,但追求形体的变化和形体的残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念。前者是一种艺术创造,后者是一种不和谐的破坏。可是,今天很多书法家写篆隶楷等正书体,就喜欢以破坏美为美,以为这样就好比断臂的维纳斯。但断臂的维纳斯属于雕塑,遵循的是雕塑美学,而且属于悲剧美学。维纳斯雕塑本身不是为了追求形体的完整,而是追求一种残缺之美、悲壮之美,这是古希腊悲剧美学的精髓,但这与书法之美是两回事。书法和雕塑都是追求形体之美,人本来的形体当然是完整的,但当进入雕塑艺术创作时,则需要有变化甚至残缺。书法以汉字形体为书写依据,又必须要讲求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建立在不变基础上的,也即所有书法笔画的变化,都必须严格遵循汉字的基本美学规律,也即追求匀称和整饬的美学原理,这就是一种自然美。书法之美不能仅仅停留于自然美,但一定是建立在自然美基础上的创造美。

书法创作和审美批评是一种美学活动。要开展美学活动,则必须懂美;要懂美,则必须进行美学启蒙;要进行美学启蒙,则必须开展美育;要开展美育,则必须进行美学原理和常识的普及。如果没有美学原理和常识的根本启蒙,书法美育也将成为空谈。书法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国民有关书法美的认知,辨别书法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品格。书法美育不仅是专业书法工作者对普通大众的一种美学教育,也是专业书法工作者自身的一种美学活动。书法家只有先“自育”,才可能“育人”。

(摘编自朱中原《书法美育亟须美学原理和常识的启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是审美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人们平时的审美活动也多数在艺术范围内,因此艺术教育与美育密切相关。
B.专业艺术教育和通识艺术教育目标不同,其特点、规律、内容和方法也相应不同,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共通之处。
C.书法之形好比人体之形,讲究匀称之美、形体之变,把笔画写歪或者写残,追求小情调、小趣味同样是一种美。
D.培养国民有关书法美的认知,辨别书法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品格是书法美育的宗旨,书法家在“育人”中实现“自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设培养艺术教育师资的专业,专业地开展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教学法等几门课程,有助于普通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
B.艺术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不能用于普通艺术教育,因为普通艺术教育课的任务和大学专业艺术课的目标指向是不同的。
C.断臂的维纳斯遵循的是雕塑美学,需要有变化甚至残缺,这与书法美学有所不同,评价某一艺术要遵循其美学原理。
D.如果某人的书法创作讲究形体上最基本的匀称和整饬,严格遵循汉字的基本美学规律,可以说他的书法有了自然美。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材料二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A.对比论证B.事例论证C.引用论证D.比喻论证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普通艺术教育”下一个简要定义。
5.两则材料对“美育”的论述有何共同之处?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2-04-20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