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17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山东 高三 一模 2017-04-03 4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诗,这一只神奇的云游鸟,当它自我的头上飞过,我在飞的灵魂与它猝然相遇。难以言状的是我那份惊喜,如同两颗流星,在(幽寂/幽邃)的高空,擦肩而过,闪烁出两个永生时间中的一点微光。在那片刻,我的灵魂如同水波,在一瞬间近了水莲。虽只是一刹那,但是,美整个统治了我。

有时候,A,(凝望/张望)着远山上的片云,我似看到了诗神的面影,我匆匆拿出手册,捏起笔管,但一转眼,宛如一片倏忽的流云,诗的影子只成了回忆,多么恼人的挑逗!我真不知如何才使那凌波微步的诗神,在我粗糙的纸上,留下清浅的足印;如何把这比游丝更剽缈的意象,凝成有形的诗句;如何把握住它无穷的美,嵌进有限的几行墨迹;如何自那(苍茫/迷茫)的深渊,B。我常自嗟叹是个低能的乐师,琴动,应和不上诗神的轻歌!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偎(wēi)     剽缈
B.弦(xuán)   闪烁
C.颤(zhàn)   猝然
D.和(hè)       倏忽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幽寂     凝望     苍茫B.幽邃     凝望     迷茫
C.幽邃     张望     迷茫D.幽寂     张望     苍茫
3.在文中AB两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欣赏着湖面秋苇俯仰的画面          ②欣赏着俯仰湖面的秋苇
③将那沉落的明珠打捞出                 ④打捞出那沉落的明珠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17-03-16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2017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易辙
B.丁酉新春,听到首都博物馆举办“金鸡唱晓”等系列文化展的消息,不少中学生闻鸡起舞,前往参观体验。
C.在历史潮流面前,台湾当局尤需认清大势,承认“九二共识”,承认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的原则,不要再自怨自艾
D.“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予“墨子号”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站在世界的最前排与宇宙对话”的评价恰如其分,响遏行云
2017-03-16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2017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春晚过后,随着新版相声《虎口遐想》的播放,引起了人们对讽刺网红、讽刺贪腐及寓“刺”于乐的深思。
B.正确履行职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已是大势所趋,《监督条例》明令禁止打击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等行政不作为行为。
C.在因边界隔离墙问题“吵翻”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墨西哥总统培尼亚进行了电话交谈,双方同意暂不在公开场合提及隔离墙问题。
D.中国领导人不仅以实际行动维护开放世界,捍卫人类命运共同体,更为逆全球化危机开出药方、指明病灶。
2017-03-16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2017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伊秉绶的空间思考

有清以来,书坛名家辈出,高手如林,伊秉绶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古穆的格调构成了清代隶书成就的最高峰,留下了“书如佳酒不宜甜”的书史名言,其艺术底蕴是极其深邃的。

伊秉绶出生于书香门第,喜绘画,工四体,其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为时人瞩目。其隶书成就最高,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少年即喜爱三代两汉文字,朝夕临摹碑碣,曾拜书法大师刘石庵为师,深得其惠。

于隶书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探索,最后在五十岁左右找到了适合自我个性的书路——方正雄伟的风格。所以其书风中以《张迁》《衡方》《裴岑》诸碑的成分为多。他根据上下左右的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随机应变地将字形处理成或扁平、或竖直、或正方,使其寻找到最佳的造型空间,造成意想不到的自然妙趣。

发掘空间架构的奥妙是伊秉绶成功的基点。他善于发现字之本形可变的因素,然后加以大胆的变形。其隶书风格的基本特点是横平竖直、方正宽博、雄伟庄严,但又奇巧灵秀,具有强烈的表现意识和大胆奇特的艺术想象力。他的书法不只在向同时和后世的书家们彰示着书法艺术的构成潜能,而且会唤起今世书家对书法作为现代艺术的表现意识的觉醒。他对唐以来空间构架与节奏同步的成功进行思考后,大胆舍弃了线条的节律(相对于前人),以单一的空间架构作为主攻的目标,对书法艺术构成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在他的书法里线条显得麻木不仁,非常迟钝,没有点画撇捺的变化,是一种绝对的平正的隶书格调,但这一点又有别于金农对线条的全破坏。他有意削弱线条的节奏——顿挫提按的弹性,而准确地捕捉住中锋美的线条本质,加大了线条的立体感和力量感,真正使人感到“古穆雄强”的书法风范。他似乎不在乎别人的献媚与讨好,而是我行我素,天马行空,他像一个忠厚老成但不懦弱的托孤老臣,正襟危坐,不动声色,但一切事态变化都已尽收眼底。正如熊秉明所说:“他写大字雄伟厚重,笔画往往跃出格子,侵入边缘留白,发出一种威临观者,震慑观者的气魄。文字内容和书法形式打锤为一体,是道德令句,是棒喝,仿佛是摩西捧出来的戒律碣,这和过去唐代的醉狂派、宋代的抒情派、明代的宁丑派都是不同的。”

据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伊秉绶的执笔方法是从刘墉处学得,“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中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睛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我们仔细体会伊秉绶独特的书法风格当与其执笔用笔的方法有相当的关系。他以龙晴之法作书,笔杆常常斜向左前方,用笔取逆涩之势,而且写字速度甚缓,因而书作极富金石意趣,耐人寻味。

伊秉绶的书法精彩过人,让人叹为观止,但是他留下的书论却极少,我们只能从片言寸语中去寻找他的创作轨迹,他将自己一生的艺术经验集结为三十二个字:“方正、奇肆、姿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意拙。”这是极富见地的。

6.下列关于伊秉绶的空间思考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伊秉绶根据上下左右的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寻找到最佳的造型空间,随心所欲地将字形处理成或扁平,或竖直,或正方。
B.伊秉绶善于发现字之本形可变的因素,加以大胆的变形,发掘空间架构的奥妙,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C.伊秉绶对唐代空间构架与节奏同步的成功进行思考后,对书法艺术构成有了独特的理解,舍弃了线条的节律。
D.伊秉绶的书法有意削弱线条的节奏,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平正的隶书格调,但这一点又有别于金农对线条的全破坏。
7.关于伊秉绶的书法,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清以来,伊秉绶算是书坛中的佼佼者,他的书法艺术底蕴是深邃的,以古穆的格调构成了清代隶书成就的最高峰。
B.他的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而且他也是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
C.他喜爱三代两汉文字,曾拜书法大师刘石庵为师,经过长时间对隶书的学习与探索,找到了适合自我个性的书路。
D.他的隶书书法不是在向书家们彰示着书法艺术的构成潜能,而是唤起今世书家对书法表现意识的觉醒。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秉明评价伊秉绶写大字雄伟厚重,有一种震慑观者的气魄,文字内容和书法形式打锤为一体,是道德令句,是棒喝。
B.伊秉绶书法非常精彩,让人叹为观止,但是因为他留下的书论极少,使我们不易寻找他的创作轨迹。
C.伊秉绶执笔时,置管于大指、食指、中指之尖,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其执笔之法和书法风格都是从刘墉处学得。
D.伊秉绶书作极富金石意趣,耐人寻味,是由于他用龙睛之法作书,用笔取逆涩之势,而且写字速度甚缓。
2017-03-16更新 | 74次组卷 | 3卷引用:2017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四、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齐田单卒败燕军。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乐毅使人献书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选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先王过举,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 “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于甲兵,习于战攻。王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使人献书燕王曰          报:答复
B.于甲兵                              闲:同“娴”,熟悉
C.之乎宾客之中                    擢:奖赏
D.毁辱之非                           离:同“罹”,遭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故不敢辞说             ②窃大王不取也
B.①不禄私其亲             勇气闻于诸侯
C.①王欲伐之                 ②以所为,求若所欲
D.①而立之群臣之上       ②相与枕藉舟中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B.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C.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D.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又称《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B.燕惠王继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怀疑乐毅,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作大将,在这种情况下,乐毅逃到了赵国。
C.乐毅认为古代的君子,在交往中决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即使含冤离开本国,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
D.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信主要称赞燕昭王的好处,这实际上委婉地表达了对燕惠王的不满。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
(2)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2017-03-16更新 | 111次组卷 | 4卷引用:2017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五、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14.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野鹤

朱之蕃

劲翮凌风掠远游,一声清唳九霄闻。

注顶丹成迎日彩,昂身玉立出鸡群。


(1)“一声清唳九霄闻”表现了野鹤怎样的特点?     
(2)同是写野鹤,“劲翮凌风掠远游”和“昂身玉立出鸡群”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2020-10-16更新 | 94次组卷 | 3卷引用:2017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