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聊城市2018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二模 2018-04-26 57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易》中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仰观与俯察代表了中华民族祖先观察世界的方式,并由此演绎衍生出了中华文明的一系列特质。
       中国温润的地理气候条件,养成了眷恋历史过往、相信周而复始的民族性格。春种秋收、花开花谢,自然景物中浸透了宇宙运行的规则,也注入了微妙的情感。
       中国人的宗教精神,以礼乐文明的方式部分保存。中国人认为世界和人类不是被造物主创造出来的.而是本然自生的有机过程,宇宙的各个部分都从属于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都参与到生命过程的相互作用之中。西方学者牟复礼评价说:这是个天才卓颖的观念,比其他宗教和神话更接近现代物理学的观点。英国人李约瑟穷尽一生的时间,要为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还原和正名,以保存人类科技探索中的火种。这一切,皆因为我们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
       仰观与俯察,是艺术、情感、感性的视角。“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体认身在其中的地球脉动,而非将自身置于物外横加干涉,身与物化之后才能神与物游。世界不是用来征服的对象,而是与我平等的主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没有物我两分和高下之别,万物众生都是平等,仪态万方才能自然,万象纷呈,道通有无。在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的今天,中国文化保存着一份上古天真和灵性。
       在古人的视野中,生老病死、爱恨情仇,不过是造化循环中的一瞬。消弭了分别之心的
大我,才能不忧不喜不惑不惧,坦荡屹立于天地之间,将德行、事业和声名留给身后世界,而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世,被提炼到至高境界的精神则进入历史,化作永恒。在或为实在或为虚空的世界,圣贤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于无意义之处充实意义。
       农耕文明产生了对于天地自然的敬畏,由此带来对安定和平外部环境的向往。投射到社会层面,尚和合,慕仁义,替天行道,扶危济困,拒绝分离和战乱。中国社会从来不是原子化个体的简单排列,而是深度融合乃至化合的有机整体。每个人同周围的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体的充分发展不是彻底斩断已有的联系,而是规范、引导、影响、塑造这些联系,立己达人,修身成德之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回馈社会中完成人生的修行。
       中国人推崇自然法则下的秩序,认为万物运行自有其道理,最高境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整个世界都要各归其位、各行其道,礼仪就是世界规律的反映。由此不到危急存亡的关头,中国人都是在俯仰之间笑看风云。
       仰观与俯察,凝结着中华文明的美丽精神。在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情景合一的体悟过程中,尘世之人的灵魂精神在生活世界自然跃升,完成了从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道德境界,最终到达天地境界的内在超越。

       (摘编自《仰观与俯察天地即人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居住地地理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中华民族眷恋历史过往、相信周而复始、赋予自然景物以微妙的情感的特质,都体现了这一点。
B.中国文化至今保存着上古的天真和灵性,推崇众生平等,万象纷呈,道通有无。在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的今天,更加彰显其宝贵性。
C.敬畏天地自然,向往安定和平,尚和合,慕仁义,替天行道.扶危济困,拒绝分离和战乱是农耕文明社会的显著特征。
D.中国社会从来不是原子化个体的简单排列,在以融合为特点的社会状态下,个体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祖先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仰观与俯察,并由此演绎衍生出了中华文明的一系列特质。
B.仰观与俯察足中国人观察自然万物的艺术、情感、感性的视角,以物我相融和众生平等的态度来看待世界。
C.中国人在自然法则秩序下,以有序的礼仪反映世界各归其位、各行其道的运行规律,形成了在俯仰之问笑看风云的常态。
D.仰观与俯察凝结着中华文明的美丽精神,使尘世之人的灵魂精神完成了从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乃至天地境界的超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宗教不认为世界和人类是被造物主创造出来的,而是本然自生的有机过程,礼乐文明能够体现其某些精神。
B.中华民族很早就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因此诸如牟复礼、李约瑟等西方学者对中华文明的成就高度认可。
C.在中国古人看来,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太过短暂,没有意义,将德行、事业和声名留给身后世界,才有存在的价值。
D.中国社会一向是深度融合乃至化合的有机整体,个体的发展应该是修身成德之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回馈社会。
2018-04-2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18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符浩勇

铁路通了,火车叫了,筑路工又要转场了。王山忽然想到,应该去看看黄草崖。

黄草崖在西南边陲,山势陡峭,原本没有什么名气,却随着隧道开凿,扬名天下。

雨后的山野,一片朦胧;远方,如黛的群山,更显出深邃和险峻。

王山坐在轮椅上,支开推车人,面对黄草崖隧道里深深远去的铁轨,心海泛潮……

一年前,他作为工程技术专家率领勘探队查看地形,就发现此处地形结构复杂,打通隧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果不其然,在半年前深入掘进中,就遇上了钻挖隧道最忌讳的断层。由于石质偏软,漏水涌泥,各种凶险情况层出不穷。在一次高难度引爆软脆围岩时,他当仁不让,亲临现场操作,却被意外的塌方压残了双腿。

昨天,通车的庆典刚刚开过,洞口边,还残留着燃放鞭炮的纸屑以及装过鲜花的草篓。他听说,筑路工忘情地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他们呐喊、欢呼、拥抱,汗珠和泪水在每个人的脸上流下,喜悦和哭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大山里和蔚蓝的天空中回响……

忽然,一个小男孩童稚的声音冲进他的耳膜:“妈,那叔叔怎么坐那种车?”

“那是叔叔的腿不能走路。”

“他为什么不能走路?”

“叔叔的腿伤残了。”

“那是怎么伤的?”

不知什么时候,路边不远处泊了一辆色泽光亮的奔驰轿车。他循着传过来的声音转过身去,看见一位打扮时尚、颇具姿色的少妇正与一个瘦弱的小男孩比画着交谈。小男孩满脸稚气,阳光打在他脸上,像一个可爱的小天使。

“是为了山野里响起第一声火车穿行的笛声,是为了大山回响阳光一般灿烂的笑声,为了你还有你妈妈……就是凿挖隧道,引爆软脆围岩而伤残的……”王山在心里大声回答。

“那是叔叔小时候……不听他妈妈的话,像张阿姨家的小毛,乱闯马路,给车撞的﹣﹣”少妇故作嗔怪地回答了小男孩的问话。

看见小男孩一脸的惊慌,王山的心一下子沉入了谷底。他在心里大声地叫冤:我没有不听妈妈的话,我没有乱闯过马路。

王山小时候生活在寂寞的大山里,家里十分穷苦,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是他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他之所以报考桥梁工程,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山里人的命运。

他的假腿不能使劲地跺地了,幸存的手攥成了一团。他向着少妇盯了一眼,少妇没有注意,挪到车边打电话去了。小男孩怯生生地走了过来,他这才松开了拳头。

小男孩问:“叔叔,你的腿不能走路?”

他没有回答,一脸茫然。

小男孩又问:“你的腿不是还好吗?”

他只轻轻一声:“那是假的。”

“小时候,你怎么不好好听妈妈的话呢?……”小男孩满脸遗憾。

他的鼻子一酸:“哦,不……”

“小圆,走,我们走……”少妇打完手机,向小男孩招手。

小男孩清朗地应了一声:“哎一”就蹦蹦跳跳地走了。

倏然,王山的双眸模糊了。

黑暗的隧道无言地伸向远方。洞口边,鞭炮响过了,留下的是碎纸屑;鲜花谢去了,遗落的是空空的草篓……

(选自2018年3期《小说选刊》,有改动)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一个小小误会,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世态人情,举重若轻,发人深思。
B.小说情节曲折,环环相扣。犹如一出戏剧,尺水兴波,展现了“王山”和“少妇”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C.小说中“他听说他们呐喊、欢呼、拥抱”和接下来“他在心里大声’回答”,貌似平淡的叙述,其实是在为下文做必要的蓄势和铺垫。
D.面对小孩的询问,王山“没有回答,一脸茫然。”反映了王山此时内心痛苦万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并不是因生气而不愿理睬。
5.小说两次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请结合文本分别分析其作用。
6.你认为小说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能人造就一个企业。“老干妈”的成功其实就是陶华碧的成功。这位早年丧夫的女强人迫于生计抛家离子去南方打工,为了省钱,只能用自己提前做好的辣椒酱就着米饭一块儿下咽,由此让“老干妈”这个品牌在日后呱呱坠地。陶华碧租用当地村委会两间房子办起“老干妈”加工厂时已年过半百,但岁月似乎并未冲淡“女强人”创业的勇气与胆识。为了拓展市场,陶华碧起初用手提篮装起辣椒酱走街串巷地来回叫卖。时至今日,为保持灵敏的味觉和嗅觉,陶华碧坚持不喝茶,不喝饮料。

陶华碧格外倔犟与较真。过去20多年间,“老干妈”从未拖欠一分钱税收,贵阳南明区一次纳税大户评选大会上,税务部门少算了30万,将第一纳税大户“老干妈”弄到了第二。陶华碧对此不依不饶,不仅拒绝了税务部门颁发的奖品奖金,而且要相关领导在大会上公开给个说法才作罢。

陶华碧曾喊出了一句口号:“要把老干妈卖到外国去,赚外国人的钱。”如今“老干妈”远销到欧盟、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45个国家和地区。彭博社报道,一瓶280克老干妈辣酱,美国亚马逊卖9美元;而在奢侈品折扣网站Gilt.“老干妈”被誉为全球顶级辣酱,售价接近12美元。当然,令“老干妈”最为骄傲的是,以“零缺陷”顺利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常规检查,成为贵州首家通过FDA检查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

迄今,无论平面纸媒体还是电视网络空间,人们完全看不到“老干妈”的广告身影,但这瓶神一样的辣酱却以别样的销售路径铺展牢牢控制着市场,个中秘诀无非是“老干妈”一直行走在营销的原点,依托强有力的产品元素力量而存在,并为消费者提供极致的用户体验。而且这种凝聚到产品本身的过硬功夫,也让低门槛、易模仿的佐餐酱品有了门槛,追随者只能望洋兴叹。

食品之争,最重要的是口味之争,口味之争首先是抢占最普世的口味。“老干妈”的销量冠军产品风味豆豉热销多年,至今无一家产品能与其抗衡,其中奥妙就在于豆豉是发酵产品,属于复合口味,而“老干妈”很好地平衡了辣和香,恰到好处地满足了人们对这类特有口感的需求,并让最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更厉害的是,“老干妈”卖了这么多年,无论什么时候买,去哪里买,味道都始终如一,这种高度稳定的品质就成了一般企业难以企及的竞争力。

上游原材料是决定产品质量最关键的因素。“老干妈”所用辣椒原料主产地在遵义,它要求当地供应辣椒全部剪蒂,且一只只剪,这样拣剪过的辣椒,再分装,就没有杂质了。不仅如此,只要辣椒供应户出了一次质量差错,“老干妈”就坚决切断与他们的合作关系。目前,“老干妈”与遵义当地联合建立了无公害干辣椒基地和绿色产品原材料基地,搭建了一条“企业十基地十农户”的农业产业链,老干妈90%以上的原料都来源于这一自产基地。


中低端人群是“老干妈”的目标客户,与此相应的就是低价策略。然而,低价不等于低质。一直以来,行业有人质疑“老干妈”包装土气,可就是从这个“土”字身上,“老干妈”挖掘出了对消费者的利益点:一分价钱一分货。包装便宜,那就意味着消费者花钱买到的实惠更多,而省下来的可都是真材实料的辣酱。也正是如此,多年来“老干妈”从未更换包装和瓶贴,而这种标识已固化为最深入消费者内心的品牌符号,甚至成为这一品类的标符。
在市场前端,“老干妈”与经销商之间也已形成了非常特殊的关系:“老干妈”不欠经销商一分钱,经销商也不能拖欠“老干妈”半毛利。因此,与很多快消品企业都在尽力将货物压在经销商手里完全不同,“老干妈”的经销商必须先打款,才能拿到货,甚至要到在打第二批货款时,才能拿到第一批货,而且“老干妈”不接受任何经销商退货。

“老干妈”如此厚实而坚定的市场底气,就是因为将产品做成了硬通货!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干妈”现在取得的巨大成功,是从陶华碧用手提篮装着辣椒酱走街串巷辛苦叫卖、一点一滴地拓展市场起步的。
B.陶华碧性格倔强较真,不甘人后,认真履行纳税义务,坚决要求税务部门把“老干妈”评为贵阳南明区第一纳税大户。
C.“老干妈”产品的高质量是兑现陶华碧“要把老干妈卖到外国去,赚外国人的钱”的口号的根本保证。
D.在眼球经济、广告效应泛滥的今天,“老干妈”成功的经营模式却很好地诠释了“酒香不怕巷子深”。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陶华碧在艰苦生活中创制了独特的辣椒酱,年过半百创业对辣椒酱进行工业化生产,其勇气和胆识令人钦佩。
B.“老干妈”风味豆豉很好地平衡了辣和香,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大多数人各种口感的需求,为最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
C.“老干妈”从来不打广告,它过硬的质量让本来低门槛、易模仿的佐餐酱品有了高门槛,将其他厂家挡在市场之外。
D.虽然“老干妈”产品定位于中低端人群,采取低价策略,但是过硬的品质,使其获得了“全球顶级辣酱”的美誉。
E.文中写“老干妈”要求经销商先打款,后拿货,并且不接受任何退货,体现出“老干妈”对产品质量的自信,但也增加了经销商的风险。
9.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出“老干妈”长盛不衰的原因有哪些?
2018-04-2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18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举谣言,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辞官去。后牢修诬言构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狱吏谓曰:“凡坐系皆祭皋陶。”滂曰:“皋陶贤者,古之直臣。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众人由此亦止。狱吏将加掠拷,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格,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辨诘。滂乃慷慨仰天曰:“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甫愍然为之改容,乃得并解桎梏。事释,遂遁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①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B.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7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C.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D.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印绶指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常用印绶来代指官职。
B.谣言指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汉代,朝臣为了解民风民意,而搜集民间谣、谚等返奏朝廷.谓之“举谣言”。
C.夷齐指战国的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因遵守礼义、推让王位受到后人的赞赏,后隐居于首阳山,并为周朝守节而死,被称为义士。
D.传舍原指贵族供门客食宿的地方,按门客才能地位高低分为代舍、幸舍、传舍三种。后泛指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执法为公,嫉恶如仇。面对众多权豪作奸犯科,他不惜身命进行弹劾,可惜时局混乱,无奈辞官。
B.范滂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当他被人诬陷入狱,拒绝祭拜狱神皋陶,认为皋陶正直,不会因是否祭拜而改变现状。
C.范滂宅心仁厚,体贴他人。被关押在黄门北寺狱中时,因同牢房中的人大多患病,他便与同乡袁忠主动争先受刑,接受审问。
D.范滂高风亮节,勇于承担。吴导奉诏抓捕他,不忍下手,他却主动投案自首,吴导劝其逃亡,被他严词拒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
(2)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次韵裴仲谋同年

黄庭坚

交盖春风汝水边,客床相对卧僧毡。

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皆少年。

白发齐生如有种,青山好去坐无钱。

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

【注释】①裴仲谋:名纶,黄庭坚友人,时为舞阳(今河南舞阳)县尉。②叶(shè):县名,黄庭坚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被任命为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叶县)县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从题目可以看出,与诗人同岁的好友裴仲谋先寄赠他一首诗,他又依照原韵、原字相和了这一首诗。
B.首句诗人回忆了过去与朋友在春天的汝水河畔相会的情景,运用“交盖”的典故,不露痕迹,意蕴丰厚。
C.第二句写诗人曾经与朋友在僧舍中对榻而卧,倾心交谈,与上一句一气贯通,表现了二人的深情厚谊。
D.颔联写出了二人居官之地相距很近,又同样年轻,可以时常通问。“贱子”与“公”一谦一敬,更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看重。
E.颈联宕开一笔,抒发了自己白发已生,倦于宦情,只能坐赏青山,却无钱辞官回乡的无奈心情。
15.尾联的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2018-09-07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18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历史影射现实,表达国家耻辱随着时光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写后人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重蹈覆辙,让人痛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4-2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18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