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一 阶段练习 2019-02-14 45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社会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出行者常常三年五载不得回归,甚至在出行中出现问题,因而中国古代人特别重视离别,对离别有一种特殊的感受。三年五载乃至更长时间的离别,不知中间会发生多少故事,会有多少凶险,于是,一种祭祀路神、祈求平安的仪式出现了,这就是路祭,古人称之为“祖”或“道”,或“祖饯”。

祖饯活动的形成,据东汉崔寔记载,与黄帝之子有关。《文选》李善注:“崔寔《四民月令》曰:“祖,道神也。黄帝之子,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祭祀路神的仪式是比较复杂的。第一步是“委土为山”,第二步“伏牲其上”,第三步“酒脯祈告”,最后“乘车躐之”。这四步的意思分别是:面对障碍,供奉牲醴、祷告平安、毁掉障碍。祭祀的目的在于对前行路途上的障碍进行清扫,祈求行人的平安。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社会最初的送行侧重于“祖道”,也就是祭祀路神。在这一活动中供奉牲醴也即“酒脯祈告”是必备的重要形式。“酒脯祈告”活动之后,释酒祭路,饮酒壮行。在这一活动中,出行者成为祖道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而对出行者的关切也就成为祖道活动中的重要内容,由此,引发了祖道活动中的另一功能:饯送。

《诗经》中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祖饯诗,应推《邶风》中的《泉水》。这首诗为饯别而作,其内容侧重于“祖”,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祖饯”诗含义并不完全相同。那时的人们,纵使言“饯”,也重在“祖”的意义。毛传在《泉水》篇的传文中说:“祖而舍鲅,饮酒于其侧曰饯,重始有事于道也。”元人许谦在《诗集传名物抄》卷二中对《邶风·泉水》进行疏解,解释魏晋之前的人在进行祖道活动时的心态:“鲅,谓祭道路之神。鲅,本山行之名。道路有险阻,故封土为山象,伏牲其上。天子用犬,诸侯羊,卿大夫酒脯。既祭,处者于是饯之,饮于其侧,礼毕,乘车轹之而去,喻无险难也。”可见,祖道的意义确实重在“祖”。

虽然重在‘祖”,但确实也含有浓重的“饯”意。在这样的活动中,酒精的力量会给人的情绪带来一定的反应,而出行又是如此重要的活动,对于未来的未卜就可能在酒精的力量下引发激动情绪,渐渐地,话别、伤离、不舍、激励等等情绪逐渐注入祖道活动中,于是,祖道的内容渐渐丰富起来。

周秦以来,离别时送人以言,作为一种“仁人”“君子”的表现,是得到人们的认可的。久而久之,这种临别赠人以言就形成了一种规范或曰传统。当临别“赠人以言”以“作诵”“作颂”的形式出现之时,饯送诗歌便随之产生。《诗经·大雅·崧高》中有“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便是对临别以诵诗形式“赠人以言”的情形的精确记述,而《诗经·大雅·杰民》的“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则是对诵诗艺术性的评判,是对“作诵”所起的安慰行人价值的肯定。临别“作诵”可以称为中国古代饯送诗歌的滥觞。

(摘自吴《古代送别诗的成长历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人重视离别,是因为当时社会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出行之人三五年不能回归,甚至在出行中会发生许多故事,许多凶险。
B.据东汉崔寔记载,“黄帝之子,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可见,祖饯活动的仪式与黄帝之子有关。
C.从祭祀的目的“清扫路途上的障碍,祈求行人的平安”而言,古代最初的送行侧重的并不是离别的感伤,而是祭祀路神。
D.饯送诗歌是随着“作诵” “作颂”之类的形式出现而产生的,《诗经》中就有诗歌对此种“赠人以言”的情形做了精确记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出行存在众多凶险和意外,因此出现路祭。路祭是一种祭祀路神,祈求平安的仪式,它又被称之为 “祖”“道”“祖饯”。
B.祖道活动的第一个功能是祭祀,第二个功能是饯送,这两个功能虽不能并驾齐驱,但是却和谐地统一在祖道活动中。
C.中国古代饯送诗歌的滥觞是从最早的路祭活动发展而来的临别“作诵”,也就是周秦以来的“临别时送人以言”。
D.《诗经·邶风·泉水》一诗是《诗经》中具有完整意义的祖饯诗,它和南北朝时期的祖饯诗相比,更多地注重“祖”的意义,相对而言,南北朝时期的祖饯诗则更多的注重“饯”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祀路神的仪式并不简单随意,“委土为山”“伏牲其上”,“酒脯祈告”,“乘车躐之”这几个步骤,都有固定的顺序。
B.供奉牲醴是祖道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酒脯祈告’之后,还要释酒祭路,饮酒壮行,在活动中,出行者成为必不可少的角色。
C.祖道活动内容的丰富离不开酒。酒精的力量会给人的情绪带来一定的反应,话别、伤离、不舍、激励等等情绪随着酒逐渐注入祖道活动中。
D.从《诗经》中可以看出,周秦时期的离别时送人以言的做法,作为一种“仁人”“君子”的表现,得到了普遍认可,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规范或曰传统。
2019-02-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残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 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脚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伴;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太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刺刺”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子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入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项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0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4.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
5.作者说自己以前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为什么那次在宏村,作者却被残荷吸引?请阅读文章第②③自然段并结合文意回答。
6.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
2019-02-1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八创。

轲自知事不,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            币:钱币
B.使使以大王               闻:让……知道
C.轲自知事不               就:成功
D.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遭受
8.下列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王环柱走。                         ②图穷匕首见。
③而乃手共搏之                         ④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9.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嘉为先言于秦王
B.以其无礼于晋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使毕使于前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战国策》又称《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
C.“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较少使用。这样的词还有“公”“子”“君”等。
D.“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和路神,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2019-02-1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小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也。矩襁褓而,及长好学,颇爱文藻,有智数。高祖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以母忧去职。及受禅,给事郎,奏舍人事。炀帝即位,营建东都,矩职修府省,九旬而就。时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帝令矩掌其事。矩知帝方勤远略,诸商胡至者,矩诱令言其国俗山川险易。撰《西域图记》三卷,入朝奏之。帝大悦,赐物五百段,每日引矩至御坐,亲问西方之事。矩盛言胡中多诸宝物,吐谷浑易可并吞。帝由是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民部侍郎,未视事,迁黄门侍郎。帝复令矩往张掖,引致西蕃,至者十余国。大业三年,帝有事于恒岳,咸来助祭。帝将巡河右,复令矩往敦煌。矩遣使说高昌王麹伯雅等,啖以厚利,导使入朝。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骑乘填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帝见而大悦。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帝谓矩有绥怀之略,位银青光禄大夫。矩素勤谨,未尝忤物,又见天下方乱,恐为身祸,其待遇人,多过其所望,故虽至厮役,皆得其欢心。宇文化及僭帝位,以矩为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封蔡国公,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及宇文氏败,为窦建德所获,以矩隋代旧臣,遇之甚厚。建德败于武牢。群帅未知所属,曹旦长史李公淹、大唐使人魏征等说旦及齐善行令归顺。旦等从之,乃令矩与徵、公淹领旦及八玺,举山东之地归于大唐。

(选自《隋书·裴矩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
B.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
C.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
D.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孤”,既有幼年丧父的意思,又有父母双亡的意思,文中指父母双亡。
B.“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位宫廷的近侍,官职与“郎中”一致。
C.“河右”,古代泛指黄河以西的地区,相当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一带。
D.“迁”指官职调动,“右迁”表升职,“左迁”表降职,文中“迁”与下文的“转”“进”意思一致。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精通西域事务。高祖时,西域各少数民族,多与中原互通商贸,皇帝命令裴矩经营管理四方少数民族的一切事物,裴矩都能出色完成。
B.裴矩富有智谋。裴矩知道皇帝在谋划西域事务,就诱使来张掖的胡人讲述他们国家的风俗民情、山河地理,并撰写《西域图记》进献给朝廷。
C.裴矩勤勉谨慎。当时天下正大乱,裴矩怕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便极力善待他人,即使是干杂事的下人,他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
D.裴矩历仕多朝。隋高祖时他任给事郎,隋炀帝时任黄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宇文化及时被封为蔡国公,后又归顺大唐。
1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矩遣使说高昌王麹伯雅等,啖以厚利,导使入朝。
(2)及宇文氏败,为窦建德所获,以矩隋代旧臣,遇之甚厚。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步出城东门

(汉)无名氏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注],高飞还故乡。

【注】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具有一种近于民歌的素朴风格,很耐人寻味。话不在多,意不在巧;平平淡淡地说来,却如一曲纯净的旋律,一往情深。
B.开头两句写主体人物的活动,交代了抒情主人公的立足点和遥望的方向,为下文抒发思想情感作铺垫。
C.“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自己的朋友分明前日沿此路而去,今日却说河水无梁可渡,暗含对世事不如人意的感慨。
D.在风雪中送别友人归去,诗中此处通过实写友人离去的场景,渲染凄伤的氛围,衬托出抒情主人公不能和友人一样回返故乡的自伤自怜之意。
16.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请联系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适中(0.6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 中,词人面对大千世界,在感叹宇宙的广阔之后,慷慨激昂,又发出了这样的追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沁园春·长沙》)
(2)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离骚》中作者用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
(4)《荆轲刺秦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借自然环境表现诀别时慷慨悲壮之情,渲染了一种极其悲壮的气氛。
(5)《诗经•氓》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019-02-1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_______”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心智的渺小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________,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________,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__________,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承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B.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感官的有限与我们渺小的心智无福感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C.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D.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我们有限的感官无福接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应接不暇   无所适从   惊魂甫定   高山仰止
B.摩肩接踵   无所适从   惊魂不定   仰之弥高
C.目不暇接   手足无措   惊魂甫定   仰之弥高
D.目不暇接   手足无措   惊魂不定   高山仰止
2019-02-1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0.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个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春节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2090次组卷 | 79卷引用:2013-2014学年河南永城实验高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春节期间,在新海市工作的小张收到了二叔在新海市读大学的儿子带来的土特产,他很高兴,给二叔写了一封信,但其中有5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二叔您对我的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非常感谢您。至于为您的令郎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鼎力相助,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您肯定会感到惊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命题作文 | 适中(0.65)
22. 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2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作家作品
2
阅读与鉴赏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政论文
4-60.4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其他散文
二、文言文阅读
7-100.65刘向(约前77-前6)  《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11-140.65魏征等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其他东汉作家  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6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00.65对联语言表达
210.65简明、连贯语言表达
六、作文
220.65责任 担当  生活体验  人生感悟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