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18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1
全国 高一 单元测试 2019-03-01 26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小说与史传都是叙事散文,都同样有人物,有情节,有主题,都同样有作者概述和场景描写,它们的区别何在?司马迁的《史记》,抽出一个片断来,例如《鸿门宴》,那场景描写有行动有对话有细节,性格栩栩如生,可以说与小说没有分别。但是,尽管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却是史传而不是小说。根据就在它是据实而写。古代小说,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其人物和情节也许是有一些历史依据的,但作者不过是借它们来抒发自己的胸臆,创作中不免要对原来的事实加以选择,加以强调,加以重组,加以虚构补充,总体上是作者主观想像的产物,本质是虚幻的,因此它是小说而不是史传。明代谢肇淛说:“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五杂俎》卷十五)清初丁耀亢则进一步指出小说的价值与史传的价值不同,“小说始于唐宋,广于元,其体不一。田夫野老能与经史并传者,大抵皆情之所留也”(《续金瓶梅集序》)。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是“史贵于文”,小说因其虚妄无稽而长期遭到轻贱,谢肇和丁耀亢理直气壮地宣称小说就是虚妄无稽,阐明小说的价值不系于“实”,而系于“情”,从而明辨了小说的文学品格。史传说真话,小说讲假话,真和假,这就是史传和小说的区别所在。

白话小说与史传的区别很明显,问题在文言小说系统。纵向来看,唐代以前比较好办,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小说。古代史志和书目文献指称的那个时期的“小说”是别有所指的,并非文学意义的小说。东汉桓谭和班固在处理古代文献的时候,把那些实录性质的丛残小语统称为“小说”。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的兴盛自有它的社会文化原因,但在文体上是承袭“小说家”,并且成为唐前“古小说”的主要部分。以实录和短小为特征的“古小说”充其量只是中国小说的史前形态。进入唐代,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唐代传奇不避讳虚构,驰骋想像进行铺叙描写,实录的原则放弃了,短小的格局打破了,它标志小说文体的诞生。传奇小说的存在,使得“古小说”发生了分化。一支紧跟着史传走,这就是野史笔记。野史笔记重在摭拾史料,其中既有叙事文,也有说明文和论说文,内容正如明代胡应麟所归纳的有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以后四类为主体的即是野史笔记;另一支在史传和传奇小说之间摇摆,它标榜实录,篇幅也短小,但比较偏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因而文学色彩比较浓厚,这就是笔记小说。虚与实孰多孰少,对它很难作计量性判断。历史学宽容一点,可以把它纳入自己的范畴,而小说扩大一点,也应该确认笔记小说为小说家族的一员。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体丛书·小说》,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小说是叙事散文,有人物、情节、主题三大要素,也有作者概述和场景描写,这与史传一样。
B.中国古代演义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是有历史依据的,但总体上还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本质是虚幻的。
C.中国古代小说具有虚妄无稽的特点,因而在“史贵于文”的中国古代,小说长期以来都遭受到不小的非议。
D.实录与短小是唐代以前中国古代小说的两大特征,比如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就属于这一类。
2.下列各项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史传与小说明显的区别在于真和假,即史传是据实而写,说的是真话,而小说总体上是作者虚构的,讲的是假话。
B.丁耀亢认为,小说文体是从唐宋开始的,在元代广泛流传,百姓把小说与经史并传的原因是为小说的“情”所动。
C.唐代以前的“小说”并非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而是具有实录性质、篇幅短小的丛残小语,是中国小说的史前形态。
D.野史笔记重在纪实,在文体上包括叙事文、说明文和论说文,主要分为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由于小说与史传都属于叙事散文,因而小说《十面埋伏》中塑造的项羽形象与《史记》中记录的项羽形象是一样的。
B.唐代以前的“小说”被称为“古小说”,“古小说”不是真正的小说文体,唐代以后,“古小说”发展成野史笔记。
C.谢肇淛和丁耀亢都认为,小说与杂剧戏文一样,它的价值不系于“实”,而系于“情”,因而虚妄无稽就是小说的特征。
D.笔记小说既有实录的特点,又有虚构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笔记小说既属于历史学范畴,又是小说家族的一员。
2018-11-26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1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有删改)
4.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生动而传神。
C.作为短小精简的传记,文章第一段通过写塑像介绍了司马迁的身世和经历,直入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凸显了人物精神,是人物传记的典型笔法。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替叛贼说话”“震怒”了武帝终至“就极刑”,归根到底是司马迁文人性格使然,刚硬而敢于说真话,不人云亦云,他的悲剧其实是他性格的悲剧。
5.“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
答:提升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根骨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处,集中点染了司马迁的风骨与精神,对我们今天确定人生价值、成就事业颇有启发与补益。请结合全文,选择两个方面,对他的人格与精神进行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969次组卷 | 12卷引用:2012届北京四中高三开学测试语文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这一话题,结合史实,根据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 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勇猛无比、不可一世的项羽。
C.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心太软,并由此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
D.作者认为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8.本文认为项羽输给刘邦是有道理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述的?
9.从上文内容来看,项羽进入咸阳后说了句“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如何理解评价他此时所讲的这句话?
2016-11-17更新 | 1034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建湖县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周勃卒,文帝感其功,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细柳。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上至,又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可得而犯邪!”孝文且崩时,诚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归,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匈奴王唯徐卢降,景帝欲侯之。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后条侯子坐买县官器,事连污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太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B.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C.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D.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所指的“胡虏”。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其所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文中指的是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亚夫治军严厉,赢得赏识。文帝曾到细柳营慰劳军队,见到周亚夫的部队戒备森严,纪律严明,称赞他是“真将军”。临终叮嘱太子,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
B.周亚夫谋事有方,贯彻有力。吴、楚叛乱,周亚夫事先与皇帝制定以梁国吸引敌兵、断敌粮道的战术,后虽梁孝王求救、景帝诏令救梁,他仍不改战术而最终平乱。
C.周亚夫固执己见,不知恭顺。在废弃太子、匈奴王唯徐卢封侯之事上他未与景帝保持一致,加上梁孝王向太后进言,使其逐渐失去景帝的信重,后来被免丞相职务。
D.周亚夫性情刚直,宁折不弯。景帝怀疑他谋反,指使吏卒逼迫,周亚夫不服,最终绝食而死。史家肯定其用兵才能,而对他因性格弱点导致穷途困窘表示了惋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
(2)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注]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
B.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悲戚又无奈的思想感情。
C.第三句“远”字前缀—— “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
D.全诗清新自然,采用渲染铺陈,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15.“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表现慷慨悲壮的离别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描写人在改造客观环境的过程中难免犯错,但也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边塞的壮美,《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以相同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
2018-11-26更新 | 294次组卷 | 2卷引用:2018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1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  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艺术历史悠久,  2  ,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杰出,它解决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  3  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游赏西方园林,你是“客”;游赏江南园林,你是“主”。到江南园林,你要以一种“到家”的心情去游玩。(     4     )。甚至,你可以想象自己在园子里住下来,随时欣赏那里的朝暾夕月、凝碧流霞、春兰秋菊、亭台轩榭……清风朗月不用买,一切都属于你。这时,你才会发现,这些园子是多么美,令人  5  
1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杰出,它解释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
B.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解决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
C.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杰出,它解析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
D.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可以肆意地在任何一个地方停下来,坐下来,慢慢观赏
B.你可以肆意地在任何一个地方坐下来,停下来,慢慢观赏
C.你可以随意地在任何一个地方停下来,坐下来,慢慢观赏
D.你可以随意地在任何一个地方坐下来,停下来,慢惕观赏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浩如烟海   源源不断   耳濡目染   心心相印
B.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潜移默化   心旷神怡
C.博大精深   源源不断   潜移默化   心心相印
D.浩如烟海   源远流长   耳濡目染   心旷神怡
2018-11-2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1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难(0.4)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历史文化对嘉峪关青睐有加,这座约3000平方千米的小城就有50多处历史遗迹,犹如翡翠散开、__:绵长50千米的古长城遗址装饰着这方神奇的土地;巍峨壮观的嘉峪关关城;“断崖千尺,长城之源”的天下第一墩;铁壁悬空,似长城倒挂的悬壁长城;生动再现驿使奔驰、出巡演练、驼队穿梭、商旅云集真实场面的“地下画廊”——魏晋墓群;“青山不老、为雪白头”,亚洲距离城市最近的冰川——七一冰川……嘉峪关根据城市定位和产业特征,___,构建大旅游、大文化发展格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瞄准打造中国西部新兴旅游地的城市目标,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据此,嘉峪关市以最高礼遇崇敬生态文明。他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如果说,文化旅游项目是绚丽绽放的百花,那么,___
2018-11-2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1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所以每个人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受到好的教育。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一定拥有完整的人格,将来就一定能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① 不一定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受到好的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11-26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1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天,唐僧整理孙悟空的衣物,发现他的内裤上有个洞,于是耐心地缝补起来;第二天,唐僧发现悟空内裤上又有个洞,于是又补了起来;第三天依旧有个洞,正当唐僧飞针走线缝补之时,孙悟空跳过来,一把拿过内裤,说:“师傅,您把这洞缝上,打算把我的尾巴搁哪儿?”这时,唐僧才恍然大悟。
对于上面的材料,你怎样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作家作品
2
阅读与鉴赏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科普-社会科学类
4-60.4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7-90.85其他当代作家  学术论文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4刘长卿  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选择题组
200.4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210.65逻辑推理语言表达
六、作文
220.4哲理与生活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