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3必修三 第二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全国 高一 课后作业 2019-06-11 23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名句名篇默写、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地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______。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它靠的不是_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工部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以后才有了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悠然自得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晨钟暮鼓B.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悠然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D.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一朝一夕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的底蕴,其实就是诗的传统B.有底蕴的文化,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C.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D.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
B.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C.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2019-06-07更新 | 762次组卷 | 20卷引用:人教版高一必修3必修三 第二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前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__________,才能写出血泪交融、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之中,__________,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一样。柳宗元在政治上遭遇失败,生活上也坎坷困顿,但令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生活底层的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文学领域,__________。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1-04-28更新 | 691次组卷 | 73卷引用:2015届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5. 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屈原沉吟江畔,九死不悔,用满怀高洁之志彰显了生命的价值;司马迁含屈忍辱,发愤著书,以一部传世之史解读了生命的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终于明白:生命总归会结束,价值永存世间。

二、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突出表现了秋江景物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杜甫在《登高》中抒发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道出诗人心中郁积的自身之苦、国运之恨,以及难以排遣的无限悲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06-11更新 | 642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一必修3必修三 第二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西山白雪三城①戍,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指松、维、保三州,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城南。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7.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刻画。
B.首联中,“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C.尾联写诗人“跨马出郊”,“极目”四“望”,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引发了自己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D.全诗忧国伤己,沉郁悲凉,使诗作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8.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9.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B.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C.颈联用典,主要表现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眼前实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10.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019-06-0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一必修3必修三 第二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名句名篇默写、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6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3
名篇名句默写
1
古代诗歌阅读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2
名句名篇默写
3
作家作品
4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3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简明、连贯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40.6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50.65仿写句子语言表达
二、名篇名句默写
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三、古代诗歌阅读
7-80.65杜甫(712-770)  诗
9-100.65杜甫(712-770)  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