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阶段练习 2019-09-17 49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名著阅读、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鲁迅曾区分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看非看不可的书籍”,那必须      :一种是“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前者目的在求知,不免      ;后者意在消遣,自然更可体味到读书的乐趣。至于获益,则实在        
A.费尽心机     正襟危坐     难以名状
B.费尽心机     道貌岸然     难分轩轾
C.劳神费力     正襟危坐     难分轩轾
D.劳神费力     道貌岸然     难以名状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2. 下列对联中歌咏的人物依次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①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季汉; 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
②一画本天开,破上古洪荒草昧,无须绳更结; 六书随世换,供后人摹写英雄,未免笔难投。
③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只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A.周瑜          周文王       史可法
B.诸葛亮       仓颉          史可法
C.周瑜          仓颉          文天祥
D.诸葛亮       周文王       文天祥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金山和焦山本来都是江中的岛屿,如今金山与北固山一样和陆地相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里的好处是静中寓动,幽深中见雄伟
②山巅的郑板桥读书处——别峰庵也是游人流连的地方
③朝暾月色,断崖石壁,以及晓风涛声,都曾博得古人赞美
④焦山在江中,面对象山,背负大江,漫山修竹,终年常青
⑤而今吾人登临此山,望滔滔大江东去,巨轮渔艇往来,则又有一番意境
⑥而山寺中的明代木结构建筑与石坊,山间的摩崖石刻,更为此山生色不少
A.④③⑥①②⑤B.④③⑤①⑥②C.⑤①④③⑥②D.⑤①④②③⑥
2019-03-27更新 | 159次组卷 | 4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4. 下列选项中,对漫画意图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嘲讽不加调查先入为主的看法。
B.批评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的做法。
C.讥刺违反规定吸烟作业的工人。
D.调侃头脑简单听人指挥的莽汉。
2019-03-27更新 | 467次组卷 | 8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其亮之。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其说,阁下其择焉                       毕:全部
B.某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本来,原本
C.可谓至大至                                 庶:众,众多
D.以说阁下再矣                                 干:求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B.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
C.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
D.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2)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8.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洗竹

王贞白①

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开③节下书。

罗隐

篱外清阴接药阑④,晓风交戛⑥碧琅玕。

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注]①王贞白(公元875年一一公元958年):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②略洗: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③琅玕:翠竹的美称。下文“箱筠”义同。④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⑤交戛:交错缠结。⑥王徽之(公元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9.两诗中“竹”的意象都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10.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19-09-1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6)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7)朽木不可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鲜矣仁。(《论语》)
2019-09-1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父亲的手指

甫跃辉

尘土飞扬的大路在两个孩子的脚下延伸。路面上,雨天留下的一个个泥坑,让太阳火热的舌头舔干了。

“你真晓得阿爸的手指掉在什么地方?”许亮再次停下,转身盯着弟弟。

“真的!”许明说.

大路尽头灰蒙蒙的,他们一前一后,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人的影子。厚厚的灰尘,在脚下发出喑哑的扑突声。许亮眼前浮现出父亲痛苦的脸。他感到那张脸很陌生,他使劲回想他熟悉的父亲的脸。

父亲是个好木匠,爱笑。舅舅教会他如何造出桌椅板凳后,十五岁的父亲就离开村子。几年后回来,舅舅仍只会造此桌椅板凳,他已是建筑队的师傅了。他们眼里,父亲就是英雄:头发根根竖立,精神抖擞;那双手宽大有力,兄弟一起也扳不过他一只手。

许亮上学那年,那双大手放下锯子,握住了方向盘,离开了村子。端午,父杀没回来;中秋,父亲没回来;过年,父亲没回来。他们和母亲常到村口,望着那条通向村外的大路,大路尽头灰蒙蒙的。直到夏天,父亲回来了,他们没看见汽车。他们问汽车在哪,父亲笑笑。

父亲的大手又握住锯子了。锯齿飞速旋转的刨木机前,父亲咬紧牙关,鼓看腮帮,用胸口抵住粗重的原木,一步步挨近刨木机, 旋转的锯齿割进原木,火花四溅,锯末纷飞,刺耳的声音像细铁丝,勒得耳朵热辣辣的。常去建筑队玩耍的两兄弟,张大嘴巴,看看父亲的手擦着旋转成白亮亮一圈的锯齿推过去,缩回来。

父亲回家后,他们很少看到他笑。一天晚上,许亮从梦里醒来。

“下个月?怎么拿得出来?”父亲说。

“总要想想。早晓得,就不去开什么车了。”

“好好,我明天就去卖刨木机还钱。”

父亲的笑越来越少了。只有和木匠们聊天,还会炫耀他那双大手。“瞧瞧!哪个木匠有这样一双手?当木匠的,谁的手指不要断几根?”舅舅就是的,他的右手只剩三个指头……以后呢?父亲再不会炫耀他那双大手了吧。

昨天放学回家,母亲说:“你爸的手指给刨木机割掉了。我要和他去医院,他死活不让,说不过掉了个手指。我怎么放得下心?”

“我去!”许亮有点兴奋。

“你敢去?”母亲脸上亮堂了,就如当初给父亲的车灯突然照亮。

“怎么不敢。”他也成了父亲那样的英雄。“不过掉了个手指。”他想像着父亲说话的样子。

医院。父亲的头发很长了,乱糟糟地趴在他的脑门耳际。见到许亮,父亲努力笑了笑,两个酒窝裂成两条可怕的伤疤。

“你怎么来了?”父亲的声音落在阴湿静谧的空气里,像水渗入沙子。

“妈跟我说的。”许亮嗫嚅道,“阿爸,我们回家吧。”

“你先回去,我今晚……”父亲声音虚弱,嘶嘶地吸着气。

许亮很失望。他原以为父亲不等他说,便会跳下床,扯掉绷带,骑上单车带他回家的……

“总算回啦!”母亲跑过来,“你爸怎么样?医生说什么?有没有好些?”

“不过掉了一个手指,阿爸才不在乎,是吧!”许明神气十足,热切地望着哥哥。

“阿爸说没事。”许亮很累,想要尽快摆脱弟弟的目光。晚上睡下后,许明又问了许多问题. 许亮没有回答,总不能告诉他父亲是胆小鬼吧。

夏天的夜晚,他们只穿一条小短裤,月光在他们光溜溜的小腿上爬动。许亮翻了个身,仍然睡不着。许明凑到他耳朵边,得意地说:“我晓得阿爸的手指掉在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父亲没回来。中午,父亲没回来。母亲看看许亮,许亮不看她。他不想再去看父亲了。母亲说:“你再去瞧瞧,咋还不回来?”许亮没法违抗,带着弟弟出了门。

“先去建筑队,找到手指,再到医院,就能让医生接上手指了!”许亮想,这主意不错。事实上昨天晚上他已经这么想了。

建筑队大院四周堆满木头。刨木机周围干干净净,找不到一丝血迹。他们也没找到父亲的手指。“你不是说晓得在什么地方吗?”许亮瞪着弟弟,“走吧!”

弟弟没动。他们不甘心就这么回去。忽然,有嗡嗡声传来,一只绿头苍蝇,掠过他们眼前,留下一条绿色的细线。许亮被一种强大而可怕的力量拽着,不由自主地跟上那只苍蝇。苍蝇钻进废木头堆,他蹲下,趴在地上。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一丝隐约的血腥钻进鼻孔,他找了一片长长的树皮,往废木堆里扒拉了好半天。苍蝇飞出来,接着跳出一个东西。

一条粗大的烧焦的虫子。父亲的手指。

“我们把手指带到医院。”许亮说。

“好!但是……谁,谁来拿?”许亮没有接话。

他们把手指留在了建筑队,他们也没去诊所。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他们踩着自己的影子回家了。当年父亲的汽车正是从他们脚下的大路开进村子的,候在村口的他们,听到车轮碾过路面的隆隆声,兴奋地朝声音传来的方向奔跑。突然,车停了,强烈的灯光射向他们。他们眯起眼睛,明亮的灯光中,父亲朝他们走来,年轻,强壮,高大。

拐进家门,父亲躺在院子里,左手缠着绷带;右手耷拉着,手掌垂下,疲惫、无力。父亲看见他们,挣扎着坐起,咧了咧嘴,笑了。平淡而宁静的夕阳中,他们站着,和父亲对视了几秒钟。

许亮的脸渐渐地红了。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从许亮兄弟俩寻找“父亲的手指”写起,紧扣题目,制造悬念,既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又使全篇叙事紧凑,重心突出。
B.小说中几处点染的景物具有象征意味,如“灰蒙蒙的大路”,是人物迷茫心理的外化;父亲汽车的灯光,则是希望的象征。
C.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如父亲失去汽车和手指前后的对比,许亮兄弟俩的对比等,这些描写为许亮的心理变化提供了依据。
D.小说反复提到父亲的大手,以及对刨木机高速旋转情景的细致描写,为故事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匠心。
13.小说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14.请简要分析许亮心理变化的过程。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24 版)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17.对翻译作品,作者为什么特别看重风格的准确传达而不纠结于细节的瑕疵?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他身处这个世界,但不属于它”

宋宇

在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百年诞辰之际,译林出版社出齐了他现有的四部作品。作家之子兼塞林格基金会负责人马特·塞林格先生第一次来到中国,造访了五座城市。

塞林格后半生竭尽全力地求取清静,反而每每事与愿违。1951年,他因《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而声名鹊起。1953年,迷人的短篇小说集《九故事》面世,他搬离家乡纽约,前往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的山区隐居。从34岁到91岁,他都定居在小镇科尼什。

对于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塞林格是极为抵触的。“媒体、读者从维基百科或传记里读到的,离真实的塞林格非常遥远。”马特从今年起开始向公众回忆父亲,他不喜欢做父亲的代言人,但必须如此,“真正了解他的人,包含我在内,可能只有三四个”。塞林格经常说:“所有你们想知道的关于我的事情,都在我的作品里。”

马特亲眼见到塞林格逃避名利和纷扰。“我相信其实他只享受了一天,但是他完全看透了出名这件事的本质,他甚至后悔自己有24小时感觉自己成了名人。虽然如此,他还是一直挣扎自己应不应该或要不要继续发表。”他回忆道。塞林格从1965年后就不再发表作品,1980年后再也不接受采访。他一度想再出版一本书,终究没了下文。

“塞林格认为作家与读者的关系非常神圣而伟大。他觉得,如果能以匿名形式发表,如果能隐居在不公开的环境里,作品秘密地发表,没人知道他住在哪儿的话,他可能会一直发表作品。”马特说,隐居中的塞林格每天都写作五个小时,自己已经花近十年功夫整理,有些“素材”即将出版。

1974年,因散见于杂志的早期作品被疑似加州伯克利大学生自行编印成选集,塞林格愤而打破沉默,罕见地通过《纽约时报》发声:“我从来不想出版它们,我想让它们完完全全地自然死亡……我不是想掩藏年轻时的笨拙,只是认为它们不值得出版。”“有些故事、我的财产被偷走了。”塞林格原计划只说一两分钟,结果滔滔不绝地申诉下去,“有些人占有了它们,这是非法行为,是不正当的。设想一下,你特别喜欢一件外套,结果别人从你衣橱里偷走了。这就是我的感觉。”“出版是对我隐私的严重侵扰。我喜欢写,热爱写,但只为我自己和我的快乐而写。”塞林格一次又一次靠打官司维护自己的权利和隐私,但外界的好奇目光始终没有消失。

1941年11月,从军前夕的塞林格与玛乔丽·希尔德通信过几年。一封信里,他请她在即将出版的《纽约客》杂志寻找自己的新作,评价“霍尔顿系列的第一篇故事”。此前,希尔德一直在《时尚先生》和《科利尔》等杂志上阅读他最早的短篇故事。塞林格推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海明威的作品,还提及自己写了小说《哈里·耶稣》,并夸口:“这本书绝对会撕裂这个国家的心脏……并用一个新的、更宝贵的器官替代。”

从战场归来后,塞林格实现了“霍尔顿”渴望的逃离和隐居。他感到被当地学校的校报记者欺骗,校报记者把这篇难得的访谈交给了更大的报纸。他在自己的农场周围圈上栅栏,那个活泼和充满未知的年轻人藏了起来。他远离世界,世界似乎也逐渐远去。

“我父亲并不相信所谓现实生活,他更相信二元论的观点,一切都是虚幻,一切都是梦境。可能这些梦境让人温暖或者快乐,但是他其实一直追求的是他心中认为的那个现实。”马特相信,安静的环境更利于塞林格探索,“他喜欢看到松树生长的地方,看下雪的地方,下雪的过程。”镇民们尊重塞林格的意愿,他们为不请自来的拜访者指路时,往往把他们骗去杂草丛。他们看着大作家购物、进餐、买报纸,并不惊扰他。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去世。马特代表家人发表了声明:

“塞林格说过,他身处这个世界,但不属于它。他的身体离去了,但家人希望他依然与那些他热爱的人同在,无论是宗教或历史人物,私人朋友或小说角色。”

(有删改)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林格为逃避名利和纷扰,很长一段时间里放弃发表作品,甚至一度放弃写作。
B.加州伯克利大学学生疑似未经允许编印塞林格的作品,作家对此发声表达不满。
C.虽然塞林格极力回避大众关注,维护隐私,但外界的注视始终没有中断过。
D.出于对作家意愿的尊重,小镇居民给予了塞林格支持,帮助作家排除外界干扰。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特·塞林格开始向公众回忆父亲,此举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塞林格及其作品。
B.塞林格后半生有意和人群保持距离,这也导致了真正了解作家的人寥寥无几。
C.1980年后塞林格再不接受采访,主要是因为此前有一段非常不愉快的采访经历。
D.1941年塞林格参军前与希尔德的通信表明,年轻的作家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
20.“他身处这个世界,但不属于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易(0.85)
名校
2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文解字》
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乡土中国》
2018-11-20更新 | 460次组卷 | 8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名著阅读、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11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4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现代文阅读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1,3,4
2
阅读与鉴赏
3
名著阅读
4
作家作品
5
名句名篇默写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0.65熟语(含成语)选择题
20.65文学常识综合  名著阅读选择题
30.65简明、连贯选择题
40.65漫画/照片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5-80.65王安石(1021-1086)  其他
三、古代诗歌阅读
9-100.4其他隋唐作者  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10.85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五、现代文阅读
12-140.65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其他小说
15-170.65学术论文
18-200.4其他当代作家  时评
六、作文
210.85生活体验  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