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 高三 阶段练习 2019-11-11 38次 整体难度: 较难 考查范围: 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作文主题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名校
1. 按要求填空。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__________》)
(3)黄庭坚在《登快阁》中使用了钟子期、伯牙、阮籍等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11-0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 按要求选择
(1) 小明在写一篇咏春的作文,想引用一些诗句以丰富意境,下列不适合的一项是( )
A.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摄影理论的核心,是世界上为数众多的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它讲求的是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某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达意的画面,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布列松1952年出版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认为在再小的事物上也能发现伟大的主题
②这本书集中收入了他126张摄影作品
③书中所有照片,都作为布列松自己实践的案例,来支撑这一摄影美学观念
④在该书的前言中,布列松引用“世上万物皆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④②①③            D.④③①②
2019-11-0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沉默不是金

刘墉

①沉默是金,人们常说。这话还被写成大字,镶在框里,贴在很多墙壁上。人们用它来告诫自己:言多必失,少说多做,祸从口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总之,能闭嘴的时候就闭嘴。

②( )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 )坏人的喧嚣,( )好人的沉默。”

③这显然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们习惯于关注言说,因为言说总是推推搡搡试图挤进我们的视线,但在言说和言说的缝隙之间还有沉默,沉默正如言说,也有不同的光泽、质材、结构、密度,也千折百转,也惊心动魄。

④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的沉默。“二战”期间,普通德国人大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上班下班,并对迎面走来的邻居温和地问候“早上好”。今天的中国,朋友们聚餐,点龙虾鱼翅燕窝,结账的时候,在座的人中有公职的那位“要一张发票”,这上万块钱的餐费最后摊到了谁头上,不会有人追问。

⑤在英文里有个词叫做“房间里的大象”,就是指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比如在临终亲友面前,我们不愿意谈起他们的病情,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这种沉默也许是源于善意和礼貌。但是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害怕失去房子和车子,于是沉默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

⑥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解放前为理想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革命家,解放后却在屡次政治运动中保持沉默、随波逐流,很难说仅仅是因为贪生怕死,更多的恐怕是因为他们害怕被革命队伍抛弃,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孤儿”。对认同感、归属感的强烈需要,大约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密码,这个密码有时候会成为勇气的源泉,有时候却让我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

⑦所以,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旋涡,从这个旋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

⑧历史上的先知,往往命运悲惨。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觉。甚至,他们会因为那个人的勇气映照出自己的怯懦而恼羞成怒,你那么大喊大叫干什么?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识时务、神经病。“沉默如癌细胞般分裂生长”,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的相互拥抱中越长越大。

⑨好在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最终,孩子小声的一句嘟囔“皇帝没穿衣服”,就可能使这只充气大象迅速地瘪下去。“二战”之后,德国人纷纷睁开闭上的眼睛;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人也纷纷从斯大林的崇拜中“醒悟”过来;“文革”之后,曾经打得不亦乐乎的人们回头看自己的所作所为,也会感到不可理喻。可惜,在众人眼睛的这一闭一睁之间,已经有无数人成了沉默的祭品。

(10)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也意味着承担。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所以,沉默是金。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它而消失,你可以不谈论它,甚至不谈论这种不谈论,但是全球还会继续变暖,而我们还是要在所有这些痛苦面前接受良心的审判。

(11)所以,我们应当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沉默也就是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和我们自己的软弱。我们尽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上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有一只大象时,它随时可能会抬起脚来,踩碎我们天下太平的幻觉。

(选自《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序言》,有删改)

3.填入第②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所以 不是 而是B.但是 不是 而是
C.所以 既是 也是D.但是 既是 也是
4.第⑤段加点词语“房间里的大象”在文中的意思是
5.对文中四处划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化用了北岛的诗句,指出对沉默者而言,沉默是自我保护的机制。
B.第⑥段中“精神上的孤儿”指那些通过沉默来实现“精神合群”的群体。
C.第⑦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解释了打破沉默越来越困难的原因。
D.第⑧段中“合群”的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说明沉默的人数越来越多。
6.第⑨段运用了举例论证,请具体分析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2019-11-0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⑨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⑩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莎士比亚、尼采、伍尔夫、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

电视中播放着他的录像,他坐在老屋里,谈笑风生,语声朗朗。他说话时声音不大,但是一出口就有惊世之语,醍醐灌顶,如大雪天忽然遇见太阳。

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和风趣。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他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凡·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

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8.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用意。
9.作者在第段和第段两次提及梵高,试适合具体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10.分析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11.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