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0-01-04 3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海洋开始的。先是沿海14个开放城市,接着珠三角、长三角,现在是沿海一系列自贸区的建立。我们已经通过海洋收获了足够的权益,可以把目光转向大陆了。我们又像甘英(甘英,公元97年中国向罗马派去的第一个使者。他历经高原、雪山、沙漠到达波斯湾,准备跨海西渡,终因畏惧海上风浪,半途而废。康有为斥之“中西亘数千年不通文明,不得交易,则甘英之大罪也”)一样,向西面对着麦金德的心脏地带(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他把甘英跋涉过的地区取名为“心脏地带”)进发。

但是我们今天已经不是甘英了。我们不会再被距离和时间击垮,我们有了战胜距离和时间的工具,这就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我们的高铁能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前行,如此算来从中国到罗马,一天多就可以了。甘英的问题---距离、时间解决了,但是“多边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如何跨越政治、国家、民族、文化的阻隔,是新的挑战。

中国的崛起,一定是和平的崛起,德、日试图通过战争崛起已经被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重新定义麦金德的“陆权”和马汉的“海权”的意义。在他们的思想中,海权是指调动军事力量,对海洋的控制,陆权也是依靠武力对陆地的控制。这是通过战争崛起的思维。

今天,我们在谈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时,这两个词的意义已经发生了转变:权力已经转变成权利。权力强调的是控制,权利倾向于利益;权力是力量关系的较量,而权利则是利益关系的集合。

我们要通过互惠互利的合作,融入世界,我们的目标是“世界岛”的一体化。在“世界岛”的西边已经出现了一个统一的政治经济体—欧盟,北部出现了以俄罗斯为首,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加入的欧亚联盟;东部,中国倡导的多边合作体系“上合组织”已经合作多年。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如何加入各种多边体系,并融入其中。

要想实现甘英的理想,完成甘英的使命,要穿越心脏地带,实现东西方在大陆的直接握手,仅仅有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还不够,还必须有政治上各国之间的多边合作。

因此“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修路和经贸,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交流和政治上的趋同。欧盟给“世界岛”的未来提供了成功的范式。如果“世界岛”上的东方、西方、北方、南方的各个国家能够形成像欧盟那样的政治经济共同体,那么甘英的问题就真正解决了。

“一带一路”的战略一方面要穿越心脏地带,一方面要拥抱“世界岛”,它的本质是中国梦的实现:世界一体化。

摘编自单之蔷《“一带一路”:拥抱世界岛,穿越心脏地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海洋是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地方,从14个城市起,到珠三角、长三角,再到一系列的自贸区建设,均以沿海为重点布局。
B.我国高铁时速已达350公里,还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因此,即使到再遥远的地方,时间和距离也不会对我们构成问题。
C.政治、国家、民族和文化的问题是“多边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D.“一带一路”的战略本质是实现世界一体化,但这既要突破自然条件险恶的“心脏地带”,又要拥抱文化迥异的“世界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对甘英的补充介绍,虽然寥寥数语,但从其畏难情绪和半途而废的结果看,作者认为甘英确有不可推卸的历史罪责。
B.文章以二战战败国德、日为例,从历史角度论证了幻想通过战争来崛起是行不通的,从而指出中国只能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C.麦金德的“陆权”观和马汉的“海权”观,都是依仗军事力量来达到控制陆地或海洋的目的,这是危险的战争崛起的思维。
D.权力是力量双方或多方关系的较量,而权利则是这些利益关系的集合。以此论证了“一带一路”的战略观念必须由权力转向权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A.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使我们获得了可观的海洋权益,也实现了对海权的控制,现在是时候把目光转向内陆了。
B.无论是欧盟,还是欧亚联盟,还是以中国为首的“上合组织”,都是“世界岛”上的村民,一体化的中国梦是人类共同的梦。
C.对“一带一路”这一伟大构想来说,修路和贸易虽然要先行一步,但更重要也更困难的是文化上的交流和政治上的求同。
D.实现中国梦既要顾及海洋与陆地的平衡发展,也要顾及各个政治经济体在各种利益方面的诉求,更要树立和平崛起的观念。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斜杠青年”是指不满足单一职业、拥有多重身份的年轻人,他们通常会用“/”来介绍自己的身份,如:作家/插画师/摄影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年轻人选择多重职业。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8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3%的受访青年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56.7%的受访青年认为“斜杠青年”可以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

其实,想想那些名人大家,只懂得一招的人并不多,许多人都是多才多艺的。比如,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马克思一生酷爱数学,歌德写《颜色论》,孔子更是多才多艺,冯骥才从篮球到写作到绘画到风俗文化研究等等,他们都是“斜杠青年”。

(摘编自《法制晚报》)

材料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年轻人选择多重职业。斜杠后面连接的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多重身份,也凸显时代的宽容与进步。

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当今社会呈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重大特征,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一部分充满活力朝气,敢于挑战的青年主动淬炼自己,掌握多项技能,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而现代人的就业观、择业观已经和之前大不相同,社会对于这种多元职业选择秉持一种开放、认可的态度,使得“斜杠青年”层出不穷。由此可见,“斜杠青年”背后是科技进步、思想开放的强大背景。

(摘编自“南通网”)

材料三:

调查显示对于“斜杠青年”的优势,56.7%的受访青年认为是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52.0%的受访青年觉得可以接触不同人群,拓展人际关系圈:46.3%的受访青年认为职业体验更丰富,选择更多样。其他的优势还有:赚取更多的经济收入(45.5%);兴趣专业化,全面发展和提升自身能力(33.7%)以及减少单一职业的枯燥,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24.8%)等。

与此同时45.5%的受访青年指出“斜杠青年”往往每份工作都是“半吊子”,没有一项突出的技能,40.1%的受访青年认为“斜杠青年”会增加职业规划的迷茫感:40.0%的受访青年觉得“斜杠青年”的工作缺乏保障。此外还有:要平衡各职业间的关系,浪费时间和精力(39.8%);收入不稳定(27.9%)以及投入到每项工作的时间少,影响工作质量(27.5%)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就营造适合斜杠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而言,目前也还有一些观念和制度上的阻力需要突破。一方面,一些社会职业偏见仍未完全消除,比如不乏有人将斜杠青年视为“一心多用”甚至是“不务正业”的代表;另一方面,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多数企业和公司对兼职依然有着明确的“禁令”,或是兼职模式所对应的劳动关系和法律,仍不成熟。这无形中抬高了做斜杠青年的成本。

社会的多元化,经济组织方式的变革,必然催生越来越多元化的人和生活方式,斜杠青年群体的出现就是其中的一个具体体现。但在实际当中,斜杠青年群体仍需要克服自我层面的认知缺陷和社会层面的阻力。这是在乐见斜杠青年群体壮大的同时,必须正视的现实。

(摘编自《华西都市报》)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斜杠青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斜杠青年”具有多种职业、多重身份,他们许多人都是多才多艺的,充满活力与朝气,勇于挑战,掌握着多项技能。
B.“斜杠青年”的出现与民众就业观、择业观的变化以及社会对多重职业选择的态度不无关系。
C.“斜杠青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可以高效地利用时间,充实生活,可以接触不同人群,拓展人际关系圈。
D.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多才多艺的“斜杠青年”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阐释“斜杠青年”,并以一些著名人物为例加以具体解释,使读者对这一概念能有一定的了解。
B.根据材料二可知,“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宽容与进步,是“斜杠青年”出现的强大背景,其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
C.目前,“斜杠青年”还面临一定的观念和制度上的阻力,但只要他们能克服自我认知的缺陷和社会层面的阻力,就能持续壮大。
D.四则材料都提及了“斜杠青年”出现的原因,其中包括“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多元化、经济组织方式的变革等。
6.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斜杠青年”?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瑞宣听到房上有响动。他直觉的想到了那该是怎回事。他穿上了衣服。而后,极快的他推醒了韵梅:“房上有人!别大惊小怪!假若我教他们拿去,别着急,去找富善先生!”

屋门上轻轻的敲了两下。瑞宣问:“谁?”

“你是祁瑞宣?”门外轻轻的问。“谁?”

“是!”瑞宣的手颤着,提上了鞋;而后,扯开屋门的闩。

几条黑影围住了他,几个枪口都贴在他身上。一个手电筒忽然照在他的脸上,使他闭了一会儿眼。枪口戳了戳他的肋骨,紧跟着一声:“别出声,走!”

瑞宣横了心,一声没出,慢慢往外走。

韵梅七下子八下子的就穿上了衣服。便慌忙的走出来,想马上找富善先生去。

两支枪阻住她的去路:“干什么?不准出去!”

她往后退了退。她的嘴干不过手枪。退了两步,她忽然的转过身来,小跑着奔了南屋去。她本想不惊动婆母,可是没了别的办法;她既出不去街门,就必须和婆母要个主意了。

正在这个时候,祁老人起来了,拿着扫帚去打扫街门口。

老人一拐过影壁就看到了那两个人,

“那个叫瑞宣的是你的儿子还是孙子?”

“长孙!”老人有点得意的说。

“他已经教日本人抓了走!我们俩奉命令在这儿把守,不准你们出去!听明白了没有?”

“这是我的家,我要出去就出去!你敢把我怎样呢?开枪!我决不躲一躲!拿去我的孙子,凭什么?”在老人的心里,他的确要央求那两个人,可是他的怒气已经使他的嘴不再受心的指挥。他的话随便的,无伦次的,跑出来。话这样说了,他把老命置之度外,他喊起来:“拿去我的孙子,不行!日本人拿去他,你们是干什么的?拿日本鬼子吓唬我,我见过鬼子!躲开!我找鬼子去!老命不要了!”说着,他扯开了小袄,露出他的瘦而硬的胸膛。“你枪毙了我!来!”怒气使他的手颤抖,可是把胸膛拍得很响。

天佑太太首先来到。韵梅,也跑了过来。两个妇人连扯带央告地把老人拉回屋中。

太阳出来了,天上有点薄云,而遮不住太阳的光。婆媳都往天上看了看。看到那片片的明霞,她们觉得似乎像是在做梦。

天佑太太想起来一个好主意。她开足了速度往南屋走。在她的陪嫁箱子里,有五六十块现大洋,都是“人头”的。她只拿出二十块来。二十块,每人十块,就够收买他们的了。

立了许久,她打不定主意。为救儿子,她需冒险;可是白白冒了险,而再招出更多的麻烦,就不上算。正在左右为难,她听到很响的一声铃——老二瑞丰来了!天佑太太很快的向前走了两步。她必须教二儿子施展他的本领。韵梅也听到了铃声,急忙跑过来。

瑞丰他特别得意,因为他是以教育局科长的资格,去见日本天皇派来的两个特使。

接见的时间是在早九点。瑞丰后半夜就没能睡好,五点多便起了床。他仔细地梳头洗脸,而后穿上中山装。天还早,他要到家中显露自己的中山装,同时也教一家老小知道他是去见特使——这就等于皇上召见了啊,诸位!

家门开了。

“进来!”矮子命令着。

瑞丰没敢动.

瑞丰近来交结了不少特务,认识高个子。“哟,怎么回事?老孟!”

“抓人!”老孟板着脸说。

“抓谁?”瑞丰的脸白了一些。

“大概是你的哥哥吧!”

瑞丰往外退了一步,舐了舐嘴唇,勉强的笑着说:“呕!我们哥儿俩分居另过,谁也不管谁的事!我是来看看老祖父!”

“进去!”矮子向院子里指。

瑞丰转了转眼珠。“我想,我不进去了吧!”

矮子抓住瑞丰的腕子:“进来的都不准再出去,有命令!”是的,老孟与矮子的责任便是把守着大门,进来一个捉一个。

老太太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那两个人,而后咽了一口唾沫。慢慢的,她掏出包着二十块现洋的手帕来。轻轻的,她打开手帕,露出白花花的现洋。六只眼都象看变戏法似的瞪住了那雪白发亮的,久已没看见过的银块子。矮子老郭的下巴垂了下来;他厉害,所以见了钱也特别的贪婪。“拿去吧,放了他!”老太太一手拿着十块钱,放在他们的脚旁。她不屑于把钱交在他们手里.

矮子放开瑞丰,极快的拾起钱来。老孟吸了口气,向老太太笑了一下,也去拣钱。矮子挑选了一块,对它吹了口气,然后放在耳边听了听。他也笑了一下:“多年不见了,好东西!”瑞丰张了张嘴,极快的跑了出去。

老太太拿着空手帕,往回走。拐过了影壁,她和儿媳打了对脸。韵梅的眼中含着泪,泪可是没能掩盖住怒火。到祁家这么多年了,她没和婆母闹过气。今天,她不能再忍。她的伶俐的嘴已不会说话,而只怒视着老太太。

老太太扶住了墙,低声的说:“老二不是东西,可也是我的儿子!”

瑞丰跑出来,想赶紧上车逃走。小崔的车,和往日一样,还是放在西边的那棵槐树下。坐上车,小崔问:“先生,刚才你怎么到了家.可不进去?”

“瑞宣教他们抓下去了!”

“那么,咱们是上南海,还是……不是得想法赶紧救他吗?”

“救他?连我还差点吃了挂误官司!”瑞丰理直气壮的说。

小崔的脸本来就发红,变成了深紫的。又走了几步,他放下了车。极不客气的,他说:“下来!”

瑞丰当然不肯下车。“怎回事?”

“下来!”小崔非常的强硬。“我不伺候你这样的人!那是你的亲哥哥,喝,好,你就大撒巴掌不管?你还是人不是?”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祁老人得知长孙被日本人抓走后所说的话,表现了真正的中国人面对外敌入侵绝不屈服的骨气,让人听到后既佩服又解气。
B.祁老人的长孙瑞宣对要被日本人抓走这件事,已有心里准备,所以他在被抓走之前,就嘱咐了爱人韵梅,要她将情报送给富善先生。
C.祁老人的二孙瑞丰,以伪教育局科长的资格,去见日本天皇派来的特使,竟要先到家中显摆显摆,说明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D.本文在人物对话中多使用短句,不仅如此,还从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人手,不失时机地使用了一系列的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表现力强。
8.文中写了哪几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简要赏析文中天佑太太这一人物形象。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善果母者,清河崔民之女也。年十三,出适郑诚,生善果。而诚讨尉迵,力战死于阵。善果以父死王事,年数岁,袭爵开封县公,巴一千户。开皇初,进封武德郡公。年十四,授沂州刺史,转景州刺史,寻为鲁郡太守。母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每善果出听事,母恒坐胡床,于障后察之。闻其制断合理,归则大悦,即赐之坐,相对谈笑。若行事不允,或瞋怒,母乃还堂,蒙被而泣,终日不食。善果伏于床前,亦不敢起。母方起谓之曰:“善非怒汝,乃愧汝家耳。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知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在官清格来尝问私以身构国继之以死善亦望汝副其此心。汝自童子承袭茅土,位至方伯,岂汝身致之邪?安可不思此事而宴加瞋怒,心缘骄乐,堕于公政!内则坠尔家风,或亡失官爵,外则亏天子之法,以取罪戾。乌死之日,亦何面目见汝先人于地下乎?”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善果曰:“儿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曰:“呜呼!汝年已长,善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来也。今此秩俸,乃是天子根尔先人之徇命也。又丝泉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要,各有所制。若堕业者,是为骄逸。喜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性又节俭,非祭礼宾客之事,酒肉不安陈于前。静室端居,未尝辄出门阁。内外姻戚有吉凶事,但厚加赠道,皆不请其家。非自手作及庄园根赐所得,强亲族礼遗,悉不许入门。善果历任州郡,唯内自出馔,子街中食之,公廨所供,皆不许受,悉用修治廨字及分给僚佐。善果亦由此免已,号为清吏。炀帝遭御史大夫张衡劳之,考为天下最。

(节选自《隋书。列女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知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B.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知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C.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知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D.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知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不能承袭爵位。
B.刺史,职官名在汉武帝时开始设置。刺史的职责是出行巡察郡县,“刺"的意思是检核问事。
C.茅土,指王侯的封爵。天子分封王侯,用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方向取色土,包以白茅授之。
D.姻戚,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和配偶血亲的配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郑母年轻守寡,重视教育儿子。善果每次处理公事,如分析裁断合理,母亲就高兴:如果办事不公允,母亲就发怒斥责他,以此鞭策儿子。
B.郑母勤劳持家,从不骄纵享乐。虽然善果身居高位,官至三品,俸禄丰厚,但郑母仍自己动手纺纱织布,不贪图享受,不接受亲戚的情赠。
C.郑母生活节俭,一向深居简出。不是为了祭祀祖先神灵或宴请宾客,酒肉不能随便端上桌;亲戚家有事,也只是多送礼品,她也不去走访。
D.郑母品德高尚,善果深受影响。善果历任多处州郡长官,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被人们称为清廉的官员,隋炀帝时他的政绩曾被等评为上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则坠尔家风,或亡失官爵,外则亏天子之法,以取罪戾。
(2)非自手作及庄园禄赐所得,显亲族礼遗,悉不许入门。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 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②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树皮有长刺,皮可以染黄色,叶卵形,可以喂蚕,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池塘里森森蒲草,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
B.颔联写村庄前后到处是蓬勃生长的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显示物产的富足,村民生活的安宁和睦,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
C.颈联描写了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牧童吹笛和衣而浴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和蚕娘丰收的喜悦,又表现出牧童性格的顽皮。
D.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但是诗人却着墨于静,静中有动,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15.尾联“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