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上海市莘庄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4月网上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 高一 阶段练习 2020-04-15 58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名著阅读、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写作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适中(0.65)
1. 按要求填空。
(1)《论语·_______》中孔子直接表达对曾皙志向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表现自己孤独无依、年老多病之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游园·皂罗袍》中运用直接抒情表现杜丽娘深藏闺中辜负大好春光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4-15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莘庄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4月网上月考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按要求选择。
2.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经理想提拔刚来半年的小李,副经理发来短信:“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B.王老师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总能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可谓“君子和而不同”。
C.陈教授做研究有时会参阅一些跨界的学术资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D.老庄方正持重,可单位里仍然时有闲言碎语传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息!”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在技术伦理观层面,“以道御术”的观念始终统辖着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生态伦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古代诗意技术得以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
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
③在伦理道德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之下
④始终没有偏离“善”的轨迹
A.④②③①B.④③①②C.①④③②D.③①④②

三、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4. 按要求选择
(1)根据下面《红楼梦》经典的人物出场描写,对人物判断恰当的一项是(     )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A. 贾宝玉 B.薛蟠 C.王熙凤 D. 王夫人
(2)根据《红楼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衙门门子的一纸“护官符”,不仅促使“葫芦僧”贾雨村草菅人命、胡乱判案,更将其引入颠倒是非、“飞黄腾达”的仕途之路。
B.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被心情不佳的宝玉训斥后纵情“撕扇”,既是她自恃任性的表现,更是晴雯不甘受辱的极强自尊心的表现。
C.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黛玉听到《牡丹亭》中《皂罗袍》曲词时心痛神驰,眼中落泪,这是因为她与曲中人产生了情感共鸣,亦是借曲自怜。
D. “平生遭际实堪伤”的香菱进入大观园后痴迷地向黛玉学写诗,表现了香菱不甘命运的摆布,希望自己也能像园中众小姐一样具有令人羡慕的才情而博得薛蟠的欢心。
2020-04-11更新 | 24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莘庄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4月网上月考语文试题

四、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黑洞   恒星

——加来道雄《超越时空》

①黑洞近来激起了公众的想象力。许多书籍和纪录片在专门探索爱因斯坦场方程的这个奇特预言,这个坍缩的恒星在死亡过程中的最后一幕。有意思的是,公众却大多不知道黑洞的一个最独特的特征:它们可能是通向另一个宇宙的通道。还有,科学界还有一种有趣的猜想:黑洞可以打通一条时间隧道。

②为理解黑洞以及它们多么难找,我们首先得理解恒星为什么会发光,它们如何成长,以及最后如何死亡。当一团许多倍于我们太阳系的巨大氢云被自身的引力压缩时,一颗恒星就会产生。随着引力能转化为氢原子的动能,压缩着气体的引力渐渐使之变热。通常,气态氢内质子间由于荷电而产生的斥力足以使它们分开。然而在特定的条件下,如温度高到1000万开至1亿开时,质子(氢原子核)的动能会克服静电的排斥,而砰然合在一起。核力便取代了电磁力,两个氢原子核就“聚变”成氦原子,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③换句话说,一颗恒星就是一个核燃炉,它的燃料是氢,并产生以氦的形式作为废料的核“灰烬”。一颗恒星也是将其挤压在一块的引力和威力相当于数以万亿计的氢弹爆炸的核力(使星体解体)之间精致平衡作用的结果。这时恒星就成熟了并随着核燃料的用完而老化。

④要明白能量如何从聚变中产生出来,理解恒星在其生命进程中走向黑洞的一幕幕,我们必须分析图10.1

⑤图中给出了一条在近代科学中极重要的曲线,它有时也称为结合能曲线。水平轴表示各种元素(从氢原子到铀原子)的原子量。竖直轴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平均“重量”。请注意,平均来说氢原子和铀原子中的质子要重于图上中心部分其他元素的质子。

⑥我们的太阳是一颗普通的黄星,主要由氢组成。与最初的大爆炸类似,它使氢聚变而产生氦。然而,因为氢原子中的质子比氦原子中的质子重,于是就有一些剩余质量。这些质量通过爱因斯坦质能公式E=mc² 转化为能量,而这个能量则使原子核束缚在一起。这个能量也是氢变成氦时所放出的能量。这就是太阳会发光的原因。

⑦然而,经过几十亿年,这些氢会慢慢地用尽。一颗黄星最后会因产生太多的废氦而使核燃炉关闭。当这发生之后,引力就占了主导地位,并将恒星挤压得更紧。随着温度升高,恒星很快热得足以燃烧废氦并把它转化为其他元素,如锂和碳。请注意我们沿曲线到达原子量较高的元素时仍可以释放能量。换句话说,废氦仍可以燃烧,正如通常的炉灰在某种条件下又可以燃烧一样。尽管恒星在尺度上已经小了很多,它的温度却非常高,其大气层大大地膨胀开来。事实上,当我们的太阳用尽它的氢后开始燃烧氦原子时,它的大气层将扩展到火星的轨道。这称为红巨星。当然,这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地球会被蒸发掉。所以,这条曲线同样预言着地球的最终命运。因为我们的太阳是一颗中年恒星,大约50亿岁,在它烧掉地球之前还会有另一个50亿年。

⑧最后,当氦用完了之后,核燃炉又熄灭了。引力又占了压倒优势来压缩星体。红巨星收缩成为一颗白矮星,即一颗全部质量被压缩成地球大小的小小的恒星。白矮星不很亮,因为在降至曲线的底部之后,它只能从公式 E=mc² 中提取很少一部分剩余能量。白矮星燃烧着在曲线底部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元素。

⑨我们的太阳最终将变成一颗白矮星,并在几十亿年中用尽它的核燃料而渐渐死亡。最后它会变成一颗暗的、烧光了的矮星。然而据认为,如果恒星的质量足够大(是我们太阳质量的好几倍),则白矮星中的大多数元素将继续聚合成越来越重的元素,最后到达铁元素。一旦到达铁元素,我们几乎就到了曲线的最底部。我们不能再从剩余质量中提取能量了,所以核燃炉就会关闭。引力重新成为主导,压缩着星体直到其温度暴涨了几千倍,而达到上万亿度。到这时,白矮星的铁核坍缩,它的外层则被炸毁,同时释放出星系中所知的最巨额的能量,成为一颗叫做超新星的爆发恒星。仅仅一颗超新星在一段时间内就有可能比包含着上千亿颗恒星的整个星系还亮。

⑩在超新星爆发之后,我们会看到一个完全“死”了的星球,即是一颗中子星。中子星只有曼哈顿那么大小。中子星里密度如此之大,粗略地说,所有的中子都互相“紧挨”着。尽管中子星几乎看不见,我们仍可以用仪器探测到它们。它们一边转动一边发出某些辐射,就像在外层空间中的宇宙灯塔。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闪烁的星星,即脉冲星。(虽然这种情景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从1967年开始发现它们至今,人们观测到的脉冲星已超过了400颗。)如果一颗恒星10到50倍于我们太阳的大小,那么甚至在它成为中子星后,引力还会继续压缩它。这时,它就变成遐迩闻名的黑洞。克尔发现,一个大质量的转动着的恒星不会坍缩成一个点。相反,一个自转着的恒星会变得越来越平,直到最后被压缩成一个环。任何一个沿着一个自转黑洞的转动轴发射进去的探测器,原则上有可能在中心处巨大但有限的引力场存活下来,并穿过去到达镜像宇宙而不被无穷大曲率所摧毁。于是,克尔黑洞就是通向另一个宇宙的通道。

(文章有删改)


【注】 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
5.第②段“砰然合在一起”中的“砰然”生动形象的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析第⑦段划线句的作用。
7.根据文意,下列对“黑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黑洞经过科学证明,就是一个宇宙空间通向另一个宇宙空间的通道。
B.黑洞因其处于假想中,具有神秘性,因而激发了科学家们的探索兴趣。
C.黑洞是恒星核聚变反应所有燃料耗尽,发生引力坍缩而产生的。
D.黑洞是恒星在核燃料燃烧殆尽走向死亡的唯一一种结局。
8.根据文意,不属于促使“太阳会发光”的原因一项是:
A.氢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转化的巨大动能促使氢原子发生“核聚变”,释放出巨大能量。
B.氢是太阳的主要燃料,燃烧后可以产生质子比氢原子质子轻的氦原子,可以继续燃烧。
C.当氢燃烧殆尽,由“核聚变”产生的废氦会在一定条件下重新燃烧,继续释放能量。
D.超新星的爆发,因其温度暴涨了几千倍,而达到上万亿度,而致使太阳永久发光。
9.根据文意,分析文中插入图表的作用。
10.综合全文,概括恒星由成熟走向“死亡”的另二个阶段。
(1)氢经核聚变用尽,废氦燃烧,大气层不断扩展到火星轨道,成为“红巨星”。
(2)
(3)
2020-04-1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莘庄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4月网上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1)回家啰!

(2)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 -----   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3)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4)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5)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6)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7)“碗!”

(8)“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9)“那饭碗,越窑盌。”

(10)“你放在哪里?”

(11)“枕头边!”

(12)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13)“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14)“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15)“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16)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17)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18)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19)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20)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21)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22)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23)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24)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25)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26)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27)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28)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29)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30)我告诉了她。

(31)“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32)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33)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34)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注】①盌,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11.文中两次写到“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12.下面对“我”的描写,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童年的“我”对僵化的学习内容、形式的强烈厌倦之情,以及对冲破“束缚”的向往。
B.“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运用动作细节描写,表现“我”对这个青蓝得十分可爱的名窑小盂特别珍爱的情感,以及害怕明早出发落掉的担心。
C.“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现童年的“我”想要取回那个“盌”的执拗,以及“我”忘记带它回家的懊恼。
D.“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通过神态描写,表现童年的“我”望着顺水而渐行渐远的“盌”,进入无尽遐想的情境中。
13.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第(23)段划线句加以赏析。
14.纵观全文,为什么说“我”的“童年随之而去”?

五、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房太尉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①房太尉:房琯,唐玄宗时任宰相,与杜甫交情深厚。②谢傅:晋代名谢安。他在苻坚率百万大军征讨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徐君:典出《说苑》“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遂解剑系其冢树而去。”

15.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
16.对这首诗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驻马”二字表现作者在故友目前流连盘桓,不忍离去。
B.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悲恸,令人倍觉寂寥哀伤。
C.作者将房琯誉为“谢傅”“徐君”,是对故友生平功业的高度评价。
D.整首诗阴郁深沉的氛围,也折射出诗人内心对国事的忧虑和叹息。
17.尾联以景句结束,请对此加以赏析。

六、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鸿门宴》(节选第3、4自然段),完成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8.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
(1)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   (2)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
(3)令将军与臣有(     )                    (4)帷西向立( )
19.翻译下列句子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0.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C.大王来何操D.若属皆且为所虏
21.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②窃大王不取也   
③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④若属皆为所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22.《鸿门宴》3、4段是全文重心,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和勇气的较量,刘邦、项羽、樊哙等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请你任选一个人物,结合第3、4段具体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020-04-1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莘庄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4月网上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齐州泺源石桥记

苏辙

⑴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⑵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⑶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注〕①瑝:通“隍”,即护城河。②窳():粗劣;劳佚:劳动的轻重程度。③董:监督管理。

23.第⑴段中“以纾其役”中的“役”具体是指  
24.第⑴段中画线处的表达效果是  
25.总结泺源石桥建成的经验。
26.下列对第⑶段苏辙的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法”对百姓更为严苛
B.今法“宽简”不如“异时”
C.按“今法”来建桥更难
D.建桥的功与劳超过“异时”
27.结合文意,对第⑵段的补叙作评析。
2019-11-07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话题作文 | 适中(0.65)
28. 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古之先贤深知自己对社会、国家肩负责任,因此孔孟圣人不辞劳苦奔波于世,推行自己的思想,烛之武不畏艰险临危受命,智退强秦;今之学者亦不忘“匹夫之责”,他们孜孜以求、执着探索,攻克难关,以己之力引众人前行……责任不分大小,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身份、不同角色承担着各种责任。


请你结合现实,谈谈对“责任”的认识。
要求:(1)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2)观点明确,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认识。
2020-04-1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莘庄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4月网上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名著阅读、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1
名著阅读
1
现代文阅读
2
古代诗歌阅读
1
文言文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名句名篇默写
2
语言文字应用
3
名著阅读
4
阅读与鉴赏
5
作家作品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名篇名句默写
10.6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二、语言文字运用
2-30.65连贯  得体  谦敬误用  特定场合用语选择题组
三、名著阅读
40.65名著阅读
四、现代文阅读
5-100.65学术论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论述类文本
11-140.65其他散文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探讨创作背景和意图文学类-单文本
五、古代诗歌阅读
15-170.65杜甫(712-770)  诗
六、文言文阅读
18-22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史传文
23-270.4苏辙(1039-1112)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史传文
七、作文
280.65话题作文话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