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上海 高三 二模 2020-07-18 16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名句名篇默写、阅读与鉴赏、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作文主题、写作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适中(0.65)
1. 按要求填空。
(1)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_____ ·述而》)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3)苏轼《江城子》写自己在梦中见到妻子,想说的话太多,但不知从何说起,所有情思全在泪水中托出,这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7-1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2. 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名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

太太要他当心那些泛泛之交,以及他根据“世间无恶人”理论而交上的朋友。他的麻烦就出在这儿;他无法看出别人的错处。他太太对他说:“当心那些朋友。太快建立的友情不会长久的。”东坡承认,她的话总是应验,我想她这方面的智慧是来自中国“ __________ ”的古训——没有令人兴奋的味道,却永远不会生厌。

A.白首如新,倾盖如故B.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C.知人知面不知心D.君子之交淡如水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3. 根据“只有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作出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张三梳理清楚了文章的论证思路,所以他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②张三不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所以他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③张三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说明他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
④张三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说明他不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020-07-10更新 | 2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吕思勉

①历史到底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有什么用处?

②提出这一个问题,我知道多数人都能不待思索而回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即,从前的人做的事情,成功了,大家认为好的,我们可奉以为法,照着他做;失败了,大家认为坏的,我们当引以为戒,不照着他做。但世事不会完全相同,用相同的方法去应付不同的事情,哪有不失败之理?所以愤激的人说道:历史是足以误事的。因为不读历史,倒还面对着事实,一件新事情来,要去考察它的真相,以定应付的方针;一有了历史知识:先入为主,就会借重已往的经验,来应付现在的事情,而不再去考察其真相;即使去考察,亦易为成见所蔽,而不能见其真相了。

③历史知识足以误事之言,并不能说它不对。然而没有历史知识,亦未尝不误事。当袁世凯想做皇帝时,先由筹安会诸人列名发出通电,说要从学理上研究中国的国体问题,到底君主民主,孰为适宜?当时大家看见这个通电,就说:袁世凯想做皇帝了。我以为生于现今世界,而还想做皇帝;还想推戴人家做皇帝;除非目不识丁而全不知天南地北的人,不至于此。然而后来,事情一层层披露出来,竟真的如此,这不是一件奇事么?此无他,还是缺乏历史知识。据这件事情看来,历史知识是不会误事的,所以误事,还是苦于历史知识的不足。袁世凯和筹安会中人,想做皇帝,想推戴人家做皇帝时,何尝没有他们的历史知识?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是如此做成的;推戴人家做皇帝,是如此而成功的;岂能说是没有?以当时的情形而论,反对的人,自然不会没有的,然而据历史上的成例推测,岂不可期其软化?即有少数人不肯软化,又岂不可望其削平?这个,据着他们仅有的、一偏的历史知识推测,自亦可以作此断案,自不免于希冀侥幸。倘使他们再多读一些近代的外国历史;倘使他们的心思再能用得深一点,知道历史上的事情前后不符的甚多,未可轻易地执着前事以推断后事;他们自然不至于有此失着了。所以说:误事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知识不足。

④历史上成功的,大家所认为好的事情,既不能摹仿;据历史上的成例,以推断事情,又易陷于错误;而没有历史知识,又要误事;然则如何是好呢?须知道:应付事情,最紧要的,是要注意于学与术之别。学是所以求知道事物的真相的,术则是应付事物的方法。浅薄的人往往说:我能够应付就得了,事物的真相,管它干嘛?殊不知你知道了事物的真相,应付的方法自然会生出来,只有浅薄的应付方法,则终必穷于应付而后已。

⑤我们要用一个人,为什么要打听他的出身?为什么要打听他的经历?岂不以一个人的性格、才能等等,就是他的出身、经历等等微信公众号:语文考试助力造成的。我们试再反躬自省:我为什么成为这样子的我,岂不和我的家庭,我的学校,我的朋友,我的职业,都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再放眼纵观:我们所认得的人,为什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读书的人多少有些迂腐气;做官的人多少有些官僚气;生意人多少有些市侩气;白相人多少有些流氓气;这是为什么?他们是生来如此的么?然而中国的社会,为什么和欧洲不同?欧洲的社会,为什么和日本不同?甚而至于英国和美国不同;日本和朝鲜不同;就中国的社会,南北风气亦不能尽同;其故安在?就可以深长思了。寻常人对于一切事物,大都不甚深求,所以觉得不成问题。其实略加思考,任何事物,所以如此,莫不有很深远的原因在内;深求其故,无不可以追溯至于极远之世的。固然,我们对于一切事物,总不能真正寻根究底,然而多知道一些,毕竟要好一些,然则历史怎好不研究呢?

(选自《历史研究法》,见吕思勉《史学与史籍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4.第②段提出的“历史是前车之鉴”“历史是足以误事的”两种看法各有理由,请对这些理由加以概述。
5.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6.以下对第④段中“学”与“术”两个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用来寻找事物真相的被称为“学”。
B.用来应付事物方法的被称为“术”。
C.拥有了“学”,自然会有“术”。
D.“术”与“学”原本是一对矛盾。
7.下面是对第①段“研究历史的作用”的回答,依据文意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
A.对历史研究得越深入,我们就越能鉴往知来。
B.研究历史,可以加深我们对社会真相的认识。
C.对历史研究得深刻,我们就能回避现实失误。
D.研究历史,能促进我们了解万事万物的原因。
8.第⑤段中,作者是怎样采用例证法证明其观点的,请对例证的运用进行评析。
2020-07-0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