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期末 2020-07-29 7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的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苦读。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苏轼从小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染信奉佛教有关。
C.夏承焘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同时夏承焘对许多日本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
D.森槐南等日本词人在模仿苏词时,经常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足见苏轼对其影响之深。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D.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思路。
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原因很多,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2021-09-30更新 | 826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铁锅槐

梁衡

①一棵上百年的老槐树长在一口铁锅里,这好像绝不可能,但确实如此。

②去年十一月底,我在河南商丘寻找人文古树,看了几棵汉柏宋槐都不理想,大家气喘吁吁地坐下来吃午饭。当地一位朋友突然一拍脑袋说:“怎么忘了铁锅槐呢!”放下筷子,我们便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公里外的白云寺,拜访了这个锅与槐的奇妙组合。

③白云寺初创于唐贞观年间,曾是与少林、白马、相国等寺齐名的中原古寺,但现在香火不旺。我们去时凄风苦雨,寺里只有几个僧人袖手看门,一个小和尚系着围裙在伙房里淘米,后院及两厢都是零乱的砖瓦木料。进门后的右手处就是我们要拜访的铁锅槐,现在已是这个寺的镇寺之宝。只见一圈石栏杆中躺着一口直径两米多的大铁锅,锅里挺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锅沿有三指厚,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光,像是一个套在树根上的项圈。锅已半埋土中,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深扎地下,而侧根蜿蜒屈结,满满当当,将铁锅挤满撑破后又翻出锅外垂铺在地,像一大块不规则的钟乳石,或是一摊刚冷却了的岩浆。我看着这满锅的老根,只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着的时间。虽是深秋,这古槐仍枝叶繁茂,覆盖着半亩大的地面。而整棵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斜塔,有一种饱经沧桑的厚重与庄严。

④寺院是信众往来的宗教场所,被视作沟通神与人的桥梁。为了给众多僧人和香客备饭,寺里常有超大的铁锅。这口两米的大锅还不算最大,我见过一口更大的,洗锅时要放下一个梯子,才能将人送到锅底。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这白云寺在康熙时达到鼎盛,常住僧人千余人。史载1687年寺里住持佛定和尚为舍粥济贫,造铁锅两口,日煮米一石二斗。十九年后一口铁锅经长年的火烤水煮生了裂纹,就被几个小和尚抬着放到寺的一角。春去秋来,寺院盛而又衰,这口锅也渐渐被人淡忘。沙尘淤满锅底,荒草爬上了墙角,淹没了铁锅。这时一只喜鹊衔着一粒槐籽从天上飞过。它俯下身子,看到这汪嫩绿的鲜草,就落下来歇脚,槐籽落在铁锅里。想这铁锅离开灶台被弃墙角已经数十年,烈日严霜,凄风苦雨,它早已心灰意冷,奄奄待毙。忽然有一只小手轻轻地抓挠着它冰凉的身子,一丝微弱的声音响在耳旁若有似无地呼唤。原来是那粒槐籽经水浸土育,已经开始发芽生根。这口铁锅一下打了个寒噤,从梦中惊醒,忙将这个幼小的生命搂在怀里。那雪白的细根穿过厚厚的积土吮吸着锅沿上的雨滴,像是在替它擦拭眼角的泪花,而嫩绿的树苗已有尺许之高,正努力探出锅外,好奇地张望着庙宇、蓝天、白云。铁锅记起了佛经上讲的万物轮回,因果有缘,众生平等。啊,行住坐卧都是禅,一花一叶皆佛性。它觉得这是佛祖托它来抚养这个从天而降的小生命的,就更加搂紧这棵小树苗。槐树一天天长大,当它已经高过院墙,可以俯视外面的世界时,才发现这个世界上的槐树全是长在土地里,只有它被小心地托着、抱着,长在一口铁锅里,不觉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好比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甚至还身有残疾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照样抚育着一个伟岸的英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它怎么能不痛感身世飘零而加倍珍惜,一定要活出个样子呢?

⑤铁锅槐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就算你有一百个聪明的头脑也想象不出这样的作品。万物有缘,槐树本是一种最普通的树种,数百年来在山地平原、房前屋后不知有槐几多,而长在铁锅里的唯此一棵;铁锅本是一种最普通的炊具,千家万户用来烧水煮饭的铁锅不知几多,但用来栽树而且长成大树的也只有这一个。再说,就算这锅与树前世有缘,那结合之后的数百年岁月,水火兵燹,雷劈电击,畜啃人砍,寺院塌毁,它们又携手逃过了多少劫难才有今天的正果?物竞天择,自然筛选,这是铁的定律。在无尽的岁月长河中,无数个偶然机缘的组合,就出现了奇迹,就诞生了天才。虽然人类愈来愈聪明,但还是逃不出自然的手心。不见我们办了多少音乐学院,却常会输给一个牧羊女或打工汉的歌喉;办了多少文学院,而大作家总是长在校园外。而皇室培养接班人,从选妃子、找奶妈开始,到定太子、配师傅,结果总是多有从草莽中杀出来的开国之主。假如现在有谁出巨资请你再复制一组铁锅槐,恐怕打死也不敢接这个活。

⑥铁锅槐虽是天工之物,但它修行于古寺之中,早已融进人的智慧和佛的灵性。在悬崖之上,在大河之岸,树抱石之类的奇树不知多少,而现在这棵古槐抱着的却是一口铁锅,是一锅人间烟火。这是信念的守望,是佛与人的拥抱,是伟大的天人之合。你只要看看那锅里劲结的树根,就知道它们有多大的定力,槐树咬定铁锅,将它凿穿、撑裂、抱紧、融合;铁锅则仰着身子吃力地挺举着大树,不顾自己已经被压裂,被深深地挤进了泥土。直至最后再也分不清是锅抱槐还是槐抱锅。这是心的力量,是佛家所谓的大愿,不信世上事不成,不信有缘不结果。它们就这样晨钟暮鼓,相濡以沫,古寺残阳中不知送走了多少寂寞。山挡不住风啊,树挡不住云,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挡不住生命的降生。而一个生命一旦降生,就会本能地捍卫生的权利,坚强地活下去!

⑦临出寺门时已暮云四合,我又回望了一下这棵铁锅槐,经秋雨打湿的树身更显出沉稳的铁青,斜伸着的身子像一支要射向云空的利箭。而根部那一圈翻卷着的闪亮的锅沿则如一把拉满弦的弓,引而待发。我忽然觉得,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思想者》

⑧世人多爱盆景,喜其能于尺寸之间盈缩天地,吐纳岁月。而古今中外,到哪里去寻找铁锅槐这样一个天地所生、人神共塑、照古烁今的盆景呢?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放下筷子”“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公里外的白云寺”等内容,体现了作者等人对铁锅槐好奇而急于见到的心理。
B.文章用康熙年间白云寺的常驻僧人之多和大铁锅的由来、用途等,说明了为什么说“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
C.文章写白云寺曾是中原四大古寺之一,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却香火不旺,僧人稀少,院内凌乱,暗合铁锅槐的命运。
D.铁锅槐的形象特征主要有:高大苗壮,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生命力旺盛,侧根蜿蜒屈结,枝繁叶茂;饱经沧桑,充满厚重与庄严。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铁锅槐的成长时,赋予铁锅和槐树以人的情感,体现了铁锅给了槐树的呵护和槐树对铁锅的感恩。
B.第④段描写槐籽在锅里生根发芽的情景时,用“打了个寒噤”“搂在怀里”等语句形象地写出铁锅被幼小生命唤醒的过程。
C.最后一段叙写“世人多爱盆景”的现象,与作者特别偏爱铁锅槐进行对比,突出了铁锅槐是大自然杰作的赞美之情。
D.文章用词简洁、鲜活,语言富有韵味,如对铁锅槐成长历程的描写中,在句式上长短句结合,以长句为主,间有短句。
8.请简要说明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9.第⑦段说“我忽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的《思想者》。”请简要加以赏析。
2020-07-28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会官制行,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注】①常平:官仓名。

(二)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节选自王安石《答段缝书》,文章为了反驳段缝来信对曾巩的诽谤和攻击而作)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B.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C.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D.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女子则是在年满15岁举行笄礼,及笄之后便可婚配。
B.“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即我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C.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洪州”指“调任洪州知州”。
D.“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刚成年就名声远扬。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与自首的盗贼骑马巡城,以诚相待。
C.曾巩任职能干,处事有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为不耽误农事,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
D.曾巩负有才名,性格淡泊。他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时运不佳;这一时期,后辈晚生出人头地,他看得很淡泊。
13.在《答段缝书》中,王安石认为曾巩是个“贤者”,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2020-07-2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适中(0.65)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越州赵公救灾记》)
(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答司马谏议书》)
(3)恐遂汩没,遂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上枢密韩太尉书》)
2020-07-2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描绘了秋日怀嵩楼上所见云烟重叠缠绕城郭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从而引发了追往怀人的感慨。
B.诗歌第二联写深秋时节,霜林木落,群山争出,野菊竞放;展示出群山、野菊不畏寒霜,富有生机的一面。
C.诗歌尾联紧承前三联实写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人情感,升华了诗歌的主旨。
D.这首诗写景自然流畅而又层次分明,摄景的角度不断变换,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描绘了开阔深远的画面。
1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