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单元 第3课第2练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全国 高二 课后作业 2020-08-16 33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在每一个关键之处、每一个挫折时刻,都深深地刻着“道德”二字。近代以来,中国曾陷入          的危困之局。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悲壮、大苦难,更是民族精神的大觉醒、大挣扎、大振作。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有节操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撑起了           的旧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雷锋、焦裕禄等         在新中国的道德星空图上,他们是德之          ,国之栋梁。

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而道德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汉代崔寔在《政论》里说:“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梁肉也。”西方哲人亦云:“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的教化与修养比作人的精神食粮。法律、准则等都是药石,而人是不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的。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今日之中国,欲民族复兴,首在立人。立人之道,首在立德。这个“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是舍我其谁,“为天地立言,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和人生磨砺。

1.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D.排比、引用、对偶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与伦比     风起云涌     闪耀     模范
B.旷古未有     风起云涌     闪动     楷模
C.旷古未有     风雨飘摇     闪耀     楷模
D.无与伦比     风雨飘摇     闪动     模范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有节操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
B.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
C.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有节操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战斗中。
D.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
2020-08-13更新 | 232次组卷 | 9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单元 第3课第2练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______,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或许,_____,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______,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2021-03-24更新 | 190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6届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5. 20世纪60年代初,焦裕禄同志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为根治“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集思广益,推广栽种泡桐树,使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因积劳成疾,刚到中年的他不幸患了肝癌,于1964年病逝于郑州。下面是焦裕禄烈士陵园徽标,请介绍徽标的构图要素及寓意。不超过80个字。
   
2021-11-10更新 | 720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6届湖北荆门市龙泉中学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树对泥土的情谊

——记解放军总医院百岁军医、老年医学专家牟善初

卢晓琳

1917年,牟善初出生在山东日照一个农耕家庭。1943年,牟善初从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当时毕业生有“军用”和“民用”两个去向,由自己抓阄选择其中一个。牟善初抓到了“民用”,这让立下“奔赴战场,驱赶日寇,还我河山”志向的牟善初非常失望,恰好一位抓到“军用”的同学因种种原因不能从军,于是二人私下进行了调换。第二年,牟善初如愿奔赴云南腾冲抗日前线,当上了手术队上尉军医。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和战友们抢救了一个又一个抗日军人的生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974年,牟善初调入解放军总医院工作。该院老年心内科名誉主任叶平深感牟老为祖国医学事业培育人才的赤诚之心,“牟老指导过无数学生的论文,无论多忙都对论文仔细修改和把关,但从不在文章中署名第一作者,他说要多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曾强这样描述牟善初对学生的指导:“实验数据若有不准确,必须重算;实验动物缺失一只,必得补齐;论文中的每一个英文单词他都细心校正。”

“病人有事,随时叫我”

我国隋唐名医孙思邈曾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牟善初的学生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小鹰永远忘不了1992年春节前的一次抢救。患者因肺心病心力衰竭,憋喘明显,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仍无明显起色。血生化和动脉血气报告提示,复杂的酸碱平衡紊乱可能是重要诱因。心中没有把握的李小鹰拨通了牟善初家的电话,时已深夜两点钟,窗外大风卷着漫天雪花肆虐。“我马上就来。”牟善初在电话里说。当病区的电梯门打开时,李小鹰仿佛看到了“圣诞老人”:75岁的牟善初大步跨出电梯,羽绒服上落了一层厚厚的雪花,急切出门都没来得及换上棉鞋的牟善初,脚上的一双布鞋已然湿透。“老师见我第一句话是,‘病人怎么样了?’他仔细检查完病人后就指导我们抢救,直到病情稳定下来,就这样在病房守了一夜。”

令老年肾内科护士长张瑞芹非常震撼的是,牟善初一直到95岁,每天8点准时上班,每周周三、周五去病区查房、会诊,每次在病房里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每两周还去一次药房了解新药。

“我和患者就像大树对泥土的情谊。”在牟善初90岁生日上,老人说的这句话让秘书周桂芳感慨不已。

在临床,时间全给病人

“治病救人不是索取,更不是交易,知识和技能是人民培养的,解除病人的痛苦是我应尽的职责。”牟善初在回忆文章《暮年忆旧》里的话语铿锵有力,“我的座右铭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在牟善初的二女儿牟小芬眼里,双休日里爸爸极少在家,更别提工作日下班后的时间了,她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爸爸被急救电话叫到病房抢救病患。当记者想看看近期的“全家福”照片时,牟小芬有些无奈地笑着拿出一张20世纪60年代初期拍下的“全家福”。面对记者的不解,牟小芬说:“爸爸除了忙临床的事,还要带研究生,好不容易有点空闲,也都用在了图书馆和他的书房。记得有次我生病了,希望爸爸带我到医院看病,他说病房刚刚收治了一位病危患者,要去抢救,让我自己到门诊找某某医生。”

生活上极尽简朴的牟善初至今还穿着带补丁的衬衣和袜子,但他对待群众从不吝啬。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牟善初就拿出5万元钱为家乡建希望小学。中国工程院颁发给牟善初15万元的奖金,他分文未取,全部捐给医院设立了“牟善初医疗保健科研奖励基金”,为年轻人的成长进步铺路架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牟善初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40余年,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但他对此看得很淡,不仅“支持”家人当旧物处理掉自己多年获得的荣誉证书,就连评选院士的机会也不在意。

②20世纪70年代末,牟善初组建了全军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成果众多,享誉军内外、国内外。他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涉及的老年疾病有几十种。这些著作和论文,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有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牟善初早就立下“奔赴战场,驱赶日寇,还我河山”的志向,后如愿以偿赶赴抗日前线。
B.牟善初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对学生论文的修改和把关从不马虎。
C.牟善初75岁那年,在接到医院的求助电话后,不顾深夜漫天飘雪,连忙赶到医院指导抢救。
D.牟善初一心扑在工作上,多在医院,极少在家,更别提陪家人了,面对家人的埋怨他毫不在意。
7.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牟善初有着赤诚报国的坚定信念和医者本色,也有大爱精神,如拿出资金建希望小学等。
B.牟善初一直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组建了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成果累累,享誉国内外。
C.牟善初编写医学著作,发表论文,涉及几十种老年疾病,因此获得多个国家级奖项。
D.这则通讯大量引用牟善初周边人对他的描述,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文学性。
8.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树对泥土的情谊”的内涵的理解。
2020-08-13更新 | 260次组卷 | 6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单元 第3课第2练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医药科学最崇高的使命。一个将毕生精力心血都奉献给这一崇高事业的科学家,无疑是饱含情怀的使者,但屠呦呦却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这孺慕之思就是她最朴素自然的情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诺贝尔奖怀有特殊的情结——因求而不得而耿耿于怀。

屠呦呦获奖的意义非同寻常,她证明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取得开创性成果的能力,具有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能力。屠呦呦却不认为这是她个人的荣誉:“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晶,此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成了“名人”,但她却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对各种活动她都是能免则免。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她却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但屠呦呦没有放弃工作,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有效性、青蒿素的抗药性等,屠呦呦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要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这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尽已所能。

“始终服从安排,始终从事青蒿素研究,甚至始终在一个单位工作,没动过地方。”共事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用一连串的“始终”形容屠呦呦的经历。当一些人在抱怨一成不变的工作乏味无趣的时候,屠呦呦却“始终”守着中药研究这个不太热闹的专业,并且创造了“奇迹”。

屠呦呦用她的青蒿素人生告诉人们,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

(选自《八十多载仁心今更红——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有删改)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陈芳、余晓洁)   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

自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在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这一疗法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被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在3亿人份以上。

《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几乎全世界的记者都在找她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正躺在沙发上打电话。这个世界瞩目的老太太卷着裤腿,穿着一件松松垮垮的绿色对襟汗衫。尽管站在小区里一抬头就能看到人民日报社亮着金色灯光的大楼,这个躲藏在胡同里的小区却似乎从未离媒体如此近过。从早上开始,屠呦呦的小区停满了车,保安知道小区里有个科学家得了个奖,是“什么第一”,但对这个叫屠呦呦的老人没有什么印象。

屠呦呦参加的研发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是在战争背景下开展的。1964年,美国出兵越南后,越美双方都因疟疾造成严重减员。“这个事比打仗死伤还要高”,屠呦呦回忆,双方都开始寻求治疗疟疾的全新药物。越方向中国求助,屠呦呦加入了科研项目。

“交给你任务,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85岁的老人倚在沙发上,平静地说起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屠呦呦被派去海南岛,在苏联学过冶金的老伴儿李廷钊被派去云南的五七干校。

没有人比李廷钊更了解这个粗线条的科学家。她不太会做家务,买菜做饭都要丈夫帮忙。有一次坐火车外出开会,她想在中途停靠的时候下车走走,竟然忘了按时上车,被落在了站台上。“别人还以为我有生活秘书,他就是我的秘书。”屠呦呦眯眼笑着看着老伴儿。

近半个世纪前,屠呦呦从我国古人将青蒿泡水绞汁的记载中获取灵感,意识到高温煮沸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将原来用作溶液的水替换为沸点较低的乙醚后,获得了更有效果的提取物。李廷钊说,研究青蒿素的时候,屠呦呦每天回到家都满身酒精味,后来甚至患了中毒性肝炎。

为了确定药物对人类的有效性,屠呦呦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提及此事,老伴儿李廷钊插嘴道:“人家抗美援朝还志愿牺牲呢,吃药算什么?”“当时动物试验过了,药走不出去,发病季节就过了,那就耽误一年。”85岁的屠呦呦平静地说,“所以那时候也不考虑荣誉不荣誉,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9.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屠呦呦始终从事中医药研究并最终带领团队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人生。
B.“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作者引用屠呦呦的原话,是为了突出她不善言辞。
C.屠呦呦是一个粗心的人,一切都需要丈夫帮忙,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丈夫李廷钊的帮助,或许就没有屠呦呦的获奖。
D.三则材料都提到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都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屠呦呦对中医药科学的坚守。
10.下列对材料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十分注重语言美,文章语言优美舒缓,使屠呦呦医者仁心的高大形象深入人心。
B.材料二以平实质朴的叙述性语言,就屠呦呦获奖、屠呦呦的生平及其提取的青蒿素被广泛使用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C.材料二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D.材料三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再现了屠呦呦获奖前的埋头苦干,彰显优秀科学工作者的本色。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越战争中,美国与越南都深受疟疾的困扰,因疟疾导致严重减员。在此情况下,中国主动支援越南,成立研发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
B.屠呦呦的履历简单,但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成为首个提取到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的“醚中干”的科学家,并以此挽救了无数生命。
C.当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时,屠呦呦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对研究青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屠呦呦像无数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一样,在成功的道路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她捧得大奖,是国人的荣耀,更是对学人的鞭策。
12.材料三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3.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0-08-13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单元 第3课第2练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5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3
现代文阅读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2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30.65一般词语  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选择题组
40.6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50.65徽标语言表达
二、现代文阅读
6-80.65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  理解重要句子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实用类文本
9-130.65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理解重要句子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非连续性文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