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太原市五十六中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西 高二 阶段练习 2021-11-09 37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是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具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神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教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又”“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全”;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咸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放,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与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有紧密的联系,它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C.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D.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C.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D.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B.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C.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2020-11-15更新 | 195次组卷 | 5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待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

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赵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赵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

赵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赵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赵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赵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儿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着地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
D.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体现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5.同为表现战士牺牲后群众的悲情,描写小菊悲情的语句能不能用在大娘身上?为什么?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
6.小说以“碑”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1-11-09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五十六中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秦国的军中歌谣,节奏整齐,便于歌唱,表达了士兵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B.这首诗各节形式相同,只变换了几个字,这是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
C.每章的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形象生动地表现战士们同心协力、团结互助的情景。
D.“戈矛”“矛戟”都是古代的长柄武器,“甲兵”的意思是铠甲、兵器,这三个词运用了比兴手法,突出了将士的勇猛。
8.三章的结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

三、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适中(0.65)
9. 翻译下面句子。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21-11-0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五十六中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表明物和事皆有规律,推演万物皆有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11-0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五十六中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在每一个关键之处、每一个挫折时刻,都深深地刻着“道德”二字。近代以来,中国曾陷入          的危困之局。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悲壮、大苦难,更是民族精神的大觉醒、大挣扎、大振作。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有节操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撑起了           的旧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雷锋、焦裕禄等         在新中国的道德星空图上,他们是德之          ,国之栋梁。

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而道德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汉代崔寔在《政论》里说:“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梁肉也。”西方哲人亦云:“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的教化与修养比作人的精神食粮。法律、准则等都是药石,而人是不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的。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今日之中国,欲民族复兴,首在立人。立人之道,首在立德。这个“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是舍我其谁,“为天地立言,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和人生磨砺。

11.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D.排比、引用、对偶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与伦比     风起云涌     闪耀     模范
B.旷古未有     风起云涌     闪动     楷模
C.旷古未有     风雨飘摇     闪耀     楷模
D.无与伦比     风雨飘摇     闪动     模范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有节操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
B.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
C.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有节操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战斗中。
D.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
2020-08-13更新 | 232次组卷 | 9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单元 第3课第2练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军:我们的船,奋力划桨能过江。

宇航员:我们的船,轻按电键能航天。


读了上面的天地之间的对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7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古代诗歌阅读
1
文言小题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理解重要概念
4-60.65孙犁(1913-2002)  其他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古代诗歌阅读
7-80.65其他春秋作家  诗
三、文言小题
90.65文言文翻译非选择类
四、名篇名句默写
10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1-130.65一般词语  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选择题组
六、作文
140.65青春 使命  责任 担当  奋斗 励志  图画式材料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