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遂宁市高级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1-05 2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94岁的表演艺术家蓝天野领受殊荣。早年参加中共地下党,投身话剧艺术事业近60年,蓝天野被誉为“真正有艺术品质和高级趣味追求的艺术家”,在演艺界具有广泛良好的口碑。

蓝天野在北京人艺2019级表演学员培训班结业仪式上曾对年轻演员说:“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德艺双馨,永远是德在第一位,希望你们成为一个好演员之前先成为一个好人。”学艺先修德,做戏先做人。成为一个“好人”,既是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成就艺术品格的重要前提。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我们说,文艺是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记录和再现,包括演员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也是时代风尚的引领者。“文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文艺创作者要书写时代、塑造人心,首先要完成对自己的塑造。

特别是当下,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影视艺术发展日益繁荣,演员群体的构成多元化,作品的关注度和演员的曝光率也在加大。演员通过表演塑造人物形象、传递精神思想,他们的一举一动常常牵动观众的目光,他们的道德水准也势必会影响观众,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期的青少年。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今天的观众很容易记住一些活跃在热搜上的名字、亮相于广告上的面孔,却很难说出一些偶像明星的代表作。有悖于艺术生产规律的不良现象不断透支观众的信任,接连有艺人因为违法失德付出人生的代价,这一切让人痛惜,也是严重警告:虚假的光环有多大,偿付的代价就有多大,要尊重“演员”这个职业。

好演员需要好作品来验证。崇德是前提,尚艺是关键。老演员奚美娟与上戏学生分享影响自己的“演员十诫”时提到:“爱自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好演技需要在创作中不断精进。

崇德尚艺,意味着理性看待得与失,过得了“名利关”。演员是一份职业。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身处台前,离鲜花和掌声太近,容易陶醉;离聚光灯和热搜太近,容易迷茫。如何不在赞誉和名利中迷失自己,需要有内心的定力,看得清得与失、眼前与未来,尤其是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一个人撑不起一部戏。对于现代影视工业,完成一部作品,编导演摄录美服化道以及后期制作,任何一环都不可缺失。演员作用不可替代,但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大。30多岁时,李雪健凭借电影《焦裕禄》斩获“金鸡”“百花”双奖,他的获奖感言至今广为流传:“苦和累都让大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傻小子李雪健得了。”这就是一个演员对自己的清醒认知,也是对名与利的清醒认知。

演员是心灵的工程师,塑造的是人心和世道。演员应该心中始终存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以高尚的艺术品质为追求。理解了演员在新时代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崇德尚艺就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就会成为整个演艺行业的自觉,是每个演员都要研习一生的必修课。

风吹不倒根深的大树。演员内心的定力来自对艺术对观众的敬畏,来自对时代对自我的认知。一个演员,真正的艺术生命力在作品中,在观众的口碑里。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8月2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艺术工作者,要德艺双馨,要永远把德放在第一位。这既是对年轻演员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成就他们艺术品格的重要前提。
B.文艺是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记录和再现,文艺创作者首先要完成对自己的塑造,才可能完成书写时代、塑造人心的使命。
C.演员通过表演塑造人物形象、传递精神思想,是时代风尚的引领者,他们在引起观众注目的同时,必然也会对观众道德观念产生影响。
D.观众很容易记住一些活跃在热搜上的名字、亮相于广告上的面孔,却很难说出他们的代表作,这是那些偶像明星道德水准低下造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悖艺术生产规律的现象和艺人违法失德事件频频出现,是本文提倡崇德尚艺的现实出发点和重要原因。
B.文章第五段论述演员应该怎样崇德尚艺,是前文“是什么”“为什么”的进一步深化,使论证更加全面。
C.文章引用蓝天野、奚美娟、李雪健等老艺术家的话语,论证了“尚艺”在演员艺术生涯中的重要性。
D.文章将“崇德”与“尚艺”并称,但对“崇德”着墨更多,意在引导读者关注思考当前演艺界存在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好的演员,既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又要热爱心中的艺术,追求高尚的艺术品质,这样就能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好作品。
B.演员从事的是特殊的职业,要有内心的定力,认清自己的位置,远离鲜花和掌声,远离聚光灯和热搜。
C.崇德尚艺,演员要过得了“名利关”,要明白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演员的作用虽然不可替代,但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大。
D.新时代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要求演员心中始终存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做到了这点,崇德尚艺就会成为整个演艺行业的自觉。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若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选自袁行霈《境与象》)

材料二:

诗歌意境,从表现对象分,有“物意境”“事意境”“情意境”“理意境”。

所谓“物意境”,也叫“物境”,就是以“物”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山水诗、咏物诗、山水画、花鸟画中多有此类意境。“物境”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这些都是“物境”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目悦神怡之美感。

所谓“事意境”,也叫“事境”,就是以事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叙事诗、咏史诗和写人诗中多有此类意境,此外古典戏曲、小说和散文中也往往有此类佳作。事境有大有小,有时一句诗就是一个事境,如“少小离家老大回”“风雪夜归人”“落花时节又逢君”;有时一首诗是一个事境,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和《卖炭翁》。事境的审美特点是“近”,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所以才能获得“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所谓“情意境”,也叫“情境”,就是以“情”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抒情诗、抒情小赋、抒情散文和音乐、戏曲中多有此类意境。在古典诗歌中,有直打其情成境者。如赵嘏《忆山阳》:“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多惭江上鸥。”金圣叹评云:“看他四七二十八字,中间杂用‘愁’字、‘怜’字、‘忧’字、‘伤’字、‘叹’字、‘惭’字,凡若干悲苦字成诗,知先生怀忧,真有甚深者也?”但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而成境者。如汉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又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李白是写情境的圣手,他有许多这方面的名句,诸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在李白笔下,风、水、月皆成为情的化身,而又是那样亲切自然,尽情尽理,真是大家风范。

所谓“理意境”,也叫“理境”,就是以“理”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如果说“情境”的审美特点是求“美”的话,那么“理境”的审美特点则是求“真”。玄言诗、哲理诗、议论散文、寓言、写意画中多有此类意境。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是直言其理的名句,还有借景言理的,如崔颢《黄鹤楼》一诗,金圣叹评云:“他何曾是作诗,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什么“道理”呢?就是“黄鹤”飞了,“昔人”去了,甚至他们早都死了,而“楼”还存在着。生命是有限的,空的,只有“楼”是无限的,实的。所以,感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便是这首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通过昔人、黄鹤、楼、白云、此地、千载等时空意象表现出来的。前者所举名句,或理,或意,都浸泡在浓郁的感情里;后者所举的“道理”则隐含在意象之中。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地未受情感饱和的理。”

(选自古风《意境探微》)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与境交融之后生成意境,意境可以超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B.“境生于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言乡水有情,更显思乡情深,构思别致,亲切自然。
D.抒情诗、抒情小赋中多有“情境”,这种“情境”有的是直抒其情,有的是借景抒情。
5.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诗歌意境表现对象不同的一项是(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B.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C.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D.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6.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
2021-12-3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高级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家园

田 林

等待了若干年的消息,终于在一片土崩瓦解中成为现实。我们这条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街道,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一座现代化的商业大楼将要在这里竖起。在我们把所有财产都搬进楼房的新居之后,父亲问我:黑子怎么办?

黑子是我家一名成员。我们在一起已经生活了10年。我和父亲谈话的时候,黑子蹲在一边的角落显得异常安静。它似乎听出了我们在说什么,眼里存放着胆怯游离的蓝色,又像个垂暮的老人,躲在那里发出忧郁的呻吟。那声音持续而低沉,仿佛来自深远的地心。

黑子是不可能随我们迁至新居的。它不是那种宠物狗。它是一只德国黑背。随着城市生活的变迁,也就意味着我们和黑子永远的分离。

我想,我只能把黑子送到乡下舅舅家去。我买回一块红布。最初看上去,它倒像是一面鲜艳的红色旗帜,然后便被我们紧紧蒙在了黑子的头上。这时的黑子,看上去就像是一只将被送往杀场行刑的人。

我们爬上了一辆货车,货车会把黑子送到百里之外的舅舅家。一路上,坐在装满货物的纸箱中间,黑子不断在我怀里发出呻吟,不断地用红布下毛茸茸的头打磨我的脸,它身上传递过来的,是与我的身体同样的温度。毫无疑问,尽管它的眼睛被蒙在那里,可是却依然知道,身边这个别有用心的人就是我。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忽高忽低地起伏。随着道路的延伸和时间的推移,我愈发感觉到,它偎在我怀里的身体,因缺乏自信或不满在剧烈地颤抖。

与黑子分手的时候,我没有勇气摘下那块红布。我走得毅然绝决。不过我还是有些良心的,分手时,我把在家里早已煮好的一块熟肉,放在了它的身边。这样,当它头上的那块红布取下时,有可能就不再恨我。

伴随着我远去的脚步声,我听见黑子狂怒的叫声一直追随着我,那声音在干枯的树林和赤裸的麦田上空哀伤地飘荡,具有很深的延伸性。同时也唤起了此起彼伏大大小小的狗吠。在这叫声里,我预感到的,是这个偏远乡村带给黑子的威胁。把它一个人扔在这里,孤独并不可怕,它会慢慢适应,可怕的是那些山狗。我很为黑子担心,但我现在只能这样做。你想想,楼房里怎能容得下山羊似的一条狗呢?城市的楼房里,是没有它的位置的。

回到家里,我连续几夜不能入睡,只要躺在床上,耳边便会响起黑子狂怒哀伤的叫声,即使已在百里之外。那声音依然幽灵般游荡在整个城市上空。

每天我都要到工地上去,冥冥之中我觉得黑子也会出现在工地上。而机械化的施工现场,那些正在干活的陌生人,已经使我当年的家园笼罩在大团大团黄色的烟尘之中。我的家园,就在这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逐渐变得愈来愈陌生。

我问过工地上的许多人。我问他们,你们见过一只黑色的狗吗?它是一只德国黑背。他们不停地摇头,他们说这里是工地,工地上是不能够允许一条狗在这里乱窜的。我想,这个没良心的家伙,也许早已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了。

进了腊月,像往年一样我要去舅舅家,看舅舅,也看黑子。老天爷像要故意添乱似的飘起了雪花。

我的双脚一迈进村子,狗们首先乱了营,东一声北一声地狂吠起来。我家的黑子可不是这个样子,我家的黑子是很有修养的,从不乱叫。我就在这高一阵低一阵的狗吠声中,向村子深处走去。我想第一个出来迎接我的,一定是黑子。

我问舅舅说:黑子呢?我的黑子呢?它真的把我们忘了吗?舅舅说:黑子?你家黑子第二天夜里就跑了。哪怕有一点儿声响也行啊,那么粗的锁链,居然就给挣脱了。它怎么一声也没吭呢。

我相信,我的黑子一定是去了城里,它已经是一条很老很老的狗了。我对舅舅说,我要马上回城。不顾舅舅的挽留,我冲出了门。

来自天空深处的雪,已落得越来越大。很快遮盖了我身后那些歪歪扭扭的脚印。

我到工地上去过无数次。问遍了工地上所有的人。你看见过我家的一条狗吗?它是黑色的,是德国黑背。它叫黑子。它已经很老了……

如果你想在生活中,抹掉一条与你共同生活了10年的狗的记忆,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这座城市到处都会看见我在街头幽灵般徘徊的身影。直到有一天,我在一个破烂不堪的角落发现了一块红布,我的身影才停了下来。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当年蒙在黑子脸上的,但它却是红色的,上面沾满的是那些似是泥土似是血迹的污渍,让人不敢再去看它。

我的黑子去了哪里?直到这时,我才明白黑子,我的黑子,一定是在途中。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有多处写到昔日家园拆除的情景,推土机的轰鸣声和想象中的现代化大楼,这些情景与老街道、昔日家园的形象是对立的,其中蕴意深远。
B.故事结束,“我”虽然发现了蒙黑子脸的红布,但仍然说黑子一定在途中,这表明作者坚信自己的黑子必将回归。
C.送黑子走时,描写黑子“像是一只将被送往杀场行刑的人”,其中既含有送黑子远行的痛苦,又预示了黑子的命运。
D.从文章几处描写黑子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黑子是一只忠诚、通人性的老狗,它依恋主人,害怕远离自己的家园。
8.在这文章中,“我”是故事主角,还是“黑子”是故事主角?请联系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2022-01-0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高级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风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璃为布衣交,馆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延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前及梓州刺史章彝。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节选自《新唐书》)


【注】三川:古代称三川郡,今河南洛阳地区。西周时期的三川指关陇地区的泾河、渭河和洛河。一是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二是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陈涛斜:今陕西省咸阳市东。
9.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秦人开关                                及孝文王、庄襄王
B.①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地        ②骊山构而西折
C.①遣吏存问                                ②鲁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殷勤之意
D.①匈奴七百余里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
10.下列句子加点词活用情况和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赢粮而B.位卑则足C.道之不传也久矣D.其圣人也亦远矣
11.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来看,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沛公安在?
A.为天下笑者,何也?B.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
C.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D.筑以为金人十二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B.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C.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D.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十三载: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这是古代纪年法之一;十三载,是指唐玄宗在位一共十三年。
B.唐代三司指的是御史台、刑部、大理寺。三司推事,是唐朝审理大案时的一种审判制度。
C.禄山乱:指唐朝藩镇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一同作乱,史称“安史之乱”。
D.工部员外郎:唐朝中央政府“六部”中的工部中的官职,杜甫曾任并无实权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才华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唐玄宗亲自到太清宫祭祀之际,杜甫因所呈献的三篇赋令皇帝称奇,于是有机会在集贤院任职。
B.杜甫能够为朋友直言相谏。房琯因在陈涛斜打了败仗,又被他人牵连,所以被罢免了宰相一职。与房琯有贫贱之交的杜甫便向皇帝求情,也遭到罢官,从此失去了在朝廷任职的机会。
C.杜甫一家的生活遭遇困窘。杜甫家人寄居在鄜州,在艰难困苦中度过,身体虚弱的小儿子最后饿死。
D.杜甫有时性情狂放不加检点。在颠沛流离中得到严武的善待,可有时候杜甫拜见他却不戴头巾,而且还曾经醉后踏上严武的床又怒斥严武,这都显得很不礼貌。
15.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站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021-12-3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高级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注】①溶溶:宽广的样子。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之中诗人勾勒出了寂寞孤独的心境,这种心境与静谧的月夜在基调上是非常吻和的。
B.颈联转写动物,描写塞外鸿雁急飞、邻家鸡啼,以反衬晚秋之夜的寒冷而漫长。
C.此诗所写月夜的氛围是气势恢宏,色彩皎洁幽丽,用这种恢宏衬托个人的渺小。
D.此诗语言浅淡:浅,就是浅显通俗,不饰典故,不用深奥之语;淡,就是轻轻入之,淡淡出之,不着浓彩,不用艳词。
17.请结合颔联所写到的意象,赏析这一联写景的艺术效果。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8. 情景式默写训练。
(1)严格的说,浔阳并非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难以入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个意思。
(2)《琵琶行》中表现诗人与琵音女有共同的身世之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哀婉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把眼前秋景和自己老病缠身的悲情紧密联系,高度概括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中通过听众感受和环境描写来烘托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及音乐感染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12-31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高级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首次亮相东京奥运赛场的中国女子橄榄球队,建队时间短,大赛历练少,对手实力强,正是依靠团队协作的精神闯入八强。比赛中的呐喊,失利时的鼓舞都在汇聚每个人的力量。如果说球队像一辆战车,每个球员都是其中的一颗螺丝钉——单独一颗自己转不动,少了一颗战车跑不动。用团队意志为战车加油,才有了实现梦想的突破时刻。

同舟共济这个词,用来形容赛艇再贴切不过。女子四人双桨金牌团队成员说,教练常告诉我们;固然一个人划得好重要,但是四个人一起努力才能更快地划,所以大家要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同舟共济,就能所向披靡。劈波斩浪时,四个人就像一个人,将团队意识灌注进每一次划桨,从动作到心灵的默契,正是千百次锤炼的收获。

团队意识并不仅仅体现在团队项目中。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每支来到奥运赛场的队伍,都有这样的故事。集体的凝聚力,托举起个人的爆发力。团队意志也是体育精神的内涵,不仅闪耀在场上,在场外同样动人。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人划得好固然重要,但是四个人一起努力才能划得更快,所以大家要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同舟共济,才能所向披靡。
B.一个人划得好固然重要,但是四个人一起努力才能更快地划,所以大家要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同舟共济,就能所向披靡。
C.固然一个人划得好重要,但是四个人一起努力才能更快地划,所以大家要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同舟共济,才能所向披靡。
D.固然一个人划得好重要,但是四个人一起努力才能划得更快,所以大家要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同舟共济,就能所向披靡。
20.下列各项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使用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B.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C.告诉不告诉你没有关系。——我问你,你的意思,忽而软,忽而硬,究竟是怎么回事?
D.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21.请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渊(水深超过6000米)是地球最后的秘境,是尚未被充分认识的战略空间,它孕育着最神秘的生态系统,包括微生物、宏生物种群和特殊的生态环境以及其专属的物理海洋、地球化学现象。因此,深渊①_____,对人类揭示生命的起源、进化以及研究生物对特殊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

长期以来,②_____,人类对深渊生命、环境和地质形成过程的了解极其匮乏。载人潜水器具备准确到达、精确观测、精细作业、可让科学家身临其境地进行科学研究等诸多优点,成为了人类认知、探索、开发海洋的有效工具。近一个世纪以来,作为深海技术的综合载体,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海洋高技术的整体发展。

2020年10月2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首次突破万米深度,11月10日成功坐底10909米,③创造了_____,让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万米深潜的国家。在海试中,奋斗者号共8次抵达万米深的海底,在多种类科考样品的采集及多次目标搜寻、布放回收作业中展现的作业能力,(     ),标志着我国已成为载人深潜装备领域的领军国家。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充分表明了在万米级深度“奋斗者”号所拥有的综合技术实力
B.充分表明了“奋斗者”号在万米级深度所拥有的综合技术实力
C.“奋斗者”号在万米级深度充分表明了所拥有的综合技术实力
D.“奋斗者”号充分表明了在万米级深度所拥有的综合技术实力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1-09-14更新 | 739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军:我们的船,奋力划桨能过江。

宇航员:我们的船,轻按电键能航天。


读了上面的天地之间的对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时评论述类文本
4-6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7-8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9-150.65欧阳修(1007-1072)  《新唐书》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6-170.65白居易(772-846)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8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9-210.65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选择+表达
22-230.65情境补写  语句复位选择+表达
六、作文
240.65青春 使命  责任 担当  奋斗 励志  图画式材料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