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晋江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福建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02-18 6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博物馆的使命,是个厚重而又常新的话题。说它厚重,是因为它承载着人类文明,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叙述着过往;说它常新,是因为在不同时代,它总是带着不同的色彩并被赋予不同的功能和职责。在新时代,要让文物、遗产、古籍活起来,博物馆承担着重要使命。

②博物馆能以物教人。“物”是一切博物馆的基础存在,是博物馆的本质内容,也是历史、文化存在的载体。物的搜集、甄别、保存、陈列都有其基本的规范及内在逻辑,既是一项系统的专业工程,也是一项体现审美价值的艺术工程,还是一项需要敬业奉献的工程。近代实业家张謇当年为办博物苑,“謇家所有,具已纳入”。以物教人,就是要将物的形态真实、准确、合理地展现出来,让人们在观物、识物、赏物的过程中,既能观看其形态特征,也能感受其本质属性,还能体会其生命灵性。在此过程中,让观众由物及物,由物及理,由物及人,并从中获得知识,体会美感,陶冶性情。

③博物馆能以史有人。“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物的背后有着其特有的历史和故事。要将这些历史和故事尽可能真实地挖掘出来、准确清晰地描摹出来、形象生动地讲述出来,既需要知识水平,也需要智慧能力,还需要付出艰辛劳动。要尽可能还原历史真实,在不违背真实的前提下,将故事讲得生动形象。张謇当年呼吁国家办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功能之一就是存史以公诸天下,以物存证,以史服人。博物馆本身亦具有存史功能,除了书本外,博物馆的文物、遗存都是非常鲜活的史料,能够“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让人们在倾听历史故事中学史、懂史,提高鉴史能力和欣赏水平,又在触动和感动中汲取正能量。

④博物馆能以文化人。“文”指的是文化,文物背后有历史有故事,历史故事背后蕴含着文化。以文化人是指由“物”“史”所体现出的文化来引导人、熏陶人、感化人,使人们的心灵、思想得到浸润和滋养。文化既客观存在,又抽象无形。以文化人,博物馆的这个功能和职责在今天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蕴含于文物之中,人们在观物、品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带给人精神的愉悦和享受,也能领略并感知文化遗产的精髓和力量。

⑤物、史、文三者处于不同的层面。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基础;史是能够领略、感知的,是物与文化的桥梁纽带;而文则是无影无形的,当然,它虽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是可意会的。史借助于物得以表达,而文又附着于物的形体、史的内涵之中。物所展陈的程度、史被挖掘的水平,这二者对文化的揭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⑥要让文物动起来,让博物馆活起来,除了内容的实、形式的美,还要有手段的新、方法的活,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来获取并释放更多信息。内容、形式、手段、方法四者和谐统一,物、史、文三者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以物教人、以史有人、以文化人的目的和效果。

(摘编自王敦琴《新时代博物馆的重要使命》)

材料二

①当今博物馆的角色已不限于单纯的积累传承,其核心动能在于对社会创新的推动。作为文化生产单元的博物馆,必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成为生产知识的动力源,培养人们创造性的思维,我们把这样的体系称为智识机制的建构。

②新技术带给艺术博物馆领域中首要、直接的变化来自受众“观看”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观众概念被新技术发散成为“受众”概念,即观看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足以代表人们在艺术中所获得的全部。虚拟现实、大数据、智能穿戴等技术的发展,也拓展了受众对于作品可能的参与和干涉程度。同时,博物馆为了增加受众,不断积极拓展和电影、智能工业等其他领域的深度合作,受众和博物馆所提供的艺术生产之间建立了新的关系。

③建构智识机制不断启发创新思维模式从而梳理当代的人类认识规律与特征,正是艺术博物馆的当代意义所在。“智识”概念来源于人类认知传统和脑科学的研究结果,相对于通过经验和教育获得的事实、信息或信息集合的“知识”,“智识”更准确地指向人们判断事物和解决矛盾的逻辑与能カ,以思考、理智、判断为特征。“智识”强调的是认识发生的机制与过程,“知识”强调的是认知活动或能力达成的结果。艺术博物馆在当今的智识体系建构中,显示出以视听等感官体验为主的特征,同时与其他学科合作,传递、收集与归纳信息,为集体记忆提供支持,启发创新思维模式。

④数字技术革命使技术与文化高度融合,同时影响了包含艺术生产与博物馆运营在内的所有非物质生产领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与行为。观众在“参与”作品的同时,其智识与艺术家的智识相互作用,可能形成新的智识结果,这成为艺术博物馆智识机制最基本的形式。博物馆可能不会直接解决21世纪困扰人类的许多问题,但是,通过让民众增进智识,可以在最终解决方案中发挥作用。如果探究“智识”,跨学科是其主要特征,整合多学科的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才能梳理其脉络。将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纳入到新时代的技术认知中来,参考一些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在内的研究方法,来重新观察艺术和生态秩序,是艺术博物馆面对信息时代所需要的智识精神。

⑤回应受众的变化,策展强调与观众的融合与平等,主要表现在策展内容、结构、过程、结果的开放。人与艺术在媒介的中介下形成一种“双重凝视”。展览呈现的作品需要观众的参与才完整,而策展人与艺术家在展览尚未成形时,创作出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是“未成形”作品。在展览展出的那一刻,作品被观众参与,被凝视,这样的状态又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作品因此才完整。

⑥当下的艺术场域不再提倡“权威”,策展人也由放弃权威、放弃诠释作品这一行为,得到了更纯粹的、基于“平等凝视”的策展实践。策展从单向的传递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观众不再是旁观凝视,而是成为主观艺术意涵的构造者之一。

⑦在新知识形态时代,我们认为艺术博物馆提供的不仅是艺术专业知识的直接生产,而且是生产知识的动力——一种创新思维模式,一个智识生长的空间,我们把这样的博物馆运营指导思想,称为智识机制的建构。

(摘编自张子康《用博物馆的“大脑”去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物馆的使命是厚重而常新的话题,承载着人类文明,也被赋予了不同功能与职责。
B.“物”承载着历史与文化,是博物馆的本质内容,其展陈直接决定了文化揭示的程度。
C.博物馆核心动能是推动社会创新,通过建构智识机制可以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D.新技术不仅改变了受众的观看模式,也拓展了受众对作品可能的参与和干涉程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达到以史育人,就要通过博物馆获取真实准确的史料,引导人们学史、懂史、鉴史。
B.博物馆要实现使命、活起来,就要关注内容、形式,还要有新颖的手段与灵活的方法。
C.艺术博物馆追求视听等感官体验的特征,决定了其智识体系的建构要与其他学科合作。
D.平等凝视中主观艺术意涵的构造者就是观众,他们与放弃诠释作品的艺术家平等交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博物馆使命范畴的一项是( )
A.国家博物馆展出包括月球样品001号在内的探月工程相关科技实物40余件。
B.张謇说:“盖博物苑,以为学校之后盾,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
C.广东博物馆设立发展基金,通过财政注资和公开募集方式定向支持各种活动。
D.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展,涵盖敦煌石窟千年营造的厚重历史、艺术和人文积淀。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⑤段是如何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的。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博物馆如何通过智识机制的建构推进“以文化人”这一使命的落地。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遗址

滕贞甫

辽西多杏树,一种杏仁格外饱满的大扁杏树。

为了确认鹅冠山是否适合种植大扁杏,陈放专门请来了省农学院的造林老专家上山考察。老专家在认真考察了鹅冠山后胸有成竹地说:“深挖坑,换熟土,春天栽,夏滴灌,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这里终会变成花果山!”老专家特意强调:“尤其要利用好这七道梯田遗址,古人打的这个基础太好了,好像就是为你们栽树做准备的。”汪六叔说:“这不是古人挖的,是生产队时期我三舅柳奎带人修的。”老专家说:“你三舅了不起,这梯田当时要是设计好排水,雨水是冲不垮的。”汪六叔说:“我三舅固执呢,他说鹅冠山栽不活树。”老专家笑了:“鹅冠山又不是月球,有啥不能栽的?只要深挖坑,换熟土,头一年跟上滴灌,肯定没问题。”老专家又说:“所有遗址都是凝固的等待,等待什么呢?当然是等待有缘人。你们来驻村,就是这遗址的有缘人,让遗址活起来,你们就接续了历史。”

汪六叔挨家挨户动员大家参加大扁杏种植合作社,村民无动于衷,有人还说风凉话:鹅冠山要是能栽树,还至于荒废几百年吗?汪六叔对陈放说:“这事要想干,必须说服我三舅,我三舅不带头,别人不敢干。”

柳奎是柳城最有威望的老者。十年前柳奎的老伴儿过世,两个儿子在外地工作,八十岁的他和小女儿一家在村里生活。他不愿意离开柳城,曾对汪六叔说,人哪,放放风筝可以,真要成了风筝就不是件好事。

陈放知道,柳奎当大队长时带领社员修了一条通往公社的沙石路,这路一直用到现在。柳奎修路获得成功,但接下来一件事却走了麦城。当时他想到了鹅冠山,鹅冠山光秃秃的,要是修上梯田不就变废为宝了吗?柳奎性子急,说干就干不含糊,他带领社员利用冬闲时间大干了三年,在鹅冠山上修了七层梯田。这七层梯田很有气势,市报还发表了一篇配照片的报道,题目是《昔日寸草不生鹅冠山,今日层层叠叠大梯田》,偏僻的柳城着实火了一把。谁知第四年一场大雨下来,把千辛万苦修起来的梯田冲塌了,社员的汗白流不说,修梯田的碎石、担上去的土在山洪冲刷下形成了泥石流,把山下许多良田给毁了。公社一个年轻技术员扛着锄头在山上转悠了两个钟头,最后得出结论:鹅冠山不涵养水土,下雨就会形成径流,梯田的事就别费力气了。柳奎本来打算重整旗鼓再带人上山,公社的人这样一说,他就犯了寻思,并因此感冒了七天。虽然村民没有当面埋怨他,但他为此长期自责,好在实行联产承包后生产队解体,梯田之事从此淡出了村民视线。

柳奎是一扇门,这扇门不开,村民就进不了种植合作社。陈放和汪六叔来到柳奎家。柳奎正歪在录音机旁边听评剧,录音机旁有个特大号的搪瓷茶缸,厚厚的茶垢是岁月的积累,茶缸上有四个手写体红字:劳动光荣。

“又在听《刘巧儿》啊,三舅?”

柳奎身子欠了欠,指了指一旁的凳子道:“陈书记来了,请坐。”

“我们要感谢您哪,老队长。”陈放坐下来大声说。

柳奎愣了愣,问:“啥事感谢我?”

陈放说了省里专家对七道梯田遗址的肯定,引用了老专家的原话:遗址是一种凝固的等待,等待有缘人。“没有老队长当年修梯旧,鹅冠山今天杏树就无法栽,专家说了,正是这七道梯田遗址,为鹅冠山植树奠定了基础。”陈放放大声音说,尽管他知道老队长耳不背,但他心里清楚,放大声音本身就是一种效果。

“专家说这七道梁还有用?”老人声音有些抖,他一直把七道梯田的遗址称为梁,刻意回避梯田这个说法。“专家说了,只有在这七道梁上挖坑栽树,才能保证成活率。”汪六叔说,“这是省里的专家,不是当年公社的技术员,听说那个技术员是别村抽上去的土专家。”汪六叔知道,当年就是年轻技术员一句话,把柳奎三年苦干判了死刑。

柳奎站起身,背手在屋里转了三圈。他仿佛回到了从前,回到了战天斗地的岁月,山上那七道梁哪一道不是汗水和着泥土垒起的?虽然七道梁后来垮了,但垮掉的废墟里埋葬着不可替代的辛苦,尽管这辛苦已经演变成一口黑锅。

“能在您当年修的梯田上栽上第一批杏树,这是对当年劳动最好的回报,”陈放说,“这样,您的一块心病也就撂下了。”

柳奎没急着表态,而是细问了专家的意见,问了树种、坑深,尤其问了滴灌问题。他说:“当年我也想过在鹅冠山栽树,大寨虎头山能栽树,我们鹅冠山为啥不能栽?我是个不信邪的人,就带人在山上栽了不少黑松,黑松抗旱,耐寒,谁知栽上黑松当年,这些树全都被风抽死,功夫白费了。”

陈放解释:“当年没有滴灌技术,缺水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那你搞滴灌从哪里开水?”

陈放说:“我请专家现场看了,山坳里有废井,能打出水来,人不能饮用,浇树没问题,水利部门会支持。”

柳奎知道山坳里曾经是抗日义勇军营地,打出灌溉用井应该不是问题。他坐下来,端起搪瓷大茶缸深深喝了一口水,将茶缸往桌子上一蹾。

“干吧,陈书记,七道梁已经干闲了四十年。”柳奎说。

陈放紧紧握着柳奎的手,激动地说:“谢谢老队长,我们都是七道梁的有缘人!

(节选自《战国红》,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省城专家把柳奎带人修的梯田当成了遗址,从侧面反映出当年那场洪水对梯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B.柳奎带领村民修梯田,梯田却被洪水冲垮,说明柳奎虽有干劲,却没有实地调研,缺少科学精神。
C.陈放明知道柳奎耳朵不背还要大声说话,是因为他希望能够把话说得更清楚,让柳奎可以听明白。
D.汪六叔说专家是省里来的,当年的技术员是土专家,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土专家没有经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柳城人民努力改变贫困面貌的故事,七道梁“建——垮——建”的过程折射出时代的风貌。
B.作者没有对柳奎进行直接描写,但汪六叔的介绍以及特大号茶缸,已经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劳动者形象。
C.文中动词十分传神。“树全都被风抽死”的“抽”凸显了风的猛烈,让人直观感受到修筑梯田的艰苦。
D.小说以“确认鹅冠山能否种杏树”开头,再以“柳奎决定种树”结束,情节之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8.小说除了顺叙之外,还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效果?
9.选文中说“所有遗址都是凝固的等待,等待有缘人”,什么样的人是七道梁等待的“有缘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2-01-02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六年,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它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延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九月,上曰:“比见群臣屡上表贺祥瑞。夫家给人足而无瑞,不害为尧、舜;百姓愁怨而多瑞,不害为桀、纣。”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槐上合欢如腰鼓左右称贺上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贤此何足贺命毁其巢纵鹊于野外。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征入朝,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命斩于朝堂,寻悔之。它日,与侍臣论“齐文宣帝何如人?”魏征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上曰:“然。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上尝闲居,与珪语,有美人侍侧,上指示珪曰:“此庐江王瑗之姬也,瑗杀其夫而纳之。”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纳之为是邪,非邪?”上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何问是非!”对曰:“昔齐桓公知郭公之所以亡,由善善而不能用,然弃其所言之人,管仲以为无异于郭公。今此美人尚在左右,臣以为圣心是之也。”上悦,即出之,还其亲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槐上合欢/如腰鼓左右/称贺上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贤/此何足贺
B.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槐上/合欢如腰鼓/左右称贺上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贤此/何足贺
C.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槐上合欢/如腰鼓/左右称贺/上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贤此/何足贺
D.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槐上/合欢如腰鼓/左右称贺/上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贤/此何足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与已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人。
B.匹夫,指平民百姓,与“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匹夫”同义。
C.官荫,旧时官吏有功于国或因公死亡,得荫其子孙入官,有恩荫、特荫等。
D.陛下,对帝王的尊称,此外还有皇上、万岁;帝王的代称则有万乘、殿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因为不存形迹被批评,过后谏争,认为如果君臣之间都存形迹,矫情自饰,反而对国家兴衰影响难以估量,并希望能当良臣。
B.看到群臣屡次上表庆贺祥瑞,唐太宗认为,一个皇帝是好还是坏,不是由祥瑞决定的,而是由百姓是否富足是否有怨气来决定的。
C.卢祖尚居功自傲违背皇命,太宗派人多次劝谕未果,便下令立斩于朝堂;魏征援引事例规劝,太宗听后认为自己比不上齐文宣帝。
D.唐太宗身边站着庐江王李瑗的姬妾,太宗告诉王珪该姬妾是庐江王李瑗杀害该女子丈夫而娶纳的,王珪没有直接指出太宗的过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龙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2)昔齐桓公知郭公之所以亡,由善善而不能用,然弃其所言之人,管仲以为无异于郭公。
14.《新唐书》中评价唐太宗:“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从上文唐太宗与臣子的日常相处中,概括唐太宗的过人之处。   
2022-02-15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晋江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

     殷尧藩

遐荒迢递五羊城,归兴浓消客里情。

家近似忘山路险,土甘殊觉瘴烟轻。

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

此去定知偿隐趣,石田春雨读书耕。


①公元805年,刘禹锡因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推行政治改革失败被贬远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公元815年受征召回京,次年再次被贬同属南方的连州(今广东连州),任刺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遐荒迢递”,写出前往连州路途的遥远艰难,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山路”“瘴烟”两个典型意象凸显了沿途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的环境特点。
C.“梅花入梦”既写出梅花幽香清雅,同时也赞美了刘禹锡高尚的道德品质。
D.末句虚写刘禹锡在连州读书耕作的日常生活,语调清新明快,颇具趣味。
16.诗人为什么觉得刘禹锡此次虽是初去连州,却不会有太浓重的“客里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