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 高二 阶段练习 2021-12-31 6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94岁的表演艺术家蓝天野领受殊荣。早年参加中共地下党,投身话剧艺术事业近60年,蓝天野被誉为“真正有艺术品质和高级趣味追求的艺术家”,在演艺界具有广泛良好的口碑。

蓝天野在北京人艺2019级表演学员培训班结业仪式上曾对年轻演员说:“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德艺双馨,永远是德在第一位,希望你们成为一个好演员之前先成为一个好人。”学艺先修德,做戏先做人。成为一个“好人”,既是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成就艺术品格的重要前提。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我们说,文艺是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记录和再现,包括演员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也是时代风尚的引领者。“文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文艺创作者要书写时代、塑造人心,首先要完成对自己的塑造。

特别是当下,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影视艺术发展日益繁荣,演员群体的构成多元化,作品的关注度和演员的曝光率也在加大。演员通过表演塑造人物形象、传递精神思想,他们的一举一动常常牵动观众的目光,他们的道德水准也势必会影响观众,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期的青少年。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今天的观众很容易记住一些活跃在热搜上的名字、亮相于广告上的面孔,却很难说出一些偶像明星的代表作。有悖于艺术生产规律的不良现象不断透支观众的信任,接连有艺人因为违法失德付出人生的代价,这一切让人痛惜,也是严重警告:虚假的光环有多大,偿付的代价就有多大,要尊重“演员”这个职业。

好演员需要好作品来验证。崇德是前提,尚艺是关键。老演员奚美娟与上戏学生分享影响自己的“演员十诫”时提到:“爱自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好演技需要在创作中不断精进。

崇德尚艺,意味着理性看待得与失,过得了“名利关”。演员是一份职业。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身处台前,离鲜花和掌声太近,容易陶醉;离聚光灯和热搜太近,容易迷茫。如何不在赞誉和名利中迷失自己,需要有内心的定力,看得清得与失、眼前与未来,尤其是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一个人撑不起一部戏。对于现代影视工业,完成一部作品,编导演摄录美服化道以及后期制作,任何一环都不可缺失。演员作用不可替代,但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大。30多岁时,李雪健凭借电影《焦裕禄》斩获“金鸡”“百花”双奖,他的获奖感言至今广为流传:“苦和累都让大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傻小子李雪健得了。”这就是一个演员对自己的清醒认知,也是对名与利的清醒认知。

演员是心灵的工程师,塑造的是人心和世道。演员应该心中始终存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以高尚的艺术品质为追求。理解了演员在新时代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崇德尚艺就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就会成为整个演艺行业的自觉,是每个演员都要研习一生的必修课。

风吹不倒根深的大树。演员内心的定力来自对艺术对观众的敬畏,来自对时代对自我的认知。一个演员,真正的艺术生命力在作品中,在观众的口碑里。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8月2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艺术工作者,要德艺双馨,要永远把德放在第一位。这既是对年轻演员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成就他们艺术品格的重要前提。
B.文艺是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记录和再现,文艺创作者首先要完成对自己的塑造,才可能完成书写时代、塑造人心的使命。
C.演员通过表演塑造人物形象、传递精神思想,是时代风尚的引领者,他们在引起观众注目的同时,必然也会对观众道德观念产生影响。
D.观众很容易记住一些活跃在热搜上的名字、亮相于广告上的面孔,却很难说出他们的代表作,这是那些偶像明星道德水准低下造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悖艺术生产规律的现象和艺人违法失德事件频频出现,是本文提倡崇德尚艺的现实出发点和重要原因。
B.文章第五段论述演员应该怎样崇德尚艺,是前文“是什么”“为什么”的进一步深化,使论证更加全面。
C.文章引用蓝天野、奚美娟、李雪健等老艺术家的话语,论证了“尚艺”在演员艺术生涯中的重要性。
D.文章将“崇德”与“尚艺”并称,但对“崇德”着墨更多,意在引导读者关注思考当前演艺界存在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好的演员,既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又要热爱心中的艺术,追求高尚的艺术品质,这样就能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好作品。
B.演员从事的是特殊的职业,要有内心的定力,认清自己的位置,远离鲜花和掌声,远离聚光灯和热搜。
C.崇德尚艺,演员要过得了“名利关”,要明白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演员的作用虽然不可替代,但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大。
D.新时代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要求演员心中始终存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做到了这点,崇德尚艺就会成为整个演艺行业的自觉。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

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几乎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内容,而且提供续写精彩的可能。戏曲理论家李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可能过时甚至灭失,精神却永不过时,历经岁月的冲刷,反而会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戏剧所营构的,不只是艺术空间,而且是伦常的尺度。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得到更有故事性的表现,不公正不道德现象受到谴责与批判,向往的变成了“现实”,现实的昭示着愿景。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三十余年舞台打磨已成当代经典,剧中人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在生活的韧性中咂摸历史的流转。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的,具有现实温度的。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频次逐年增加。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等著名国际戏剧节现场,中国戏剧的身影随处可见。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

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亮相第二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出的火花。另一部在艺术节上登台的戏剧《铸剑》,文本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说《干将莫邪》,由波兰知名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然而究其根本,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才是它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尊重的根本原因。从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198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话剧《茶馆》巡演欧洲,到近几年由陈佩斯、黄盈、赵森等执爵的《戏台》《黄粱一梦》《罗刹国》等作品在国外引起的特别关注,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在提醒中国的戏剧创作者,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梅生《中国戏剧走出去的思考》)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相比,一些新创作品却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可,舞台生命极短。
B.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对表演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经典作品“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C.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
D.当下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已经打破了西方观众对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
5.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富有时代精神,剧中对政治黑暗与腐败的揭露,具有极其普遍的社会意义。
B.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青年创作人员与捷克主创团队共同打造了舞剧《易·文》,该舞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周易》为创作原点,传递万物生命精神。
C.话剧演员蓝天野对人物和角色的把握,无论从神态举止、细微表情,还是内心的更变,都达到了无比准确且传神的境界。
D.观众在剧场欣赏西方歌剧时,应注意着装礼仪,不能喧哗,不能像在传统戏园子里一样来回走动,吃东西,大声叫好。
6.作为当代青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全面振兴民族文艺的建议。
2021-12-3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夏天的玫瑰

史铁生

①雨中的黄昏,很静。郊外的土路又细又长。

②远处的村落里,大喇叭唱着。“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这是一支洋歌。老头儿在竹竿的顶端罩了一把雨伞。每逢雨天他就这样。那只纸叠的小风车儿在灰暗的雨伞下面默默地转着,就像那支歌。

③他抱着那只刚买来的铜牛,拄着一支木拐,慢慢地走着。那铜牛不轻。他不时停下脚步,用衣袖擦去溅在牛身上的雨点。他每天都要到城里去卖小风车儿,每天都这个时候回来。牛身上布满了粗糙的气孔、绿锈和凹凸不平的铸痕,老头儿总觉得那是些伤疤。他早就想买这只牛,牛的高高隆起的肩峰一直吸引着他。吸引他的还有牛的四条结实的腿和牛的向前冲去的姿势。今天总算把它买回来了,老头儿很高兴。

④可他一觉得高兴,就又想起了那个孩子。

⑤那孩子可真倒霉,刚生下来就这么倒霉!“百分之九十五的可能是残废”,好几个大夫都这么说。唉,可怎么好……老头儿想着,看了看天。

⑥老头儿又走了一会儿,然后在路边的土埂上坐下来,把铜牛放在并拢的双腿上。他拍拍牛的结实的脊背,对自己说:“别像个老傻瓜似的胡思乱想了。”“也别净替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瞎操心了。”他又劝自己忘掉那个不幸的孩子。他出神地看着那只青铜的公牛,真佩服它有那么一身漂亮的肌肉。

⑦小风车儿像一团红色的雾,在他白发苍苍的头顶上。空旷的田野上空,光是飘着雨。“所有她可爱的伴侣,都已凋谢死亡,再也没有一朵鲜花,陪伴在她的身旁……”隐隐约约还可以听到村子里的喇叭声。放广播的准是个年轻人。

⑧这歌倒是像唱着老头儿的身世。

⑨他就靠卖这种纸叠的小玩意儿为生,干不了别的了,老了,而且两条腿的下半截都是假的。晚上,他在灯下把一张张红红绿绿的电光纸裁开,叠成一个个四角的小风车儿,再用大头针把它们钉到白天捡回来的冰棍棍儿上去。他喜欢喝酒,喜欢一边做着小风车儿一边喝酒。他一边咂摸着酒,一边欣赏看那些小风车儿,吹吹这个,吹吹那个,看看它们是不是都转得很好。

⑩他希望孩子们可别有哪一个将来要得“脉管炎”,这些欢笑着的小脸儿可别有一天要变得悲伤。他默默地为孩子们祈祷。他的腿,一条是在二十岁的时候锯掉的,另一条是在三十多岁,都是因为“脉管炎”。

雨悄声地飘洒着,“沙沙沙”地落在田野上、土路上和老头儿的雨伞上。他的背驼得很厉害,蓝布褂子的背部让太阳晒得发了白。他的头发也全是白的。竹竿上那只红色的小风车儿显得很鲜艳。老头儿一直看着那只青铜的公牛。吸引他的还有那对犄角,象一张弓,尖利的两端向前弯去,向前直冲。“真横!”老头儿握住牛的犄角:“老虎又怎么着?老虎也未必经得住它这一下子。”

老头儿在土埂上坐了很久,撅起来的后衣襟被雨水打湿了。“那对儿小夫妻不听我的,依我说就别再抢救那孩子了。当然啦,谁舍得自个儿的孩子呢?可舍不得他,是为了让他来受罪吗?让人看不起?”他叨叨咕咕地跟自己说着。

他让自己不去想这些事,又欣赏起他的铜牛来。他想买这只牛已经很久了。

有一天,他忽然发现了这只青铜的公牛。它站在橱窗里,梗着脖子,四只蹄子紧紧地抠在地上,身体的重心全移到了高高隆起的厚实的肩峰上,低着头,两只犄角像是两把挥舞着的尖刀。老头儿愣住了,被牛的骄蛮的姿态吸引住了。牛身上每一块绷紧的肌肉都流露出勃勃的生气和力量,每一条涨鼓的血管都充满了固执和自信,每一根鲜明的骨头都显示着野性的凶猛,使人想到一只被它顶死的老虎,想到它被老虎咬伤的地方淌着粘稠的鲜血,想到它冲向对手时发出的暴怒的咆哮,想到它踏在老虎尸体上时那傲视一切的眼神,它晃着那对刀一样的犄角,喷着粗气,在荒野上飞奔狂跳……他望着那只牛,沉静了多年的血液又在身体里动荡、奔突。老头儿忽然明白了,他常常在梦中看见而醒来又变得模糊的那个形象,正是这样一只牛……

天黑了,雨仍然没停。远远地看见了一片灯光,他走到了三岔路口。一条路是通向他的小屋的,另一条通向那所产院。老头儿又想起了那个倒霉的孩子。

“他们还在抢救他呢,”老头儿说。他又在路边的土埂上坐下,犹豫着该不该再去跟那对年轻的父母说说。

“……我不愿看你继续痛苦、孤独地留在枝头上……我把你那芬芳的花瓣,轻轻散布在花坛上……”

老头儿也快会唱这支歌了。

一列客车隆隆地开过,车窗里的灯光照亮了那只小风车儿。小风车儿在夜风里转着,像一团红色的雾,像一朵玫瑰。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出现“雨伞”“小风车”“那支歌”,让老头儿凄惨的生活有了诗意,丰富了文章的内蕴。
B.文中的“岔路口”,既是现实中的路口,更是老人迷茫、忧虑心情的写照,突出老人对孩子命运的担忧。
C.虽然老头儿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现状堪忧,但他却时时关心那个“倒霉的孩子”,更加突出老人的善良。
D.老头儿从开始听“夏日的玫瑰”这支歌到后来快会唱,体现出歌曲对老人的感染力,也暗示老人想早日得到解脱。
8.本文以“夏天的玫瑰”为题,有什么妙处?
9.小说为什么不吝笔墨来写铜牛?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1-12-31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入,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已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自元祐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疑不决,撤面斥其非,复上疏曰:“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遂已。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B.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C.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D.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司,文中指唐宋时户部、度支,盐铁三个财政部门的统称,主理财赋,皆以重臣领之。
B.漕司,亦称“漕运司”,指管理催征税赋、出纳钱粮、办理上供以及漕运等事的官署或官员。
C.临朝,古代中国在君主制时代由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摄政称制,称为“临朝”。
D.秋试,又称秋闱,是对科举考试制度中会试的借代性叫法,因考期在秋季八月而得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富有才华,科考优异。十九岁时,他就和兄长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在制举的策论考试中受到考官司马光的赏识。
B.苏辙富有胆识,忠君直言。他在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时,大胆议论宫禁朝廷之事,言辞激切,不因为可能被罢免而畏缩不言。
C.苏辙体恤士人,爱护人才。司马光想要对科举考试加以改革,苏辙认为考试时间将近,建议来年的考试不做变动,后面再慢慢讨论科举的条例。
D.苏辙处事果断,有政治主见。宣仁太后在是否任用元丰党人的事情上犹豫不决。苏辙坚决反对任用元丰旧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
(2)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中洲

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雨纷纷扬扬的落下,访者踏雨来到竹门前只见荷花得雨而清香透彻、亭亭玉立,美不胜收。访者“踏雨访友”有如“雪夜访戴”之志趣。
B.“紫绡裙”乃紫色的薄绸子所做的裙子,既可以拟写挺举的荷叶之形,也可以看作是夸张地写出了紫色荷花花瓣薄如绡之状。
C.“相逢未暇论奇字”一句起到了很好的转承作用,“先向水边看”照应前句的“未暇论奇字”,生动的描写突出了来访者观看白云的急切心情。
D.本诗题为访洲,实为访人;本诗虽是访人,却重在写景,洲中景色乃生活之志趣。诗人借清雅环境来表达主客对生活的默契。
15.本诗中“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怎样写“被访者”的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