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营口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一 期末 2021-01-21 6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就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聘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幅“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来,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截道”特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国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舒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练”,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而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穆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来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数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放“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造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教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五四”时期散文与唐末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的根本区别。
B.“大品”散文都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理性思辨。
C.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是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素,抒写感悟见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话”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美文”的胜利,“五四”新文化运动得益最大的也并非散文。
B.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眼生机。
C.我们不能说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一定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
D.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文学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3.下面散文作品不属于“小品”散文的是(     
A.余秋雨《苏东坡突围》B.老舍《济南的冬天》
C.郁达夫《故都的秋》D.朱自清《春》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2021-01-2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满目青山有新姿

牛旭斌

黄家山是甘肃成县别具乡韵的一座村庄。庄在山上。满山的黄土地里,过去只种粮食,现在种得最多的是核桃、药材,还养蜜蜂,养牛羊。

去黄家山的半路上,青青小麦拔节生长,雪白梨花缤纷一地,满野的核桃树抽芽,开花,坐果,春光芳菲又明丽。

雨后墒饱,山里人趁机铺地膜,种玉米。阡陌间,地气回暖,水渠叮咚,田间地头热火朝天。园子里,几十名妇女躬腰蹲身,在移栽万寿菊。她们从二月初就开始整地、薅草,育苗、耘苗。一株株菊苗被整齐移栽进田垄,然后扶正,壅土,压实,浇水。那葱嫩的秧苗,一株株,一行行,一片片,赛过春风十里的画图。

黄家山曾经黄土冒烟,雨阻雪封,祖祖辈辈上山都从林路里走。后来,帮扶企业来了,工程队来了,他们实地勘测,群众们自发投劳,背石背砂,先垫平泥泞坑洼,再砌筑桥涵护坡。为了不砍树、不炸山,路顺着草坡弯绕进村。若是挖掉一棵小树,也要栽回林里。半年后,这条从河谷钻进沟岔、又穿溪爬坡的路,旋转着上了村梁。

条条大路连通山前岭后,太阳能路灯在夜里为行人照亮。告别烂泥路后,乡亲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但户户接通自来水的事情办起来确实愁人。人在高山上,水在山谷里。找寻到旺盛水源后,挖渠铺埋管网,建设提灌,引水上山。通水那天,人们把水桶举过头顶,把扁担挂起,掬起水花捧在掌心,脸上充满喜悦。

盘过山腰,一座古村映入眼帘。山坳的院落里,欢声笑语。有黄姓人家在娶媳妇、办酒席,果盘瓜子,菜碟丰盛,酒香满院。两个年轻人用手机直播婚礼民俗,主人家为送亲的小孩们派发红包。新郎新娘自由恋爱,他们放弃异乡的工作,回到家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盘到山顶,似乎离天更近,感觉能把流云拥揽入怀。成县机场的航班,不时从这片旷野飞越,机声轰隆作响,机翼闪烁银光。坐飞机从高空看黄家山,只见深谷幽幽,山山披绿,林海茫茫。

一座山的春意盎然,离不开村里来的帮扶队。青瓦白墙的是新房,黄绿相间的是田园,沿途怒放的是樱花。驻村帮扶队进村时,正是黄家山人盘腿暖炕的寒冬时节,山中白雪皑皑。他们迎着风雪,挨家挨户走访,第一件事就是弄清楚乡亲们难在哪儿。他们向村组干部和老人们请教前人曾经尝试过哪些生计,摸准脉后,又盘算乡亲们缺些啥。起早贪黑种药材、搞养殖、卖山货,走家进户拆危房、改厨灶、建厕所,修花园、种菜园、栽花树,带着乡亲们把生活领到温煦的春天里。

帮扶队有位小丁,大个子,戴眼镜,爱说爱笑,人缘好。他帮村里建起了青皮核桃脱皮车间,帮助乡亲们在网上卖农产品。平日里,他乐于为乡亲们捎个东西,换个灯泡。晚上有空,他帮盖房有困难的人家找工匠、买砖瓦,为孤寡老人打扫院屋。农忙时节,他替没劳力的老人收庄稼、背粮食。五年的朝夕相伴,黄家山人把他、把帮扶队员当成了亲戚。

青泥河、羊八河涓涓流淌。山里人依托四季山花,办起蜂蜜加工厂。油用牡丹、药用芍药正次第盛开,山谷变成了花海。一度以挖药、砍树、狩猎为生的山里人,通过退耕还林和生态扶贫,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听,有人在唱小曲:“正月呀,冻冰呀,立春消,二月的鱼儿水上漂,三月的桃花映山红……”竹笋、香椿、蕨菜千发万长,青杏正肥,深山正秀。我聆听露水滋润庄稼,向田野展望。看,澹澹的是春山,蓬蓬的是汀草,山山村村焕然一新。

我知道,努力创造生活的人们,生活一定不辜负他们的创造:每一寸田土,都孕育葱茏;每一座青山,都是养人的金山银山。

离开黄家山时,山坡潮润,一片片花海,美极了。草莓园吸引着游人采摘,开心农场的柴火鸡正炖得烂香,农家客栈刚刚又住进一车游人。

黄家山满野生机,一定又将迎来穰穰满家的好收成。已经开学的山乡校园里,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少年书声,琅琅回荡……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帮扶队进驻黄家山后,主要进行了帮助村民改变生产经营方式、改进村民生活条件、改善村庄生活环境等几项工作。
B.“努力创造生活的人们,生活一定不辜负他们的创造”这句话富有哲理,它告诉人们只要努力创造生活,生活就一定会给你回报。
C.黄家山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修路筑桥和挖渠铺埋管网、建设提灌时不砍树、不炸山;退耕还林,漫山遍野都是林海、花海。
D.文章结尾写山乡校园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少年书声琅琅回荡,寄寓着作者美好的愿景,也能引发读者的广泛联想。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地,薅草,育苗,耘苗,扶正,壅土,压实,浇水,这一系列白描式的动作描写,表现了黄家山妇女们辛勤劳作的精神。
B.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序,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巧妙地串在一起,文章主要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扶贫脱贫工作的肯定。
C.“唱小曲”一段的描写,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既展现了黄家山人的精神风貌和山里的秀丽景色,也增添了语言的诗意和美感。
D.文章通过黄家山今昔的对比,表现了黄家山人生产、生活的变化;以一幅幅生动可触的画面,描绘了黄家山脱贫致富后的景象。
8.文章为什么要写帮扶队小丁这段内容?请简要分析。
9.文章题目“满目青山有新姿”具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
2021-01-2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项籍使将兵。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含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臣敢献计。”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未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见汝阴侯滕公。国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职耳。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乃许曰:“诺。”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逐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生。曹丘生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渠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B.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C.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D.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髡钳,古时的刑罚,髡是去发,钳是用铁圈束颈。这里指扮作一个犯罪的人。
B.褐衣,用粗布制成的衣物,古时贫贱的人或地位卑贱的人穿着。
C.股肱,大腿和胳膊,喻指帝王的辅佐大臣。文中指河东郡地位重要。
D.足下,旧时交际用语,用于下称上的敬词,不能用于同辈相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惹怒高祖,被悬赏追捕。季布多次替项羽使高祖受窘,高祖怨恨季布,悬赏捉拿他,如果谁敢藏匿他,惩罚牵连三族。
B.季布敢于直言,阻止用兵匈奴。吕后遭单于书信谩骂,樊哙夸言能领兵横扫匈奴,季布厉声陈述危害,最终吕后改变主意。
C.季布被召入京,终未获得提拔。孝文帝听说他是贤人,召他入京,欲任用他,后因他人之言而放弃,季布进言后离开京城。
D.季布重诺之名,被曹丘生宣扬。季布重视承诺的名声之所以能得以传扬,是因为楚国人曹丘生周游天下时到处为他宣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
(2)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14.季布得到救助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不尽头”,写出北国云天苍茫弥漫,神秘莫测,表明艰难的路程没有尽头。
B.同写“大江东去”,第二句与苏轼词一样,都表达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
C.第三句融情于景,将孤寂清冷、悲凉凄恻的情绪融入自然无痕、动人心弦的画面。
D.全诗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动态的画面,语言简洁明了,情感哀怨凄迷。
16.首句中的“望”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