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红楼梦》评价与测评(二)
全国 高一 单元测试 2021-04-15 63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技术所到之处,无不构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某种新的关系。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一种新技术出现,有可能对结构造成影响。然而,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为人们所用时,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

人的行动无时不受到“结构”的制约,所谓结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具有制约性的外部环境,例如应试教育可能形成一种制约人行动的“结构”。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结构与行动相互建构,结构对行动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这种制约性和使动性表现为结构为行动提供操作空间以及边界,并通过价值观念对行动进行引导。

人们试图应用技术变革结构,但结构也可能对行动进行制约和使动,驯服技术并把技术作为结构自身的强化。例如,在应试教育结构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未能冲破应试的束缚,反而在某种程度与应试共谋。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新性新技术,在给教育结构带来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被结构驯服与同化的可能,成为更精致、更高效的应试技术。在这种前提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达,不过是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更有效、更无孔不入的规训技术。而一旦人工智能沦为应试的精致工具或规训技术,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初衷就要落空。这也是人们寄希望于新技术变革教育的愿景一再落空的一个重要原因:新技术未能有效地抵制旧结构的诱惑,反而强化了旧结构。

(摘编自蒙石荣《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变革教育的可能与限度》)

材料二:

说“互联网+”甚至能够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并非耸人听闻,“互联网+”对教育的各方面影响是深至骨髓的。“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比如某中学已经能够做到“班班通、人人通”,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显然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彻底消失。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的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互联网+”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自我进化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自我进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性。“互联网十”敲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也就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人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人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费者,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

材料三:

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和引导者。“互联网+教育”直接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没有了以往的约束和限制,各要素无须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内,教育俨然变成了另一种样子。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传授习得,而隐性知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如学习过程中需要塑造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包括诚信、责任心、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等。“互联网+教育”形态中一些隐性知识也有所体现,但其真实性仍有待考量。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均会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榜样。但在“互联网+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则比较困难。在线学习往往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完全自学的极端情境,对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很高,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把控。这种情境下教师丧失了基本的指引功能,只是单纯地成为一个解疑的输出者,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设备的一分子,这不仅扭曲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更是与国家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网络世界始终有别于现实生活,学生要成为一个真实的社会人,仍需要多方面合力共同完成。

(摘编自张惠惠《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对教育育人的挑战与应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海德格尔认为,当一种新技术作为工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项技术有可能和结构产生双向的影响。
B.新技术变革教育的初衷之所以落空,是因为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让旧的应试教育结构变得更为顽固。
C.材料二是对材料一中“应用技术变革结构”一说的具体诠释,和比于材料一,材料二显然态度更为乐观。
D.材料三认为教师的职能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被简化,教师不再具有对学生的指引功能和传授隐性知识的权力。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变得快捷,教师的知识优势必将受到冲击,教师的定位也将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B.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在“互联网+”的社会环境成为可能,因为互联网解决了知识获取的成本和效率难题。
C.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打破了师生的界限,消除了教育的区域化差异,让教育公平不再是一句空话。
D.教师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所以哪怕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知识资源,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仍是必要的。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西南地区最好的高中之一成都七中同步上课,让当地的基础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
B.慕课形成了一种以改变学生上课时间、地点及上课方式为目的的课堂,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核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C.杭州某中学安装“天眼”系统,智能分析学生上课时的面部微表情、手势等,以此判定学生上课是否走神,学习是否高效。
D.北京某小学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更多关于苏轼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启发学生研究苏轼生平足迹。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某中学想要引进一套远程同步教学系统,使学生可以和省内名校学生共同上课,参与省重点中学的名师课堂。请结合材料,对该中学这套教学系统的使用提出合理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节选)

巴金

这一年除夕的前一天的下午,觉慧和觉民一起到觉新的事务所去。他们买了几本新杂志,还买了一本翻译小说《前夜》。

刚走到觉新的办公室门口,就听见里面拨算盘珠子的响声,他们掀起门帘进去。

“你出来了?”觉新看见觉慧进来,抬头看了他一眼,吃惊地问道。

“我这几天都在外面,你还不晓得?”觉慧笑着回答。

“那么,爷爷晓得了怎么办?”觉新现出了为难的样子,但他仍旧埋下头去拨算盘珠子。

“我管不了这许多,他晓得,我也不怕。”觉慧冷淡地说。觉新又抬头看了觉慧一眼,把眉头皱了皱,继续拨算盘珠子。

“不要紧,爷爷哪儿记得这许多事情?我想他一定早忘记了。”觉民在旁边解释道,然后他在窗前的藤椅上坐下来。觉慧也拿着《前夜》坐在一把椅子上,随意翻着书页,口里念着:

“爱情是个伟大的词,伟大的感觉……但是你所说的是什么样的爱情呢?……照我的意思看来,所有的爱情,没有什么区别。若是你爱恋……一心去爱恋。”

觉新和觉民都抬起头带着惊疑的眼光看了他两眼,但是他并不觉得,依旧用同样的调子念下去: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一股热气在他的身体内直往上冲,他激动得连手也颤抖起来,他不能够再念下去,便把书固上,端起茶碗大大地喝了几口。

陈剑云从外面走了进来:“觉慧,你刚才在说什么?”

“我在读书。”觉慧答道,又翻开书再念,“宇宙里有生有死……爱情里也有死有生。”

“这是什么意思?”剑云低声说,没人回答他。一种莫名的恐怖在这小小的房间里飞翔,渐渐地压下来。“这样的社会,才有这样的人生!”觉慧觉得沉闷难受,愤愤不平地说,“这种生活简直是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这种思想近来不断地折磨他。他无意间遇见了觉新的茫然的眼光,连忙掉过头去,又看见剑云的忧郁的,忍受的表情。他转眼去看觉民,觉民埋着头在看书。屋子里是死一般的静寂。他觉得什么东西在咬他的心。他不能忍受地叫起来:“为什么你们都不说话?……你们,你们都该受诅咒!”众人惊讶地望着他,不知道他为什么大叫。

“为什么要诅咒我们?”觉民阖了书温和地问,“我们跟你一样,都在这个大家庭里面讨生活。”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觉慧依旧愤恨地说,“你们总是忍受,你们一点也不反抗。你们口里说反对旧家庭,实际上你们却拥护旧家庭。你们的思想是新的,行为却是旧的。你们没有胆量……你们是矛盾的,都是矛盾的!”

“三弟,平静点,你这样吵又有什么好处?做事情总要慢慢地来,”觉民依旧温和地说,“你一个人又能够做什么?我们的痛苦不见得就比你的少。”

觉慧掉过头,又遇见觉新忧郁的眼光,好像在责备他似的。他埋下头去,过了一会儿,他的声音又响了:“我们不是奢侈家,不是贵族。也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们只是劳动者。穿起我们自己的皮制的围裙,在自己的黑暗的工厂里,做自己的工作。在我们这黯淡的生活里,也有我们自己的骄傲,自己的幸福!”“三弟,请你不要念了。”觉新痛苦地哀求道。

“为什么?难道你没有幸福,就连别人说把幸福争过来的话也不敢听吗?”觉慧对他的大哥不客气地说,他很不满意大哥那种日趋妥协的生活方式。

“唉,你不了解我,你的环境跟我的不同。”觉新推开算盘,叹口气说,“你说得对,我的确怕听见人提起幸福,因为我已经没有得到幸福的希望了。我也做过美妙的梦,可是我的幸福早就给人剥夺了,我并不怪别人,我是自愿地把担子从爹的肩膀上接过来的。我的痛苦你们不会了解……我还记得爹病中告诉我的一段话:‘我的病恐怕不会好了,我把继母同弟妹交给你,你好好地替我看顾他们。你的性情我是知道的,你不会使我失望。’从此以后,我每想到爹的话,就忍不住要流泪,同时我也觉得我除了牺牲外,再也没有别的路。我愿意做一个牺牲者。然而就是这样我也对不起爹,因为我又把你们大姐失掉了……”觉新愈说下去,心里愈难过,眼泪落下来。觉慧的眼泪快要流出来了,但是他极力忍住。他看见剑云拿着手帕在揩眼睛,觉民用杂志遮住了脸。

觉新又继续说:

“妈嫁到我们家,一直到死,并没有享过福。她那样爱我,期望我,我究竟拿什么来报答她呢?为了妈,就是牺牲一切我也甘愿。只要使弟妹们长大,替爹妈争口气,我一生的志愿也就实现了……”觉新说到这里便摸出手帕揩脸上的泪痕。

觉慧让眼泪流了下来,但他马上又止住了泪。他心里想:“过去的事就让它埋葬了罢!为什么还要挖开过去的坟墓?”但是他却不能不为他的亡故的父母悲伤。

“三弟,你刚才念的话很不错。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只是一个劳动者。”觉新渐渐地安静下来,他望着觉慧凄凉地笑了笑说,“然而我却是一个没有自己的幸福的劳动者,我——”他刚说了一个“我”字,忽然听见窗外的咳嗽声,便现出惊惶的神情,改变了语调低声对觉慧说:“爷爷来了,怎么办?”

觉慧稍微现出吃惊的样子,但是马上又安静了。他淡淡地说:“有什么要紧?他又不会吃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子里是死一般的静寂”使觉慧不能忍受而叫喊起来,这种“静寂”既是对当时屋中氛围的描写,也是对旧时代家庭死寂的写照。
B.从“仍旧埋下头去拨算盘珠子”“继续拨算盘珠子”到“推开算盘”,这一细节变化反映出觉慧的话对觉新内心的触动。
C.“激动得连手也颤抖起来”“把书阖上”“端起茶碗大大地喝了几口”等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波动。
D.面对觉慧愤愤不平的责问,觉新、觉民二人的反应十分的不同,觉新表现得十分痛苦,而觉民始终表现“温和”,因为这件事情与觉民无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就“出场”的翻译小说《前夜》,是文中重要的物象,觉慧朗读该作品的举动不仅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本文贯穿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浓烈的抒情色彩,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多样的抒情手法的交替使用,极具有艺术感染力。
C.本文善于运用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如面对觉慧的责问,觉新的自我表述透露了他日趋妥协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父母的压力。
D.本文描写了旧时代高家几个兄弟的家庭生活画面,谴责了旧势力对新生生命的压制,歌颂青年一代的初步觉醒,有很强的时代感。
8.小说中觉新、觉民与觉慧三兄弟的性格各不相同,请概括出三人不同的形象特征。
9.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之一是“真”,请分析本文中“真”的体现。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召试,为正字。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钱象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侂胄意不怿。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坐追王爵。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壁言:“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战。威夜遣人叩门,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选自《宋史•李壁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B.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C.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D.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著作佐郎,官名。三国时魏始置,属秘书省,掌编撰国史,至唐代主管著作局,掌撰拟文字。
B.传檄,指传布檄文。檄文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等的文书。文中指晓谕的文告。
C.谥文懿,“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懿”是带有褒扬意义的谥号。
D.群经,总称所有的经部书籍,常指儒家经典;百氏,指诸子百家。其中“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壁聪颖好学,著作颇丰。他年少时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所写的文章精深博大;嗜学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撰有多部著作。
B.李壁初得赏识,后遭贬官。他被皇帝召见面试后即担任正字一职,后又调任著作佐郎;后来被降职三级,谪居抚州。
C.李壁处事灵活,善于言辞。李壁劝说皇上追贬秦桧,想借此事振奋人心;给作乱的逃兵张福等人传布微文,使其感动投降。
D.李壁精于谋略,平定贼兵。平定贼兵的过程中,他调兵遣将,反对火攻,最后采取断贼汲路与粮道的长围之法,将贼兵平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钱象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
(2)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苟利社稷,固难执一。
14.御史叶时为什么认为李壁“反复诡谲”?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渲染环境,以梅花前后左右之物烘托出梅花的清高之格、疏野之性。
B.向阳之雪易于融化而梅花不易凋落,由此诗人认为梅花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
C.梅花不是不愿委身于东风,只是它以自我炫耀、自荐为耻,希望有人引荐。
D.诗人醉酒之后不敢睡到庭前梅树近旁,是怕污损随着阵风吹落的梅花花瓣。
16.诗的颈联有何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态度?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人多用比喻手法描写音乐,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不断的细丝来比喻箫声的悠长,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丝绸的撕裂声来状琵琶的四弦同时发声。
(2)《蜀道难》中,李白开篇以蜀地方言为全诗奠下雄浑的感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境界壮阔,通过夸张、想象等手法,点明了送别之地和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2021-04-14更新 | 258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红楼梦》评价与测评(二)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的小河,是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河。小河流经之地溪草茂密,柳竹成行,小河在柳竹的庇护下仿若一条蜿蜒的银带一路向前。在河岸较窄的地方,一个石板桥横亘于小河之上。小桥长不足十米,宽不足两米,三根桥柱牢固地支撑着上面厚重的桥板,远远看去,小桥厚厚墩墩,结实无比。小桥很平常,但老辈人讲过很多皇帝下江南从此路过的故事。,但这座小桥相承的石板路曾经是古驿道却是千真万确的,那桥面被时间的刀锋深深地剜出的一道道痕迹就是明证。

小桥两头岸石叠加,依岸而立,两棵参天的榕树紧紧拥抱着坚硬的岸石,使小桥有了牢固的基石与依靠。小桥一端的榕树下,,房子虽小,却十分精致,青瓦粉墙,房内沿墙根修有马蹄形的石凳,老辈人说那是专为路人休憩而准备的。

小河中的流水经历一路的艰辛与洗涤,明澈而亮丽,清爽而甘甜,这是上天赐予故乡人的甘露。每到月光明亮的夏夜,小桥就会热闹起来。老人们饭后拎着马扎、摇着蒲扇来到榕树下,或是讲古,或是论今。孩童们仿佛来到了儿童乐园,他们笑着、闹着,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又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拟人、对偶、排比   B.比喻、拟人、排比、借代
C.拟人、对比、对偶、排比D.比喻、对比、排比、借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他们笑着、闹着,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又捉迷藏、踢毽子。”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21-04-14更新 | 296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红楼梦》评价与测评(二)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每年暑期,总有许多3D电影刷爆朋友圈,②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到电影院过“眼”瘾,感受身临其境的刺激。③儿童观看3D电影会有哪些影响呢?④专家表示,三维立体图形可能会损害儿童尚在发育中的视觉系统,⑤加重或触发儿童潜在的视力问题。⑥如果儿童使用成人眼镜观看,因为镜片、间距等原因,更容易出现疲劳或头晕现象。⑦专家建议,年龄偏小的儿童最好不要去看3D电影;⑧年龄稍大的儿童观影也应该控制时间,最好以40分钟左右为宜,⑨且必须使用符合自己大小尺寸的儿童3D眼镜。

2021-04-14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红楼梦》评价与测评(二)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名校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悉,6月14日,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据了解,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以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象征着国际科学界的崇高荣誉。世界科学奖评选委员会对王中林的科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使人类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获取能量这一全新的技术成为现实,并认为这一技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8时35分,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集体乘坐礼宾车从住地出发,由国宾护卫队护卫前往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北门外,高擎红旗的礼兵分列道路两侧,肩枪礼兵在台阶上庄严伫立,青少年热情欢呼致意。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沿着红毯拾级而上,进入人民大会堂……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1-04-14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红楼梦》评价与测评(二)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探究内容,提出见解非连续性文本
6-90.4巴金(1904-2005)  《家》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脱脱等  分析信息,归纳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4咏物言志  鉴赏诗词形象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选用句式  情境补写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选择+表达
21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  不合逻辑语言表达
220.85压缩语段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4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