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7 题号:1009591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②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③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锺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颇具艺术想象的意味。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④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因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总之,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

摘编自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理解古人的学说并评价其是非得失,需借助建立在实证之上的历史想象。
B.在治学中,胡适的“祖孙的方法”与李大钊的“横纵观人间之法”并无不同。
C.司马迁叙述某些事件时运用的记史方法,与文学创作的想象虚构有相似之处。
D.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抓住只言片语比附史事,添枝加叶,对治学是有害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亮出自己的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B.文章先具体分析历史想象的特点,再论述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逻辑清晰。
C.文章比较并分析了历史想象和艺术想象之间的相似和不同点,辩证色彩鲜明。
D.文章通过引述中西相关理论及名言,并结合典型事例阐释道理,颇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想象力有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想象,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原材料背后的内在思想,并有所发现。
B.“想象的共同体”借助相互连接的意象构成一个整体,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了。
C.学者陈寅恪的历史想象力是经过训练养成的,因而其艺术想象力不像曹雪芹那样天马行空,更无拘无束。
D.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中,这应成为治学者牢记的信条。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加到了72篇。有声音说,这为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如果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从现代语文教育本身看,背诵篇目增加的幅度很大,但若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及民国时期的私塾教育相比,则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也能够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书经》《仪礼》《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甚至背诵更多,如顾炎武、戴震都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他们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谈到,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而王国维则当即背诵了《西京赋》。

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着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多感官参加背诵活动过程。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即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还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早就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因此,如果一个教师想使学生牢牢记住什么东西,那么他就应该注意尽可能让儿童更多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口、肌肉运动的感觉来参加识记。

最大限度发挥儿童时期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儿童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而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而记住了这些作品。

重视最初的记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背诵的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已经滚瓜烂熟的记忆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巩固基础。心理学家对此也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一大特点: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将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

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就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选自光明网《增加古诗文背诵不是负担是捷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不少古诗文的背诵篇目,作者认为加大古诗文背诵的力度不是负担而是捷径。
B.此次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虽然大幅度增加了古诗文背诵篇目,但和唐宋以来就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必须把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相比,还是很少的。
C.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朗读活动,那么就能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
D.“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重视最初的记忆”,这些都是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探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有人认为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是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这一现象而提出的中心论点。
B.文章举顾炎武、戴震、姜亮夫、梁启超、王国维的事例意在说明我国传统教育对背诵很重视,学生背诵水平高。
C.儿童对声音非常敏感,朱光潜、赵元任的学习经历都有力说明儿童时期的“听觉”记忆作用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最后一段得出结论,强调了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古诗文背诵的意义。
3.下列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与背诵活动的感觉器官越多,背诵的效率就能越高。
B.儿童时期听觉记忆的作用发挥得越大,儿童的背诵潜能就能发掘得越深。
C.最初的记忆越牢靠,往后有关联的记忆的基础就能越牢固。
D.增加的古诗文背诵篇目越多,学生长远的学习就能越轻松。
2021-11-23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部中国古代神话史就是一部华夏民族早期形成史。在华夏民族的凝聚过程中,神话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的统一、祖宗的认同、精神的滋养。

图腾是先民们的祖先认同与部族灵魂的标识。上古时代,部族林立,图腾各异。由于超自然力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龙成为太昊伏羲部族的图腾,并得到中原各部族的公认。炎帝部族入主中原后放弃了自己的羊图腾与牛图腾,改信龙图腾。黄帝入主中原后,也用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炎黄后裔在龙图腾引导下,经过不懈努力融合并接纳了东南西北中的不同部族,龙部族联盟进一步扩大。至汉时,刘邦以龙子的身份降生,并斩白蛇起义建立汉朝。龙成为汉兴的重要力量与灵魂旗帜,也成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图腾,直到现在中华民族还被称为龙的传人。

在龙图腾旗帜的引领下,作为龙子的炎帝与黄帝特别是黄帝成了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核心与血缘纽带。华夏民族的融合过程就是和合向心、归宗炎黄的过程:一是华夏民族向外兼并扩张的外向认同,变夷为夏;一是外围民族认炎黄为祖宗归依华夏的内向认同,夷变为夏,如匈奴、鲜卑、苗族、瑶族等都成了黄帝炎帝的后裔,成了华夏民族的一份子。炎黄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华夏民族的外并内聚是从“血缘”到“文化”的融合,是龙图腾的统一,是炎黄始祖地位的认同,也是中国神话的胜利。正如德国思想家谢林所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核心神话只有两个——龙和黄帝。”

中国古代神话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它为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有巢造屋、伏羲画卦结网、仓颉造字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创造精神;女娲补天、舜耕历山、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奋斗精神;盘古化物、神农尝草、鲧死化禹、夸父手杖化邓林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奉献精神;龙图腾的形成与统一、大神们的复合形象、华夏民族的融合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团结精神。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着华夏民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战天斗地的奋斗篇章,引吭出可歌可泣的奉献之歌,弹奏出团结向心的动听旋律。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铸造了华夏民族团结奋斗、牺牲奉献、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成就了华夏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使华夏民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闫德亮《古代神话定型与华夏民族形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时代每个部族都有无数的图腾,后来都认同了太昊伏羲部族的龙图腾。
B.炎黄的后裔受龙图腾的引导,接纳不同的部族,促使龙部族联盟进一步扩大。
C.华夏民族的外并内聚的融合过程,其中既有“血缘”的融合,也有“文化”的融合。
D.古代神话所蕴含的创造、奋斗、奉献、团结等精神,促进了华夏民族发展壮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整体为总分式结构,论述了古代神话在华夏民族凝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清晰地阐述了龙成为华夏民族统一图腾的过程。
C.第三段引用德国思想家谢林的言论,是为了证明华夏民族的图腾并不是唯一的。
D.最后一段以多个神话形象为例,证明了我国古代神话中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图腾是先民们的祖先认同与部族灵魂标识,其中包含了超自然力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B.华夏民族通过向外兼并扩张,将匈奴、鲜卑、苗族等变成自己的一份子,不断发展壮大。
C.神农尝草、夸父逐日等神话中所蕴含的团结精神,是华夏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D.神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对华夏民族品格的铸造、社会责任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020-09-23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是神奇的。它们可以提供语言常常无法提供的关于世界的清晰度。我们可以用数字来比较、评价事物,测量变化。数字可以被任何文化中的任何人理解。它是一种世界语言。问题在于,我们许多人在很多时候对数字存在误解。

由于我们许多人在看到一个统计量,很难知道它的真正含义,误导者可以暗示他们所希望的含义,从而影响现实。

在谈论数字之前,我们需要考察数字究竟代表了什么。当特朗普总统2017年对国会说“9400万美国人没有工作”时,这似乎意味着所有这些人都是被动失业者。实际上,这个来自劳工统计局的数字包括所有16岁以上的学生、退休人员以及那些选择不工作的人。真实的美国失业数字——想工作但是无法获得工作职位的人——在2017年年初约为760万,不到特朗普所说数字的1/10。

当某人试图说服你相信一个数字特别重要时,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其转换成包含相关背景的更具启发性的真相。百分率往往可以比数字本身提供更多信息。

2015年,怀俄明的公路死亡人数只有145人,得克萨斯则有3516人死于车辆事故。不过,对于只有58.6万人口的怀俄明来说,每10万人的年公路死亡人数是24.7。在拥挤的得克萨斯,这个数字是12.8。

不过,我们也会被相对数字引入歧途。想掩饰大数字的误导者可以将其描述成某个更大数字的很小的比例。我们很容易忽视只占某个事物很小比例的事物,尽管其绝对数字可能很大。英国政府将国民总收入的0.7%用于海外发展援助计划。作为一个很小的比例,0.7%的国民总收入似乎是无害的。实际上,这相当于2016年的136亿英镑(180亿美元),它比英国政府对于大学的投入还要多。

政客、营销人员和新闻工作者似乎觉得基本数字给我们带来的麻烦还不够多,因此他们常常使数字看上去变得更大或更小。为了削弱政府支出给人带来的印象,政客们喜欢用每日成本代替每年成本,甚至使用每个纳税人或公民的成本。一位精通数学的社会活动家宣称:“如果让每个美国人免费读4年大学,纳税人每天只需要花费70美分。”要想让数字变大,只需把时间线拉长:“政府最近确认了对自行车和步行的支持,它将在本届国会期间为此投入超过3亿英镑资金。”这听上去比每年投资6000万英镑更加慷慨。

对于相关问题选择不同的起始年份可能会改变相关现象的真相。2011年1月,美国企业可以庆祝股市两年间的增长,因为标普500自2009年1月起上升了36%。他们也可以哀叹股市3年间的下跌,因为标普500同2008年1月相比下降了10%。

在投资人会议上,你可以用累计销售图像掩盖主打产品糟糕的销售数字——你可以展示产品的总销量,而不是今年的销量。对误导者来说,累计图像的好处在于,它不会下降。你今年的累计销量不可能低于去年。

石英商业新闻网站上有一张可爱的曲线图,描绘了1820年以来海盗人数的下降和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这种关联很神秘:随着海盗人数的下降,世界变得更加温暖。显然,公海犯罪行为的减少推动了洲际贸易,导致全球变暖!

这个结论当然很可笑。傻瓜都能看出来,这个逻辑应该颠倒过来:温度上升导致船上的朗姆酒蒸发,削弱了海盗的士气,促使他们从事更加本分的行业。

上面这段可笑的分析告诉我们,两组数据表面上的关联并不意味着它们存在某种因果关系。

常言道:“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统计学。”在卫生、政治、投资、教育和其他许多领域,我们依靠统计量做出合适的选择。统计量不是谎言。不过,作为真相,它们比单纯的数字更容易受到操纵。

平均数是最有名的统计量之一。要估计一群人的平均身高,我们可以测量75个人的身高,然后取样本的平均数。如果我们将样本中的所有身高加起来,然后除以75,我们得到的就是均值。如果我们将75个人按身高顺序排列,中间那个人的身高就是中位数。这两个数的值是不同的。

面对不了解二者差异的听众,误导者可以在均值和中位数之间进行切换。2014—2015年,英国税前工资中位数是22400英镑,同一年的工资均值是31800英镑(两个数字只适用于纳税人)。较高的均值不应该使我们感到惊讶,因为一小部分英国人可以赚到几百万英镑,他们对中位数几乎没有影响,但他们巨大的薪酬使均值明显向上倾斜。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取决于我们如何测量世界。我们的理解反过来又决定了我们的行动和态度。数字很重要。我们一定不能失去对于数字的信任。不过,我们需要更好地解读数字。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能清晰地比较、评价事物,测量变化,而且能够被世界上任何人理解,相对于语言,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B.误导者通过对某些统计量进行加工,让人们难以了解事实真相,导致人们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
C.企业管理人员在投资人大会上,介绍企业销售业绩时,使用累计销售量而非年度或季度销售量,可能是为了掩盖销售额下滑的趋势。
D.统计学被广泛应用于卫生、政治、投资、教育等诸多领域,但它却被称为谎言,是因为统计量是虚假的,并且容易受到操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9400万美国人没有工作”,这句话会被误解为有9400万想工作却得不到工作职位的人,而事实上这还包括了所有16岁以上的学生、退休人员以及那些选择不工作的人。
B.有的人使用绝对数字或相对数字时,往往会隐藏一些背景信息,是想达到使数字看上去很大或很小的效果,从而误导不知情的人。
C.保险销售人员在宣传时,说:“您每天少抽一包烟,用省下的烟钱买我们的保险,未来您就能享受总计30万的收益。”意在使保费看上去很低廉,而保额看上去很高。
D.“海盗数量减少导致全球变暖”这一结论是可笑的,如果把逻辑关系颠倒过来,即全球变暖导致海盗减少,这个结论就是正确的。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使数字看上去变得更大或更小”策略的一项是(     
A.加拿大政府宣称“联邦政府宣布为基础设施追加810亿美元”,这比“加拿大在11年间每年追加投资73.6亿美元”似乎更加激动人心。
B.英国首相宣布:“为了解决住宅短缺问题,我们将投资20亿英镑。”而这些资金的很大一部分会用于建设别墅等豪宅,只有很少一部分会用于建设普通家庭能负担起的住宅。
C.2013年,苹果公司展示了“苹果手机累计销售图”。图表显示,苹果手机总体销量全年呈现上涨趋势。而实际上,2013年中有两个季度苹果手机的销量在下降。
D.奥巴马曾说过,在美国,浴缸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了恐怖袭击。根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数据,2013年,464名美国人在浴缸中溺死,只有3个美国人死于恐怖袭击。
4.某地统计局发布2022年平均工资,本地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8649元,很多人表示难以置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解读统计数字?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09-24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