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4 题号:1013178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些年体罚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上很多人否定教育惩戒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近日,江苏一学校20多名学生家长联名举报一位数学老师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随后当地教育局对此展开调查并认定为变相体罚,进行了通报批评。

记者了解到,曾有老师因为学生课堂上顶撞自己,就把该学生带到办公室扇了两个耳光,用脚踢了几下,又将该学生带到班级,让班上学生每人打他一巴掌。

滥用惩戒权导致惩戒过度现象屡见不鲜,重建家校信任,打破“猜疑链”,双方必须就能否实施惩戒、由谁来实施惩戒、惩戒的形式和程度这些基本问题达成共识。教师惩戒权有理可循,但是尚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教育法律法规中缺少对教师惩戒权的明确与规范。

教育本身含有“惩戒”之意,但没有法律保障的教育惩戒,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存在隐患。给予教师惩戒权立法足够的重视并构建完整的法规体系,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选自2018年5月7日《半月谈》)

材料二:

记者采访了杭城10位小学校长,每一个人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相同的观点: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缺一不可。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对教育惩戒望而却步,在管理学生上采取不作为的做法。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惩戒方式,让教育的这种手段能在老师、家长之间达成共识,这将是一个重要课题。

采访中,多位受访校长、教师反映,长期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严禁教师体罚等规定三令五申,而对力挺教师适度行使惩戒权却“缄口不言”。执纪和维权的失衡,让一些老师选择“明哲保身”,形成“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的氛围。

很多老师被迫放弃惩戒这种教育手段,家长的一些做法是主要原因。

“你们整个学校都在欺负我孙子!”前不久,一位老人情绪激动冲进了孙子所在学校的校长办公室。因为其孙子在学校上课不听讲考试不答题,班主任严肃批评了他。孩子回家告诉了爷爷,爷爷一气之下冲进了校长办公室。

从一些新闻中可见端倪:老师批评学生只考3分,被家长暴打致住院;孩子座位被调整,家长投诉要求换班主任;老师通报孩子成绩,被“后进生”家长要求登门道歉;孩子犯错被叫家长,家长带着律师和录音笔来校对峙……

一小学生家长曹林说:“适度惩戒当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我对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持保留态度。”他担心,如果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老师们对“度”的把握很难统一,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如果惩戒不当,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舒曼认为,社会上一些家长的过度维权,导致老师因为担心“惹事”而不愿行使教育惩戒权,这是无奈的自我保护。

(摘编自2018年12月10日《钱江晚报》)

材料三: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22日。

《规则》明确提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支持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制止有害于学生或者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言行。同时,还对教育惩戒的实施原则适用情形以及教育惩戒的方式作出规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申素平认为:“它给了教师一份指引,明确告诉教师,当孩子犯错时,你这么做没问题,批评、留校、不超过一堂课的站立、适当的体育训练都无可指摘。同时,《规则》也能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知道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对与错,知道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犯错时被教师教育惩戒也能心服口服,从而能够主动约束自己,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另外,《规则》也为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实施的教育惩戒,给予申诉的权利。”

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认为,国际趋势促使我国必须健全教育惩戒的法律法规,很多发达国家都有教育惩戒权的明确规定,比如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了对学生惩戒方式包括罚站、增加值日次数、放学后罚留教室、警告、退学等;美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言语责备、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等;而英国规定,老师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教师的惩戒方法还包括:室外立正反思、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等。英国中小学生如无故旷课, 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其父母还将面临5000英镑以下的罚款;在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新加坡,则保留了“鞭挞”等方式。

(选自2019年11月29日人民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滥用惩戒权现象的发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没有法律保障的教育惩戒,随时存在隐患。
B.一些老师选择“明哲保身”,“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导致执纪和维权的失衡。
C.一些家长的过度维权是很多老师被迫放弃惩成这种教育手段的主要原因。
D.很多发达国家通过立法,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明确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多种方式,有的国家还允许罚款和责打。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教师滥用惩戒权的现象阐明给教师惩戒权立法并构建完整的法规体系的迫切性。
B.材料二引述一些新闻中的报道意在证明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
C.有的家长担心,如果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老师们对“度”的把握很难统一,如果惩戒不当,将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D.《规则》明确告诉教师,当孩子犯错时,教师应当用批评、留校、罚站、适当的体育训练四种方式,进行惩戒。
3.促使《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出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他,曾与著名动物生态学家珍妮·古道尔一起在非洲考察黑猩猩等野生动物;他,在越南和老挝边境发现了体积庞大的剑角牛,这被誉为“20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他,行走于中国的野生丛林,自称“鸟人”、会说鸟语,编写被观鸟人视若“圣经”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他就是国际知名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英国著名鸟类学家、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官员约翰·马敬能(JohnMacKinnon)博士。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几近四十载,足迹遍布亚洲的森林、高原、湿地。不久前,记者在昆明举办的“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系列活动中采访了他。

记者:马敬能博士,在过去的百年里,人类新发现的哺乳动物总共只有10种,而其中3种就与您的发现有关。您一定有什么非常的禀赋能够较常人更能接近野生动物?

马敬能博士:的确,我对大自然有种特殊的感知力。这源于幼时在寄宿学校深夜熟睡中遭遇的一场大火,当时我惊醒过来后非常害怕,在滚滚浓烟中四处夺门,最终逃出,从此落下个毛病,夜里总是睡不踏实,星点动静就会醒来,而这种敏感倒十分利于丛林中对野生动物的搜索观察,可以发现许多别人忽略的东西。比如一次很多人进入森林寻找红猩猩,可总也找不着,而我刚入丛林,就听到了红猩猩特别的动静。从小我就不像自己的四位姐妹喜欢宠物那样的小动物,而关注大一些可怕的野生动物,像蜥蜴、老鹰、蛇之类。12岁时,我参加了一个非政府组织举办的鼓励年轻人接近大自然的夏令营活动,接触到一些有关地质、自然生态方面的知识,由此对大自然萌生浓厚兴趣,以至大学期间,酷爱自然历史,一心想去自然保护区工作,向往怀有孩童般的心情去体验发现的喜悦。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禀赋”吧。

记者:我很喜欢读您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很多网友也留言称赞这是一本非常棒的工具书。书中记载了1288种野生鸟,向读者图文并茂地介绍如何识别鸟类的简单方法。这个收集记录的工作一定很困难吧?

马敬能博士:我觉得自己是森林中的“鸟人”。我能够模仿各种稀有鸟类的叫声,并知晓那些“语言”的含义,鸟有它们的生活和情感。我就是个记录者。我觉得很有意思,很有必要整理中国这个区域里活动的鸟的情况。

记者:马敬能博士,您的右手曾经受过伤吗?

马敬能博士:在原始森林里难免会遭遇大象、悍熊的袭击,有时还得搏斗,这个小拇指是被一头野猪咬去了。

记者:您害怕过吗?

马敬能博士:当然,也有害怕的时候,但这不重要。自然界真是太奇妙了,那里总有非常全新的东西,每次的发现都令人兴奋不已。我可能很快就忘记了害怕了。

记者:马敬能博士,您从1986年起就在中国致力于自然保护研究,你对当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心得?

马敬能博士:打个比喻,物种就像图书馆藏有1万本同样的书;生物多样性则像图书馆拥有一万册不同种类的书,经济价值不变,但其知识价值相当不同。同理,森林里只栽一种树与种植不同种类的树是不一样的。生态系统正如一幢房子,门、窗等部件被取走得越多,它就越脆弱。我编了一本关于中国哺乳动物的书,收集了488种哺乳动物。事实上,对小型哺乳动物的识别比对鸟类的识别更困难。要把它们逮住,近距离地观察其牙齿、身体结构等。在中国,光鼠类就有30多种。而只有充分了解自然中动植物的特性,才能谈到如何去保护它们。自然保护其实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与科技没多大关系,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年轻的生物学家对实地考察不感兴趣,喜欢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如DNA检测等来开展研究,这是“还没学会走路就想跑”。科技的应用有时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不再关注一些根本的东西,就像计算机可能会摧毁我们的生活。但即使没有电脑、GPS、远程控制系统,也可以很好地开展保护工作。不要对自然过多人工干预,要相信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是非常强大的,我们要有效利用大自然的能量,然后去做一些大自然想做之事,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人类和自然的斗争将永远继续下去,而大自然始终会战胜,返回到其原本想要走的轨道当中。

(摘编自《大自然魅力无穷——访国际知名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约翰·马敬能》,《科技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禀赋和成就的问题,马敬能博士表示自己确实拥有非比常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帮助他更好地发现野生动物。
B.被问到收集整理上千种野生鸟类资料的困难性时,马敬能博士认为兴趣和责任可以促使自己完成困难的工作。
C.面对有关受伤的手的询问,马敬能博士表示恐惧与发现的兴奋相比,恐惧是可以战胜的。
D.在回答生物多样性内涵的问题时,马敬能博士表示科技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没有用处,甚至会分散保护者的注意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敬能博士的经历可以证明年少时产生的兴趣会对未来的生活和职业选择产生巨大的影响。
B.马敬能博士撰写鸟类、哺乳动物的博物学书籍,旨在呈现自己的发现的价值和对生物多样性的思考。
C.马敬能博士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点在于“多样”,他用图书馆藏书的两种类型来证明这个观点。
D.采访围绕学者和科研两个维度展开,既关注到学者开展研究的个人素质,又着眼于学者在科研工作中的特殊经历,更为读者呈现出马博士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个人心得。
3.记者是如何做到在访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3-05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中国有不少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然保护区,为什么还要建立种质资源库?

李德铢:只有保护的手段更多样,保护才更具可靠性。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就地保护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少珍稀、特有物种不在保护区内。此外,如果自然保护区出现火灾、冻灾、虫害等自然以及人为灾害的话,那么种质资源库就可以成为一个备份,有效保护其中的特有物种和遗传多样性。

生物种质资源的加速丧失促使世界各国建立各种类型的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成后,相当比例的珍稀、濒危、特有物种的种子已经入库,种质资源库成为这些种子名副其实的避难所。当一个物种有灭顶之灾时,我们就可以启用这些种质资源。

(摘编自《为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打造“生命之舟”)

材料二:

一份种子想要进入种质资源库,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每一个品种都要先经历2到3年的田间种植“考验”,在确认其特点与库内种子存在显著差异后,才可能会被“收编”。入库后的种子,又要经过仔细"体检",通过处理、清选、活力检测、干燥等十多道“关卡”,最终被装瓶密封。

这些种子将被保存在不同条件的库里:在-18℃、湿度低于50%的低温库,含水量5%~8%的农作物种子将就此“沉睡”,寿命可从1~2年延长到数十年,唤醒后发芽率仍在九成以上;在试管苗库,草莓、香蕉、马铃薯等几乎不用种子种植的作物以茎尖作为保存材料,在试管中可一待数月;在超低温库,-196℃的液氮则能让作物组织迅速进入冷冻休眠状态,就像给生长按下了暂停键,几十年后取出,依然可以活力不减。此外,这里还以DNA的方式保存着一些特有、珍稀、濒危、野生的作物遗传资源。

不仅如此,带有视觉识别功能的机器人滚筒输送线实现了种子的快速存取,感知气味的电子传感器可以隔空分辨种子的代谢变化,监测在库种子的活力……智能化、信息化的助力,让科研人员“穿着棉大衣、登梯爬高存种子”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摘编自《种子方舟: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

材料三:

“在这里,有很多品质优异、色彩斑斓、全国罕见的稀有而珍贵的种质。”秦慧彬说,“比如食用豆,我们保存了13种资源,包括菜豆、小豆、绿豆、豌豆、山黧豆等;再比如,常见的大豆是黄皮黄瓤,我们保存的大豆资源有黑皮黄氯、黑皮青瓤、青皮青瓤等多种罕见形态。”

那么,这些种质资源来自哪里呢?

“一方面是农民的自留种子代代相传,另一方面是山西有组织地收集和保护。”秦慧彬介绍,山西省组织过三次大型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包括“第一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第二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补充征集”“西北干旱区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这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提供了很大帮助。

此外,山西种质资源库还设计、制作了一批对外开放的锁控种子柜,专门为科研单位及育种专家保存种质资源,并开展库存种质安全保存预警监测关键技术的研究等,确保种质资源的安全贮存。

一份份种质资源,特别是全国罕见的、古老的地方品种和重要的野生品种,在这里搭上了“诺亚方舟”,为下一步的生物育种和发展提供了基因资源。

(摘编自《稀有作物种质登上“诺亚方舟”:探访山西种质资源库》)

材料四:

种子入库以后,固然可以作为战略资源进行长期保存,但该项功能一般由“长期库”来承担,而对山东省农科院的这种以“中期库”为主的种子资源库来说,如何盘活资源,使其在品种选育中发挥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以常见的荷兰豆品种选育为例,现在市场上多数是绿色的、比较肥厚的豆子,紫色的豆子品种非常稀少且豆荚较小,口感不好。所以,随着紫色食品在当下越来越受欢迎,就有育种专家提出,能不能培育出既是紫色同时口感又好的荷兰豆。

在这个过程中,种质资源库中储存的大量的不同品类的荷兰豆种子就派上了用场。李润芳告诉记者:“按照目标性状提取种子,然后杂交培育,目前育种专家已经种出了品种比较稳定的紫色荷兰豆。”此外,当前比较火的节水抗旱稻、耐盐碱稻等很多品种的选育,最开始也从种质资源库筛选了种子。

李润芳介绍,依托种质资源库,建成了由实物层、数据层、网络层构成的种质资源中心。该中心建立了一个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和高效利用共享平台,后又承担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山东子平台"运行与服务的任务,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探访山东最大的种质资源库,这里有一艘“生命方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保护区并不能涵盖所有珍稀、特有物种,建立种质资源库让保护的手段更多样,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
B.种子特点与库内种子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在田间经历种植“考验”的种子被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收入的前提条件。
C.农民自留的代代相传的种子是罕见的稀有珍贵种质的一个重要来源,收集和保护种质资源时要将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D.品种比较稳定的紫色荷兰豆以及当前比较火的节水抗旱稻、耐盐碱稻等品种的选育,都从种质资源库筛选了种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珍稀、濒危、特有物种的种子已进入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我们在需要时可以启用这些种质资源。
B.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有低温库、试管苗库和超低温库等不同的库,可以满足各种种质资源的不同保存需求。
C.山西种质资源库保存着一些全国罕见的、古老的地方品种和重要的野生品种,将为生物育种和发展提供资源。
D.山东种质资源库承担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山东子平台”运行与服务的任务,所以建成了种质资源中心。
3.材料二、三、四都谈论了种质资源,但三则材料的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03-16更新 | 1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科院和文献社共同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势动问题报告》指出,对于中国的人口而言,21世纪上半叶发生的重大的人口事件之一是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将“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倒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

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寿命大大延长。

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第一,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据统计预测,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25年将抚养29.46人,2050年将抚养48.49人。第二,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人口老龄化使养老经费大幅增加,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财政负担。第四,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第五,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再加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子女需外出打拼,陪伴父母的时间变少,使得我因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的养老模式,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摘编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注】人口出生率指某地在一个时期之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口数与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出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来表示。

(以上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在国家还处于欠发达的状况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为此,国家已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制定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并争取以较短的时间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老年健康服务的刚性需求将不断释放。“十二五”时期,我国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尽管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逐步增长,但适应老年人健康需求的综合性、连续性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强调要积推动医养结合服务,重点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所需的医疗护理和长期生活照护服务,并以建立养老社区,中医药保健等方式使老年人健康服务更为多元化,推动老年病养护、防治。

(摘编自《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5亿》)

1.下列对于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新生人口数量从2008年的1600多万上升到2017年1700多万,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这些年的人口出生率处于12‰左右。
B.2010﹣2016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逐年递增,这一趋势可能会延续下去,到2020年60岁以上人口数预计增至近2.5亿。
C.2016年是我国近几年新生人数最多的一年,但新生人口量远不及同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量,还无法有效缓解人口老年化问题。
D.2011﹣2016年,我们每年新增的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都超过了当年的新生人口数量,这是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
B.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降低了我国的生育率,只要改变生育政策,就能提高人口出生率,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C.人口老龄化将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和家庭的养老负担,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用接近一半的社会财富来抚养老人。
D.人口老龄化在我国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尚处于欠发达的阶段,年轻人外出打拼,陪伴父母变少。
3.我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请简要概括说明。
2020-02-09更新 | 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