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 题号:1016709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托物言志的咏物传统下,物与特定情感或人格象征逐渐形成了较为紧密的结合。竹经霜不败、枝叶峭劲的自然属性,常被用以比喻不畏艰险、风骨倔傲的人格精神,竹也因此在传统文化中形成了“君子”形象,获得经典化了的象征意义。

宋代诗人的咏竹之作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这一传统。然而,苏轼一些诗歌对竹的游戏性观照,是诗人对竹之诗意的新探索,体现了经典意象在个人化写作中的意义分化。

苏轼以游戏性的态度写竹时,以个人化的观照表现竹,探寻竹给人带来的幽默联想,体现出与正面托物言志相异的写作方式,于是竹在诗中的意义有所分化。不过,虽然苏轼对竹的观照描写有许多私人化因素,但其精神内涵的底线并未被打破。游戏性的写作,只是从各种角度使竹的形象更为亲切、生动、丰富。

对与竹相关的私人事件进行征用或影射,构成苏轼游戏性写竹的一个角度。苏轼常在诗中用发生于个人生活中的真实之事作为“典故”,这种“典故”可称为“私典”。宋人作诗以好用典故著称,典故是文化背景相似的士子所共有的知识,可根据学识领会。私典则相反。通常而言,诗人会以“自注”的形式标明来历,交待事实之本,若非如此,旁人则难解其意。苏轼在咏竹诗中用“私典”咏竹,并不以对竹的描写本身为目的,而更看重借物所传递的绵绵情意。不过,知名人物的“私典”会随着文字与事迹的流传而被众人分享,逐渐成为共有的知识,甚至成为后人诗中的典故,成为传承时代记忆的一种方式。

苏轼游戏性写竹的另一特殊视角,则利用了从自己的一首诗中发展出的逻辑,将“竹”和“饥”的联想勾联在一起。这首诗如下: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理解这首诗中苏轼对竹的议论,必须注意写作的具体场景。从逻辑上讲,“食肉”与“赏竹”并非不可兼得,苏轼反复申述二者之间的对立,是因此诗是对“於潜僧绿筠轩”的赋题。僧人戒肉食,因为是在僧寺的背景下咏竹,“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描述才有所根据,句意也得以落实。苏轼借题发挥,将“肉”与“竹”分别对应物质与精神上的不同追求,以此象征俗与雅、痴和高的分别。将“赏竹”与“食肉”并置,实质上弱化了对竹之“不俗”精神的正面推崇,将“赏竹”置于一个颇具世俗趣味的语境之中——苏轼流露于此诗中的语气是幽默而轻松的。

苏轼另一种游戏性书写,则巧妙利用了“竹”“笋”之间同实异名的关系,在“竹”的意象中看到它与饮食、世俗趣味的联系。当“食笋”成为“爱竹”的原因时,对竹的欣赏就不再是纯粹精神性的追求,甚而成为与“食肉”类似的世俗爱好。与“笋”的联系巧妙赋予了“竹”沟通“雅”“俗”之趣的可能,使“竹”自身产生出与经典象征意味的反差,并由此构成幽默效果。“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以道为己任的君子应有的形象,对口腹之欲的追求是与人格修养的自我完善相对立的行为。苏轼由竹及笋的联想似乎“不甚君子”,这既是对自我的调侃,也是对视竹为君子这一传统意义的调侃。

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诗中的“竹”呈现出了与传统相异的形象。

(摘编自《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作者姚华)

1.下列各项中,“竹”的形象不符合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的一项是(          
A.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苏轼《初到黄州》)
B.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苏轼《竹》
C.昔我尝陪醉翁醉,今君但吟诗老诗。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洒令人饥。试问凤凰饥食竹,何如驽马肥苜蓿。知君忍饥空诵诗,口颊澜翻如布谷。(苏轼《戏用晁补之韵》)
D.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竹笋)。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竹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君子”的象征意义,这是因为竹具有经霜不败、枝叶峭劲的自然属性,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不畏艰险、风骨倔傲的人格精神。
B.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虽然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但是并没有打破竹的精神内涵的底线,反而从各种角度赋予“竹”更为亲切、生动、丰富的形象。
C.如果没有“於潜僧绿筠轩”这一写作的具体场景,“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描述就会没有根据,“食肉”与“赏竹”在诗中的对立也会令人费解。
D.苏轼通过“竹”“笋”之间同实异名的关系挖掘出竹与饮食、世俗趣味的联系,赋予“竹”与传统相异的形象,并以此否定了以道为己任的君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很多诗人写的咏竹诗延续了“竹是君子”的传统意义,而苏轼的一些对竹进行游戏性观照的诗歌则探索了“竹”的新诗意,使“竹”在个人化写作中分化出新意义。
B.私典是指用在诗中的发生于个人生活中的真实之事,它会随着文字与事迹的流传而被众人分享,逐渐成为共有的知识,乃至成为后人诗中的典故,进而传承时代记忆。
C.在诗中,苏轼以“肉”对应物质上的追求,象征俗与痴;以“竹”对应精神上的追求,象征雅和高。将“赏竹”与“食肉”并置,实质上弱化了竹的传统象征意义。
D.不管是将对“竹”和“饥”的联想勾联在一起,还是利用“竹”“笋”之间同实异名的关系,苏轼通过不同的角度对竹进行游戏性观照的诗歌都带有幽默、诙谐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有时也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所传达的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余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余味。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②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③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拿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辞,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④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也不尽相同。就诗的停顿而言,一般来说,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杜甫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可是在词里,不仅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于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如周邦彦词句“嗟——情人断绝”和“似——风散雨收”。当然,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这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有两个名称:凡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单数的与诗相同的,这样的句式称之为单式;最后一个音节的字数是双数的,则称为双式。一般来说,一个词牌里单式的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就比较轻快流利,而双式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则比较曲折、委婉、含蓄。

⑤有的人要说,不是词里才有不整齐的句子,诗里面也有杂言的形式,也是不整齐的句式。即如汉乐府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同词一样是长短不等的句式。有人还说,汉乐府和词一样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两者相似,其间有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⑥我以为,乐府诗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的,而词则是先有曲调而后按照曲调填写歌词的;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则是完全不自由的。二者虽外表形式很相似,但完全自由写作的乐府诗和按曲填写的歌词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所配的音乐也是不同的。

(选自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词能表达的,也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
B.诗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则有余味,正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C.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内容之所以博大、质朴,是因为它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D.在一个词牌里,最后一个音节的字数是单数的句式较多,这个调子就比较轻快流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基本观点,接着从形式的角度进行了论证,再着重从写作时的各种原因方面分析。
B.文中引用缪钺先生《诗词散论·论词》中的话,旨在证明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一说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
C.在论述诗与词在字句、音律上的差别以及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
D.文中论述诗与词的形式上的差别时,主要谈了有无音乐曲调的限制以及句式、押韵的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句式都是整齐的,隔句押韵,停顿上有固定的节奏;而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相同,较之于诗更富于变化。
B.诗与词的停顿是不一样的,如杜甫的《春望》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五字句,前者是二三的节奏,后者则是三二的节奏。
C.一首词,其中可以融合单式和双式的句法变化,而一首诗,却往往是单式停顿,例如二三、二二一或四三、二二三等,变化少。
D.乐府先有歌词后配乐曲,它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是不完全自由的,因为它是先有曲调,后按曲调填写歌词的。
2020-03-23更新 | 20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音乐,这美妙的王国,充满着奇情幻想,它对人类有着一种不可摆脱的魅力。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之后,说有“绕梁三日”之感。孔子听到齐国的《韶》乐之后,甚至“三月不知肉味”。乐声之美,其魅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见。

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诗和音乐结合的盛况,表现在诗被谱之以曲,可以随处演奏咏唱;也表现在音乐已成为诗人们喜爱的题材,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结合得很好的作品。其中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则是精品中的精品,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了音乐形象,说它时而像儿女呢呢细语,时而像勇士冲锋一样豪迈雄壮,时而轻逸得白云柳絮,时而又喧腾得像百鸟朝见凤凰——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更为突出的是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十分注意发掘含蕴其中的情态,不仅“绘声”,而且“绘情”“绘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景一一描摹出来。

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琵琶演奏的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以急雨来比喻大弦的声势,以私语来比喻小弦的音韵,以珠落玉盘来比喻两弦齐奏的和谐,以莺语花底来比喻乐声的明快,这些出神入化的刻画,音乐形象丰富多彩,惟妙惟肖,使人觉得犹如亲耳所闻,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

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对乐声的描写,则擅长于音乐效果的渲染了。用以刻画箜篌音乐形象的笔墨寥寥无几,而绝大部分篇幅都是用在音乐效果的夸张上。在诗人笔下,乐声竟然响遏行云,使天惊石破,落下萧萧秋雨——经过诗人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铺陈渲染,艺术家弹奏的乐声也就美妙无比了,使人大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觉了。

诗是语言艺术,音乐表现的则是听觉形象。唐代诗人用语言描绘乐声,深得以有形写无形之妙。他们往往借助于读者的经验和修养,通过其他事物音响色调的暗示,唤起对乐声的联想和听觉联想,以收到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艺术效果。如果说,音乐是主情艺术,那么用语言记录的音乐形象则更能弥补音乐的“绘景”之不足。

白居易描摹形象,严格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全部运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事物设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李贺则用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鬼泣神惊,极其浪漫;而韩愈不论描摹音乐形象,还是渲染音乐效果,既不乏巧妙的夸张,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又让人虽感到奇险而不觉得怪诞。所以,清代方扶南评价这三首诗说:“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恰好说明了这三首诗在音乐描写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

(摘编自《摹写声音之至文,自成一家始逼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之所以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因为诗被谱曲演唱并且音乐成为诗人们喜爱的题材。
B.《听颖师弹琴》“绘情”“绘志”,指的是描摹琴声所表达的情景和发掘琴声蕴含的情态。
C.白居易的《琵琶行》使人觉得犹如亲耳所闻,主要是因为音乐形象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D.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对乐声的描写,擅长对音乐效果的渲染,没有对音乐形象的刻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揭示音乐的魅力开头,引出对三首描写音乐的诗歌的分析,衔接自然合理。
B.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清代方扶南的观点,使得文章在形式上实现了前后呼应。
C.文章解说这三首诗在音乐描写上所表现的不同风格时,主要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D.文章在结尾处对三位诗人三首诗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做到了开合有度,论证集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用“三月不知肉味”来评价音乐,是通过形象化的感受来评价音乐效果,而不是对音乐本来形象的刻画。
B.用语言记录的音乐形象能弥补音乐的“绘景”之不足,阅读描绘音乐的文学作品可以获得多感官的艺术体验。
C.诗是语言艺术,音乐是主情艺术,所以朗读诗歌的时候必须配上合适的音乐,才能充分展示诗歌语言的情感。
D.“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这种评价凝练形象,充分体现了评价者对三首诗风格的准确把握。
2020-11-17更新 | 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识于“物”,明于“事”——丰富他们的知识,健全他们的情感。

②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玑在疏中写到:“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tǎn),一名薍(wàn),薍或谓之荻……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玑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③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明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④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在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去谒见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门课程。
B.读《诗经》益处多,可使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已将《诗经》当作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
C.《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所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D.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击,并命令太子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文侯理解到太子读诗意图,急于见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交流作用,是按照严密的逻辑顺序来推进行文。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涵丰富真实可信。
C.文章开头提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必备条件。
D.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证使用《诗经》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B.汉代和明代,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做出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代学者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C.在前贤著述启发之下,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
D.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
2021-04-16更新 | 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