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欧阳修(1007-1072) > 《新唐书》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0 题号:1017730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祖生于长安,袭封唐公。大业中,炀帝征辽东,遣高祖督运粮于怀远镇。杨玄感将反,其兄弟从征辽者皆逃归,高祖先觉以闻。炀帝遽班师,以高祖为弘化留守,以御玄感,诏关右诸郡兵皆受高祖节度。是时,隋政荒,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尝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时谒。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之,王氏对以疾,炀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

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突厥犯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击之。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见高祖,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

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击高阳历山飞贼甄翟儿于西河,破之。是时,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高祖过寂饮酒,酒甜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而所在盗贼益多,突厥数犯边,高祖兵出无功,炀帝遣使者执高祖诣江都,高祖大惧。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已而炀帝复驰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

是时,刘武周起马邑,林士弘起豫章,刘元进起晋安,皆称皇帝;朱粲起南阳,号楚帝;李子通起海陵,号楚王;邵江海据岐州,号新平王;薛举起金城,号西秦霸王;王德仁起邺,号太公;左才相起齐郡,号博山公。而刘武周攻汾阳宫,高祖乃集将吏告曰:“今吾为留守,而贼据离宫,纵贼不诛,罪当死。然出兵必待报,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将吏皆曰:“国家之利可专者,公也。”高祖曰:“善。”乃募兵,旬日间得众一万。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见兵大集,疑有变,谋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高祖觉之,乃阴为备。

五月甲子,高祖及威、君雅视事,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君雅反,即坐上执之。丙寅,突厥犯边,高祖令军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遂杀之以起兵。

(节选自《新唐书高祖李渊本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B.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C.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D.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文中指唐朝开国皇帝李渊。
B.关右,古人以西为右;关右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C.突厥,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D.领,兼任,以职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判”摄”“荫补”也有兼任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敏锐警觉。他事先觉察到杨玄感要谋反,就把这一消息禀报隋炀帝,使得隋炀帝采取了防备措施;后来又觉察到王威、高君雅对自己图谋不轨,巧妙地除掉了这两人。
B.高祖能征善战。他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时击败了贼寇母端儿,又降服了绛州贼寇柴保昌部下数万人,还攻破了高阳历山的贼寇甄翟儿。
C.高祖足智多谋。隋军兵少,不能有效抵御来犯敌人,他挑选精锐骑兵作为流动部队,射箭捕猎以示兵力悠闲有余,使敌人疑惑不敢交战,趁机大败突厥军。
D.高祖处事严谨。他的儿子李世民与他的下属裴寂起谋划,劝他起兵反隋,高祖虽然答应,但并未马上采取行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2)纵贼不诛,罪当死。然出兵必待报,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
5.高祖得到隋炀帝的赦免后“其事遂已”,为什么他后来还是起兵发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注】①迓:迎接。②刻:苛刻,刻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
B.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
C.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
D.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的六部典籍,与《师说》中的“六艺”不同。
B.博士:既是古代学官名,又可理解为博通古今者。文中指前者,教授国子学生学业,以备政治咨询,参与祭典,作顾问。
C.旗节:即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唐制中,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亦借指节度使、军权。
D.神策六军:神策军是唐朝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原为西北戍边的军队,后入京师,负责保卫京师、戍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三岁成了孤儿,依靠兄嫂生活,很小就用功读书,每天记诵数千字的功课。成人后,通晓《六经》、诸子百家的学说,并考中进士。
B.华阴县令与前后两任刺史之间的矛盾,本来与韩愈无关,但他却为华阴县令打抱不平,上疏谴责前后两任刺史官官相护,请求予以惩罚。
C.唐宪宗派使者迎接佛骨舍利入宫廷,韩愈上书抵制,且在奏疏中提到东汉引入佛教之后,历代皇帝都寿命不长,因此触怒宪宗,想将他处死。
D.韩愈不惧危险,招抚叛军。镇州叛乱后,韩愈受皇帝重托,到军中平叛。他恳求王廷凑放了牛元翼,王廷凑答应了他,牛元翼因此突围而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2)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5.镇州反叛后,韩愈是如何成功招抚叛军的?请简要说明。
2023-01-05更新 | 1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牧,字牧之,善属文。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 是以复举贤良方正。刘从谏守泽路,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追咎长庆以来朝廷措置术,复失山东,钜封剧镇,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宰相李德裕素奇其才。会昌中,黠戛斯破回鹘,回鹘种落溃入漠南,牧说德裕不如遵取之,以为: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德裕善之。会刘稹拒命,诏诸镇兵讨之,牧复移书于德裕,以成德军世与昭义为敌,王元达思一雪以自奋,然不能长驱径捣上党,其必取者在西面。今若以忠式、武宁两军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润弩手二千,道绛而入,不数月必覆贼巢。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卒,年五十。初,梦书皎皎白驹字,或曰过隙也。俄而炊甑裂,牧曰:不祥也。乃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牧传》,有删减)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B.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C.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D.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隋朝始设进士科。元、明、清时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一甲为状元,二、三甲,分别为榜眼和探花。
B.贤良方正,是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C.锱铢,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D.酒泉,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四郡,分别为张掖郡、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合称“河西四郡”,以酒泉郡设置最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专注于治乱,反对藩王世袭,认为朝廷长庆年间以来对藩镇处置不当,又失去了山东地区,不能把重镇交给藩王。
B.杜牧在军事上见解独到,黠戛斯打败回鹘之后,他认为朝廷要吸取汉军常在秋冬攻击匈奴而败多胜少的教训,应在仲夏季节乘胜追击。
C.杜牧对作战形势判断准确,皇帝命令李德裕率兵征讨叛贼刘稹,杜牧对各方势力进行分析,判断不出几个月,一定会将刘稹剿灭。
D.杜牧临死之时,由梦境及甑裂之中感觉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墓志铭写就,又拿出自己所撰的全部文章,对火焚之。
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
5.根据甲文概括杜牧的品性特点。
2023-07-24更新 | 20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即位,拜魏征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喻河北。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贞观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痍,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注】①秦王:李世民。②隐太子:李建成。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征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君人者,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行喻河北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
B.回人主意            留后张良
C.而竟不行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D.能见可欲            然,有百姓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议大夫:古代的谏官,专掌议论。《说文解字》中说:“谏,证也。”谏议大夫要以正直的言语规劝君主,启悟君主。
B.贞观: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表示年份。
C.九德: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九德内容,说法不一。这里的“九德”指的是《尚书·皋陶谟》中的九种品德。
D.豫游:出游、游乐。帝王春天出巡为“豫”,秋天出巡为“游”。这里说文臣武将竞效力,君主便可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感念恩德。出使河北返京后,他感念太宗的厚待,便毫无隐讳地展尽才学,共上二百多封奏书。
B.魏征执法公允。平时对律法不够熟悉的他,却能够坚持原则,依照实情处置案件,大家都心悦诚服。
C.魏征让人敬畏。魏征休沐回家时,皇帝计划去南山游玩。后因害怕魏征责怪自己,于是取消了出游。
D.魏征一心为国。“十思”角度各有不同,提醒太宗全方位观照自身,期能开拓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4.唐太宗和魏征二人是如何互相成就“圣君良臣”的美名?请简要概括。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资治通鉴》)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3)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2021-07-09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