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1022636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的世界史研究是在对西方史学的借鉴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这样的借鉴必然要经历一个从简单模仿到批判选择再到自主创新的过程。目前,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将理性的批判借鉴升华到自主学术创新层面。新时代,我国世界史研究的当务之急是在学术体系上摆脱西欧中心论、西方史学理论的束缚和影响,用中国学术话语构建世界史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破除西欧中心论的影响。西欧中心论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已成为横亘在一些世界史研究者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以西欧中心论来考察世界历史,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倾向。比如,将给美洲印第安人带来灭顶之灾的殖民侵略美化为史诗般的“地理大发现”,这显然背离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取向。破除西欧中心论的影响,这要求我国世界史研究者在治学思路上要有新突破。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国,我国学者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视角,应该站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高度写出自己的世界史,只有这样的世界史才是中国人应该贡献给世界人民的世界史。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传统史学所具有的连续性、丰富性在世界史学发展中无出其右者。中华民族是具有高度历史理性的民族,注重以史为鉴,善于用历史理性在变化中把握真理。西方许多学者看不出中国史部典籍中的思想观点所蕴含着的丰富的理论与方法,不理解中国古代史家“寓论断于序事”的表达方式,从而错误地认为中国虽然历史典籍丰富但史学思想贫乏。当前,我们要以中国学术话语构建世界史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需要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比如,以《易经》的“通变”思想解读历史变动以及制度的因革损益,以《公羊传》大一统思想论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合理性。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关键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以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去考察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整体轨迹。

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如何回答中国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进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是对我国的世界史研究者提出的时代任务。为顺应时代发展大趋势,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显然突破了西方国家以邻为壑的狭隘视角,是对中国古代“天下一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国世界史研究要深入回答中国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进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世界史学科的时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世界史研究目前到了自主创新的新阶段,这纯粹是其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
B.以西欧中心论来研究世界史,是一种不够客观的研究方法,必然会出现错误的结论。
C.中国传统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具有连续性和丰富性,是研究史学最好的理论和方法。
D.“一带一路”建设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重大问题,需要我国的世界史研究予以回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层次反思我国世界史研究面临的问题,并多次举例论证,说服力强。
B.文章论述用中国学术话语构建世界史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采用了历史的视角。
C.文章在论证中以较多的篇幅来阐述传承和发展,彰显了自主学术创新的研究立场。
D.文章对我国的世界史研究进行了逐层分析,并在最后指出这是时代的呼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所谓的“地理大发现”之说,无视美洲印第安人的利益,是西欧中心论在作祟。
B.如果我国学者能够以自己的视角来书写世界史,就可以写出具有学科时代价值的世界史。
C.我国历史典籍和史学思想丰富,因而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十分必要。
D.西方的史学视角以邻为壑,中国古代认为“天下一家”,可见后者史学思想优于前者。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28年,在安阳发现了甲骨文和大量物质文化遗存,第一次毫无争议地证实了殷商历史的真实性,标志着现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1930年,安阳的工作因国内战争暂停之后,发掘队转移到山东龙山镇的城子崖。城子崖出土的黑陶与仰韶文化的彩陶截然不同,而和安阳后冈发现的直接叠压在商文化遗迹之下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比较相似。来自东部地区的龙山黑陶文化也因此被认为是独立于西部仰韶彩陶文化的另一个系统。

当发现仰韶文化的时候,安特生决定在中国西北地区寻找文化向东传播的路线。基于在甘肃地区的发现,安特生建立起一个陶器文化序列,根据这个序列,仰韶文化晚于中国西部的齐家文化,由此延伸,结果使仰韶陶器起源于更加遥远的西方似乎成为可能。但是国共战争期间,夏鼐在参加中央研究院在西北地区的考古活动中发掘获得的地层证据显示,齐家文化实际上晚于仰韶文化。而河南陕县庙底沟的发掘是一个重要突破,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组陶器组合,将之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代表从仰韶到龙山之间的过渡阶段。

20世纪50年代早期,在河南郑州附近的二里岗首次发现了早于安阳殷墟的物质文化遗存。接着在郑州发现了属于二里岗时期的由城墙围绕的商代城址。规模巨大的夯土城圈和丰富的遗迹显示,这可能是一处早于安阳的商代都城。接下来由徐旭生领导的考古调查,在河南西部的偃师县,揭示出一个更早且规模巨大的二里头遗址,它被认为是早期王朝的一个都城。

中国南方地区几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尤为重要。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水稻栽培证据,碳14年代测定为与仰韶文化同一时期。河姆渡文化似乎被马家浜、崧泽和良渚等一系列新石器时代文化所继承,它们在该地区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文化系列。

近几十年来,有数不清的考古发现。其中发现于湖南的八十垱遗址是中国最早带有城垣的聚落。在长江下游随葬大量玉器的独具特色的贵族墓葬,首先在崧泽文化出现。在接下来的良渚文化时期开始流行。制作玉器和建造大型坟墓方面反映出的高超的工艺水平,使得一些考古学家认为良渚文化存在早期国家。长江上游的四川三星堆出现了埋葬大量青铜雕像的祭祀坑,这些雕像与真人一样大小或更大一些,揭示出一个与中原早期王朝同时且不为人知的拥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的王国。

在东北地区,辽宁和内古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追溯至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晚期尤其是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大型公共建筑和贵族墓葬显示,该地区似乎在公元前3500前后就已经进入复杂社会。

中国东部包括山东和江苏北部考古工作者在山东后李发现了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后则伴随北辛、大汶口和龙山文化的出现,形成另外一个文化发展的区域传统。这个区域也被认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国家水平的社会。

伴随着区域考古学文化知识的增加,学者们有了强烈的意愿,要在考古资料和历史记录相结合的基础上重建文化史。中国普遍使用“五千年文明”一语概括中国历史,考古学家则致力于追溯其起源并展示这个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主导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将这一努力推向顶峰。夏商周断代工程又催生了一系列研究项目,这就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使用多学科研究方法,该工程旨在早期王朝的溯源和最早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揭示。

(摘编自刘莉、陈星灿《中国考古学:过去、现在和未来》)

[注]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1921 年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仰韶文化。后到甘肃、青海进行考古调查,发现遗址近50处。提出过中国文化西来说。

材料二:

文化谱系,就是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和演变传承。就是说一定时间居住在特定自然环境里的人们共同生活、密切交流,会形成共同习俗甚至语言,而血缘关系则应当是远古人类共同生活、形成社会的天然纽带。因此,理论上考古学文化和强调血缘认同的“族”就存在相互对应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建立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也建立了晚商以前各时期的族属谱系,以谱系对谱系,就如同两张网的对应,一旦基本吻合,那确定性就会高很多。如果对甲骨文、金文所包含的丰富的族属信息进行研究,大致确定晚商阶段的族属谱系,再前溯建立晚商以前较为详细的族属谱系,那就能和文化谱系进行更好的拟合,离勘破古史真相就会更近一步。

近年分子生物学在考古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人类DNA序列、Y染色体、线粒体DNA的分析,推断祖先的DNA类型,建立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家族之间的遗传距离,建立晚商以前的基因谱系,不再只是一个梦想。

要减小考古学和古史传说局部拟合的不确定性,文化巨变和中心聚落巨变这些关键点的确定至为重要。巨变的原因往往是大规模迁徙和大规模战争。以考古学文化上的重大变迁来证实传说中的重要战争或迁徙事件,由此确立若干基点,并进而探索其他细节,就有可能大致把握五帝时代中国古史的基本脉络。

(摘编自韩建业(传说时代古史的考古学研究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20年代在安阳的考古发现有力证实了关于商王朝的历史文献为信史,第一次通过考古证据证明了中国古代本土文化的存在。
B.龙山文化的发现动摇了从仰韶文化彩陶得出的中国文化起源于西方的推论,并证明中国文明源自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
C.中原地区的考古研究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仰韶一龙山一股商,证明中原地区是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唯一中心。
D.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的就是要在把考古资料和历史记录相结合的基础上,将中国文明史向前追溯到五千年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夏鼐的考古结论推翻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理论,捍卫了中国文化起源于本土而非外来的信念。
B.由于河南偃师二里头的物质文化遭存早于安阳殷墟,不难推测该遗址应该是夏王朝的一个都城。
C.新石器时代的中原以外地区并非蛮荒之地,这意味着要重新考虑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单中心起源的观点。
D.文化、族属和基因谱系研究,文化和聚落巨变研究,是传说时代古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其成果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有重要意义。
3.下列各项表述中,与材料二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
A.若从整理传说史料本身来说,史前考古资料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最可靠的参照系。
B.即便暂时出土不了晚商以前的文献,根据已有后世文献和考古学材料的对证,也还是有可能逐步推进传说时代考古研究的。
C.利用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等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证,可以解决传说时代古史脉络问题。
D.传说时代古史的考古学研究需要跨学科融合,需要培养一批考古和古史兼通的人才。
4.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影响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四个要素。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0-11-25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成各题。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山,经过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泰山文化,寄托了“国泰民安”的民族意愿,承载了“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文化与黄河、长江一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在泰山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帝王巡守,还是封禅、祭祀,都把泰山与社稷苍生联系在一起,希冀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等。即使是民间信仰的泰山府君和碧霞元君,也是出于其“护国庇民”,“泰”字之本义,即有大、强、安定之意。只有国家强大安定,才有人民的安康乐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和合共生”的基本精神,强调“贵和尚中”,即《礼记·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泰山文化中的“和合共生”,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和谐包容。

以“功成受命”“易姓告代”为标识的泰山封禅已经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天人合一还在于泰山神的“灵显昭著,佑庇万民”。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肤寸成云,霖雨天下”。即所谓“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遍乎天下者,唯泰山云尔”。泰山的祈雨活动,在天人合一方面是“天心感召”,在官员方面是“遵旨虔祈”,由于与百姓的愿望契合,所以出现“人心为之安定”等景象。

泰山文化中的和谐包容,本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这种“和合”,既包括了“君臣父子亲戚朋友之合”。也包括了齐、鲁文化之合以及泰山儒释道文化之合,泰山本来就是儒家思想的渊源之区。儒学一向兴盛,同时,泰山是道教的孕育之地,泰山的佛教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普照寺、竹林寺、灵岩寺等佛教寺庙同样得到发展,香火繁盛。

泰山文化中和谐包容的起源,也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名自“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有关。“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本意在于虚怀若谷,广纳天下之才,容事容人,康熙御定《日讲书经解义》卷五《说命上》就称:“古人云,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高,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人主不遗葑菲刍荛之言,故能成其圣。”这已经将泰山文化中的包容精神上升到了治理国家的高度。

“国泰民安”“和合共生”,这种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人的历史创造之中,赋予中国人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促使国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百姓安康和民族复兴而不断创造历史伟业。

(摘编自陈锋《尊崇·社稷·苍生:泰山文化的形成与精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文化有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黄河、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泰山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国泰民安,它既体现在帝王巡守、封禅、祭祀之中,也体现在民间信仰上。
C.泰山文化主要由国泰民安与和合共生二者构成,而从泰山文化的形成来看,国泰民安是主体部分。
D.泰山文化中的和合源于传统文化,既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容,也包括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泰山文化的两大精髓,整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文章引用《日讲书经解义》卷五语句,意在论证“和谐包容”的泰山文化的内涵已有提升。
C.文章在论述“和合共生”的泰山文化的内涵时,先论述“天人合一”,再论述“和谐包容”。
D.文章运用道理、引用、举例、比喻等论证方法,论述了泰山文化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泰山,天下泰安”的泰山宣传语,其内涵与“国泰民安”的泰山文化精髓一致。
B.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诗句,契合了泰山文化中“和合共生”的理念。
C.曾巩《泰山祈雨文》“惟神闵人之病,霈然下雨,变沴为丰”体现了泰山文化和谐包容的内涵。
D.“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其实就是赞美泰山文化,显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0-12-05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直播带货”、线上团购、在线教育……这类线上新型消费方式不断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消费的不足,起到了扩内需、促消费的作用,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随着“直播带货”开始流行,更多用户涌入直播间,尝鲜直播购物;更多企业家与创业者也开始捕捉新的消费热点和商机。“直播带货”作为一种线上新型消费,时下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直播经济蓄力已久,已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受疫情影响,消费者足不出户推动“宅经济”发展,线下客源稀少促进企业商家转向电子商务谋生存。从直播助农到直播售楼,从直播卖车到直播卖飞机,直播销售的边界不断扩大。直播经济的火热,可谓顺势而成。然而对于消费者而言,“直播带货”在方便购物的同时,也存在虚假宣传、货不对板、假冒伪劣、售后维权等问题。这启示直播电商,不讲诚信可能一时走得快,但绝对走不远。解决诚信问题、涵养行业生态才是制胜之道。网络直播并非法律盲区,市场监管者需尽早完善制度,畅通维权渠道,更好地呵护直播经济的良好生态。

放在当前大背景下来看,推动线上新型消费发展,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对提振经济动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培育以“直播带货”为代表的线上新型消费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政府部门与电商平台共同为直播经济涵养良好生态,以“直播带货”为突破口带动更多消费。顺应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不仅能用“直播带货”等方式激活消费一池春水,还能化危为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选自《人民时评》,有删改)

1.线上新型消费方式有哪些特点?
2.“直播带货”流行有哪几个方面的原因?
3.怎样更好地推动线上新型消费的发展?
2020-06-02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