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9 题号:102600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近百部古装剧涌进荧屏,中国灿烂的历史成为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然而与此成反比的,却是精品剧难见,而华丽空洞的视听垃圾居多。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历史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古装剧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但是,既然选择了拍摄古装剧,就应该好好研究历史,认真推敲时代,让古装剧能真正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让观众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千万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代的服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这样的“古装剧”就没有“古代模样”, 只有“滑稽模样”罢了。

拍摄古装剧是为了传承古代文化,启迪今日征程,丰富公众精神生活。拍摄古装剧不能背离“古代模样”,只有回归古代“初心”,才能赢得今人“爱心”。

(摘自《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作者:张琼)

材料二:

不论是“戏说”还是“历史正剧”,早年的清宫剧几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更多体现的是对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和想象,借古鉴今的目的比较明显。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别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后, 不仅失去了从前清宫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反而以架空历史的方式来讲一些小情小爱、勾心斗角,借此隐射当下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

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而这里所说的中国故事,既包括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了中国历史故事。需要指出的是,优秀古装剧即便不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需要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抵达一种虚拟外壳下的真实内核,从而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这中间,见章法,见功力,也见人心。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张凡)

材料三:

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应允许必要的虚构和杜撰。司马懿是否“妻管严”、 纪晓岚是否真的“铁齿铜牙”、魏璎珞是否跟富察·傅恒有感情,都不妨“戏说”。历史剧的主要价值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并经由这一历史想象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告诉观众历史运行的规律,或者启迪观众对现实进行思考。比如《大明王朝》《琅琊榜》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传递的历史观之于现实强烈的借鉴意义。

但时下的历史剧之所以鲜有佳作,归根结底,它们大多摒弃了历史思考,只不过是借助历史剧的外壳拍言情剧,在虚构中凌空高蹈。表面上这是创作技法的问题,实际上是历史观的问题,它折射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历史不过是一块幕布,宋朝唐朝清朝不过是背景,是主人公卿卿我我、为所欲为的空间,它们并没有什么值得探究或者检视的。这种轻薄的历史观会对年轻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历史在他们的眼中变成了空洞、轻薄、虚无的存在,他们也将成为“轻飘飘”的一代人,少了历史的负荷,很难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摘自《南方周末》,作者:话剧人)

材料四:

但凡备受好评的古装剧,对古代礼仪的考究都是精益求精。《甄嬛传》中的第一个镜头——太监执鞭三响、群臣上朝的画面,至今令人记忆深刻。这一镜头就是严格按照史实而拍,而非大多清装剧中太监们那句拖长尾音的“上——朝——”。《甄嬛传》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纠偏,包括上朝的时候群臣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而不是像众多清宫戏里演的在太和殿或乾清宫,太监、侍卫路遇皇帝或妃嫔时须躬身面壁,宫女夜晚侍寝时,只能抱膝和衣而坐随时听候召唤……类似的礼仪都需要事先由礼仪老师教会演员,拍摄时还需现场监控,避免演员因为紧张或者忘记而犯错。

在《甄嬛传》里,后宫的嫔妃们身穿旗装,踏着“花盆底”,身姿婀娜。为了更好地找到走路的感觉,孙俪在开拍前一个月就向剧组借了花盆底鞋,自己在家中暴走练习。尽管如此,由于横店有不少路都是用鹅卵石铺的,走路时摔倒、崴脚仍时有发生。

(摘自《乐读网》)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拍摄古装剧,应认真研究历史,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确保不背离“古代模样”,才能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
B.好的古装剧可以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可以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
C.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可以有必要的虚构和杜撰,但好的历史剧是应有历史思考的。
D.《甄嬛传》受到好评,与其对古代礼仪的高度还原和演员的勤恳敬业分不开,这在当下浮躁的娱乐圈是很可贵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大量古装剧与观众见面,可如果华丽空洞的垃圾剧偏多,那么,精品剧就必然不可能出现了。
B.拍摄古装剧不能没有“古代模样’,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否则,很难赢得现代观众喜爱。
C.早年的清宫剧是借古鉴今,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而近年的清宫剧全是表现“后宫女人”的争宠,以历史叙事隐射当下职场的是非。
D.历史剧只要为广大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就能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并进而启迪观众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3.围绕历史剧的拍摄这一话题,后三则材料分别是侧重从哪些角度阐述的?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若是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乡愁,回答可能是这样:乡愁是对于故土地理空间的情感,是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是对家园未来的期望。乡愁一定与我们每个人的故乡相关。故乡是我们出生的地方,也是通常所谓的父母之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文化和精神家园。在这个文化和精神的家园里,我们感觉到了真实的自我,得到了一种身份。以这种身份存在,我们心安理得、自在逍遥。

《说文解字》云:者,也,从心。的本意是心里牵挂着什么。从本质上看,乡愁是一种源自主体体验的情感。当人们的心灵之家遭遇变故、文化受到破坏时,人们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惆怅、失落的情绪。离别的黯然神伤,团聚的归根之乐,侨居的怀念之思……这些具体的怀念,根植于内心。它们在人们内心真情呈现,于是便有了乡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之所以能触动大家,让大家感受深刻,是因为旧时北京的城南,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般地展现出它独有的风采,并且其中蕴含着林海音浓浓的乡愁。

通常而言,对于乡、国,人们皆有一种眷恋。尤其游离于乡、国之外的游子,更是容易产生深切的怀乡之情。一个人若无内在怀乡的情愫,则眼前之物虽视之,却若无所视。只有在内心生起了怀乡的情愫,则于外在客观方面,如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方能于其中兴起怀乡之情!正因为乡愁根植于心,故能随感而发,引发回归精神家园的冲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愁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化是必然趋势,但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物欲的过度膨胀、扩张,导致古朴的乡村及其文化遭到破坏,民德归厚不复存在,民风浇薄,文化记忆、家族观念、风俗礼仪等维系人们情感寄托的乡土观念,日渐式微。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随之破坏,引发人们浓浓的乡愁。城市化与乡愁,就像两根相互缠绕的绳索,在现代人的心灵中起伏。虽然城市化带来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但这并不能安顿好人们的精神家园。所以乡愁中隐含了一种人们带着乡愁追寻自我生存与生命意义、追寻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的美学意义。

那我们怎样才能既拥有现代化的生活,又保存乡土的脉脉温情呢?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我们要有意识地加进人文的关怀,使人们的乡愁得到疏导。不能只服从社会市场的法则,只关注物质层面的富足,这样对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生命,会造成一种戕害。倘若城市化能与人的生命呈现、成长相关联,那在很大程度上就会缓解人们的乡愁之苦。所以在城市化发展中,要赋予其新的人文内涵,重建城市与人类情感桥梁,将世世代代的延续、风土人情的继承,承载于城市环境之中,实现鲜活的历史延续、人类精神家园的回归。这样,在不久的未来,既会有我国城市化的康庄大道的畅通,也会有人们内心深处乡情小路的延续。

(摘编自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

材料二: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笔者进行的一项关于乡愁记忆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家乡变迁后人们感觉最失落的是曾经熟悉的街道;当问及是否愿意再回到家乡生活和工作时,只有约30%的人选择了愿意

乡愁不能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普通的小城镇有着巨大的城镇化潜力与转型创新发展机会,应立足不同的主体与客体,深度挖掘乡愁记忆要素,将乡愁记忆资源融入小城镇未来的总体布局中。

坚持守住底线,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守住乡愁的底线。保留好特色老街,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存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

打造创新引擎,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充分利用各种情景模拟分析来详细制定距离、形态、流线、景观等相关规则,以期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将干扰乡愁的载体要素最小化。

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合,量力而行。

(摘编自陆邵明《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让每个人能够感觉到真实的自我,得到身份,因此它是每个人的文化和精神家园。
B.乡愁在本质上是一种源自主体体验的情感,它与外在的客观环境没有直接关系且不受影响。
C.城市化带来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精神心灵问题可以相应得到解决。
D.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人不愿回乡,说明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他们对家乡已经没有感情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与人们的故乡有关系,呈现的是人们内心的真情,具体表现可能是追忆、留恋或缅怀。
B.从《说文解字》对“愁”的阐释来看,乡愁隐含着人们对自我生存、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寻找。
C.材料二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的困境出发,指出要让乡愁记忆在小城镇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D.在城镇化进程中,想要保证乡愁不沦为“乡痛”,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挖掘、守护乡村记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环境遭到破坏以及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抛弃等现象,都有可能引发人们的乡愁。
B.在关注物质层面富足的同时,赋予城市化发展新的人文内涵,加强人文关怀,就能消除人们的“乡愁”。
C.材料所述内容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是相通的。
D.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是祛除“乡痛”的一剂良药。
4.要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应遵循哪两个原则?
5.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1-09-10更新 | 1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和2021年,中国品牌和境外品牌关注度占比

2016年和2021年,六大品类中国品牌关注度变化

(摘编自《国潮数据浅析——下一个十年国潮还能引领趋势吗?》,搜狐网)

材料二:

东方浮雕工艺融入彩妆产品,敦煌壁画元素作为印花出现在运动鞋上,大白兔奶糖开发出了潮流香水……这些过去与现代时尚难以搭上边的元素,如今出现在各类消费场景中,成为新潮流。

“引领这股新消费潮流的、就是国潮力量。”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贸所研究员高宝华看来,国潮就是以国有品牌为载体、以优良品质为内涵,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强劲营销下,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张扬以及对时尚的追求,又有助于传统文化回归而产生的一种潮流。

“国潮是中国产品、中国品牌、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综合呈现。”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王昕总结说。他认为,国潮是多种符号的统一和再现,其中包含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层面的符号,比如民族图腾式标记的民族符号;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融合的符号;以及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符号,比如中国、中华字样等激发中华民族群体性认同的符号。“冰墩墩和雪容融就是中国形象的情感对应物,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如此高,正是看重它们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价值。”王昕说。

(摘编自邹晓菁《年轻人为何热衷国潮》,《光明日报》)

材料三:

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以动漫、美剧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受众市场,而中国的流行文化却很难突破中西方的文化壁垒。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潮立足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不仅为未来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新的中国特色的符号中介,同时也切中全世界青年人共同的“潮”“酷”等个性化诉求,为超越国家层面的文化再生产开辟出潜在空间,比如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已经引起海外市场的广泛关注。同时国潮在操作层面也通过激活青年群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青年主导的国际传播模式探索了可行的路径。

国潮激发作为传播主体的青年群体的民族文化自信。青年人是国潮的核心用户群,更是未来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值得注意的是,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也是与互联网发展同步成长的一代,身处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青年群体共享数字信息技术,因此更加有能力也有动力进行积极地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例如,李子柒以1410万的订阅量刷新了You Tube“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吉尼斯世界纪录。

国潮有助于在海外青年群体中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让海外青年人真正认可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有助于建构持久的国家品牌形象。国潮在这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于产品的流动性和文化的持续性。也就是说,国潮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社会思潮和审美取向,虽然附着于一定的商品,却不依赖于特定的商品。因而,即使国潮的产品种类相对有限和小众,品牌的更新换代也难以预期,但它们所传递的民族文化价值并不会随之削弱。反而在产业延续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正向积累,促进更多的海外青年了解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化,从而提高中华文化的海外感召力。

(摘编自刘黎明《国潮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2016年中国品牌与境外品牌的关注度相差不多,而2021年人们更关注中国品牌,手机、服饰等六大品类的关注度都有大幅提升。
B.王昕认为国潮是多种符号的统一和再现,冰墩墩和雪容融作为中国形象的情感对应物、其情感内涵和象征价值使得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高涨。
C.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引起海外市场的广泛关注,说明国潮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的符号中介,满足全世界青年人的个性化诉求。
D.国潮产品具有产品的流动性和文化的持续性因而在向海外青年人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构建持久的国家品牌形象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Z世代是与互联网发展同步成长的一代,有能力也有动力进行积极地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李子柒利用信息技术传播文化就是典型的例子。
B.中西方之间存在文化壁垒、中国流行文化无法打入西方受众市场,国潮基于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能够开辟文化再生产的潜在空间。
C.在国潮力量引领下,当下各类消费场景中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融合成为新潮流,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劲营销,迅速占领大部分市场。
D.国潮附着于一定的商品,国潮产品能传递出民族文化价值并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正向积累因而产品种类需要多种多样、更新换代要快。
3.请阅读材料,概括说明国潮流行有何现实意义?
2022-08-08更新 | 1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于明山)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下午共同发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国务院共公布了 1 372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民间文学类项目为155项,占总数的11.3%,在十大非遗门类中排第5位。文化部共认定了 1 986 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民间文学类共计77人,占总数的3.88%。民间文学还面临着传承人高龄化和法律保护缺失等问题。曲艺有127项,曲艺类传承人有151人,仍有40余项曲艺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没有国家级传承人,显示出曲种传承的不均衡和保护传承人的紧迫性。2015年,包括河南坠子国家级传承人刘宗琴、相声国家级传承人常宝霆等20名曲艺类项目国家级传承人离世,更是给非遗传承带来了巨大损失。

2015年,北京、上海、山西、山东等8个省市公布了新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其中,传统音乐新增项目共计28项,包含民间音乐23项、宗教音乐3项和人文音乐2项,表明民间音乐仍是传统音乐类名录建设的主体。“申遗热”推动了传统音乐的发展,2009年,有5个传统音乐项目类型同时被选为“世遗”;在前两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传统音乐分别入选72项和67项,在十大非遗门类中位居前列。2015年,传统音乐诸多新增赛事尤其是原生态赛事的举办,网络歌坛的迅速发展,观看民歌实景演出以及近几年的民歌民乐进校园等,都显示出传统音乐在全民参与的“后申遗时代”更加欣欣向荣。

2015年,我国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工作延续了以往良好的势头。名录建设方面,在历年公布的各级非遗名单中,传统技艺都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重。2015年各省公布了新的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传统技艺类非遗共136项,约占总数的34%。2015年新增传统技艺项目中,上海和陕西分别占比16%和22%,领先于其他省市。各项传统技艺中,有一部分适合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如酿酒类、制瓷类非遗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回避的是,一部分传统技艺因创新设计不足,难以跟上市场的步伐。

随着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2015年中国传统医药立法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传统医药逐渐被世界认知。2015年,北京、安徽等地公布了省级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名单,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达到了43人。尽管传统医药发展势头迅猛,但传统医药类项目的新增代表项目和扩展项目数目甚少。

(选自新民网,有删改)


材料二

济南6月8日讯(记者尹延杰) 记者今天从山东省邮政公司了解到,为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邮政定于2016年6月11日发行《文化遗产日》纪念邮票1套2枚,两枚邮票采取连印形式,分别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和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中心,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目,用线描的表现形式环绕展示在周围,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边框形式作为背景,整体风格古朴、简洁,主题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昆曲、珠算、剪纸、端午节、古琴;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长城、福建土楼、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


(选自大众网,有删改)


材料三

文化部社图司巡视员周小璞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确定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一些专家认为,相当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无形或隐形,是人的精神创造,更凸显了对其保护抢救的重要性。它可以暂时没有任何意义,可要可不要,但如果因此而不重视,让其自生自灭,将给人类、国家、民族造成精神和情感上的断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内容各有侧重,材料一从总体上介绍2016年以前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情况,材料二着重介绍具体保护措施,材料三着重介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国家方针以及保护抢救的重要性。
B.材料二表明,“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指的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材料一和材料二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指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C.从材料二可知,设立“文化遗产日”、发行纪念邮票也是保护非遗的措施,它可以强化民众对非遗的价值和保护非遗的意义的认知。
D.材料三认为,“非物质”的属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精神创造,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因此容易为人们所忽视。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以民间文学、相声为例,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保护不能故步自封、抱残守缺,而要与时代同步,否则就有可能失传。
B.酿酒类、制瓷类非遗项目因为能够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发展得比较好,因此,如何提高非遗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C.材料二中的纪念邮票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边框形式作为背景,选取的都是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目,体现出鲜明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设计理念。
D.国家之所以将“抢救第一”作为保护非遗的方针之一,是因为一些非遗项目并没有系统的文字和影像资料,主要依靠师傅口传心授来传承,很容易失传。
E.材料三强调,与有形的物质性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如果任其自生自灭,人们可能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
3.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
2017-05-15更新 | 2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