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3 题号:103190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体书店的经营创新、转型发展,并非新话题。近年来,随着电子阅读与网上书店的兴起,实体书店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无论是入驻外卖平台卖书,还是借助网络直播“带货”,种种探索与努力,为实体书店创造了更多发展可能性。尽管实际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但相关探索给人以启示:用好线上平台和资源,发挥好“引流”作用,可以有效延伸实体书店的空间触角,吸引更多人走进书店、亲近书籍。

独特的地理方位和空间存在,为书店的差异化竞争提供了可能。在电子阅读、网上书店的包围之中,如何挖掘“近”的潜力、深耕社区资源,可谓实体书店突围的关键。除了少数影响力超群的知名店面外,大多数实体书店必须依靠周边的客流。无数书店的发展过程证明,不因地制宜则难存,千篇一律则难兴。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功课:一定距离内的潜在读者,他们有怎样的知识背景,怎样的阅读需求;怎样选书、布置店面、提供附加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这些“近处”的读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区书店、校园书店相继涌现。这些书店之所以赢得了稳定的读者,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们重视并善于为附近读者服务,互动良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拓展实体书店的发展空间,并不意味着无视距离、试图把远处的消费者尽可能拉到店里,而是要以更绵密的触角,去深度感知一定距离内的潜在读者,进而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更好地满足甚至引导他们阅读。

当然,并不是说一家书店落户在某处,周围的读者就会自动汇集起来。与外卖订餐相似,实体书店也受制于“距离”的运作逻辑。与所能触及的读者距离近些、再近些,与读者的精神联系紧些、再紧些,才能积累自身的竞争优势。为此,那些有助于打开空间触角、与潜在读者交互的方式,都不妨尝试。外卖、直播、读书会、文创空间……这些,已经不再仅仅是增加经济收益的途径,而是一家实体书店得以立足扎根、形成差异化风格的社会资源。打开空间触角,挖掘“近处”的潜力,修炼内功、因地制宜,才有助于形成独特风格,真正赢得读者。

实体,是一种综合性的场景。与电子阅读相比,去书店挑选、购买、阅读纸质书,是一种传统而有仪式感的体验。与网上书店相比,进入一个可以驻足的空间,并在这个空间中人与书相依、人与人相处,也是难以替代的。因此,尽管科技快速进步、社会不断变迁,纸质书印刷并未如一些人当年想象的那样被取代,扶持实体书店也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文化坐标,实体书店不仅是销售场所,更呼应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一批充满生机活力的实体书店,如星辰散落在城市空间,共同承托着一个文明的书香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实体书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在竞争中存续发展,这也体现着一个地方文化建设的诚意和内功。

(节选自2020年04月1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体书店入驻外卖平台卖书,借助网络直播“带货”,为实体书店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探索。
B.电子阅读与网上书店兴起带来巨大挑战,实体书店如何经营创新与转型发展开始引起人们关注。
C.读书会、文创空间方式有助于实体书店打开空间触角、实现与读者的交互,增加书店经济收益。
D.随着科技快速进步、社会不断变迁,纸质书印刷是否会被电子阅读取代的争议,现在有了答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指出实体书店的地理空间提供了差异竞争的可能,同时又受制于“距离”运作逻辑,体现了论证的辩证和严密。
B.文章以相继涌现的社区书店、校园书店进行举例论证,论证了实体书店要重视并善于为附近读者服务,良好互动。
C.文章把增加实体书店经济收益的途径与外卖、直播方式类比,论证了实体书店可借鉴其方式与潜在读者实现交互。
D.第5段把实体书店和电子词读、网上书店做对比,论证了纸质书的不可替代性和扶持实体书店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实体书店必须依靠周边的客流,因此突围的关键是深耕社区的资源,挖掘近距离内的潜在读者。
B.实体书店拓展发展空间,既要抓住远处消费者,又要挖掘、满足和引导一定范围内的潜在读者。
C.打开空间触角,挖掘“近处”的潜力,因地制宜,实体书店就能形成独特风格,真正赢得读者。
D.用好线上平台和资源,延伸书店空间触角,吸引人走进书店、亲近书籍,促进了实体书店发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在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上重建了被人类引以为傲的智能认知系统,但是基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发展桎梏,人工智能的研究无法在强人工智能领域有所突破,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使其拥有感知和自我意识。于是,人工智能的研究逐渐恢复冷静,力图通过对人工智能的研究达到对人类智能的深层反思。

弱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发展研究人类和动物智能的理论,并能通过建立工作模型来测试这些理论。弱人工智能重点还是以“工具论”的形象出现,主要是将智能机器作为人类工具的延伸。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把工作模型看作辅助理解的工具,他们并不认为机器本身能够思考、具有感情和意识。因此,对于弱人工智能来说,模型只是帮助理解思维的工具。由于弱人工智能在其研究中所要实现的内容只是对部分人类思维的模拟,所以更多的科研人员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虽然弱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具有人脑的智力,但是它在信息处理等方面超越了人脑。例如,它们可以大量、准确地存储信息,精确地运行程序,快速地复制数据等。所以说,弱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类智力的重要补充,并能有效地促进人类智慧的发挥。

早期,弱人工智能主要应用在科学计算方面,比如在火箭制造和天气预报等方面。随着计算机行业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也迅速渗透进了商业和日常生活中,例如商业运作中的资产管理和风险评估等,日常生活中的智能电脑、智能电话、语音识别系统、人机模拟对战游戏等,都是人工智能发挥强大功能的广阔领域。

从这些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弱人工智能的成果是显著的,通过对人类大脑的研究而进行的人工智能研究,的确替代了很多人类智能的不足,在验证智能理论正确与否的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增添上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弱人工智能的研究更像是现实主义者的工作,没有任何的思想偏差,也不相信所谓的“人造人”之说,潜心致力于制造人类忠实的木偶,一些没有情感的工具。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与我们制造钢铁机器等同一般。人类的历史其实可以被认为是一部制造工具的历史,从原始人开始使用石器,随后层出不穷的工具代替了人的大部分劳动,从起初的体力劳动到后来的脑力劳动,人总是用各种方法解放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所以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使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弱人工智能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从简化劳动、辅助思考,再到智能研究,以一种“工具论”的方式在支撑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弱人工智能的主流地位不可撼动,它不仅仅在理论方面更实际,在应用方面也是如此。任何科学研究总要有它发挥效用的领域,自然科学如此,人工智能亦如此。

(节选自林命彬《智能机器的哲学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的研究无法在强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研究者逐渐冷静,将更多精力集中到对弱人工智能的研究上。
B.弱人工智能研究者认为智能机器只是人类工具的延伸,并不认为机器本身能够思考、具有感情和意识。
C.因为弱人工智能在信息处理等方面超越了人脑,所以科研人员只需要重点研究对部分人类思维的模拟。
D.弱人工智能的研究不相信“人造人”的说法,潜心致力于制造人类忠实的木偶,一些没有情感的工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证了弱人工智能研究的成果是显著的。
B.文章主体论证的是弱人工智能,从研究目标到研究路径,从研究历史、研究成果到研究意义。
C.文章最后一段引用马克思的语言论证弱人工智能支撑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D.文章先论述在机器上重建人类智能的不可得,再论述强人工智能研究的掣肘,最后论述弱人工智能的优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人工智能以“工具论”的思维来研究人类和动物智能。
B.弱人工智能因其在理论和应用中更实际、更具操作性而占据主流地位。
C.火箭制造和天气预报是人工智能在科学计算方面最早的实际应用。
D.将弱人工智能研究类比现实主义者的工作,突出其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
2020-04-11更新 | 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①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②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③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④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

⑤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⑥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⑦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⑧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

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书法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实用性的;而作为艺术的书法,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西方硬笔的进入、电脑的高度发展与普及,使文字书写渐趋淡化。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的丧失。
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B.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即从书法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才情与学养,更可看出一个人的人品。
C.古代人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D.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这一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2020-04-28更新 | 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必然要关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两大层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制度的创建和运行是其中的关键。所以制度史研究是认识古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在社会生活中,大至国家行政,小到民众日常,无不与制度相关。我国古代有识之士对于制度的普遍性、重要性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说,治国须有“絮矩之道”。所谓“絷矩”,就是规矩制度。宋代的思想家朱熹说:“如礼乐刑政,文为制度,触处都。”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引当时人的说法认为:“天下之大,兆民之众,须有规矩制度,使各守其分”。

“制”和“度”两个字,虽然在上古文献及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里面就可以见到,但将它们合在一起,形成“制度”这个概念则比较晚,可能是在战国秦汉时期。有的文献认为黄帝创建制度,也有文献认为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都在制定制度。

制度的创建,往往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根据人民群众实践和社会发展实际反复研判权衡的结果。例如,周代以礼乐文明著称,其礼乐制度主要保存于“三礼”之中。《周礼》讲王朝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阐释各种礼仪制度的精神和意义。周公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确定了周代多种礼乐制度的纲领和原则,阐发了礼仪的文化精神。后人将《周礼》《仪礼》归之于他的名下,倒也不无道理。

制度是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有些制度可以运行数百年之久而无大的变动,主要原因是其顶层设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源起、发展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适应社会选拔人才的需要,是古代中国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相比之前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科举制度对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而言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所以尽管其弊病不少,但运行了上千年之久。

还有一些重要制度必须依照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所谓“世异事变,治国不同,不可不察也。夫制度损益,此古今之不必同者也”,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在中国古代社会,最常变动的是赋税制度。赋税制度与国家、地方及民众的经济收入息息相关,与土地制度、人口状况等紧密相连,所以科学合理的赋税制度是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内容。从夏商时代的贡纳制度到清代的“摊丁入亩”,赋税制度在历代经过了大大小小无数次变革。

制度是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展实践、发展理念的结晶,认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了解其制度可以说是最佳门径。例如,周代社会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两大支撑基石。如果对这两项制度有了深刻认识,那么关于周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再如,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认识这一变革的情况及其意义,就须先了解这一时期的制度变革。这一时期许多诸侯国都在进行的“变法”,实际上就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制度变革。拿著名的商鞅变法来说,其核心内容就是以国家授田制代替传统的井田制、以军功爵制代替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如果对于这些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制度变革没有认识,要了解当时社会的巨大变革是不大可能的。

(摘编自晁福林《认识古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影响体现在制度创建和运行的多个方面。
B.在社会生活中,制度既关系到国家行政这些大事,也关系到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C.周公确定了周代多种礼乐制度的纲领和原则,并著有《周礼》《仪礼》《礼记》“三礼”。
D.古代的科举制度可以运行数百年而一成不变,但赋税制度却在历代经过了无数次的变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得简明扼要,从如何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全文的论点。
B.文章采用由总到分的思路,阐述了制度史研究是认识古代中国的一-把钥匙的观点。
C.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增强文章说服力,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主要从制度的重要性、起源、创建三个方面论证了解制度的重要意义及其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和"度”两个字,虽然在上古文献已经出现,但“制度”这个概念的形成较晚,且在哪个时代形成,依然尚无定论。
B.只有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检验、其顶层设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被人们认可、接纳的制度才能够运行得长久而无大的变动。
C.只有了解某一历史时期的制度,才能认识其社会发展状况,因为制度是经济、政治、文化预类等领域发展实践、发展理念的结晶。
D.制度史研究是认识古代中国的二把钥匙,因此要重视制度史的研究,充分认识、研究各个朝代根本性意义的制度变革。
2020-08-07更新 | 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