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8 题号:1037255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更有效

盛洪

①当人们谈论生命起源时,总会惊叹于其实现的概率极低,于是有人就借此证明,如果没有一个有超级智慧的有意设计,怎么会这样呢?

②然而,实际情形可能正好相反。生命形态的成功概率非常之小,比如只有一百万亿分之一。这个超级智慧怎么发现这么小概率的知识呢?一是随机地试验,直到碰到那个对的知识。二是先构想一个生命形态的结构,然后依此设计一种筛选程序筛选,在这一百万亿种可能性中筛选,先筛掉9999/10000,于是就剩下一百亿种,再在这里边随机选择。哪种更有效率?

③初看起来,后一种方法似乎更有效。若真知识就藏在经程序筛选过的一百亿种可能性中,即使对选中的可能性再做随机或顺序的选择,也是对一百万亿可能性进行完全随机选择效率的一万倍。然而,如果真知识并不隐藏其中,人们就永远失去了找到真知识的机会了。而如果人们再设计一个筛选程序,在上一次筛选过的可能性之外进行选择,这就与全面的随机选择没有区别了,而这也许会比上一种方法幸运时要慢一万倍。

④若要使筛选程序有效,最好要知道被寻找的潜在知识是什么,但这是个悖论,因为这正是要找的对象。所以,人们认为是刻意的筛选,在大自然看来只是一种随机选择。我们把全面随机地选择称为“中性的选择”,那么所有人为设计筛选程序的选择都是“非中性的”。这意味着,一种筛选程序是远离还是靠近真知识,也只是一种随机概率。所以平均而言,刻意的筛选不会比随机选择更有效率。

⑤既然找到真知识如此之难,近代以来的科学探索难道不是刻意寻找吗?不是取得了很大成就吗?但是,已取得成功的科学只是在简单系统领域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一是因为简单系统的可能性规则的数量较少;二是因为这些知识是可直接观察到现象的知识。实际上,科学家们也是经过多次失败和曲折后,才找到真知识。这一过程,在大自然看来,其实是随机的。

⑥而某些复杂系统的基础规则数量则是个天文数字,是无法计量的,按顺序逐个实验显然行不通。沃尔夫拉姆设计过一个自动搜寻巨大数量的移动元胞自动机可能规则的程序,加入他期望的各种参数,很快搜索了一百万个可能规则,接着是一千万,最终“一无所获”。而去掉参数后不久,他就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结论。这证实了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要好。

⑦即使在极简的行为规则方面,只要不能直接观察到,人们也不能通过理性设计比随机选择更快地在大量可能规则中寻找到真知识。比如在人类社会这种有机体中,迄今没有一样规则或制度是人造的。反过来,即使依据这些规则形成了某些有机体或自组织,如市场、村社或社会秩序等,由于人们没有看到它们的起源,也是无法知道当初的基本规则是如何被发现的,其中包含的信息是我们不能完全理解和把握的。这已经足以令人相信,人类社会绝大多数规则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人为设计的。

⑧任何一种生命类型的形成都像是中了万亿大奖,概率极低。人类如果按顺序去找,要耗费上亿年时间;而“理性地”设计一种筛选程序,结果会比随机的选择还要差。然而,这样费时恒久的工作可以让大自然去做,大自然有的是时间。在宇宙这个巨大的实验场上,在万亿个不同地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随机的选择,由于是随机的,就相当于同时进行万亿个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接近全部的实验都失败了。但经过相当长时间,一个随机选择成功了。成功的行为从时间角度看就会呈现出有序的结构。

⑨生命有机体的演化,同样遵循这最简单的元规则。比起没有生命的个体,生命体在选择时行为规则的复杂度增加,行为规则的可能性也急剧增加。从最简单个体到最复杂的生命之间,有很多层级,而每一层次的随机选择中,也只有偶然的一两个行为是有效的,从而被肯定和持续下去。采用此行为规则的有机体就会发展起来。

⑩如果理性选择不如随机选择,理性还有什么用呢?首先最重要的是,恰是理性让人知道“理性选择不如随机选择”,在人类的文化传统中,这是最重要的知识。除此之外,理性还能做什么?第一,对简单系统的行为规则进行探讨;第二,对简单系统本身进行模仿;第三,对有机体已经显现的行为规则进行探索。

⑪那么,证明了随机选择可以生成人类,那些潜藏在亿万可能性之中的真的行为规则又是谁安排的呢?这仍是一个更大的谜。那藏在后面的自然法也许人类永远不能知道。因而,证明了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更有效后,人们仍应保持敬畏。

1.第④段中的“悖论”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属于本文所说“随机选择”的一项是(       )。
A.证券市场的结构及时间的波动序列的整体形成过程。
B.某位科学家提出假说后进行求证或证伪,发现知识。
C.农民种植树木,通过嫁接技术改变植物本来的性状。
D.人们从各种媒介的旅游信息中选出自己满意的产品。
3.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A.人类社会这个有机体比动植物形成的规则系统更复杂。
B.随机选择是从无数规则中挑选出最优的一种行为规则。
C.若生成规则数量非常巨大,真知识被发现的概率会很低。
D.在逐层演化中,未采用有效行为规则的有机体就会死亡。
4.第⑥段中用沃尔夫拉姆设计程序的这个例子来证明“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要好”,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
5.文章是如何紧扣标题中的“更”字展开层层论证的,请加以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国古代的环境美学思想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田园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所开出的灿烂花朵。中国古代田园诗,溯源于先秦的《诗经》,成形于晋,大盛于宋,收官于清,是仅次于山水诗的一大流派。

田园与山水都属于环境。但山水多为自然环境,而田园多为人工环境。如果说山水是环境的外围,那么,田园则是环境的核心。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田园是开荒的成果。田园中有植物,如诗中所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动物,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均是人劳作的产物,是第二自然。田园,人的家园。人在田园中生产、生活。较之山水,田园于人更具亲缘性。

于是,田园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口井、一处生命之源、身体与灵魂的归宿之地。回归田园,就是回归家园。中国环境美学最高概念是“家园”,家园来自“田园”。田园生活的指导性思想是“耕读传家”。“耕读传家”畅行于清,曾国藩、左宗棠等均大谈“耕读传家”。“耕读传家”思想可以追溯至先秦的周朝,形成可能还是在唐宋。

“耕读传家”,“耕”好理解,这是生产;为何还要“读”,且与“耕”并列?这涉及中国人的追求。“耕”,虽然收获要交国税,但主要还是为了家庭人员的生存,因此可以说,是为家而耕。“读”,显然不是为家了,是为了有朝一日去做官。做官是需要知识的。做官当然也有封妻荫子的想法,但更多的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做一番大事业。“读”显示出中国人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家——国。于是,中国人的家园情怀上升为家国情怀。

深厚浓重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传统,延续至今。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处不在。而在环境意义上,它集中体现在如下两个系列:

土地——社稷意识。土地是农之本,正是因为土地有这样重要的功用,土地成为祭祀的对象。于是,一个标志祭地的概念——“社”产生了。“社”与“稷”相联系,《白虎通》云:“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社”“稷”本来指两种祭礼,但此后引申出国家的意义,成为国家的另一称呼。

江山——国土意识。《世说新语》中有一段文字:“袁彦伯为谢安南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将别,既自怀惘,叹曰:‘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这里的江山明指自然山水,暗喻国家。与江山意义相同的还有“山河”“河山”概念。“及秦并吞三晋、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国。”(《史记。天官书论》)这里的“河”指黄河,“山”指华山。但后来,河山用来指称祖国、国家、国土以及国家主权。“燕秦谋王之河山,闲三百里而通矣。”(《史记·赵世家》)这里的“河山”是指国土。南北朝的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用到“山河”概念,文中云:“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江山、河山、山河等概念,除了具有祖国、国家、国土、国家主权等意义外,还含有审美的意义,这种审美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审美,其审美的品位均为壮美、崇高。一般来说,在国家遭受外族入侵的形势下,多用山河、江山、河山来指称祖国、国家、国土及国家主权,显示出深厚的忧患意识和昂扬的爱国主义情感。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当代转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园多是人劳作的产物,是人的家园,相对于山水而言,田园于人更具亲缘性。
B.“耕读传家”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其中蕴藏了国人的家园情怀、家国情怀。
C.“家园”是中国环境美学最高概念,家园来自田园,回归田园就是回归家园。
D.“分裂山河”“江山辽落”中“山河”“江山”样,都是明指自然山水,暗喻国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陶渊明的诗句,阐明了田园诗的特点,将田园诗与山水诗进行了有效的区分。
B.田园生活的指导性思想是“耕读传家”,作者阐述了其形成的历史、具体内涵和历史意义。
C.作者在论述“田园”和“家园”的关系时,指出“家园”与“田园”内在的实质的联系。
D.作者在论证“江山——国土意识”时,多次运用引用论证,剖析其演变、形成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山水和田园都属于环境,但田园是人工环境,因此可以说田园才是环境的核心。
B.“耕读传家”中“读”更多的是指为国而读,“读”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更大的家一国。
C.“社稷”成为国家的另一称呼,是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在当代转化的集中体现。
D.“自河山以南者中国”中“河山”一词显示出了深厚的忧患意识和昂扬的爱国主义情感。
2020-02-05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字号遗产资源的转化

朱以青

如何使老字号延续和发展、以免沦为文化标本,是政府、企业及学界都在关注的问题。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尤其是老字号企业中的核心技术都是通过口传心授、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才世世相传,与各个地域的民俗风情、文化变迁、社会发展相交融,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事项或文化模式。

核心技艺和文化是老字号的精髓,是需要传承的。但在社会变迁和发展过程中,老字号也不能一味地固守传统而不求新,如此,只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是僵化的消极保存,而应该是在不违背和破坏其核心价值和核心技艺的情况下,将之引入生产领域,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中去,让现代人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之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

老字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主要是老字号的概念、技艺、品牌等核心文化如何在现代生产条件下通过其产品传承再现。技术和产品创新是老字号资源转化的第一个路径。老字号企业都有自己世代相传的独门绝技,这些技艺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老字号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是老字号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存活下来的法宝。然而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市场多元,一种或几种产品很难满足90后、00后消费者的需求。老字号引以为傲的传统工艺、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成本高,效率低,很难适应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只有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使老字号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实现长久发展所以技术创新对老字号而言,具有生死存亡的意义。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仅仅攥着祖传的老秘方是远远不够的,要保护传承好老味道、老工艺,就必须有先进技术作支撑,这样才能再现老字号的辉煌。

老字号遗产资源转化的第二个路径是营销理念创新。许多老字号固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坚持“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传统,导致了质量上乘的产品销售不出去的尴尬局面。现代社会日趋多元、时尚,消费者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使用价值,更注重产品背后的附加价值。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字号企业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新传媒进行营销。通过设立电商旗舰店,进行网上宣传和销售,老字号拉近了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为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2017年,中华老字号在天猫的消费者同比增长170%,销售额同比增长10%。通过电商,有些老字号还热销海外,跻身全球品牌。

老字号遗产资源转化的第三个路径是旅游体验创新。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休闲时间与日俱增,在“可支配收入增加”及“闲暇时间增加”两大因素的驱动下,旅游者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开始选择富有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进行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个性特色鲜明的文化体验。老字号企业作为一个商业实体,有着它独特的企业产品,无论是商品、技术或服务,它都向社会提供着自有的产出,同时,老字号企业通过这些产品,传承、体现着历史,传扬着文化,坚持着某种精神,这些都能够满足游客的吃、游、购、娱等要求,在旅游六要素中有着比较确定的功能对应位置,也就是说,老字号企业的外在产品、企业行为以及老字号所蕴含的精神文化,都可以直接参与和融入旅游活动中。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老字号企业中的核心技术都是通过口传心授、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世世相传的,所以老字号的传承就是核心技艺精髓的传承。
B.世代相传的独门绝技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老字号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使得老字号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存活下来。
C.当今社会,消费者已不再关注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注重产品背后的附加价值,所以改变老字号的营销理念很重要。
D.当下旅游者已不再选择传统的观光旅游,转而选择富有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进行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个性特色鲜明的文化体验。
2.下列关于老字号遗产资源转化途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字号的资源转化主要是指老字号的概念、核心技术、品牌效应等核心文化在现代化的生产下,通过创新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B.技术和产品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老字号的生产方式规模化、多元化,以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C.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新传媒的营销,使得老字号背后的附加价值得到了更好的体现,为其持续发展增加了后劲。
D.老字号作为一个商业实体融入到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中来,就一定会改变人们的旅游方式和旅游习惯。
3.下列企业的做法中,不属于老字号资源转化中第一个路径的一项是(     
A.始创于1887年的吴裕泰茶庄,相继推出了茶食品、月饼、茶冰激凌、茶爽无胶口香糖等一系列茶叶深加工产品。
B.广州老字号中药企业潘高寿,向德国企业定制了高速全自动液体灌装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具有速度高、精度高、稳定性高、独特性高、技术含量高等五大先进性。
C.1994年全聚德开始引入连锁经营模式,并且推出全聚德专属外卖产品“小鸭哥”,搭建线上产品配送运营平台。
D.有“黄酒北宗”之称的即墨老酒,整厂搬迁,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生产能力,2017年销售收入达1.8亿元。
2020-07-25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获得身心二元的全面解放。劳动教育在现代社会实现自觉转型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的,这在劳动教育上就体现为现代性的转换。劳动教育的现代性转换首先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站在人类生存发展的高度思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现代工业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儿童的童年远离大自然,他们的生活大多偏离了自然本性的轨道。劳动教育将为现代儿童提供复归自然的平台,实现当代人自然本性的释放,解决人与自然相割裂的现实问题。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是联结人与自然的重要媒介。因此劳动教育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关系的重要途径。现代劳动教育的根本在于体现人与自然的生态互动过程。一方面,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懂得人与世界的认知关系;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其次,劳动让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人走到了某个集体中,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因此,劳动是现代伦理关系彰显的一种重要方式。现代劳动教育所蕴含的实践精神正是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现实反映。人在劳动中要想得到发展,必须遵循共同的伦理规范,遵循群体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从而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一方面,劳动教育使学生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品性;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能帮助学生由个体理性走向公共理性,以社会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不断建立自我与他人良好的社会关系。因此劳动教育作为一种个体社会化的媒介,能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最后,现代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人的潜能才能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学生才能在不断自我确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审美与道德能力的不断提升。由此,学生接受这样的教育能让自我的生命得到不断成长与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劳动教育对于达成这个目标具有现实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哲学重视人的自由与解放,强调人的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劳动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只有劳动才能激发人潜在的主体意识和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劳动教育才能重建人与自我的丰富关系,才能使人在创造性劳动中享受作为存在意义上的人的价值美好。

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互动的自然关系、人与他人之间的良好社会关系、人与自我之间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我关系等都是检验教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具体标准。现代劳动教育需以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为重要根基,以公共理性与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以自我实现及主体发展为终极目标,三位一体相互作用,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的高度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袁利平《劳动教育:让身心获得全面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劳动教育的现代性转换提出的必然要求。
B.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C.劳动成为现代伦理关系彰显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因为劳动使人进入到某个集体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D.现代劳动教育使学生获得审美与道德能力的提升,因此学生接受这种教育能让自我的生命得到成长与完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自然关系、社会关系、自我关系三方面具体论述现代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意义。
B.第二段指出现代儿童堪忧的现状,论述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意义,并从两方面论述现代劳动教育的根本。
C.第三段从人的品性和良好的社会关系两个维度,论证现代劳动教育以公共理性与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
D.第四段采用道理论证,用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哲学的思想内容,论证劳动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劳动教育能为儿童提供复归自然的平台,让他们有亲近自然的机会,让他们的生活重新步入自然本性的轨道。
B.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现代劳动教育,因为这种教育能帮助学生从个体理性走向公共理性,从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C.如果实施现代劳动教育,就能重建人与自我的关系,就能使人在创造性劳动中享受到作为存在意义上人的价值美好。
D.现代劳动教育能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逐步达成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2020-04-03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