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0 题号:9492016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国古代的环境美学思想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田园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所开出的灿烂花朵。中国古代田园诗,溯源于先秦的《诗经》,成形于晋,大盛于宋,收官于清,是仅次于山水诗的一大流派。

田园与山水都属于环境。但山水多为自然环境,而田园多为人工环境。如果说山水是环境的外围,那么,田园则是环境的核心。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田园是开荒的成果。田园中有植物,如诗中所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动物,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均是人劳作的产物,是第二自然。田园,人的家园。人在田园中生产、生活。较之山水,田园于人更具亲缘性。

于是,田园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口井、一处生命之源、身体与灵魂的归宿之地。回归田园,就是回归家园。中国环境美学最高概念是“家园”,家园来自“田园”。田园生活的指导性思想是“耕读传家”。“耕读传家”畅行于清,曾国藩、左宗棠等均大谈“耕读传家”。“耕读传家”思想可以追溯至先秦的周朝,形成可能还是在唐宋。

“耕读传家”,“耕”好理解,这是生产;为何还要“读”,且与“耕”并列?这涉及中国人的追求。“耕”,虽然收获要交国税,但主要还是为了家庭人员的生存,因此可以说,是为家而耕。“读”,显然不是为家了,是为了有朝一日去做官。做官是需要知识的。做官当然也有封妻荫子的想法,但更多的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做一番大事业。“读”显示出中国人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家——国。于是,中国人的家园情怀上升为家国情怀。

深厚浓重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传统,延续至今。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处不在。而在环境意义上,它集中体现在如下两个系列:

土地——社稷意识。土地是农之本,正是因为土地有这样重要的功用,土地成为祭祀的对象。于是,一个标志祭地的概念——“社”产生了。“社”与“稷”相联系,《白虎通》云:“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社”“稷”本来指两种祭礼,但此后引申出国家的意义,成为国家的另一称呼。

江山——国土意识。《世说新语》中有一段文字:“袁彦伯为谢安南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将别,既自怀惘,叹曰:‘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这里的江山明指自然山水,暗喻国家。与江山意义相同的还有“山河”“河山”概念。“及秦并吞三晋、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国。”(《史记。天官书论》)这里的“河”指黄河,“山”指华山。但后来,河山用来指称祖国、国家、国土以及国家主权。“燕秦谋王之河山,闲三百里而通矣。”(《史记·赵世家》)这里的“河山”是指国土。南北朝的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用到“山河”概念,文中云:“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江山、河山、山河等概念,除了具有祖国、国家、国土、国家主权等意义外,还含有审美的意义,这种审美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审美,其审美的品位均为壮美、崇高。一般来说,在国家遭受外族入侵的形势下,多用山河、江山、河山来指称祖国、国家、国土及国家主权,显示出深厚的忧患意识和昂扬的爱国主义情感。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当代转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园多是人劳作的产物,是人的家园,相对于山水而言,田园于人更具亲缘性。
B.“耕读传家”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其中蕴藏了国人的家园情怀、家国情怀。
C.“家园”是中国环境美学最高概念,家园来自田园,回归田园就是回归家园。
D.“分裂山河”“江山辽落”中“山河”“江山”样,都是明指自然山水,暗喻国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陶渊明的诗句,阐明了田园诗的特点,将田园诗与山水诗进行了有效的区分。
B.田园生活的指导性思想是“耕读传家”,作者阐述了其形成的历史、具体内涵和历史意义。
C.作者在论述“田园”和“家园”的关系时,指出“家园”与“田园”内在的实质的联系。
D.作者在论证“江山——国土意识”时,多次运用引用论证,剖析其演变、形成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山水和田园都属于环境,但田园是人工环境,因此可以说田园才是环境的核心。
B.“耕读传家”中“读”更多的是指为国而读,“读”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更大的家一国。
C.“社稷”成为国家的另一称呼,是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在当代转化的集中体现。
D.“自河山以南者中国”中“河山”一词显示出了深厚的忧患意识和昂扬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众多的诗歌体裁中,边塞诗以其豪迈奔放的气势、意境,彰显了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气魄,在文学史上显示出不可忽视的意义。边塞诗,顾名思义是表现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歌,这就决定了它的审美风格和意象特色。

通观边塞诗,创作格局气象不凡,蔚为大观。举其荦荦大者,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些诗中既有保家卫国的豪情,又有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壮志,凸显了面对战争时所奔涌出的崇高感情和巨大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从美学风格来说,边塞诗雌浑、磅礴、浪漫、瑰丽,充溢了阳刚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

不难发现,边塞诗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江汉》)讲述的就是战争环境下古人的边疆概念与意识。有边境之战争,方有边塞生活,进而有蕴含着地理学的边塞诗章。边塞诗涉及鲜明的边地风物地貌,是疆土的直接呈示。比如,边塞诗中涉及的自然景观不乏一些地名风物,如塞外”“雁门”“漠北”“羌笛”“胡笳”“楼兰,当然也不乏一些人物,如戍卒”“胡人,如此清晰的地名风物和意象,显露出中国疆域的轮廓,具有强烈的地理标志意味,宛如历史档案馆。

不仅如此,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近年来,海洋文学也引起了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关注。譬如明代涉琉海洋诗文研究,对于认识中国海疆图景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与此同时,为呈现新疆历史的客观事实,央视播出了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坚持让历史发声,也摭拾很少写边塞诗的李白诗句,以此深刻揭示出新疆是我国固有领土的历史事实。这充分印证了边塞诗人是历史的记录者、亲见者。

在今天,深入挖掘古代边塞诗的丰富内涵,欣赏其文学价值和艺术美感,有助于坚定民族共识和国家认同。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重温历史,赓续边塞诗的精神血脉。

首先,要用好边塞诗的诗教资源,激发潜能。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教有着悠久的传统。可以说,诗歌的品赏与创作早已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中华传统诗教应以边塞诗为切入点,解析其奥妙,努力在全民中营造诵读边塞诗的良好氛围,不仅要注意欣赏古典诗歌的审美维度,还要从震撼人心的边塞诗中汲取力量。

其次,应当挖掘、创作新的边塞诗。每一个时代和民族都需要英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是边塞诗的核心,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永恒的主题。不久前,新时代卫国戍边四名英烈,在雪域边关以身躯铸界碑,誓死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同样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戍边战士陈祥榕生前写下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誓言又何尝不是边塞诗的雏形呢?当代文学应把新时代的边塞诗纳入研究视野,赋予边塞诗新的生命和活力。

总之,边塞诗凸显的文学地理景观,以实证阐明了中华民族的疆域轮廓,它已深深融入人们的血液,成为助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绵绵疆土,戍边流长。新的时代,催生新的美学观念和审美形式,并将力促新、旧边塞诗的对接。历史充分证明,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让边塞诗在人民心中生根开花,有助于凝聚起14亿人民奋力前行的精神密码,推动中华民族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摘编自孙雨晨《让边塞诗绽放新时代的艺术张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的出现、边境的战争是边塞诗出现的前提,故边塞诗都是对国家边境战争场面的直接呈现,真实性强。
B.《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纪录片主要以李白曾写的边塞诗为证据,来证明新疆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C.在学习中国边塞诗时,从震撼人心的边塞诗中汲取精神上的力量,要比学习欣赏古典诗歌的文学艺术性更加重要。
D.学习与品赏边塞诗、挖掘与创造新的边塞诗,是新时代赋予边塞诗新的生命与活力的必由之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从文学、地理等多个角度论述边塞诗的意义,继而论述当下重温历史,赓续边塞诗精神的方法,层次分明。
B.文章列举王昌龄等人的诗句,呈现了边塞诗中的崇高感情和巨大精神力量,说明了边塞诗气象不凡的创作格局。
C.文章在论证边塞诗人是历史的记录者这一观点时,用了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论证灵活、恰切。
D.文章末段总结前文,同时强调让边塞诗走进人们心中对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及向心力的重要作用。
3.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来论证边塞诗的意义的一项是(     
A.严羽所著的诗学理论专著《沧浪诗话》云:“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B.“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是陈子昂进行边塞诗创作时的追求,他认为骨气为“骨”,音情为“风”,有此两个要素,方有好的边塞诗。
C.唐代殷潘在评王昌龄边塞诗时,一方面看到其对汉魏风骨的继承,另一方面也看到王诗的独特性:造语奇骏,笔力雄杰,有金石之声。
D.高棅《唐诗品汇》序言中说,“窥唐诗之藩篱,究其根本在于‘鸣国家之盛’‘鸣治世之音’‘追雅颂之作’”,故所选诗歌,均符合风调高雅、议论雅正的诗学标准。
2022-11-20更新 | 10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在这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其缘于生命的干枯,生活的虚伪。虚伪就不艺术,就是“丑”。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和谐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缺乏本色,“伪君子”竭力遮盖本色。宋代朱晦庵有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本色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生活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像柏格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大半人的一生都是不艺术的。

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严肃认真,生活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比如王安石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改了十多次最后才定为“绿”字。即此一端,可以想见艺术家的严肃与认真。所以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善于生活者不但能认真,而且还要能摆脱。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艺术家估定事物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这种本色的艺术生活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然魏晋风流名士,大半只知道豁达而不知道严肃,宋朝理学又大半只知道严肃而不知道豁达。生活中真正做到二者兼有,不是很多,陶渊明和杜子美庶几算得恰到好处,而我们一直在追求人生艺术化的路上。

选摘编于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言行风采,生命史就美满。
B.善于生活的人,其一言一笑、一举一动,自然流露出至性深情,不容有丝毫严肃。
C.因为“俗人”和“伪君子”,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所以他们的人生是不艺术的。
D.魏晋风流名士,心里无“天光云影”,生活无“源头活水”,只知豁达不知严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展开论证,在论证分析过程 中,既有并列式结构,也有递进式结构。
B.文章采用类比、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其中引用朱熹诗是为了论证艺术的本色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
C.文章末段总结艺术化的人生应该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并以王安石、陶潜和杜甫为例证明他们已做到二者兼而有之。
D.文章整体语言形象生动、准确鲜明、富有概括力,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艺术人生和谐境界的热烈追求,情理相谐。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的生活是否艺术,在于他生活是否保有本色,在于他的地位、情趣及他的言行风采,是否整体和谐。
B.善于生活的艺术家,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沥血。一般人常以为他们是最随便的,其实他们是最严肃不过的。
C.艺术家估定事物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
D.本色的艺术生活,不仅见于知所取,更见于知所舍。看重一件事物,他知道执着;看轻一件事物,他知道摆脱。
2020-06-16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典诗词是美的艺术创造,是活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历史文化之中,存在于现实文化之中,也存在于国人的思维观念之中。

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佳作之所以能被人们口头吟诵和书面引用,固然是因其简洁凝练、古朴高雅,更是因其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蕴含着中华民族不死的精魂,并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作用于中华儿女个人,作用于中华民族整体,作用于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始终。吟咏古典诗词,能激发情感共鸣,促进文化认同。

蕴含于中华古典诗词中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出来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的综合反映,它对于中华儿女感情的濡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培养、环境的营造以及力量的凝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传统精神的认同范围和程度。认同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其民族凝聚力就越强。任何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往往会使之想起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国,并因此而神思飞跃,热血沸腾。古典诗词传承文化传统,高扬民族精神。

中华古典诗词乃中华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中国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令中国人自信的三个层面。有了文化自信,便有了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生成的必要条件。弘扬国学经典,能增强文化自信。

(摘编自陈载舸《刍议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

材料二: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在本质方面是一直有着某些永恒不变之质素的缘故,那就是诗歌中兴发感动之作用。所谓,就作者而言,是见物起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就读者而言,则是指读者在阅读时由诗可以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则是作者要将涌动于心间的情愫表达出来,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作者心中的某种触动转化为情感的升华之时,作者便通过文字的载体将其抒发出;感动,则是作品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引发的感受,是对作者所诉说的情感的一种共鸣。

兴发感动之力的形成,应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一般来说,兴发感动之力的产生,原当得之于内心与外在事物相接触时的一种敏锐直接的感动。因此,触物兴感或即事抒情,应该才是表达内心感动的一种自然流程。大自然风霜雪雨,草长莺飞,尘世中周遭变故、世态炎凉都能引起诗人情感的波动、灵魂的震撼,于是在心里酝酿成一种兴发感动的情感,这是诗人写诗、词人作词的缘起。第二种是理性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诗词兴发感动的这种形成方式很容易被人忽视或排斥,因为此方式是经过了作者理性的思索安排,尤其在咏物之作中表现得最明显。所以,要把咏物寄托之词写得好,便不仅要求作者自己心中先须有一份极为感动的情意,而且更要求作者对所咏之物也要有一份感动的情意,更需要能把内心之情意与所咏之物的情意融为一体,而且要使这种情意的感动和用以铺陈叙写的事典相结合,如此则藉咏物来寄托的安排思索,便不仅不会蒙蔽和伤损原有的情意的感动,反而会使原有的情意经过这一番安排思索,而更显得有盘旋沉郁的姿态和力量。也就是说,如果作者把内心那份感动的情意与外界事物及手段天衣无缝地有机结合,那么定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更能让人富于联想和启发的兴发感动的情感来。第三种是意象与音声的巧妙结合。的作品一般本是指由物象所引起的一种感发,不过这种感发却实在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之处,那就是引起这种感发的物象有时与后面所叙写的诗意却似乎并无意义上的关联。而如果就之直接感发的特色而言,则音声之相应实在应该乃是较之情意之相通还更为基本的一种引起感发之动力。也就是说音声相应是引起感发的一种最原始的动力。

对于诗歌的评赏,自然应当以其能否传达出生命,以及所传达之质量的纯驳、多少为主要之标准,而造成这种质和量上精微之差别的主要因素,则与酝酿和孕育出这种感发之生命的作者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如果不从理性作客观的评判,而只就感发性的特质而言,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原来也可以具有一种超乎于外表的是非善恶之局限以外而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这种本质方面的价值,第一在其真诚纯挚的程度,第二在其品质的厚薄高下,而并不在于其外表叙写的是何种情、事。至于作者品格之高下、性情之纯驳、胸襟之广狭,这种种现实生活之伦理价值,既原属于作者能感能写的因素之一部分,自然也会对其作品中感发之本质中的伦理价值产生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叶嘉莹《清词选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映照着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发挥着巨大作用。
B.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国家自信的基础,中华古典诗词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发展壮大、凝聚力生成意义深远。
C.评赏诗歌能否传达出生命及所传达质量的纯驳、多少等标准,在质与量上有精微差异,这些因素与作者息息相关。
D.诗歌作为感发之生命具有精神本质的伦理价值,因其超乎于外表是非善恶之局限,故无需在意外表叙写的情或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论述内容不同,材料一论述中华古典诗词的民族凝聚功用;材料二则介绍诗学理论内涵。
B.“兴”主要指向创作者;“发”包括作者与读者;“感动”以读者的审美接受为主,读者产生了感发的作用,诗歌作品才算完成。
C.要写好咏物寄托之词,要求作者心中对所咏之物有感动的情意,把内心之情意与所咏之物的情意融为一体,与铺陈叙写的事典相结合。
D.“感性的直接的自然的方式”和“理性的间接的不自然的方式”都有心对物的感动,没有音声相应就不会引起感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孔子在《论语》中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B.钟嵘《诗品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C.余秋雨《大美唐诗》:“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D.董仲舒《春秋繁露》:“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仁人录其同姓之祸,固宜异操。”
4.“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华古典诗词对中华民族的作用。
5.你即将在班级诗会向同学们介绍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诗学理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列出发言提纲。
2023-02-18更新 | 1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