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楚雄州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云南 高三 期末 2020-02-07 2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国古代的环境美学思想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田园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所开出的灿烂花朵。中国古代田园诗,溯源于先秦的《诗经》,成形于晋,大盛于宋,收官于清,是仅次于山水诗的一大流派。

田园与山水都属于环境。但山水多为自然环境,而田园多为人工环境。如果说山水是环境的外围,那么,田园则是环境的核心。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田园是开荒的成果。田园中有植物,如诗中所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动物,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均是人劳作的产物,是第二自然。田园,人的家园。人在田园中生产、生活。较之山水,田园于人更具亲缘性。

于是,田园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口井、一处生命之源、身体与灵魂的归宿之地。回归田园,就是回归家园。中国环境美学最高概念是“家园”,家园来自“田园”。田园生活的指导性思想是“耕读传家”。“耕读传家”畅行于清,曾国藩、左宗棠等均大谈“耕读传家”。“耕读传家”思想可以追溯至先秦的周朝,形成可能还是在唐宋。

“耕读传家”,“耕”好理解,这是生产;为何还要“读”,且与“耕”并列?这涉及中国人的追求。“耕”,虽然收获要交国税,但主要还是为了家庭人员的生存,因此可以说,是为家而耕。“读”,显然不是为家了,是为了有朝一日去做官。做官是需要知识的。做官当然也有封妻荫子的想法,但更多的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做一番大事业。“读”显示出中国人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家——国。于是,中国人的家园情怀上升为家国情怀。

深厚浓重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传统,延续至今。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处不在。而在环境意义上,它集中体现在如下两个系列:

土地——社稷意识。土地是农之本,正是因为土地有这样重要的功用,土地成为祭祀的对象。于是,一个标志祭地的概念——“社”产生了。“社”与“稷”相联系,《白虎通》云:“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社”“稷”本来指两种祭礼,但此后引申出国家的意义,成为国家的另一称呼。

江山——国土意识。《世说新语》中有一段文字:“袁彦伯为谢安南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将别,既自怀惘,叹曰:‘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这里的江山明指自然山水,暗喻国家。与江山意义相同的还有“山河”“河山”概念。“及秦并吞三晋、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国。”(《史记。天官书论》)这里的“河”指黄河,“山”指华山。但后来,河山用来指称祖国、国家、国土以及国家主权。“燕秦谋王之河山,闲三百里而通矣。”(《史记·赵世家》)这里的“河山”是指国土。南北朝的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用到“山河”概念,文中云:“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江山、河山、山河等概念,除了具有祖国、国家、国土、国家主权等意义外,还含有审美的意义,这种审美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审美,其审美的品位均为壮美、崇高。一般来说,在国家遭受外族入侵的形势下,多用山河、江山、河山来指称祖国、国家、国土及国家主权,显示出深厚的忧患意识和昂扬的爱国主义情感。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当代转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园多是人劳作的产物,是人的家园,相对于山水而言,田园于人更具亲缘性。
B.“耕读传家”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其中蕴藏了国人的家园情怀、家国情怀。
C.“家园”是中国环境美学最高概念,家园来自田园,回归田园就是回归家园。
D.“分裂山河”“江山辽落”中“山河”“江山”样,都是明指自然山水,暗喻国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陶渊明的诗句,阐明了田园诗的特点,将田园诗与山水诗进行了有效的区分。
B.田园生活的指导性思想是“耕读传家”,作者阐述了其形成的历史、具体内涵和历史意义。
C.作者在论述“田园”和“家园”的关系时,指出“家园”与“田园”内在的实质的联系。
D.作者在论证“江山——国土意识”时,多次运用引用论证,剖析其演变、形成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山水和田园都属于环境,但田园是人工环境,因此可以说田园才是环境的核心。
B.“耕读传家”中“读”更多的是指为国而读,“读”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更大的家一国。
C.“社稷”成为国家的另一称呼,是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在当代转化的集中体现。
D.“自河山以南者中国”中“河山”一词显示出了深厚的忧患意识和昂扬的爱国主义情感。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五一劳动节、端午小长假以及暑期旅游旺季期间,选择红色旅游的游客暴涨。与此同时,随着时代更迭、文化融合,红色文化也展现出更大的包容性,小到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信仰,大到家国情怀,游客都可以从红色旅游过程中获取。

从最近半年的红色旅游产品预订情况看,客群年龄层整体正在向90后、00后甚至10后转移,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少年出游比例持续提升,感受历史、感悟时代变迁成为他们出游的主要目的,学校组织、家庭组团出游等为主要出游方式。此外,随着党政机关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党团活动的开展,包团红色旅游和教育培训也成为市场的一大消费趋势。

(摘编自中国基金网《红色旅游持续“圈粉”》)

材料二:

(摘编自(2019年红色旅游报告》

材料三:

红色旅游既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色文化工程,承载着塑造社会价值观、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的特殊功能。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强化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锻造民族精神,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也为旅游业培育了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市场。

眼下,红色旅游在各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批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建成并使用,参观组织、讲解等服务工作得到不断改进和优化,不少红色景区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借助现代科技让红色历史可视可听可感。但与此同时,个别红色景区在建设哥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商业气息过重;为变“红”,抢革命人物,争历史事迹,景区体验项目在设计上存在恶俗化倾向。这提醒我们,要力戒红色旅游中的低俗、庸俗恶俗现象,寓教于游,让游客通过红色旅游真正感受革命历史文化,领略革命历史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不能让红色旅游跑偏变味。

(摘编自韩韫超《红色旅游,有意思更要有意义》

材料四:

当前,国内红色旅游及相关产品种类丰富,有主题博物馆、红色主题园(景区)、革命先烈或名人故居、革命英雄纪念馆等。谈及红色旅游的热度上涨,相关人士分析指出,游客重视景点背后所蕴藏的历史内涵对红色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兴起的研学旅行,也让大批青少年来到红色景区,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同时,一大批国内目的地正积极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开展创新设计和旅游产品开发,推出了众多深受年轻游客喜爱的红色旅游产品,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国内的红色旅游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传统红色旅游线路进行新的设计和组合,将研学徒步等新的旅游产品形态与红色旅游相结合,这一做法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在广东,各红色景点也纷纷探索新玩法,寓教于乐,吸引游客。如广州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在暑假推出了“大树下的红色时光”亲子观影活动,9月则围绕教师节、中秋节等节日,举办了猜灯谜、做月饼及手绘沙画等活动。

多种形态的跨界结合为传统红色旅游带来新增量。以台儿庄古城景区为例,景区在常态演艺皮影戏、扬琴、柳琴戏、运河大鼓表演中融入台儿庄大战的故事,并创造性推出《台儿庄大捷》表演,在鼓声和号角声中打造“沉浸式”的体验。同时,“酒香也怕巷子深”,对红色景区而言,运用互联网深入年轻群体,加强自身的品牌营销也是提升吸引力的关键。

(摘编自郑洁琳《传统红色旅游如何聚人气又接地气?》)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旅游可以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信仰与家国情怀,这是今年红色旅游暴涨的根本原因。
B.近年来兴起的研学旅行让大批青少年来到红色景区,但目前其主要游客仍集中在80后、70后这些人群上。
C.发展红色旅游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同时也对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D.台儿庄古城景区在传统艺术表演中融入台儿庄大战的故事,打造“沉浸式”的体验,称得上多种形态跨界结合的典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红色旅游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许多青少年为了感受历史、感悟时代变迁,通过学校组织或家庭组团的方式来到红色旅游地。
B.目前,我国红色旅游最点及相关产品的种类丰富,但相比较其他而言,人们对红色主题博物馆的需求所占比例最高。
C.红色旅游承载着塑造社会价值观、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的特殊功能,是具有特色的文化工程。
D.个别红色景区商业气息过重,存在低俗、庸俗、恶俗现象,但从整体上来看,这并不会对国内的红色旅游发发展造成影响。
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红色旅游景点该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

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

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让父亲变成了一名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

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在大海里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

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

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

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抚摸着母亲干瘦的脸,自己的眼角却淌下了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技能,来到远离大陆的小岛守护灯塔四十年,表现了对祖国的忠诚。
B.面对首长询问谁“能爬山”“会游泳”,父亲连用两个具有方言特色的“没啥说的”来回答首长问话,这突出父亲的单纯与土气。
C.排长说“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而“活着的东西”就是海鸟、海龟、螃蟹,语言幽默风趣,暗示了父亲在岛上的孤单、寂寞。
D.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8.小说写到了母亲的哭与父亲的流泪,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9.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张存,诚之,冀州人。举进士,为安肃军判官。天禧中,诏铨司以身言书判取士,才得二人,存预其选。知大名府朝城县,寇准为守,异待之。御史中丞王曙,屡荐为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仁宗初亲政,罢百官转对,存请复之。又言:“前者曹修古辈同忤旨废黜,布衣林献可因上封事窜恶地,恐自今忠直之言,与夫理乱安危之机,蔽而不达。”因引周昌、辛毗事,以开帝意。西边动兵,以天章阁待制为陕西都转运使。黄德和之诬刘平也,存奏言:“平与敌接战,自旦至暮,杀伤相当,因德和引却,以致溃败。方贼势甚张,非平搏战,其势必不沮;延州孤垒,非平解围,其城必不守。身既陷没,而不幸又为谗狡所困,边臣自此无复死节矣。”朝廷采其说,始遣文彦博按治,由是平得直,而德和诛。元昊求款附,议者犹执攻讨之策。存建言:“兵役不息,生民疲弊。敌既有悛心,虽名号未正,颇羁縻之。”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以母老惮行,徙泽州,还为待制。契丹与元昊结昏,阴谋相首尾,聚兵塞上而求关南。存言:“河北城久不治,宜留意。”乃以为都运使,尽城诸州。入知开封府,复使河北。王则反,坐失察,降知汀州。久之,以吏部侍郎致仕。存性孝友,尝为蜀郡,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矜庄,子孙非正衣冠不见;与宾友燕接,垂足危坐终日,未尝倾倚。枣强河决势逼冀城或劝使他徙曰吾家众所望也苟轻举动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讫不徙卒,年八十八,恭安。

(选自《宋史·张存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枣强河/决势逼冀城/或劝使他徙/日/吾家众所望也苟轻举动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讫/不徙/
B.枣强河决/势逼冀城/或劝使他徙/曰/吾家/众所望也/苟轻举动/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讫不徙/
C.枣强河/决势逼冀城/或劝使他徙/日/吾家/众所望也/苟轻举动/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讫不徙/
D.枣强河决/势逼冀城/或劝使他徙曰/吾家众所望也/苟轻举动/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讫不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取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取的。“男子二十,冠而字。”
B.封事,密封的奏章。古代臣子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露,称“上封事、奏封事”。
C.致仕,指将享受的俸位交还给君王,表示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又称“致事”“致休”等。
D.谥,即谥号,古代帝妃、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褒扬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存入仕以后,积极建言。宋仁宗亲政后,停止了让百官转对的制度,张存积极建言,请求恢复它,可惜皇上没有听取他的建议。
B.张存善于明察,思维缜密。黄德和诬陷刘平,张存明察是黄德和引兵后退,以致打了败仗,朝廷采纳了张存的意见,刘平得到昭雪。
C.张存洞察情势,见识超群。元昊想要归附朝廷,大臣们坚持讨伐元昊。张存认为他既有悔过之心,在当前情势下,应当笼络控制他。
D.张存孝顺友爱,德行深厚。他为母亲转调泽州,他照顾本宗的亲属,不让一个人没有安身之处。他平时在家也严肃庄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既陷没,而不幸又为谗狡所困,边臣自此无复死节矣。
(2)子孙非正衣冠不见;与宾友燕接,垂足危坐终日,未尝倾倚。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湘阴桥口市别游子明

范成大

马首欲东舟欲西,洞庭桥口暮寒时。

三年再别子轻去,万里独行吾早衰。

遥忆美人湘水梦,侧身西望剑门诗。

老来不洒离亭泪,今日天涯老泪垂。


[注]①本诗为作者年届五十受命入蜀任官途径湘阴时所作。②洞庭桥口:即诗中湘阴桥口。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首欲东舟欲西”与《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都是描绘别离时的场景。
B.“暮”点明了别离时间,“寒”则烘托了离别氛围,奠定了诗作的情感基调。
C.“三年再别子轻去”中“轻去”一词道出了诗人对世道重名利轻别离的愤懑。
D.尾联写人老了应不会为离别而落泪,可现在竟老泪纵横,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15.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今日天涯老泪垂”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