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0届甘肃省武威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卷(四)
甘肃 高三 阶段练习 2020-04-06 49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生物性,决定了人是要生老病死的,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是可能长久存在下去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社会都必然永远存在,也有整个消亡的)。这种“死”和“不死”是我们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即社会性。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时生同时死。在共处的这段时间里,每个人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学习。一个人的生命可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比如石刻、竹简、书本、光盘等信息载体)传递给别人,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一代代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更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他作为一个人,生物性决定了他必然会逝去,但他的诗作,连同他的诗的风格,都保存在各种文献中,成为“文化”。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李白的诗作,经过几百年、一千年后,还能重新影响、塑造出别的诗人,他们可能接近李白,可能超越李白……文化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人“接通”了,可以共享生活的经历和生命的体验。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说,“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它是跨越时间、空间和生命的东西,也是先于个体而存在,不随个体的消失而消失的东西。所以我们看文化,必须历史地看,只有在历史中,文化才显示出其真实的意义。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如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结构等。像我们今天的“中国”,虽然是在一场摧枯拉朽的革命之后建成,但今天的社会结构并非建国时一下子凭空创造出来的。谁也不可能把一个社会中旧的东西突然“删除”“清洗”,变成空白,再装进去一个什么全新的东西。我们中国的革命,形式上是“天翻地覆”“开天辟地”,实际上它是建立在中国社会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之上的,是几千年中国文明演进中的一个连续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研究社会也好,改革社会也好,绝不能抛开历史的缘故,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

(选自费孝通《文化与“不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有生老病死,而社会却可以长治久安,这就为文化世代传承提供了可能性。
B.不同个体在共处时间里相互交流学习,其知识和经验会形成共同的动态信息库。
C.文化的历史性包括知识技能和思维等的传承,还包括社会运行机制等“社会”的传承。
D.研究和改革社会,必须遵循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逻辑,继承前人所有的研究成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立论,层层递进,论述文化使人不朽的道理。
B.第二段通过连续设问推进论证,既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又衔接自然逻辑严密。
C.文章通过写李白,论证了生物性特点的人会逝去,社会性特点的人却会不朽。
D.文章运用对比、例证等方法,多层次展开论证,有力支撑观点,富有辩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社会才有文化,文化因此能够跨越时空、超越个体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B.当今文学家能有新的文学成就,很大程度得益于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C.家风家训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让一代代生命体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家族教化。
D.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说法,和文中观点有相通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人脸识别,关系到“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更多指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个人住址等物理信息,但未来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有可能是指人脸、角膜、指纹等这些生物信息。生物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需直接接触。这意味着,政府、公司等机构和个人可能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读取并搜集其数据。在许多欧美国家,目前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担忧,远远压倒了对技术收益的乐观预期。而在我们这里。似乎许多公司陷入了技术狂欢中,只想要收益,看不见责任。

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今天我们并不拒绝人脸识别带来的便捷实用,但也不得不追问的是,这些生物信息会不会被过度地收集保存?一些企业有没有合理使用信息的自律性、自觉性?就笔者个人观察来看,情势似乎并不乐观。人脸识别在各行各业已经出现了规模效应,除了支付行业外,人脸识别进校园等都被“发明”出来了,甚至看个新闻APP也索要人脸权限。仔细想想,我们的人脸信息或许是交出去了,但它们会得到用心保护吗?经验告诉我们,有相当数量的互联网公司只顾及流量,却不顾用户安全,只顾及体验,却不顾隐私保护。

(摘编自扶青《对刷脸支付保持审慎态度》,有删改)

材料二:

自然人的姓名、手机号码、邮箱账号、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比较容易进行更改,但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要更改则非常困难。比如,要改变一个人的脸部特征,只能进行整容(即便整容,脸部大部分特征仍会被机器识别)。至于指纹、掌纹、虹膜、基因信息等生物识别信息,被更改的可能性更低。这意味着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一旦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不仅会对自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威胁或现实损害,而且无法以像更换手机号码、修改银行密码等方式来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如果这些信息被大规模收集并提供给敌对势力,会对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危害。故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即便是被合法收集的,对其也要采取极其高度的注意义务加以保管,以防止被泄露或被非法处理。

除了唯一性,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中的人脸信息还有一个特殊点,即对该信息的收集可以在不经过自然人主动配合的情形下进行。据报道,在伦敦生活,二天会被摄像头拍下70次。此时,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规定的告知同意原则实际上难以落实。这就要求法律对于哪些组织或者个人在哪些场合可以收集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作出明确规定。

(摘编自程啸《加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法律保护》,有删改)

材料三:

旷视科技研究院研究人员范浩强介绍,就生物识别来说,目前常见的应用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

虹膜识别,目前主要见于部分高端智能手机的虹膜识别解锁。相较于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技术通过人体独一无二的眼睛虹膜特征来识别身份,虹膜识别的准确性是各种生物识别中较高的,但相较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虹膜识别硬件造价高,识别过程需配合,大范围推广较为困难,镜头可能产生图像畸变而使可靠性降低。

“综合来看,人脸识别是目前生物识别领域安全性较高的,当然也并非万无一失,想要实现人脸识别安全、规模化落地需要技术水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逐步完善。”范浩强表示。

人工智能行业资深人士孙立斌认为,生物特征识别迅猛发展,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其自身的特性,抗伪造能力也不同。若要更高级别抗击假体攻击的风险,可以采取多模态融合的识别方式,例如步态和人脸一体化识别,能够大幅度增加伪造数据的难度,提升识别系统的安全性。

(摘编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有关生物识别信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识别信息是指采集于人体的人脸、指纹等生物信息。
B.人脸信息的一大特点是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需直接接触。
C.生物识别信息被更改的可能性要远低于电话号码等物理信息。
D.虹膜识别的准确性较高,因为它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均需要高技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完全不知的情况下,人脸信息就可被读取获得,这令许多欧美国家对人脸识别技术非常担忧。
B.人脸与人体的其他生物特征(指纹、虹膜等)一样与生俱来,它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的特性为身份鉴别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C.生物识别信息难以更改,这使其在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后,当事者受到现实损害后无法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
D.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其自身特性,而虹膜识别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都相对不便,实现大规模商用还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
6.如何解决“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

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

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让父亲变成了一名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

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在大海里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

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

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

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抚摸着母亲干瘦的脸,自己的眼角却淌下了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技能,来到远离大陆的小岛守护灯塔四十年,表现了对祖国的忠诚。
B.面对首长询问谁“能爬山”“会游泳”,父亲连用两个具有方言特色的“没啥说的”来回答首长问话,这突出父亲的单纯与土气。
C.排长说“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而“活着的东西”就是海鸟、海龟、螃蟹,语言幽默风趣,暗示了父亲在岛上的孤单、寂寞。
D.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8.小说写到了母亲的哭与父亲的流泪,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9.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文炳字彦明,自幼警敏善记通,俨如成人。世祖在潜藩癸丑秋,受命宪宗征南诏。文炳率义士四十六人骑马从行,人马道死殆尽。及至吐番止两人能从两人者挟文炳徒行踯躅道路取死马肉续食日行不能三二十里然志益厉期必至军 会使者过,遇文炳,还言其状。时文炳弟文忠先从世祖军,世祖即命文忠解尚厩五马载糗粮迎文炳。既至,世祖壮其忠,闵其劳,赐赉甚厚。己未秋,世祖伐宋,至淮西台山寨,命文炳往取之。文炳驰至寨下,谕以祸福,不应,文炳脱胄呼曰:“吾所以不极兵威者,欲活汝众也,不速下,今屠寨矣。”守者惧,遂降。九月,师次阳罗堡。宋兵筑堡于岸,陈船江中,军容甚盛。文炳请于世祖曰:“长江天险,宋以为国,势必死守,不夺其气不可,臣请尝之。”即与敢死士数十百人当其前,锋既交,文炳麾众趋岸搏之,宋师大败。七年,改山东路统军副使,治沂州。沂与宋接境,镇兵仰内郡饷运。有诏和籴本部,文炳命收州县所移文,众谏以违诏,文炳曰:“但止之。”乃遣使入奏,曰:“敌人接壤,知吾虚实,一不可;边民供顿甚劳,重苦此役,二不可;困吾民以惧来者,三不可。”帝大悟,罢之。十五年八月天寿节,礼成赐宴,帝命文炳上坐,每尚食,上食辄餐赐文炳。是夜,文炳疾复作,赐御医日来诊视。九月十三日,疾笃,召文忠等曰:“吾以先人死王事,恨不为国死边,今至此,命也。愿董氏世有男能骑马者,勉力报国,则吾死瞑目矣。”言毕,就枕卒。帝闻,悼痛良久,命文忠护丧葬藁城,令所过有司以礼吊祭,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忠献。

(选自《元史·董文炳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吐番∕止两人能从∕两人者挟∕文炳徒行踯躅∕道路取死马肉∕续食日行不能三二十里∕然志益厉∕期必至军
B.及至吐番∕止两人能从∕两人者挟文炳徒行踯躅∕道路取死马肉续食日∕行不能三二十里然∕志益厉∕期必至军
C.及至吐番∕止两人能从∕两人者挟文炳徒行∕踯躅道路∕取死马肉续食∕日行不能三二十里∕然志益厉∕期必至军
D.及至吐番止两人∕能从两人者∕挟文炳徒行∕踯躅道路∕取死马肉∕续食日行不能三二十里然∕志益厉∕期必至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潜藩,可以指尚未即位的帝王,也可指帝王做王侯时的封地。此处取前者意。
B.癸丑,指年份,古人以干支纪年、日、时。《赤壁赋》“是月丁未”“丁未”指日期。
C.敕,本为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用语,南北朝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D.有司,古代官吏都各有专司,凡专司其事的各部门官吏都可称“有司”。司,掌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炳忠正刚毅,深得赏识。世祖征讨南诏时,他率义士随行,一路艰辛但矢志不渝,世祖嘉其忠勇,给予丰厚赏赐。
B.文炳善于攻心,刚柔并济。夺取台山寨,他讲明祸福,动之以恩;后又厉语警示,施之以威,敌军惧怕,开寨投降。
C.文炳勇猛耿介,勉力报国。他主动请缨攻打宋军,率敢死队担任先锋,指挥军队与敌军在江上作战,最终大获全胜。
D.文炳敢于抗言,明智果断。任山东路统军副使时,朝廷要改变军队供给方式,他先斩后奏,派人讲明弊端,世祖顿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江天险,宋以为国,势必死守,不夺其气不可,臣请尝之。
(2)吾以先人死王事,恨不为国死边,今至此,命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刘备之前喜吟《梁甫吟》,常自比管仲、乐毅。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在万方多难之时,诗人登楼,虽繁花触目而心生悲慨,以乐景衬哀情,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辅以天地之势,形容玉垒浮云赋予古今之慨,寓情于景,境界宏阔。
C.颈联议论国事时局,抒写了诗人对朝廷永固的坚定信念和对入侵者义正辞严的斥责。
D.尾联借典抒情,“可怜”等字词语含讥刺,“聊”字流露了诗人独自登楼的无聊寂寞。
15.同是“登高望远,即景抒怀”之作,请简要分析本诗与《登高》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适中(0.65)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疫情爆发后,很多人谈“鄂”色变,几乎忘了湖北之美,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宜昌的长江三峡便是盛景之一。《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了精妙的描写:“____________”。黄州赤壁更是因苏东坡的《赤壁赋》而名扬天下,其中,“____________”写出了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壮阔景观。除了自然景观,湖北还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屈原更是生长于此。如果屈原目睹疫情之下百姓的生活,必然会伤心感叹“____________”(《离骚》)。

2020-03-21更新 | 1372次组卷 | 24卷引用:湘赣皖十五校(长郡中学、南昌二中等)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有时,诗人也会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表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梅”,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但诗人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王安石的“梅”表现“临寒独自开”的高贵,陆游的“梅”表达“寂寞开无主”的无奈和“黄昏独自愁”的凄凉。[甲]而毛泽东的“梅”则意境截然不同,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比如“杨柳”,历代咏杨柳的篇什充栋盈车。[乙]早在“诗经”中就出现歌咏杨柳的诗句。[丙]《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诗歌中,诗人常借杨柳来表达不同情感。“(             )”是离别之情;“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是伤春之意;“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撩惹着思乡之情。[丁]而在“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诗人借柳喻春天,描绘了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画面。杨柳与诗歌关系密切,因为不仅是杨柳本身固有春的使者的特性而受人们喜爱,而且还因为给它提供了人格化的美的属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尊崇

17.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D.丁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B.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C.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D.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是因为给杨柳赋予了人格化的美的属性而广泛受到人们的尊崇,而且还因为它本身固有春的使者的特性而受人们喜爱。
B.因为不仅是杨柳本身固有春的使者的特性而受人们喜爱,而且还因为给它提供了人格化的美的属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尊崇。
C.不仅是因为杨柳本身固有春的使者的特性而受人们喜爱,而且还因为给它赋予了人格化的美的属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尊崇。
D.不仅是因为给杨柳提供了人格化的美的属性而广泛受到人们的尊崇,而且还因为它本身固有春的使者的特性而受人们喜爱。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0.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
①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②无论汉族的秧歌和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③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④反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⑤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情感。⑥通过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⑦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⑧但也减轻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2020-04-03更新 | 15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甘肃省武威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卷(四)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1.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将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由极恶之人导致;第二种,由盲目的运命(即偶然的机缘错误)决定;第三种,由人物所处的位置或关系导致。请以《红楼梦》或《三国演义》中的某个人物为例,对其悲剧类型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准确,阐述清晰。不超过200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雷军说:“创业要大成,一定要找到能让猪飞上天的台风口;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2)马云说:“风过去了,摔下来的一定是那些猪。它不会长出翅膀来。”

(3)某网友说:“一直躺在地上的猪,应该仰望那些曾经飞过的猪。”


每年“毕业季”,都有一群年轻人将步入社会;未来的某个“毕业季”,你也将走向社会。读了上面的三句话,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
请在全面理解这三则材料内涵的基础上,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
4-60.65科普文章  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非连续性文本
7-90.4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4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分析信息,归纳要点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4杜甫(712-770)  诗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评价思想内容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6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  情境补写选择题组
200.65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语言表达
210.65谈观点,写评论语言表达
六、作文
220.65哲理与生活  人生感悟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