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洵(1009-1066) > 《六国论》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1039465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六国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经几代发展,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王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
B.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C.智力,属于语法现象中的古今异义词,即与现代的词语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此处译为智慧和力量。文中还有几处此类词语,比如“其实”“荆棘”“祖父”。
D.刺客,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中国职业刺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常由于政治原因,负责对目标人物进行刺杀。此处指燕太子丹派去刺杀秦王的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荆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强横贪婪。倚仗较强的国力,获取了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土地,且不是通过发动战争而得。
B.割地之国盲目怯弱。拿本国部分土地贿赂秦国,并不能使秦满足,三个国家最终因国力亏耗,不敌而亡。
C.齐、燕、赵策略失当。如果齐人不附秦国,燕国刺客不行,赵国良将犹在,三个国家命运或许会改写。
D.两段文字分别论述了“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体现了“论者,议也”的文体特性。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孙之不甚惜             视:对待
B.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C.韩、魏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塞:阻塞
D.越韩魏,而攻人之国都       过:越过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B.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C.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D.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3.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楚说的,韩、魏、楚之所以“赂秦”,是因为写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②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2020-01-14更新 | 11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 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率领
B.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保全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判:决定
D.以地事秦,犹抱救火                           薪:木柴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C.以赂秦之地封天下谋臣
D.下而从六国破亡故事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引出分论点,简明扼要。
B.第②段采用对比论证法,分别从数量、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有力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的观点。
C.第③段从不赂者的角度,层层推进,指出齐、燕、赵三国不贿赂秦国也最终灭亡的原因是刺杀秦王不成功。
D.第④⑤段提出忠告,借古讽今,告诫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以地事秦、换取一时苟安而最终灭亡的覆辙。
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2022-12-13更新 | 36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或曰:六国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也(规律)  ②赂秦耶(全都)
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灭亡)  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丧 互:交互。 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 再:两次。 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3.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可谓智力孤危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022-04-03更新 | 1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