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政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 题号:103962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长期的契约实践中,唐代形成了有着东方文明特色的契约观念与文化,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唐代社会的契约活动异常活跃。当今存世的唐代契约文书主要分为两部分,即新疆魏唐契约与敦煌唐宋契约,年代涵盖唐初至唐末,种类则涉及“卖地契”“卖舍契”“卖牛契”“贷麦粟凭”等。从类型上看,契约类型渐趋多元化,买卖契约、借贷契约、雇佣契约等均已出现。从主体上看,唐代契约的主体均是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平等主体,以良人为主,“两和立契,获指为信”。从结构与格式上来看,唐代契约则具备常规的结构与格式内容,签约时间、交易主体、交易内容等不一而足。

唐代的契约制度也非常丰富,形成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相结合的双重制度体系。而该制度体系所追求的目标与契约观念相契合,即确保契约各方主体“守约”,维持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唐代关于契约的国家法集中体现在《唐律疏议》与《杂令》中,且总体上干涉程度较低,遵循“私契优先”的原则。为确保民间契约的正常履行,国家法首先是对其法律效力予以认可。以借贷合同为例,《杂令》规定:“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国家法对契约的少数内容及履行程序进行强制性规定,在法律层面将契约内容科学合理化,避免因一方契约义务过重而难以履行。此外,为限制过度压迫债务人,《唐律疏议》还强调债权人应采取官方诉讼的方式,私自“强牵财物”且超过本契者,将按坐赃论处。同时,对于拒不履行契约的,国家法绝不纵容,甚至会动用刑罚来保障契约的履行。

相对于国家法,民间法对契约的规范似乎更为直接细致,借货、买卖、授田等各类契约均有民间法适用的情况。民间法形成于乡民长期的生活实践之中,虽然并未形成正式的文本表达,但其在调整乡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时,并不缺乏效力和规制性。民间法通常有着与国家法不同的标准或规则,而契约中经常采用民间法的规定,以此来规避或突破国家法的适用限制。至于民间法对违约的处罚,由于民间法毕竟不是国家法,很难直接设定处罚措施,但其优势在于为各地生活群体所认同,并共同遵守,故有着天然的约束力。

除社会实践与制度文本之外,唐代的契约观念还体现于社会主流思想中。终唐一代,诚信始终在社会主流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统治者奉行“德礼诚信,国之大纲”,普通民众亦以之为日常行为准则。在此背景下,诚信的观念进一步融入了唐代的经济生活之中,形成了以契约为主要形式的约束机制,推动了契约活动乃至商品经济的发展。

毋庸置疑,契约观念对唐代社会的影响极大。盛世的出现,需要清明的政治作为基础,而这得益于唐代统治者对契约观念的重视。盛世也意味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活跃,而契约观念恰恰为市场交易安全提供了保障,推动了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

(摘编自柳正权《唐代社会缘何推崇契约观念》,(人民论坛)2018年6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契约大到田舍、小到麦粟均有涉及,立契成为市场交易主体的普遍选择。
B.唐代契约的国家法与民间法宗旨相同而各有侧重,共同确保契约各方“守约”。
C.唐代契约民间法的标准不同于国家法,经常被乡民采用来弥补国家法的不足。
D.诚信在唐代主流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统治者和民众都将诚信当作行为准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从契约文本、契约制度、契约观念等多角度展开论证,论证思路清晰严谨。
B.第二段从类型、主体、结构格式三个方面论证了唐代契约活动异常活跃的原因。
C.第四段运用例证法,引述实例论证唐代契约国家法遵循的原则,增强了说服力。
D.第五段阐述民间法对契约的保障作用,既肯定优势也指出不足,表达客观辩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社会非常重视契约,当时所有的市场交易行为都必须在签订契约的前提下完成。
B.唐代有关契约的法律比较完善,《唐律疏议》和《杂令》就是主要的契约法律文献。
C.在唐代,一个人如果违背了契约,轻者会受到民间法处罚,重者会受到国家法严惩。
D.诚信观念融人经济生活,推动了契约约束机制的形成,促进了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2020·河北衡水·三模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意味着,历时五年多的编纂,中国正式迈入“民法典时代”。

7编加附则、84章、1260个条文……从“高空坠物谁负责”“职场性侵咋预防”“遛狗不栓狗绳怎么办”等社会热点,到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明晰企业市场交易规则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第正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纵观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从1804年《拿破仑民法典》为现代意义的法典奠定基础,到1896年《德国民法典》带动制订民法典的世界风潮,编纂民法典是一个国家走向法治现代化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编纂一部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恰逢其时。

尊重科学规律,民法典适应时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带来许多新的法律课题,民法典对此作出了明确回应。例如,在人格权编中,为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确立了明确的行为规范,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等等。英国路透社注意到,这是中国首次确立个人隐私权和个人数据权。建立一部内涵丰富、体例完整的民法典无异于给行业一度存在的“隐私换便利”灰色地带画上红线,更好地平衡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立足本土实践,民法典符合中国国情。民法典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法典开宗明义指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事实上,无论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绿色原则,还是契约精神、自愿原则、诚信观念,都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层面的转化和表达,彰显了浓厚的中国特色。

坚持人民至上,民法典反映人民意愿。环顾世界,拥有民法典的国家不在少数,惟有中国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这固然有立法技术的考量,比如,未来司法实践可以通过对既有人格权范式的参照和类推适用,发现和确认新型的人格权法益,为人格权法的发展提供足够空间。从价值理念上看,中国民法典将“人身关系”置于“财产关系”之前,改变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现象,把对人的尊重和保护提高到新高度,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中国理念。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的确立对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随着民法典这部人民权利的宣言书翻开新篇章,法治中国树立起一个新的时代标杆。

(摘编自海外网评《以人民的名义,书写民法典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社会热点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民法典以人的权利为中心,涉及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方方面面。
B.针对新的法律课题,民法典作出明确回应。如首次确立个人隐私权和个人数据权,行业一度存在的“隐私换便利”灰色地带将不复存在。
C.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主要是为了从价值理念上改变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现象,彰显“人民至上”的理念。
D.民法典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将为法治中国树立起新的时代标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
A.文章从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三个方面,论证民法典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B.文章用《拿破仑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的例子论证了编纂民法典是一个国家法治现代化的里程碑。
C.文章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名言,意在表明民法典对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与其生活息息相关。
D.文章采用了分总结构,三个论点并列展开论述,并且着重突出了民法典反映人民意愿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编纂一部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B.很多国家都拥有民法典,但只有中国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充分说明其他国家并不重视人权。
C.民法典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进而彰显中国特色。
D.因为民法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和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所以民法典的编纂必须立足本土实践。
2020-08-03更新 | 1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拿来主义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挣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_______,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_______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_______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联系上下文,第③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所以   然而   尽管   因此B.当然   然而   虽然   所以
C.当然   所以   虽然   因此D.所以   然而   尽管   所以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题为“拿来主义”,却从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写起,采用了先破后立的写法,步步深入。
B.第⑤段承上启下。其中“摩登”一词是反语,既挖苦否定了“送去主义”,也旁敲侧击了当时趋时逢迎的作风。
C.第⑨段中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分别比喻无害无益、有益有害、有益无害、有害无益的四种文化遗产。
D.文末阐明了保存遗产与开创新业的辩证法,可见“拿来主义”的思想意义并不只局限于对待外来和传统文化方面。
3.请结合第①段画线句分析本文语言特点。
4.有人认为⑦⑧段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对“拿来”的论述存在矛盾,你怎么看?
2022-11-20更新 | 1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延安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也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完善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表现。

延安整风运动之初,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完整也是朴实无华的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作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上又不实行联系,那么,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

学界普遍认为,1968年5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社论,是延安精神概念的首次提出和明确阐述。该社论指出,在长期斗争中用毛泽东思想培养起来的延安精神,代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彻底革命精神,代表了无产阶级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无疑是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核和基因,其中已经凸显了延安红色文化和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表明了其朴实无华的接地气的特征。

今天,我们回望延安十三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就会发现许多延安精神原生态的内容。譬如,坚定地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走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抗大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广泛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的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生产运动、下乡运动体现出来的南泥湾精神”“劳模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是十三年延安道路的凝练,都是当时延安作风的升华,都打上了窑洞中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印记,都体现出了和旧的剥削和压迫观念决裂后中国共产党人的朴实无华的接地气的文化品格。延安时期,续范亭第一次见到朱德总司令,就欣然写道,敌后撑持不世功,金刚百炼一英雄,时人未识将军面,亲切和蔼田舍翁;1942至1943年,张闻天做了15个月的农村调研后,感慨地总结道,接触实际,联系群众,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终身事业。正是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和反对洋八股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香的”“鲜活的”“接地气的革命理论,也才使得延安红色文化成为真理追求和价值诉求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显著文化标识。

(摘编自李宏斌《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历史特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安整风运动初期,毛主席对“实事求是”所作的阐释科学完整,朴实无华。
B.“延安精神”这一概念于1968年5月3日《人民日报》首次提出和明确阐述。
C.“延安道路”的凝练就是抗大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白求恩精神、劳模精神等。
D.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延安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简明扼要地提出论点后,按照递进式结构展开层次,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B.文章联系今天的社会实际阐述延安精神,并赋予延安精神以新时代的政治解读。
C.文章引用毛主席著作中的有关论述阐明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涵,论据具有权威性。
D.文章运用“香的”“鲜活的”“接地气”等修辞性词语阐明抽象道理,浅显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安红色文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化过程中形成的朴实无华的“接地气”的革命文化。
B.延安红色文化讲求实事求是,讲求理论联系实际,反对口头讲联系,行动上不实行。
C.延安精神是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核和基因,其中包含着无产阶级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D.延安红色文化是真理追求和价值诉求统一的文化,是在不断推进中形成的一种文化。
2021-11-11更新 | 1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