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1042826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科技和市场经济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其具体表现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型。

大众文化是充满争议又无法回避的文化现象,关于大众文化的审美品格更是纷争迭起。总的来看,大众文化的审美实质上是一种以“欢乐”为核心理念、以新型技术拓展想象时空的自由体验。大众文化的审美化促成了审美与生活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但在大众文化审美形象化和欢乐身体化的同时,语义学维度的审美思考却越来越匮乏。大众文化诚然离不开直接的娱乐性,但仅有娱乐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娱乐只有当其与文化中某种更根本而深层的东西相融合才富有价值。成熟的大众文化应该既注重日常生活的感性体验,又不放弃价值理性维度的意义追求,既着意于审美愉悦,又不舍弃精神提升,在世俗化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化的审美环境中,跳出日趋严峻的“欲望陷阱”“反省缺失”和“欢乐黑洞”状况,实现人类真正的审美解放。

消费时代文化的重心由思想精英型走向消费大众型,文化影响极广却不厚重,造就了许多沉浸于替代性与虚拟性满足的精神“盲流”;同时,人们又借助大众文化带来的感性欢乐与影像冲击尝试着新型的审美解放和意义生产。简言之,大众文化崛起带来的审美泛化现象,既有本雅明所褒赞的防止文化法西斯主义层面上的革命性,也有马尔库塞所贬斥的精神退化意义上的反动性。在“内容为王”的文化创意、生产时代,迅速提升国内大众文化的人文含量和精神品质,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审美离不开现实人生,但它决不是“满足”与“迷恋”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珍重”;释放、抚慰、减负、宣泄只是审美光谱中的低限,身心俱悦才是审美的高端与正效应。正是缘于此,审美从最高意义上说是以带给人类欢乐、自由、解放与光明为己任的,是以教人奋进有为为目标的,并合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但是,现有的大众文化往往只具备了一些审美表象性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审美噱头”,却缺乏审美的超越性精神,无信仰的繁盛与无原则的喧哗成为当今大众文化的普遍性样态。而超越性是人类自由自觉本质在文化审美中的显映,审美的特点就在于它超越了有限的功利之境进入了一个无限澄明的意义世界。

大众文化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神圣、提倡个性、解放思想等积极作用。然而,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发展与品质被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大众文化消费则表现出盲目性、庸俗性和过度的娱乐性。在大众文化的产销运作过程中,平庸化的东西常常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崇高的东西则常常被视为落伍而遭鄙弃。这种初级市场经济社会中常常遭遇的“劣胜优汰”现象,亟须国家治理的有效干预和人文思想的深度滋养。

走进新时代,必须高扬民族正气,强调文化要化人而不是化钱、艺术要养心而不光是养眼、鉴赏要引导而不是迎合。随着人们对大众文化内在特征的体认的加深,我们有信心看到一个多元文化形态协调发展的文化新格局。

(摘编自傅守祥《提升大众文化的审美品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文化崛起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型的主要原因是高科技和市场经济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人。
B.审美离不开现实人生,大众文化的审美化促成了审美与生活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
C.文化审美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应该是正面的,释放、宣泄自己的情绪只会带来审美的负面效应。
D.只有实现肉体与精神的直接统一与完美结合,才是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唯一路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以开放辩证的观点,剖析大众文化的现象和本质,指出其在新时代应有的发展方向。
C.全文从目前大众文化审美的低俗化、平庸化的弊端及其实践功能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D.文章论证指出当代文化建设亟须国家治理的有效干预和人文思想的深度滋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费时代的文化重心由精英走向大众,泛化却不厚重,应提升大众文化的人文含量和精神品质。
B.大众文化审美,需要防止文化法西斯主义层面上的革命性,避免精神退化意义上的反动性。
C.大众文化审美的超越性指人不再囿于外在粗鄙的实际需要,超越了有限的功利之境达到的自由境界。
D.文化要化人,对社会的责任承担既有对民族精神的传扬,也有对时代精神的构建。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站向有意向的岗位投递简历,招聘企业也可以通过人才库招聘需要的人才,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借此实现“双向奔赴”。据网站相关运营方消息,目前该网站已有超过5000名中老年求职者、超过100家招聘企业注册。

可以明确,当前,促进“银发族”再就业问题正式提上公共政策议程。如此“议程设置”,背后是“慢变量”与“快变量”的交织影响。

所谓“慢变量”,主要指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持续改善与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据官方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已提高至78.2岁,相比1978年提升了10岁有余。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也意味着老年人口具备更高的社会参与意愿与能力。而至于“快变量”,则与我国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有关。

日前,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2亿左右,占比将超过30%。这意味着,未来10年,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并加速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虽然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接连跨越临界点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老龄人口的增多,将进一步加重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劳动年龄人口的大批退出,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进而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构成影响。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将这一不可逆转的人口趋势变化视作“快变量”。

照此逻辑,“银发族”再就业,虽然不能改变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老龄化曲线,但却实现了“社会时钟”概念上的“延缓衰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迟滞老龄化所带来的冲击,如社会养老增负及用工难题等。不仅如此,“银发族”,尤其是低龄老年人口的部分群体,积累有一定的人力、文化资本等,他们重返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建设,对经济发展乃至文明涵育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老年人的就业权利和需求一度不被重视,大量仍具有劳动能力的退休人员被排除出劳动市场,当他们重返职场时,也多遭遇不同程度的歧视和排斥。此次中国老年人才网的上线,或将提醒人们,该从权利的视角重新看待老年人口再就业问题,走出相关的观念误区,进而推动构建更具包容性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在人口老龄化已成全球大趋势的当下,重视并开发老年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已成为普遍共识,促进“银发族”再就业、开发利用该群体人力资源成为通选之一。不论其再就业的目的是发挥和延长个人社会价值,还是仅出于储备养老财富的经济考虑,老年人口的就业权利都需要被正视和保障。

这不仅需要有关部门主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让就业信息和机会更便捷抵达想要“老有所为”的人群;同时也应填补针对这一人群的技能培训空白,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使他们持续积累人力资本成为可能。对于备受关注的老年人口就业权益保障,如劳动风险、社会保障等,也亟须给予关注。传统劳动用工背景下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何因时制宜,如何为老年再就业群体提供完备的社会支持,这些问题已经确确实实摆在了我们面前。

深度老龄化是大势所趋,恐慌大可不必,前瞻应对必不可少。探索实现积极老龄化社会的路径,丰富“老有所为”的内涵,不妨就从应对就业问题着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表明促进老年人再就业问题已正式提上了公共政策议程。
B.老年人再就业问题凸显,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C.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人们应该从权利的视角去重新看待老年人口再就业的问题。
D.面对深度老龄化趋势,“银发族”再就业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龄化造成的社会压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为引,提出了中国正在快速走向老龄化的问题。
B.文章引用相关数据,论证了“慢变量”与“快变量”的交织对我国制定公共政策的影响。
C.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结构,论证了在“促进老年人再就业问题”上存在的两种态度。
D.文章提到“劳动风险、社会保障”等,是为了论证有关部门应主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凸显,就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B.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促进老年人再就业、开发利用该群体人力资源成为通选之一。
C.老年人的再就业,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发挥余热”观念,而是有了更多的内涵。
D.促进“银发族”再就业是积极应对并解决由于深度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诸多问题的前提。
2023-01-04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日常感觉:智慧栖身之地

唐韧

①人类一切智慧(包括理论)的原初栖身处,正是人类的日常感觉。

②曾有欧洲某国的一个妈妈把教给她孩子读字母“0”的幼儿园老师告上法庭,罪名是老师剥夺了孩子的想象权——孩子本可以从一个小圆圈想到许多许多,现在只剩了一个字母“0”。这个母亲告赢了。

③我们的孩子一学话,家长就急急如敕地命他们背唐诗,幼儿园也忙于让他们学写字学英文,为的是叫他们比别人早些钻进知识技能中去,在未来的升学就业竞争中多持一个筹码。

④此举的结果也许是,背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孩子,对枝头的鸟啼丧失了感觉。

⑤苏格兰哲学学派把“日常感觉”称为“来自日常感觉的正常人类理智哲学”的提法,含义就是日常感觉对人理智的长成,其意义绝不低于书本智慧。

⑥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讲到他自幼所受的教育,说曾有孩子指着一只黑颈鹌,问他这鸟叫什么,他答不上来,那孩子就不以为然地说:“你爸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费曼回忆道:其实情况正相反。我爸是这样教我的——“看见那只鸟儿了吗?"他说,“我可以教你怎么称呼这只鸟,可还是一点儿也不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

⑦费曼说,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⑧这也正好是会背诵“处处闻啼鸟”和会欣赏、分辨各种鸟啼两种能力的区别。

⑨费曼的父亲比一般家长更洞悉人类理智发育的生态,他更珍惜儿子对生活现象的观察理解力:能积累提取日常感觉的能力是高于万物、唯人才有的生态优势。“理论之树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他聪明地避开高踞灰色树上的虚荣,给儿子预留了充足的理智发育的空间,轻松地指点幼子仰视“正常人类理智哲学”的常青树风景。将来别的孩子拼尽全力爬到灰色树顶时,费曼却可能从容地攀上了常青树

⑩自然,所有的比喻都有缺陷。人不可能不必爬“灰色树”,但只知爬灰色树的人,是看不见常青树的。所有的行业,所有的大家,都不可能单靠已有知识从事创造,尤其是首创,因为所谓首创,正是“发现书本(前人、他人)目前还没有的东西”。

以笔者熟悉的文学家为例。所有优秀文学家赖以工作的东西,恰恰是一些既有私人性又有特殊概括力的日常感觉,它们大到笼罩整部作品(主题),小到一个细节,其中没有为他人触及过的尤其珍贵。

王安忆曾说,处女作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东西,“因为它带有非常纯粹的感性,这种感性没有受到污染”,即“没有受到前人的经验和约定俗成的法规的约束和影响”,“……完全是他个人的东西,个人始发的经验”。这和人的“日常感觉”的首创状态多么相似一—它微妙而切近地触动着我们——它就是日常感觉本身。

“日常感觉”涵盖人生存中的一切感受,其中有许多特别隐秘和曲折的,        

名著之所以为经典,皆因它汲取并提炼了人类的日常感觉。就说“阿Q精神”、“国民性负面因素”这名称,后来确称为术语和理论了,但那是评论家抽取论定之后的事,在写《阿Q正传》之际却是没有的。鲁迅先生对那种在困顿中以精神胜利自我平息自我抚慰的精神习性的概括,未见于任何历史书理论书,而应来自民弱国贫年代从小康沦于困顿的处境中的人们的日常感觉。它一旦被提取、流传,就有强大的生命力。

还有另一种更为珍贵的容智。一个善于聆听自己和他人日常感觉的作家,往往能够逃脱被同时代的理性和逻辑误导的不幸,无意间站到了比他人更高瞻远瞩的位置上。

1959年之前的赵树理,是中国文坛的旗帜,他本可轻松顺从当时流行的理性召唤,按照当时的逻辑去写作,像很多人那样赢得喝彩和拥捧。但他却是焦虑到了极点。写了很多分量很重,与众不同的信件。他受到组织的严厉讨伐。他伤感地对友人叹息:“我是农民中的圣人,知识分子中的傻瓜”。

三年之后,讨伐者们醒来了。邵荃麟说:“我们的社会常常欠缺独立思考,而老赵,认识力,理解力,独立思考,我们是赶不上的。”老赵所遵从的良知,当然为任何书本材料所无,只能来自他作为一个中国农民的日常感觉,而批判者们正好是被书本条条和强大的推理能力“导入歧途”的。

日常感觉的芽花果,均结于生活之树。珍惜和尊重人的日常感觉能力,就是珍惜和尊重人常青的理智源泉,珍惜和尊重人天赋的首创能力,就拥有了人对自身理智发育的良知。说到底,人类一切智慧(包括理论)的原初栖身处,正是人类的日常感觉。一个连啼鸟都不去听的人,是写不出“春眠不觉晚,处处闻啼鸟”的。

(《文汇报》2012613日,有删节)

1.第⑨段划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敏感和善于表达的作家,多半也会觉得自己表达出来的,是他日常感觉的那一部分

②属于人可能永远都想不到要去形诸语言文字的潜意识

③即使如此,他们还永远会有表达不透的进憾

④属于心灵深处的小颤动

⑤——许多这种小颤动就像水中的小鱼儿,尾巴一摆就没了

A.①④②⑤③B.④②①③⑤C.②①③④⑤D.④①⑤②③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费曼的父亲认为:要真正懂得一只鸟,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它,而不是知道它的名字。
B.王安忆认为,处女作可贵之处在于不受前人的影响,完全是他个人的东西、个人始发的经验。
C.“阿Q精神”这一理论术语并非鲁迅创造,但是对于这种精神习性的概括却是鲁迅独创的。
D.“知识分子中的傻瓜”是赵树理对自己因没有顺应当时的逻辑和理性写作而受到批判的自嘲。
4.请概括作者认为“日常感觉”是“智慧栖息之地”的理由。
5.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例,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祝福》   《促织》   《变形记》

2023-07-10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规矩是生命的防线

韩青

①钱穆先生在他的文章《做人的规矩》中曾写道:“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是没有约束和监督,他的动物性随时随地都会迸发出来,进而伤及他人、他物。所以,孟子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其实,这样说还不够深刻,应该说:没有规矩,就难以成人。而所谓规矩,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底线,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就会被打乱,原本能实现的理想就会被搁浅,不一而足。

②因此,每个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懂规矩,并且要在它管辖的范围内做事、做人。这就像火车一样,必须在自己的轨道上行进,才能拥有自己正常的生活和目标,一旦脱离了自己的轨道,结果就不言而喻。现在流行一种说法——生活要有诗和远方,而一个不懂规矩的人,在抵达诗和远方之前就出事了,甚至永远跟未来美好的一切诀别了。显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守规矩就是对自己的保护、尊重和升华。

③《三国志》中记载:一次,曹操带兵出征,路过一片麦田时,下令任何人不得踩踏,违者斩,可自己的马却受惊踏入其中,于是他说:“我自己下的命令,自己却带头去破坏它,又怎能让三军执行呢?”说罢,拔出宝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古人割须割发都是一种刑罚,而他自刑,全军震动,也使军队纪律更严明。如果他带头不守规矩,那么他就不可能打下自己的江山,也不可能成为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④说实话,好规矩的确能成就人,而将它化作具体行动的人,品格得过硬。《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西汉大臣张安世就是这样的人。当年,他曾向朝廷举荐过一个人,此人前来道谢,他非常生气,认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耶”!从此与此人绝交。他作为功臣,虽食邑万户,却仍穿夫人亲自纺织的布衣,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他“不望私谢”之举了。可见,他做自己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超然物外,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也不要。这就是他的好规矩,而他在落实它的过程中,显然有过硬的品格贯串始终,否则,再好的规矩也会成为一朵谎花。而如此过硬的品格,往往都源于一颗“优等的心”,毕淑敏说,这样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⑤《经世奇谋》中记载的窦仪就有一颗这样的心。当年,赵匡胤攻下滁州,周世宗派翰林学士窦仪去登记滁州府库的货物。赵匡胤派了自己的亲信官吏来取库藏的绢。窦仪说:“您当初刚攻下城的时候,即便把库房里的东西拿空也没有关系,如今既然已经登记为官物,没有诏书就不能拿了。”赵匡胤由此很器重他。而他的心何其“优等”,如果没有这样的心,那么他就会变得很随便、不讲原则,进而失去了规矩、品格。

⑥莱蒙特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要知道,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矩,一旦你脱离了或破坏了它,可能就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所谓守规矩,既指自己守规矩,又指自己守别人、别物该有的规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别人,防止自己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他人、他物之上。

⑦由此可见,规矩就是生命的防线。有了它,那些假、恶、丑的东西就会被拒之于心门之外,进而防止我们误入歧途。

(摘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第2期,有删改)

1.给加点的字注音。
(       )   (       )   (       )   (       )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选文开头引用钱穆先生和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毕淑敏说,这样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读了选文后你得到的启示。
2021-10-01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